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泰州学派学术讨论会,于1986年11月16日至18日,在江苏省泰州市召开。会议收到16篇学术论文(其中包括美国、西德、日本学者的论文四篇)。与会同志  相似文献   

2.
为了纪念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逝世 460周年 ,由江苏省社会科学联合会与泰州市人民政府主办、泰州市社会科学联合会承办的“泰州学派国际学术研讨会”近期在江苏省泰州市隆重举行 ,来自美国、韩国、我国香港和台湾地区及国内各地的专家、学者 80余人出席大会。现就会议讨论中的问  相似文献   

3.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基于全球化潮流、全球发展风险、国际新秩序构建等视角提出的新理念,也是走向世界过程中中国话语和中国声音的典型体现,不仅具有深刻的政治内涵,还具有深邃的伦理意蕴。它体现了资本逻辑全球化过程中对发展正义的追寻,凸显了多元文明场域中共同价值的守护,彰显了构建国际新秩序中中国的责任和道义担当。从伦理视角透视"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有助于展现其价值理性和实践诉求。  相似文献   

4.
法兰克福学派在西方马克思主义领域内,以其社会批判理论独树一帜,响影深远。该学派人员庞杂,理论著述繁多,研究的课题涉及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各个领域。要想全面地评价该学派的理论观点,这不是一篇论文所能完成的。本文之所以选择法兰克福学派的伦理价值观作为评述的对象,这是由于该学派的伦理价值观最集中地反映了他们的哲学世界观和历史观的一般倾向。剖析法兰克福学派的伦理价值观,有助于把握该学派的思想脉络。鉴于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在内容上的广泛性,本文将着重剖析他们对实证主义、科学技术和资本主义当代文明批判的理论实质,不妥之处,恳望专家和读者指正。  相似文献   

5.
正2017年9月15日至17日,由中国伦理学会政治伦理专业委员会、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浙江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办,浙江师范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课题"中国政治伦理思想通史"课  相似文献   

6.
一段时间以来,受救亡运动、疑古风潮和极端阶级分析法的影响,先秦儒家的“法先王”思想屡遭抨击和批判,其实质被保守、虚妄、反动的表象所遮蔽,其价值被“厚古薄今”的思维定式所消解。从伦理向度看,“法先王”是先秦儒家以“立德”“弘道”为基本价值取向对先王之德、先王之道的形塑与倡扬,是阐旧邦以开新命的政治智慧。先秦儒家以“可施于礼义”的伦理标准,萃取和凝练了“五经”中的王道思想;从伦理维度进行理论开新,奠定了王道政治的坚实根基;用中庸之道为王道政治理想的实现提供了方法论。先秦儒家“法先王”思想既具有强烈的批判功能,又具有明显的理想主义色彩,它形成了中国独有的文化现象和王道政治范式,是中国传统政治的灵魂。  相似文献   

7.
公共行政的道德之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公共行政道德,是现代公共行政的理论研究与实务运行的一个重要维度。但长期以来,公共行政领域存在着严重的忽视价值取向的“技术主义”倾向;公共行政道德以其公共性、服务性和责任性的基本特征,区别于其他领域或类型的道德性质;公共行政道德建设要正确认识和处理技术与价值、公正与效率、制度与品性、权力与权利的关系,坚持价值优先、公正优先、制度优先和权利优先的原则。  相似文献   

8.
伦理与道德之辨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伦理与道德两个概念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在许多研究者那里是比较模糊的。本文试图从词源学的角度并结合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中的相应观点对二者的内涵加以区别界定并对二者的关系加以厘定:道德是个体对自身完满性的价值追求,具有主体性与私人性;而伦理则是基于社会成员之间的互动交往而形成的规范体系,具有“互主体性”与公共性。道德是伦理的基础,伦理是道德的提升。笔者认为,对伦理与道德加以区分和厘定将有助于伦理冲突的化解、伦理关系的协调以及伦理秩序的维护。  相似文献   

9.
杨国荣 《哲学动态》2023,(2):5-12+126
“非常伦理”既与“应当做什么”和“应当如何做”的一般伦理问题相联系,也关乎“日常”与“非常”之辨。“非常伦理”和“日常伦理”都关涉伦理学的一般特点,包括德性与规范之间的统一。以“非常伦理”为关注之点,其意义不仅无法与一般的价值原则和普遍的道德规范相分离,而且涉及这些普遍原则的具体落实。在伦理学上,原则的普遍性和原则的落实,关乎形式与实质的关系问题。不管是日用常行,还是日常生活之外具有不确定性的生活领域,都需以普遍价值原则为引导。判断一种伦理原则的正当与否,不仅需要视其价值意义,而且应当同时关注其正面的价值意义是否得到具体落实。从行为过程和道德规范的互动来看,广义上的行为制约还关乎权力与权利之间的关系。不管是权力还是权利,都既与日用常行相关又超乎日用常行之外。以伦理学为视域,人类不仅需要约束权力,而且应当约束权利。在更广的意义上,“非常伦理”中的“非常”关乎科技领域,“非常伦理”则相应地需要讨论其中的伦理问题。科技活动既与人的日常存在相关,又不限于人的日用常行。通过对人体增强、人工智能的分析,可以更进一步理解“非常伦理”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10.
利益和道德关系问题是伦理学的基本问题之一。从利益的角度,道德可以分为无利益诉求的道德和有利益诉求的道德,而有利益诉求的道德又可以分为有物质利益诉求的道德和有精神利益诉求的道德。有利益诉求的道德与无利益诉求的道德,两者相互作用,共同推动社会的发展与人类文明的进步。  相似文献   

11.
“生生”彰显了儒家之伦理情怀,这种伦理情怀集中体现于儒家伦理的核心范畴“仁”中,我们不妨将此种“伦理情怀”称为“仁生”.“仁生”可追溯到远古神话之传说以及《尚书》对“生生”的认知,而《周易》奠定了“仁生”伦理情怀之基调.此“仁生”伦理情怀体现在儒家看待生命本原、生命境界、生命历程的一系列观点之中,展现出根本性、共生性、积极性等特质,其对当今社会人之生命观、生态观和生活观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良好的宪政必然遵从和反映人类优良的伦理,这些伦理维度主要体现为:幸福是宪政的根本关怀,正义是宪政的永恒追求,博爱是宪政的核心价值,人权是宪政的终极目的,和谐是宪政的理想状态。高扬宪政的伦理精神对建设宪政中国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正2018年1月20日,由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和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乡村伦理研究"课题组共同主办的"乡村振兴与乡村伦理"高层论坛在南京师范大学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湖北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天津社会科学院、湖南师范大学和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近30名专家学者围绕"乡村振兴与乡村伦理"这一主题,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  相似文献   

14.
《学海》2018,(2):43-51
本文据作者2017年11月18日在北大文研院纪念涂尔干逝世一百周年学术研讨会的口头发言整理而成,述及年鉴派汉学成就、道德环境(社会)、文明论及学派形成等,夹叙作者个人在其学术实践中如何体会涂尔干相关思想的启迪。作者指出,涂尔干逝世百年了,但我们的处境(尤其是个体-实利主义和排他的国族主义制造的氛围)并没有产生根本改变;重新发现这位前辈的教诲,学习其思想,对于我们更务实地看现实出现的问题及我们对它担当的责任,都深有启迪。  相似文献   

15.
<正> 中国传统哲学可以概括为“天人之学”。“心性之学”是“天人之学”的重要内容或主要发展趋向。“心性之学”的内容反映了中国传统哲学的特殊性质,也反映了不同学派和思想家之间的重要分歧。《易传》说:“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中庸》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孟子》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这些都是先秦时期儒家关于“天人”关系的重要“心性”思想。儒家“心性”思想的实质是要为伦理  相似文献   

16.
消解程朱理学形而上学,回归生活世界本身,创构一种为愚夫愚妇能知能行的生活儒学,是明代心学之主要问题意识所在。心学从阳明学向泰州学的展开正好为我们呈现了生活儒学从理论建构到落实实践的完整过程。王阳明以心即理、致良知为要的良知学,确立了心学生活化、民间化的理论基调;王艮开创的泰州学派以订定乡约民规,开展平民教育等乡村建设实践将心学价值推向民间。从理论建构到实践应用,从愚夫愚妇能知到庶民大众来行,标志着明代生活儒学的真正完成。  相似文献   

17.
集体主义道德需要在当代语境中予以诠释。这一诠释的立意在于强调集体主义道德话语需要凸显其对成员个体的尊严、自由、权利和利益的关怀与保障, 并在提供这种关怀与保障的基础上对集体主义之“整体利益”的道德合法性提供论证。不仅如此, 集体主义话语还必须对当代伦理学前沿话语作出回应。这一切正是集体主义道德的传统所未予言说的东西, 也是其在当代社会中陷入困境的根源所在。一、传统集体主义话语解读传统集体主义道德意识形态是中国社会主义传统制度语境中的显性话语。不可否认, 随着市场经济所衍生的道德关系、道德原则、道德标准、…  相似文献   

18.
19.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一个人、一个民族能不能把握自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道德价值。从道德基础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其深厚的道德根基;从道德价值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含着丰富的道德内涵及道德价值。首先,从理论观念的角度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提高道德判断力、调节道德关系、规范道德行为。其次,从实践观念的角度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价值主要表现为:培养道德信念、提升文化品质、构建道德理想。  相似文献   

20.
生态伦理对“现代性”道德的超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解决生态危机的伦理探究中,生态伦理要么镶嵌在人类中心主义框架内成为个体主义环境伦理,遇到一些违背常识的困难;要么成为与人类中心主义对立的自然中心主义生态伦理,被指责为个体牺牲自己的"环境法西斯主义".生态伦理只有超越"现代性"道德,才能使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互为补充,获得自身的历史合法性及其深层意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