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为探讨父亲和母亲教养方式的潜在类型与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关系并检验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在其中的作用,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认知情绪调节策略问卷和网络成瘾问卷对重庆市4091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父亲和母亲均存在三种潜在教养类型,即积极型、混合型和消极型;(2)与父母混合型教养类型相比,父母积极型教养类型显著负向预测网络成瘾;(3)以父母混合型教养类型作为参照组,适应性和非适应性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在父母积极型教养类型与网络成瘾之间存在中介作用,非适应性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在父母消极型教养类型与网络成瘾之间存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2.
采用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学习投入量表、焦虑自评量表,对13个省市的37所中小学共计4884名青少年进行调查,运用潜在剖面分析的方法,探索父母教养方式的潜在类别,并通过其对学习投入和焦虑症状的预测来验证潜在类别的效度。结果发现:(1)从青少年的角度,父母教养方式可分成疏离忽视型(6.6%)、漫不经心型(18.9%)、温暖接纳型(48.2%)、温暖控制型(11.9%)、严苛控制型(2.9%)、严父慈母型(4.0%)和严母慈父型(7.5%)七种潜在类别;(2)父母温暖接纳型和温暖控制型的青少年拥有最高的学习投入水平,但温暖控制型的焦虑症状水平显著高于温暖接纳型;(3)父母疏离忽视型的青少年拥有最低的学习投入水平和较低的焦虑症状水平,父母严苛控制型的青少年拥有最高的焦虑症状水平和较高的学习投入水平。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究贫困家庭儿童在青少年早期的亲社会行为发展轨迹以及父母教养方式的异质性及其性别效应,对815名贫困家庭儿童(M=11.75±1.55岁;男生351人)的父母教养方式进行评估,并对其亲社会行为进行了2年共4次的追踪调查,数据分别采用潜在剖面分析和多组潜变量增长模型进行分析。结果发现:(1)贫困家庭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水平在青少年早期呈显著的线性下降趋势;(2)贫困家庭父母教养方式的异质性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初始水平和发展轨迹均有显著的效应,积极关爱型贫困家庭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初始水平得分显著高于其它类型,但在发展轨迹上却呈线性下降的趋势;消极控制型贫困家庭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在初始水平上显著低于其它类型,其发展轨迹无显著变化;(3)在性别效应上,适度关爱型组别中女生亲社会行为的初始水平显著的高于男生,且该组女生的亲社会行为下降速度比男生缓慢。结论:贫困家庭父母教养方式的异质性对青少年早期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轨迹存在显著效应,适度关爱型父母教养方式可以缓冲贫困家庭中女孩亲社会行为的下降速度。  相似文献   

4.
研究采用问卷法,对764名青少年进行测试,用结构方程模型检验了教养方式、责任心、道德同一性、道德脱离和网络不道德行为之间的关系模型。结果表明,拒绝型教养方式通过责任心、道德同一性和道德脱离的中介来间接影响网络不道德行为。责任心可以直接作用于网络不道德行为,也可以通过道德脱离的中介来影响网络不道德行为。道德同一性只能通过道德脱离来影响不道德行为。  相似文献   

5.
基于个体中心的视角考察幼儿教师情绪劳动策略和职业倦怠的关系,采用幼儿教师情绪劳动策略量表和职业倦怠量表对495名幼儿教师进行问卷调查。运用潜在剖面分析方法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1)幼儿教师情绪劳动策略可以分为四种潜在类别:积极型、内热型、珍爱型和冷淡型,其中积极型人数最多,冷淡型人数最少;(2)幼儿教师的职业倦怠得分在这四种潜在类别上有显著差异,冷淡型的职业倦怠得分最高,积极型次之,内热型和珍爱型的职业倦怠得分最低且无显著差异。研究结果为幼儿教师情绪劳动与职业倦怠的关系探讨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6.
采用修订的自我同一性状态问卷、同一性风格问卷和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对1233名初中生、高中生和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考察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状态的发展特点以及父母教养权威性、同一性风格和自我同一性状态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从初中到高中,青少年的自我同一性状态表现出前进的发展趋势,高中和大学阶段处于四种同一性状态的人数比例不存在明显差异;男大学生比女大学生更多地处于同一性获得状态;父母教养权威性既对同一性状态有直接预测作用,又以同一性风格为中介对其产生间接影响。  相似文献   

7.
采用青少年父母教养方式问卷、青少年小五人格问卷和青少年社会适应评估问卷对六城市的2288名中学生进行调查,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影响及人格类型在其中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1)青少年父母教养方式可分为民主型、权威型、专制型和忽视型四种,所占比例分别为35.2%、16.9%、20.8%、27.1%,不同父母教养类型的青少年在社会适应、人格五因素各维度上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2)除撤回爱护与行事效率之间相关不显著外,父母教养行为与青少年社会适应各维度相关均达到显著水平;(3)人格类型可以调节父母教养行为对青少年社会适应的预测作用,表现在支持陪伴、自主准予及知晓度对积极适应的影响以及规则引导、自主准予及知晓度对消极适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考察青少年家庭人际关系的特点,并探讨家庭人际关系、总体家庭功能对青少年社会适应的作用机制。采用问卷调查对6城市的2341名中学生进行集体施测。结果发现:(1)青少年的家庭人际关系存在性别和年级差异。女生亲子依恋的得分显著高于男生;在亲子冲突上,初一年级显著低于其它年级;在亲子依恋、父母亲密、父母冲突上,各年级两两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2)青少年的家庭人际关系可分为四类:和谐型、高亲子冲突型、高父母冲突型、双高冲突型,分别占30.6%,24.9%,24.4%,20.1%,不同类型的青少年在社会适应各维度上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3)总体家庭功能在父母冲突和青少年积极适应之间以及父母亲密和消极适应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在亲子依恋与积极适应、父母亲密与积极适应、亲子依恋与消极适应、父母冲突与消极适应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9.
如何降低自杀意念是研究者共同面临的问题,其中家庭因素近些年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研究采用元分析的方法考察中国青少年父母教养方式与自杀意念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纳入了符合标准的文献22篇,包括158个效应量,总样本量为16980人。结果发现,父母积极教养方式与自杀意念呈显著负相关,父母消极教养方式与自杀意念呈显著正相关。年龄阶段、自杀意念测量工具能够显著调节父母教养方式与自杀意念的关系,独生子女比例能够调节父母消极教养方式与自杀意念的关系。上述结果表明,父母教养方式能够显著影响自杀意念,家长应采用情感温暖、理解等积极教养方式,而非拒绝、过度干涉等消极教养方式。  相似文献   

10.
研究旨在考察青少年自我控制、调节聚焦在父母教养方式与心理复原力关系中的中介效应。使用父母教养方式量表、自我控制量表、调节聚焦量表和心理复原力量表对安徽、江苏、山东四所初高中922名青少年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父母教养方式、青少年自我控制、调节聚焦均能够直接显著预测青少年心理复原力;(2)父母积极教养方式能够通过青少年自我控制、调节聚焦间接正向预测心理复原力;(3)父母消极教养方式能够通过青少年防御聚焦间接负向预测心理复原能力。结论:青少年的自我控制与调节聚焦在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心理复原力之间存在链式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服刑人员的社会适应状况,探讨服刑人员社会适应状况与其早期父母教养方式、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服刑人员社会适应量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和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对92名服刑人员进行调查。结果:(1)服刑人员的社会适应水平较劳教人员差;(2)服刑人员的早期父母教养方式与常模组有显著差异;(3)服刑人员的应对方式与常模组有显著差异,其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两个因子的得分都显著高于常模组;(4)服刑人员的父母教养方式、应对方式与社会适应准备状况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关系;(5)不同类型的服刑人员,其父母教养方式、应对方式和社会适应状况没有显著差异。结论:提高服刑人员的社会适应水平,帮助服刑人员做好回归社会的心理准备,是预防和减少再犯罪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基于个体中心的视角考察大学校长胜任力和职业认同的关系,采用大学校长胜任力量表和职业认同量表对262名大学校长进行问卷调查。运用潜在剖面分析方法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1)大学校长胜任力可以分为四种潜在类别:低胜任力组、中胜任力组、高特质低能力组,高胜任力组,其中,中胜任组人数最多,高特质低能力组人数最少;(2)大学校长的职业认同得分在这四种潜在类别上有显著差异,中胜任力组、高胜任力组的大学校长职业认同得分显著高于高特质低能力组和低胜任力组,低胜任力组的大学校长职业认同显著于高于高特质低能力组。  相似文献   

13.
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采用EMBU和SCL-90对某高校部分大学生进行测量,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父母情感温暖、理解与SCL-90各因子呈负相关;父亲拒绝否认和过渡保护及母亲过分干涉与SCL-90各因子呈正相关。父母对男大学生惩罚、严厉,过分于涉,拒绝否认,过度保护得分显著高于女生(P〈0.05或P〈0.01);结论父母对大学生的养育方式存在性别差异;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较好的预测作用;父母积极的教养方式能够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消极的教养方式容易使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伴随着对单基因研究局限性的认识及对"遗传率缺失"的探索,越来越多的研究强调考察抑郁的多基因遗传机制的重要性。本研究对1052名汉族青少年(12.31±0.37, 50.2%女生)进行一年的追踪,采用多基因累加得分研究范式考察多巴胺系统基因与母亲教养行为对青少年抑郁的纵向影响及其作用模式。结果发现:(1)多基因累加得分和母亲消极教养正向预测青少年抑郁风险;(2)控制早期抑郁后,多基因累加得分与母亲积极、消极教养交互影响青少年抑郁,在低积极/高消极教养环境中,相比多基因累加得分较低的青少年,多基因累加得分较高的青少年抑郁水平更高;但是在高积极/低消极教养环境中,不同多基因累加得分的青少年抑郁水平无差异。该交互作用模式符合"素质-压力"模型。研究结果为抑郁的多基因遗传基础提供了证据。  相似文献   

15.
青少年情绪调节策略和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贾海艳  方平 《心理科学》2004,27(5):1095-1099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初二、高二和大学的639名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特质焦虑程度和应对方式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父母教养方式对于青少年的情绪调节策略具有显著的影响并有预测作用。不同性别的青少年情绪调节的策略(成熟型)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年级的青少年情绪调节的策略(成熟型)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6.
以"不同易感性模型"为理论基础,1323名青少年为被试(初次测评时M=11.31岁;SD=0.49),考察了5-HTR1A基因rs6295多态性与父母教养行为对青少年早期抑郁的交互作用及其性别差异。结果表明:当父母积极教养行为水平较高时,携带CC基因型的女青少年抑郁水平显著低于G等位基因携带者,当父母积极教养行为水平较低时,携带不同基因型的女青少年的抑郁水平无显著差异,但rs6295多态性与父母教养行为对男青少年的抑郁无显著交互作用。此外,rs6295多态性对男女青少年早期抑郁均无显著主效应。研究结果提示,rs6295多态性与父母教养行为对青少年早期抑郁的交互作用部分支持不同易感性模型观点,且存在性别差异,主要表现于女青少年群体中。本研究发现能够为基因-环境交互作用设计研究提供一定启示,同时亦能推进有关抑郁发生机制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采用婚姻调适问卷、教养方式问卷及儿童行为量表对全国四大地理区域9个城市的2396名青少年及其父母进行测查。婚姻质量由青少年的父母自评,父母的教养方式由青少年报告,青少年的外化问题由父母分别报告,考察了父母婚姻质量与青少年外化问题之间的关系,以及教养方式在其中的中介作用。采用包含潜变量的结构方程模型和Bootstrap中介效应检验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父母婚姻质量与积极教养呈显著正相关,与严厉教养呈显著负相关。父母的婚姻质量、积极教养及严厉教养与青少年的外化问题之间呈现跨轮的显著相关。(2)父母婚姻质量能直接正向预测青少年外化问题,教养方式在父母婚姻质量和青少年外化问题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以482名中学生为被试,采用问卷法探究父母情感温暖、父母拒绝以及父母过度保护的教养方式、心理特权以及观点采择对青少年感恩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父母情感温暖显著正向预测青少年感恩,父母拒绝显著负向预测青少年感恩;(2)观点采择在三种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感恩之间起中介作用,心理特权只在父母拒绝和父母过度保护与青少年感恩之间起中介作用。这表明父母教养方式通过观点采择和心理特权的中介作用影响青少年感恩,但是不同的教养方式作用路径不同。  相似文献   

19.
以社会认知理论为基础,使用父母教养方式、自我描述问卷和学业倦怠问卷对1201名中学生进行施测,探讨了中学生父母教养方式、自我概念和学业倦怠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1)积极的父母教养方式与学业倦怠及其三维度呈显著负相关,与学业、非学业自我概念呈显著正相关;消极的父母教养方式与学业倦怠呈现显著正相关,与学业、非学业自我概念显著负相关;学业、非学业自我概念与学业倦怠及其三维度都具有显著负相关;(2)学业自我概念与非学业自我概念在积极、消极父母教养方式与学业倦怠关系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20.
以2324名中学生为被试,采用问卷法考察青少年的父母监控状况,并探讨了青少年的父母监控与社会适应、情绪性人格的关系。结果发现:(1)青少年的父母监控在年级和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在父母对青少年的知晓度方面,女生显著高于男生;在父母对青少年的消极控制方面,男生显著高于女生;但在自主准予方面,性别差异不显著。且在父母监控的三维度上均呈现出年级越高得分越低的趋势。(2)青少年的父母监控可以分为民主型、控制型和放任型,它们在青少年群体中的比例分别是38%、30%和32%。(3)不同父母监控类型的青少年在社会适应八个维度上的差异均达到了极其显著的水平。(4)情绪性人格对父母监控与青少年消极适应的关系有显著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