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决策是美国心理协会(APA)列出的21个对社会有重大影响的心理学研究领域之一。李纾老师新作《决策心理:齐当别之道》紧紧围绕着"‘现实人’如何决策"这个议题,构建了一个"经纬交错"的完备体系:在经线方向上,以齐当别法则(equate-to-differentiate)为核心推进至风险决策、跨期选择等决策研究的诸多方面;在纬线方向上,以时间为主轴,每一版块的内容皆以叙述其理论发展脉络的方式娓娓道来。甫一出版,便得到业内同行的一致好评。  相似文献   

2.
李小平 《心理学报》2017,(2):262-272
艾勒悖论的第一项决策任务属于三结果决策任务,这对齐当别模型以及鉴别其不同判断任务间的优势都具有特殊意义。本研究通过3项子研究系统的探讨了不同表征方式("最好-最坏","好-坏")、不同判断任务(经典判断任务与联合判断任务)、不同数量级的结果值(万元级、百万元级以及亿元级)以及不同决策情境(迫选,非迫选)上,齐当别模型对艾勒悖论的解释力。结果显示:无论是迫选情境还是非迫选情境,经典的艾勒悖论均可被齐当别模型解释,但应基于"好-坏"而非"最好-最坏"表征维度;齐当别模型的联合判断任务在三结果决策任务上的预测力也再次被证明优于经典判断任务。  相似文献   

3.
正最近,中科院心理所李纾老师的著作《决策心理:齐当别之道》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这本书经过无数次搭框架、推翻、重来、取舍、大修、打磨,历时四年之久,现在终于呈现在了读者面前。通过这本书,读者可以看到完整、系统的研究和思想,但对于其形成过程乃至背景感兴趣的读者则稍显不足。作为参与者之一,忝列合作者,与有荣焉的同时,还是从内部人的角度来说一说这本书表皮和背后的边角料以飨读  相似文献   

4.
决策中的图形框架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彦  黄莉  刘扬 《心理科学进展》2012,20(11):1718-1726
决策框架效应作为一种违背不变性原则的非理性偏差, 已经得到研究的广泛证实。本研究突破了传统研究中主要由语言描述引发框架效应的限制, 从图形表征这一新的视角对图形框架效应做了深入探讨。本研究共包括6个实验, 通过操纵选项在不同图形表征版本中物理属性差异的突出性, 发现在表达信息不变的情况下, 人们判断和决策的偏好会受到图形表征的影响, 即出现了图形框架效应。研究结果表明, 图形框架效应普遍存在于各种决策情境以及各种图形表征方式中。基于属性替代理论和齐当别原则, 我们提出了一种解释图形框架效应内部作用机制的两阶段心理加工模型--图形编辑的齐当别模型(The Graph-edited Equate-to-differentiate Model, GEM)。  相似文献   

5.
通过两个研究,损益值大小效应在1元~1亿元的广阔范围内,以及在只采用选择反应模式的条件下得到了进一步探讨,其机制也在齐当别模型的全新视角下得到了讨论;此外,齐当别模型本身以及模型的经典判断任务也得到了探讨.结果发现:基于选择反应模式时,损益值大小效应在获得情景中稳定存在,并只存在一个风险倾向的拐点,而它在损失情景中则不存在;损益值大小效应的机制能够被齐当别模型很好地解释;齐当别模型的经典判断任务对模型预测效能的检验力不足,但其与新设计的维度内判断任务联合后却有很大改善;齐当别模型对损失情景中的均含0结果值的决策任务的解释力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通过两个研究,损益值大小效应在1元~1亿元的广阔范围内,以及在只采用选择反应模式的条件下得到了进一步探讨,其机制也在齐当别模型的全新视角下得到了讨论;此外,齐当别模型本身以及模型的经典判断任务也得到了探讨。结果发现:基于选择反应模式时,损益值大小效应在获得情景中稳定存在,并只存在一个风险倾向的拐点,而它在损失情景中则不存在;损益值大小效应的机制能够被齐当别模型很好的解释;齐当别模型的经典判断任务对模型预测效能的检验力不足,但其与新设计的维度内判断任务联合后却有很大改善;齐当别模型对损失情景中的均含0结果值的决策任务的解释力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饶俪琳  梁竹苑  李纾 《心理学报》2009,41(8):726-736
为寻求检验规范性和描述性风险决策理论的通用标准, 本研究以期望价值理论和齐当别抉择模型为例, 探讨了“迫选规则体验法”的适用性。被试为120名大学生, 实验任务为要求被试分别完成自主决策(采用未知规则: 真规则)和规则迫选决策(遵循给定规则: 假规则)任务, 并对决策后的情感和认可程度进行评定。研究发现: (1) 被试在自主决策条件下比在规则迫选条件下体验到的正性情感程度更强, 负性情感的程度更弱; (2) 被试在自主决策与规则迫选决策两种条件下做出的相同决策越多, 该被试对迫选规则更加认可并体验到的正性情感程度越强, 负性情感的程度越弱; (3) 与期望价值理论相比, 齐当别抉择模型可能符合更多决策者的实际决策规则。这些结果表明, 作为检验规范性和描述性风险决策理论的新尝试, 迫选规则体验法可能更有助于回答“决策者实际采用的决策规则是什么”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再探框架对风险决策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27,自引:2,他引:25  
李纾  房永青  张迅捷 《心理学报》2000,32(2):229-234
期望理论运用S状的价值函数和非线性的权重函数来解释和预测框架效应。“齐当别”抉择模型将不同框架下的抉择行为简单地看成是“最好可能结果之间的取舍”或者“最坏可能结果之间的取舍”。本研究设计了一“匹配”技术,并用此对作者所报告过的支持框架效应与不支持框架效应的选择问题加以再检验。实验表明,采用不同的框架并不能预测性地决定不同的抉择偏爱,而匹配结果所示的“齐当别”策略则能更好地对所收集到的有关框架效应的数据作出解释。  相似文献   

9.
框架效应是指对同一问题的等价描述却导致不同的决策偏好的现象,其作为一种明确的违背不变性原则的非理性偏差,一直是行为决策研究领域的关注热点。近年来,行为决策中的框架效应研究出现了一些新的转变,我们以自己的研究为基础,梳理了框架效应研究的几个新思路:首先,从研究领域来看,框架效应研究的焦点从最初的风险决策逐渐扩展至跨期决策;其次,从框架效应类型来看,出现了排除语言影响后更纯净的图形框架效应;再次,从框架效应的解释机制来看,研究者对经典的预期理论这一补偿性(计算)模型提出了质疑,更多地采用非补偿性模型解释,其中以齐当别模型和模糊痕迹理论为代表。最后,我们展望了框架效应的未来发展方向,期望本文能给后续研究者提供参考和启发,推动国内框架效应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0.
汪祚军  欧创巍  李纾 《心理学报》2010,42(8):821-833
实验从齐当别模型的视角,通过对决策过程反应时的考察分别对以累积预期理论(cumulative prospect theory)为代表的整合模型和启发式模型家族的重要成员--占优启发式模型(priority heuristic)--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决策过程反应时并未随着占优启发式模型所假定的决策步骤的增加而变慢;也未随着选项之间整体值差值的变大而变快;模糊决策过程的反应时反而快于风险决策过程的反应时。无论是以累积预期理论为代表的整合模型还是占优启发式模型均不能满意地描述和解释人们的实际决策过程,而齐当别模型则能解释大部分实验结果。文章建议多角度、多指标探讨人们的决策过程,检验、修改、完善,以及建立新的启发式模型或决策过程模型(process model),以增进对人们如何进行风险决策的理解。  相似文献   

11.
艾勒悖论(Allais Paradox)另释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李纾 《心理学报》2001,34(2):176-181
艾勒悖论违背了期望效用(Expected Utility)理论的独立性(independence)原则,成为欲推翻期望效用理论的杠杆。“齐当别”抉择模型不将风险决策行为看成是追求某种“最大期望值”的抉择反应,而将其看成是“最好可能结果之间的取舍”或者“最坏可能结果之间的取舍”。此项研究设计了一“判断”技术,并用此对艾勒设计的选择问题加以检验。实验表明,判断结果所示的“齐当别”策略能满意地对艾勒选择题作出解释。  相似文献   

12.
分离效应(the disjunction effect)是指:当决策者知道事件E会发生,他会采取行动A;当知道事件E不会发生,他仍会采取行动A;而当不知道事件E是否会发生的情况下,他会拒绝行动A。这一现象违背了理性决策理论的确定事件原则(sure-thing principle)。对分离效应的解释主要有基于理由的假设、思维惰性假设和齐当别模型。分离效应是否真的存在以及应该采用何种实验设计来进行研究都还有待进一步探讨。200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Aumann对事件分离情境和事件非分离情境的区分,为进一步研究分离效应指明了新的方向。理解分离效应及其成因有利于人们做出“理性”的决策  相似文献   

13.
人们在做决策时常常要受到时间或知识的限制,有时还要受到其双重限制。关于人们是如何进行风险决策,早期有期望效用理论对其加以解释,但Allais悖论对其标准化地位提出了挑战。Simon的“有限理性”观点提出后,一些研究者开始致力于开发决策的“有限理性”模型。文章讨论并比较了无限理性的期望效用理论被Allais悖论杠杆撬动之后,有限理性的“占优启发式”和“齐当别”决策模型所能做的和所不能做的。两种模型的决策标准、计算策略以及未来研究的展望也一并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人们在做决策时常常要受到时间或知识的限制,有时还要受到其双重限制。关于人们是如何进行风险决策,早期有期望效用理论对其加以解释,但Allais悖论对其标准化地位提出了挑战。Simon的“有限理性”观点提出后,一些研究者开始致力于开发决策的“有限理性”模型。文章讨论并比较了无限理性的期望效用理论被Allais悖论杠杆撬动之后,有限理性的“占优启发式”和“齐当别”决策模型所能做的和所不能做的。两种模型的决策标准、计算策略以及未来研究的展望也一并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数字“0”由于自身所具有的特性(最小的自然数和不可作为被除数),当其与商品的价格维度和属性维度相结合时会对消费者的决策产生影响。已有研究表明商品的零价格和零属性会对消费决策产生影响,即零价格效应和零比较效应。情绪和社会规范是零价格效应产生的心理机制,参照依赖则是零比较效应产生的心理机制。商品价格、商品类型和消费者的心理因素是零价格效应的边界条件;而选项的数量是零比较效应的边界条件。未来的研究可以从不同商品类型、不同社会规范、“价格-损失”与“价格-质量”、注意等角度对零价格效应进行深入研究;也可以从结构匹配模型和齐当别模型的角度进一步探索零比较效应的“比较”机制;可以探讨价格是否能被视为商品的“坏属性”,进而讨论零价格效应和零比较效应二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真实和虚拟金钱奖赏影响风险决策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风险情境下人类如何决策是长久以来心理学和经济学研究中一个极具挑战性的核心问题。众多研究采用真实或虚拟金钱作为奖赏强化物来探索风险决策行为的过程和机制,但对金钱奖赏真实性如何影响决策了解很少。仿真气球冒险任务(BART:Balloon Analogue Risk Task)可以在实验室条件下有效评估个体在真实社会中的风险行为。本研究采用 BART任务,通过两个实验探讨和比较了真实与虚拟金钱奖赏对风险决策行为的影响。实验一的结果发现,与虚拟金钱奖赏相比,真实金钱奖赏情境下的风险决策更容易受上一次决策结果的影响,上一次决策失败会导致被试的风险偏好水平显著降低(平均吹气球的次数显著减少),同时决策失败(气球吹爆)次数也显著减少,提示真实金钱奖赏下有更强的反馈学习效应。实验二重复了实验一的结果,并进一步发现,虚拟金钱奖赏的幅度对被试的风险决策行为没有影响,而真实金钱奖赏的幅度能显著改变被试的风险决策行为,较大幅度的真实金钱奖赏可以显著降低被试的风险偏好水平,但这种奖赏幅度对风险偏好的调控效应只对感觉寻求水平低的被试有效,感觉寻求水平高的被试不受影响。这些发现表明真实与虚拟金钱奖赏对风险决策行为有不同的影响。我们的结果可以用风险决策的后悔理论或齐当别模型来解释。  相似文献   

17.
利用过程追踪技术实现对"决策过程"的追踪,或能真正解答"人类是如何做出决策"这一科学问题。在各种过程追踪技术中,眼动技术由于具有无干扰性、适用范围广泛、采集信息多样等独一无二的优势,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决策研究中,为验证和比较不同决策理论的不同假设和预测做出了贡献。本文介绍了眼动技术如何被应用于验证补偿性决策理论与非补偿性决策理论对风险决策过程的不同假设,眼动技术如何用于检验多次决策与单次决策的决策过程差异,以及眼动技术如何用于检验"剔除–关注模型"与"齐当别决策模型"对多属性决策中共享信息发挥作用机制的不同预测。  相似文献   

18.
“投资者难以长远地将多重投资看作整体,而更倾向于分割成单一决策进而表现出每次决策风险规避的现象”被称为风险投资中的短视效应.短视/远视风险投资常通过单一决策/重复决策范式予以研究.大多数的研究发现,在单一决策条件下,投资者接受投资的人数比例或者投资金额低于重复决策条件.短视效应的调节机制有反馈频率、投资灵活性、选择组块、风险状况等.研究者分别提出短视损失厌恶(myopic loss aversion,简称MLA)理论和短视预期理论(myopic prospect theory,MPT)对短视现象进行解释;但这些理论受到基于齐当别理论(equate-to-differentiate theory)研究的挑战.文章在总结短视效应已有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指出今后有必要深入探索的方向.  相似文献   

19.
~~“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别解@曹海东洪诚:《训诂学》,江苏古籍出版杜1984年版,第160页  相似文献   

20.
陈慧  刘扬  曾垂凯  孙彦 《心理科学》2015,(2):408-413
作为参照点的社会规范指个体为实现群体目标保持活动一致性所建立起来的、视为决策与判断标准的规范。社会规范研究经历了从完全理性到有限理性的转变过程。其对决策行为影响的解释机制包括预期理论、后悔理论、"齐当别"抉择模型、程数说和三参照点理论等,能较好解释避税、见死不救与医患冲突等现象。今后研究注意结合社会认知角度,实现研究思想与范式的转变,侧重探索多重参照点、群体决策机制,丰富跨文化研究等,为转型期的守范与失范行为提供科学的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