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共情指个体感知或想象他人的情感, 并部分体验到他人感受的心理过程。共情包括情感共情和认知共情两个独立成分。情感共情的神经网络包括前脑岛(AI)、前扣带回(ACC)以及镜像神经系统(MNS), 认知共情的核心脑区是腹内侧前额叶(vmPFC)。共情的神经网络在个体发展中逐渐成熟并受到认知评价的调节。另外, 催产素和催产素受体基因多态性与共情密切联系。未来应该深入研究躯体感觉皮质在疼痛共情中的作用, 共情和亲身情感体验的神经网络的区别, 开展催产素改善共情缺陷个体的干预研究, 采用脑成像基因技术研究基因多态性与共情神经网络的关系以及提高共情研究范式的生态效度。 相似文献
2.
特质积极共情是对他人积极情绪信息感受和分享的能力。目前对特质积极共情的研究刚刚起步,在相关概念内涵上还有待进一步丰富和检验。特质积极共情可以有效促进亲社会行为倾向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是一种高利他性的人格品质。未来研究中,需要在明确并丰富特质积极共情的内涵界定基础上,开发更为有效的测量工具,探讨其促进社会功能背后的作用机制,并开展提升积极共情能力的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 相似文献
3.
自闭特质个体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共情缺损,但其程度较自闭症谱系障碍个体低,并且注意线索和特异性的面孔加工可能会影响他们的共情加工进程。因此,本研究采用事件相关电位(ERP)技术,以疼痛面孔图片作为刺激材料,让自闭特质组和控制组分别完成疼痛判断任务(该任务中被试的注意指向疼痛线索)和吸引力判断任务(该任务中被试的注意不指向疼痛线索)。结果发现,相比控制组,自闭特质组在吸引力判断任务中疼痛面孔图片诱发的P3波幅更大,而在疼痛判断任务中两组没有显著差异。这表明注意线索会影响自闭特质个体对他人疼痛面孔的共情反应,当自闭特质个体不注意他人面孔的疼痛线索时,其疼痛共情能力会减弱。 相似文献
4.
华山;姜欣桐;高扬震宇;穆妍;杜忆 《心理学报》2025,(4):544-558
共情能力是预测和促进亲社会行为的重要因素,音乐经验对共情能力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本研究以特质共情和状态共情两个方面为切入点,采用音乐训练和音乐素养两个指标衡量个体音乐经验,利用问卷调查和行为实验,探究它们对共情能力的影响路径。结果表明,在特质共情方面,音乐家的认知共情能力显著高于非音乐家。然而,在控制了人格、主观社会经济地位和心理健康状态的相关变量后,音乐训练对共情能力并无显著影响。相反,音乐素养显著正向预测认知共情能力的想象维度,甚至可以作为音乐训练影响认知共情中想象维度的中介变量。在状态共情方面,利用疼痛共情范式研究发现,相比非音乐家,音乐家在目睹他人疼痛情境时更能感同身受,这种状态共情能力受到音乐素养和特质认知共情中想象维度的链式中介影响。综上所述,音乐训练通过提高音乐素养,间接增强特质共情中的认知共情能力(想象),从而使音乐家在感同身受他人疼痛状态时表现出更强的能力。这些发现揭示了音乐经验对共情能力的促进机制。 相似文献
5.
共情指的是个体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共享并理解他人的情绪状态的倾向, 包括认知共情和情绪共情两种成分。共情在学前阶段没有性别差异。进入中小学阶段以后, 共情出现了性别差异。一方面, 共情的性别差异与个体自身的生理成熟有关。随着年龄增长, 两性逐渐趋向生理成熟, 荷尔蒙分泌增加并出现差异, 其中催产素有助于情绪共情, 睾丸酮则与认知共情有负相关, 两性的共情水平也因此有了显著差异。另一方面, 共情的性别差异与社会性别角色倾向有关。女性的性别角色以关注他人为导向, 与共情有直接相关, 男性的性别角色以关注公平公正为导向, 与共情没有相关。当两性习得各自的性别角色以后, 他们的共情表现就出现了差异, 这一差异在情绪共情方面较为突出。有关共情性别差异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 但仍然有进一步深入挖掘的空间, 未来的研究需要在视角上注重从年龄、性别和文化交互作用的角度进行考察, 在理论上考虑从能力和倾向性的维度区分共情, 在内容上丰富对影响性别差异的各项因素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共情的毕生发展模型表明认知共情和情绪共情两维度可能存在发展差异,本研究借助元分析技术考察个体认知共情和情绪共情的毕生发展特点。通过文献检索和筛查,获取了136项研究和178个独立效应量,共计50606名被试。发表偏差检验表明文献选取不存在发表偏差,异质性检验表明应选取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分析。随机效应模型分析的结果表明,总体而言个体的共情反应以认知共情为主(Z=5.39,p<0.001)。进一步的调节效应分析表明,不同发展阶段个体的共情反应受认知共情和情绪共情的影响存在差异(Qb=73.99,p<0.001)。具体而言,学前期儿童主要以情绪共情为主,儿童中期至成年早期主要以认知共情为主,成年中期至成年晚期主要以情绪共情为主。 相似文献
7.
共情的毕生发展模型表明认知共情和情绪共情两维度可能存在发展差异,本研究借助元分析技术考察个体认知共情和情绪共情的毕生发展特点。通过文献检索和筛查,获取了136项研究和178个独立效应量,共计50606名被试。发表偏差检验表明文献选取不存在发表偏差,异质性检验表明应选取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分析。随机效应模型分析的结果表明,总体而言个体的共情反应以认知共情为主(Z=5.39,p<0.001)。进一步的调节效应分析表明,不同发展阶段个体的共情反应受认知共情和情绪共情的影响存在差异(Qb=73.99,p<0.001)。具体而言,学前期儿童主要以情绪共情为主,儿童中期至成年早期主要以认知共情为主,成年中期至成年晚期主要以情绪共情为主。 相似文献
8.
共情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同时也是心理学、社会学等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研究主题。共情能促使个体产生亲社会行为并维持和谐的社会秩序(Hoffinan,2001),因此对他人准确地共情就显得十分重要。共情鸿沟作为影响共情准确性和情感预测准确性的重要因素,对共情鸿沟影响因素与机制的研究正逐渐成为热点。如何消除共情鸿沟,使个体在评估他人感受时更加准确,从而引发更多的共情与亲社会行为,就显得十分重要。本文依次介绍了共情鸿沟的内涵、共情鸿沟的种类、共情鸿沟的研究方法、共情鸿沟的影响因素与内在机制,最后提出了未来研究展望,希望能为研究者提供一定的借鉴指导。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讨观点采择与共情倾向对高中教师共情反应的影响,164名高中教师完成了人际反应指数量表,并在三种不同的观点采择指导语下完成共情反应问卷。结果表明:(1)观点采择通过指导语操作检验有效;(2)情感观点采择下的共情反应显著高于认知观点采择下的共情反应;认知观点采择下的共情反应显著高于技术观点采择下的共情反应;(3)情感观点采择通过共情倾向的部分中介作用对共情反应产生影响,认知观点采择通过共情倾向的完全中介作用对共情反应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0.
随着机器人在人类生活中重要性的增强,人们开始关注其传统智能以外的其它能力,如共情。基于共情的经典理论,本文以新兴的智能体共情(artificial empathy)为主题,同时结合人工智能领域的最新研究,系统地阐述了现有与智能体共情有关的理论模型和实证研究,并结合文献计量学分析,对该领域研究宏观现状进行可视化呈现。指出在未来研究中,借鉴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注重机器人理论模型的建构和研究方法的创新,对机器人共情系统的建构有着重要作用,而其间涉及到的伦理问题同样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1.
传统单一模态、单一分析方法在揭示抑郁症脑机制上存在较多局限;而新近多种模态、多种分析方法的结合可在一定程度上较好地促进对抑郁症脑功能和结构的全面探索、挖掘,可以更加有效地运用和实施于早期辅助诊断、干预治疗当中。因此,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多种模态下的脑影像指标及其分析技术,而后分别从结构及功能神经影像数据融合等方面,概述了抑郁症脑结构和功能的研究现状,发现抑郁症患者存在诸多脑区及相关环路结构及功能的异常。同时,通过对抑郁症多模态研究现状的梳理和总结,结合我们已有的相关前期研究工作,对未来抑郁症等情感障碍的进一步研究工作提出了一些思考和展望。 相似文献
12.
13.
14.
共情是发生在人际互动过程中的一种心理现象,恰当地共情不仅可以提高亲社会行为的发生几率,还可以有效抑制攻击行为。以往研究者大多从静态的角度对共情的定义、结构和机制等进行探讨,然而,共情作为一种心理过程,以动态的观点阐述其内部机制对于探讨共情的本质是十分必要的。本文首先回顾了以往研究者的共情定义,并在此基础上对共情进行了界定;之后在对共情相关的理论或模型评述的基础上提出了共情的动态模型,并结合以往的研究对动态模型进行了分析比较,最后是总结和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相似文献
15.
16.
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对中职生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分别采用问卷法和实验法检验特质共情与状态共情 在这个影响过程中的中介效应。 结果发现:(1)情感温暖、信任鼓励型的父母教养方式对中职生亲社会行为有正向预测作用; 专制、溺爱型父母教养方式对中职生亲社会行为起负向预测作用。(2)特质共情在情感温暖型、信任鼓励型父母教养方式与中职生亲社会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经试验操纵的状态共情的中介效应与特质共情的中介效应同样显著。结论:积极的父母教养方式通过影响中职生的共情进而影响其亲社会行为。 相似文献
17.
18.
大学生心理传统性及现代性、人格特质与双元孝道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考察心理传统性及现代性、特质移情、权威主义人格与双元孝道之间的关系,426名大学生完成了心理传统性与现代性量表、特质移情量表、权威主义人格量表、孝道信念量表。结果显示:1)心理现代性、特质移情对互惠性孝道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显著,特质移情在心理现代性与互惠性孝道之间起部分中介的作用;2)心理传统性、权威主义人格对权威性孝道直接的效应及间接效应显著,权威主义人格在心理传统性与权威性孝道之间起部分中介的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