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居住需求伦理是"现实的人"对居住需求及其满足状况的伦理认知和价值确证,因之不仅构成居住伦理的始基和本源,也彰显着日常生活伦理的内容和要义。居住需求伦理关乎人们日常生活需要的伦理化实现,进而以其独特的方式影响着执政伦理的价值基础、社会伦理的民心向度和民族复兴伦理的居住梦想。居住需求伦理以"有居"为基本价值诉求,以"安居"为主要价值理念,以"乐居"为终极人生理想,构成一个相互贯通和相互连接的需求伦理体系。  相似文献   

2.
居住伦理是人类以日常之"居"为沃土,凝聚升华出的一种既浸润生活伦理要义又彰显其神韵,还不断引导人们追问"生活世界"意义和对"美好生活"不懈追求的伦理学类型。居住伦理的核心是由居住产生的人际伦理,人际伦理内含着居民与陌生人的伦理问题。当代中国正值"熟人社会"日渐缩小、"陌生人社会"纷至沓来且以"陌生人社会"为主追求美好生活的时代,构建与陌生人友善而居的居住伦理势在必行,这既要致力培育居民的法治精神和公共意识,还有继承与超越"熟人社会"的居住伦理,建构集同一与差异共融、理性与情感一体的居住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3.
"安居""乐业"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生活幸福的两大基石。作为由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并矢志以"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初心和使命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始终不渝地为人民谋幸福。"为人民谋幸福"具体表现在多方面,而居住幸福为其中的重要内容。"居住幸福"指基于"无居""贫居""陋居"等状况的改变,生活向"有居""安居""富居"和"善居""乐居"提升,居住主体内心由此产生的愉悦感、认同感与价值感。为人民谋居住幸福确证着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也证成着中国共产党的"得民心"。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居住幸福的历程灌注着思想的探索、政策的制定和实践的落实,初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居住伦理理论,它以"住有所居"为初始伦理要义,以"居有所安"为核心价值理念,以"居有所乐"为民生幸福追求,凸显了对人民生命的尊重、生活的关心和对其生存状况的改善之伦理精神及其伦理智慧。  相似文献   

4.
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和使命体现在党的全部奋斗之中,解决人民居住问题并发展起以人民为中心的居住伦理思想就是其重要表征之一。这一居住伦理思想的探索与解决贯穿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四个历史时期;内含居住需要伦理、居住空间伦理、居住人际伦理和居住价值伦理;并凝结成中国共产党的民生伦理、政党伦理和民族复兴伦理等理论成果,彰显出中国共产党人心系人民、依靠人民、服务人民的崇高党性和优秀品质。  相似文献   

5.
伦理咨商是为了化解人们的伦理困惑而进行的一种思想关怀活动。伦理咨商活动可以按照"情境呈现—方案构想—智慧抉择—自我调适"等步骤开展,并遵循不伤害、道德导向、沟通协商和情理交融等咨商原则。伦理咨商的目的是要引导人们理性认识并智慧处理社会生活中的伦理道德难题,在重新审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的基础上,消解伦理困惑,走出道德困境,开启新的道德生活。  相似文献   

6.
综合古今中外休闲伦理的研究成果,吸收当代社会人们体闲生活的成功经验,着眼于幸福人生和高品质生活的价值目标,我们认为,现代休闲伦理应当以健康与舒适、愉悦与幸福、低碳与环保、优美与高雅四大基本理念为支撑来建构自己的精神大厦,形成扎根传统、适应现实、面向未来的休闲伦理学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对于人生观问题的理论探讨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主要探讨了以下几个问题。 (一)关于人生观的基本涵义 一般认为,所谓人生观,就是人们对于人生的目的和意义的总的看法与根本态度(或观点)。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人生的目的,即人为什么而活着?(2)人生的理想,即人应该怎样生活?(3)人生的价值,即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但对于人生观所包含的三个方面的内容的性质与地位则有不同看法。有人认为,人生的理想是人生观的核心。没有理想的人生是毫无意义的,因而也就无人生价值可言。有的人则认为,人生的价值是人生观的核心,从伦理学角度来讲,人生观问  相似文献   

8.
行旅生活经由步行时代、马车时代到现在的机动时代,逐渐形成了较为系统的行旅伦理,行旅活动中独特的伦理价值和意蕴通过行旅主体与自身、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等方面显现,分别为行旅的生命与德性意义、行旅人际伦理、行旅社会伦理、行旅生态伦理等。由此,可以将"行旅伦理"的意涵理解为:在人们的日常行旅生活中反映出来的、对个体的人格和人生塑造、人际交往和社会风尚有着影响的价值观念体系,以及行旅生活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和良序美俗。行旅伦理对于主体自身的德性价值体现为:行旅活动有助于主体自然生命的健康和发展,有助于主体精神生命的促进和升华,有助于主体价值生命的追求和构建。  相似文献   

9.
传统义利观的基本精神及其价值屈培恒义与利,是中国传统哲学、代理学中最基本的价值范畴,义利之辩贯穿于中国古代哲学、伦理学发展的整个过程。在中国传统哲学和伦理学中,义利问题作为价值观念,主要是指伦理价值或人生价值观。它所回答的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首先应...  相似文献   

10.
新时代下,居住体验不再是只为满足人们刚需性的居住需求,更多的是人们依据一定的价值观和审美观,为满足自身生活需要而选择的一种新的居家生活体验方式。作为新生代人群的80后、 90后已然成为当下新家居生活体验的代表,其引领的新生活方式和新观念势必带动新的消费升级及价值思考。  相似文献   

11.
政治伦理的现代建构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政治伦理作为一门研究人类政治正当性及其操作规范和方法论的价值哲学。时政治明的发展和政治体制改革,具有导向、规范和终极价值关怀的意义。政治的正当性在于谋取人类“优良的生活”。在人类政治生活中具有优先性。围绕政治的正当性问题而展开的人类政治的价值选择和伦理结构是政治伦理的主体内容。人类生活在由政治支撑着的社会框架中,政治价值理念、政治制度伦理、政治组织伦理以及政治行为主体伦理,是现代政治伦理构成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12.
当谈及媒介与伦理的关系时,人们常局限于将伦理作为媒介实践的价值指导。媒介与伦理的关系还有另一重要旨趣,即媒介作用于伦理。以"信息方式"解读媒介,以"伦理方式"阐释伦理,"信息方式—伦理方式"的诠释框架突破媒介能够作用于伦理的传播学问题,从道德哲学高度复原出媒介影响伦理建构的道德哲学图景。信息方式通过具体的语言构型和交往行动,影响伦理方式的意义结构与时空因素,进而影响伦理方式"个体"与"伦理实体"两大概念元素的存在性状,最终在信息方式的文明生态中生成具有特殊立场、价值特征以及存在形态的伦理方式。伦理方式的变革将进一步深刻影响精神世界、生活世界的状态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造就整个文明世界发展的基本走向。这是伦理方式对文明的影响,更是伦理方式对其自身的文明诠释。信息方式与伦理方式的耦合,无论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深刻的道德哲学意义。  相似文献   

13.
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目的、意义的根本看法和基本态度。人生观所回答的问题是:人为什么活着,怎样生活才有意义以及人生的价值是什么等根本问题。任何正常的成年人都具有一定的人生观。曹操曾感慨吟道:“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李白说:“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康有为说:“人生是个大苦海。”  相似文献   

14.
进入21世纪,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将越来越突出。老年人的居住环境问题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老年人由于生理、心理、社会角色的变化,对居住环境提出了新的要求,设计师应从老年人的要求出发,对老年人生活的外部环境和居住的生活环境进行老人化设计,以改善老年人的居住环境,方便老年人的生活,使老年人有一个幸福愉快的晚年生活。  相似文献   

15.
一个正义的城市空间,首先应当是适宜居住的。现代城市空间日益同质化、精致化和审美化,但同时也存在着物质空间资源分配不正义及伦理精神缺失的两重困境。物质空间资源分配不正义体现在由住宅分层导致空间隔离,造成社会空间资源被不公正地分配;伦理精神缺失则具体表现为传统伦理观念、城市人文精神及空间场所精神的缺失。解决这两重困境,需要在空间资源分配中合理协调和平衡不同阶层居住群体的空间利益,同时关注城市伦理精神建设,促进居住空间与人的和谐共融,实现城市居住空间的公平、正义、美好。  相似文献   

16.
正1基本涵义规范伦理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规范伦理是与元伦理学相对应的探讨道德领域的实质性内容的伦理体系,包含德性伦理。本文只讨论狭义上的规范伦理,即把研究的对象指向现实生活,强调通过探讨善与恶,正当与不正当,应该与不应该之间的界限与标准,研究道德的基础、本质及规律,试图形成道德的基本原则、规范,从而约束和指导人们的生活实践。规范伦理重在"规范"、"准则"。德性伦理是把关于人的品格的判断作为最基本的道德判断的理论。德性伦理聚焦于道德主体,即行为的推动  相似文献   

17.
随着城市建筑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日常居住也会有更高的要求。湘南古民居建筑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优秀代表在建筑上有着独特的风格,对于城市居住环境的建设具有一定的启迪作用,而且其在建筑思路上也完全符合现代居住环境的营造原则。事实上,湘南古民居建筑所遵循的回归自然的整体规划理念;天人合一的建筑建造方法;邻里和谐的公共空间组合;生态可持续的能源材料运用对于城市居住环境具有极为实用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结合中西古来的情形,伦理学可理解为“人生实践之学”。它所研究的是人类应当如何对待生活,如何生活得合理且令人满意。 人生是实践,我们需要的是实践中可循之道,而不是逻辑上完美无缺的规则。脱离开人生的伦理事实,单凭理想或某种先定的理论基础作根据,造出的很可能只是伦理幻想,甚或是伦理恶作剧。 概括地说,中国伦理的人生具体追求,计有生存、享乐、家业与儿孙、人格四项。人生的第一位基本的追求,即是活着,即是生存。饮食口腹之乐、男女性爱之乐之外还有交往言谈之乐、调笑嬉戏之乐、戏曲社火庙会之乐、节庆与婚丧礼仪之乐。中国人是脚踏实地的民族,不喜欢多沉浸入那些虚无缥  相似文献   

19.
中国佛教伦理的理论基础可从佛教伦理内涵的旨趣、价值、自觉三个方面得到论证,即佛教伦理旨趣的根据是其人生解脱论,佛教伦理价值的基石是其因果报应论,佛教伦理自觉的本原是其心性论。  相似文献   

20.
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我国民族伦理学的研究至今已近30年,无论是民族伦理学的基本理论还是族别伦理的研究均已取得一定的成果.值得关注的是,我国少数民族道德生活与民族精神文化之间的关系,尚需深入研究.一般而言,人类社会生活是一定时代精神文化形成的条件和土壤,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着人们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人们的精神文化是对其生存的物质生活的体现.从道德生活的角度来看,人们的精神文化则展现着一定的理想价值和意义追求.古往今来,在民族生活的大家庭中,我国少数民族的多样性,使得少数民族道德生活与民族精神文化也显现出诸多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