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决策者的认知特点, 以及决策过程中建议者,任务特征,环境因素等都会影响决策者的认知加工, 并最终影响建议采纳.目前建议采纳过程中的认知研究主要集中于决策者方面, 本文通过总结以往研究, 从决策者的认知风格,社会认知复杂性,认知策略以及情绪对认知的影响等四个方面, 系统阐述了认知对建议采纳的影响.同时, 结合态度改变理论,解释水平理论,具身认知理论以及认知失调理论等进一步讨论了建议采纳的认知发生机制, 并在此基础上初步构建了建议采纳认知机制模型.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讨决策者的认知灵活性,认知闭合需要等对建议采纳的影响, 以及建议提出的认知机制, 以丰富建议采纳领域研究.  相似文献   

2.
李宇  王沛  孙连荣 《心理科学进展》2014,22(11):1691-1707
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对社会性客体和社会现象及其关系的感知与理解。根据对象可以分为自我认知、人际认知、群际认知以及以社会决策为核心的社会事件认知。针对以上四个方面, 国内学者开展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 为中国人社会认知的研究做出了先驱性贡献。但无论就理论建构、研究范式还是研究内容而言, 大量研究沿袭了国外研究的预设前提与范畴, 即“本位认知”, 脱离了中国人社会认知滋长的基础--以“差序格局”为基调的传统文化以及当前剧烈的社会变迁背景下转型期的文化。通过梳理与整合涉及社会认知主题的研究及其内在逻辑, 发现中国人社会认知的根本特点为“他位认知”, 并且集中体现为“差序格局”文化衍生与发展的“群际认知(阶层认知)”, 进而尝试围绕“群际认知”这条主线解读与建构中国人社会认知的理论框架, 推进中国人社会认知的深层研究, 具有深刻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道德伪善(moral hypocrisy)是对道德知行脱离进行反思的产物, 反映了道德心理学和社会认知领域的最新进展。从社会学习理论、认知失调理论、社会影响理论和双加工理论四个理论来对道德伪善产生缘由进行了探讨, 并在此基础上对其产生机制进行了阐述。为了避免道德伪善的消极效应与不良后果, 进一步从个体和群体两个层面来探讨了道德伪善的影响因素。考虑到现实生活中过分强调道德伪善的负面价值, 研究积极地审视了道德伪善在诱导认知失调、塑造和培养亲社会行为以及促进组织发展等领域的应用。未来研究需在现有研究基础上, 进一步借鉴反应时和内隐测量技术来对道德伪善进行本土化和跨文化研究, 并对其应用性开展更深入和系统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内隐社会认知的无意识和自动化研究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内隐社会认知作为认知心理学中一个崭新的理论命题,是当今内隐认知研究和社会心理学研究交织、孕育的成果。这一理论沿袭无意识维度向传统的社会认知——“主体在显意识操纵下对社会性客体的认知加工过程”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其旨在揭示无意识成分参与了有意识的社会认知加工过程,其中之无意识和自动化的研究深化了对社会心理机制和本质的认识。本拟从内隐社会认知的无意识和自动化两个方面予以探讨。  相似文献   

5.
证实性偏差是指个体在决策时, 倾向于有意或无意地寻找支持已有信念、预期或假设的信息和解释, 忽视可能与之不一致的信息和解释。目前, 研究者主要从肯定检验策略、认知失调理论以及错误规避三个方面解释证实性偏差的心理机制。证实性偏差还受到条件性参考框架、任务的抽象性、个体经验以及认知闭合的需要等因素的影响。虽然证实性偏差不能完全消除, 但是可以通过竞争性假设分析法和考虑对立面的方法降低其程度。未来的研究可以从证实性偏差的产生根源、研究范式、群体决策中的证实性偏差以及拓展应用研究这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新一代测验理论-认知诊断理论的源起与特征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认知诊断理论被视为新一代测验理论的核心,是认知心理学与现代测量学相结合的产物。对认知诊断的研究已成为当前国外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热点,并引起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从认知诊断的源起、概念、特征,及研究的基础、框架、意义和难点等七个方面对认知诊断的理论与技术作了一个简要述评,以期推进我国心理学界认知诊断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7.
在上级心理咨询师的指导下,咨询员运用认知行为疗法,辅于认知领悟疗法、空椅子技术等方法,针对一例大三男生因失恋而造成的心理困扰进行了咨询。通过咨询,求助者的心理困扰得到了基本的解决,在这过程来访者更好清楚地认识了自我,在失恋中成长,人格得到一定的完善,基本上达到了咨询的效果。经过这次咨询,表明认知行疗法对因失恋而造成的认知偏差及人际失调进行咨询与治疗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8.
具有浓厚哲学色彩的第二代认知科学,拥有一些后现代主义哲学的特征,作为对立面的经典认知,对比之下也展现出现代主义哲学的特征。从反基础主义、非理性主义和后人道主义三个方面,讨论二代认知的主张及其与经典认知的关系。二代认知理论中的矛盾之处,不仅是由于认知科学的发展惯性和理论发展的欠缺,也是理论本身的特殊性导致,对未来发展的思考更需要谨慎进行。  相似文献   

9.
刻板印象的社会认知研究述论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王沛 《心理科学》1999,22(4):342-345
0引言刻板印象(stereotype)是当代社会认知理论的基本课题之一。近15—20年以来,从社会认知角度开展的刻板印象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与推进着对刻板印象的思考和探讨。而本文的目的即是考察刻板印象研究进程中认知理论的历史地位、讨论近年来这方面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之进展以及对研究者思考与探究刻板印象之途径的影响等问题。1刻板印象理论与研究之历史回溯1.1概念的提出及衍化刻板印象这一术语是由一位名叫W.I。ippmann的新闻记者在其著作“公众舆论”(1992年)中提出的。他发现成见(preconc…  相似文献   

10.
采用LLTM作测量与认知结合研究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康春花  戴海崎 《心理科学》2001,24(5):569-572
心理测量学与认知心理学相结合是新型测验理论和测验设计的核心思想。这两者的结合需要理论证实的认知加工模型和基于现代测验理论之上的测量模型,本文以空间认知能力的加工过程为例,通过心理学的实证研究,探索了心理测量学与认知心理学相结合的切入点及理论模型。  相似文献   

11.
儿童认知发展研究的前沿与动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邓赐平  桑标  缪小春 《心理科学》2001,24(5):549-552
近一二十年,得益于认知发展理论的进步和研究方法的新发展,儿童认知发展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这体现在婴儿研究方兴未艾,一些新课题的出现使一些传统的研究领域重新恢复了活力。同时.发展认知神经科学和认知行为遗传学这两个边沿交叉学科研究蓬勃发展,应用认知发展心理学研究迅速发展,对认知发展心理学研究均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认知老化是指与年龄相关的认知功能损害.影响认知老化的因素很多,人格是这些因素背后的重要动因.当前有关人格与认知老化的研究主要探讨了不同人格特质对认知老化的具体影响及作用机制两个方面.尽管不同人格特质与认知老化的关系逐渐清晰起来,但现有研究在一些问题上仍存在争议.未来可以从不同研究范式的结果对比、人格特质对认知老化影响机制的内在问题、人格与人格特质的稳定性及其影响、人格特质对认知老化影响的本土化研究等几个方面进一步强化和拓展.  相似文献   

13.
颜色词与颜色认知的关系是探讨语言与认知关系的重要领域.对颜色词与颜色认知的关系,普遍进化理论认为,颜色词与颜色认知相互独立;语言关联性假设认为,颜色词对颜色认知有重要影响;折衷的理论认为,颜色认知既受光波的物理属性影响,又受人眼的生物特性影响,还受语言和文化影响.在国内外研究基础上,作者提出了颜色词与颜色认知关系的相互作用理论,认为颜色认知包括物理-生理、认知-智力、社会-文化三个水平,涉及物理、生理、认知、智力、语言和文化六个因素;三个层次、六个因素的相互作用,为人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颜色世界.  相似文献   

14.
系统合理化理论认为, 人们会自然地将其所在的社会系统感知为公平合理的, 这一倾向即系统合理化。而系统合理化形成之原因, 一直是该领域理论和研究关注的重点。为此, 研究者先后提出了三种解释思路。认知失调视角认为, 系统合理化之所以产生是因为个体想要缓解因系统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而产生的焦虑。补偿性控制视角认为, 系统合理化源于个体自身控制感的缺乏。社会认知视角则认为人们固有的认知倾向特别是对于社会经济差异的内归因倾向是造成系统合理化的根源。未来可以考虑在同一个研究中包含来自于不同理论视角的解释变量, 借鉴相近领域的发现探索其他可能存在的系统合理化的形成机制, 探究中国文化特有的系统合理化的来源, 同时对积极的合理化与消极的合理化作出区分, 并在此基础上针对社会现实问题加强应用研究的开展。  相似文献   

15.
浅谈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与现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解春玲 《心理科学》2005,28(1):146-148
内隐社会认知是无意识思想、认知理论和社会心理研究日渐整合的结果。作为认知心理学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从方法论上,得益于内隐记忆研究中逐步完善的间接测量方法;从内容上,尽管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还比较初浅,但却已经涵盖了社会认知、社会态度以及归因评价的多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认知发展领域的抑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知发展领域的抑制研究在近20年里取得了长足进步。文章总结和分析了抑制研究的理论观点,从解释早期认知能力、解释认知老化、解释一般认知能力差异以及解释异常个体发展四个方面探讨了抑制和认知发展的关系,最后,提出了认知发展领域抑制研究的不足和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认知固执(Perseverative Cognition, PC)是一种重复或长期的消极认知表征,既能够使用量表测量,也可以通过实验诱发。认知固执会导致持续应激反应,进而影响个体的身心健康。其导致持续应激反应的认知机制体现在个体难以识别安全信号,高认知固执个体会表现出低心率变异性的显著特征;在脑机制方面主要表现为前额叶的抑制控制功能失调、杏仁核与前扣带回的病理性改变以及前额叶-杏仁核的连接减弱。未来研究应深入探讨认知固执的影响因素以及干预措施,同时需要进一步分析内隐认知固执的测量方式及其对个体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认知神经心理学简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知神经心理学是认知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它的目的是探讨当人们执行认知活动的时候,心理信息加工过程是怎样的,所采用的手段是研究这些认知功能受损的病人。它与认知神经科学的不同在于:认知神经心理学关注的是心理(mind),而认知神经科学关注的是大脑(特别是关注与认知有关的大脑机制)。研究认知神经心理学的方法也可以用于研究发展性认知障碍,如阅读障碍,或者特殊的语言损伤,这就是发展性认知神经心理学。这些方法还可以用于高级认知发面的研究,如信念形成和心理理论。这些高级认知方面的障碍是精神病学的范畴,因此这类研究错觉、幻想或虚构等的认知神经心理学叫做认知神经精神病学。认知神经心理学的典型特征有:1)研究症状,而不是并发症;2)采用个案研究,而不是群体研究;3)主要数据来源是症状间的双分离;4)致力于模块化认知模型的建立。  相似文献   

19.
抑郁症认知治疗理论及实践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认知治疗分化为认知行为与认知分析治疗两个流派。抑郁的贝克认知模型、归因模型、自我价值关联模型以及抑郁的注意过程等认知理论为认知治疗奠定了基础。认知行为治疗、认知行为分析系统心理治疗以及基于冥想的认知治疗等已经在实践中被较有力的临床证据检验。认知治疗在抑郁症的治疗中已显示出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林敏  邓赐平  孙志凤  李其维 《心理科学》2007,30(5):1120-1122
Go/no go任务与stop signal任务是行为抑制研究中两个常用的任务。本文从任务所涉及的认知过程,各自的理论基础以及任务操作所激活的大脑神经网络这三个方面对这两个任务进行比较,阐明这两个任务涉及的是两种类型的行为抑制:优势反应抑制与反应停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