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以216名大学生为被试,创设关系复杂性不断增高的三种学习材料,通过功能预测任务和维度选择任务,比较探查了不同学习程度下参照性交流和个人学习的差异特点。结果发现:(1)关系复杂性和学习程度影响两种学习方式学习效果的差异,关系复杂性高的条件下,个人条件学习效果极其显著优于参照条件;低成绩组条件下,参照条件学习效果显著优于个人条件。(2)不同学习程度下参照性交流学习中被试选择性注意整体水平和指向性水平极其显著高于个人学习,且不受关系复杂性的影响;两种学习方式的选择性注意集中性水平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
研究采用参照性交流范式,设计虚拟学习材料,通过功能预测任务和维度选择任务,分析比较参照性交流情境下语言交流对象时的选择性注意特点和个人情境下维度选择时的选择性注意特点,探查参照性交流和个人情境对学习双方选择性注意的影响。结果显示:个人情境中被试揭开的维度数量显著高于参照性交流情境中被试语言描述的维度数量;参照性交流情境下无关维度数量极其显著高于个人情境。结果发现:任务情境对于学习者选择性注意存在影响:个人情境下学习双方选择性注意水平显著高于参照性交流情境,主要表现于选择性注意集中性方面;任务情境的影响作用与学习程度无关。  相似文献   

3.
研究以大学生为被试,采用参照性交流范式,设计虚拟学习材料并创设功能预测和维度选择任务,探查比较参照性交流双方学习过程与选择性注意特点。结果发现:与低分组比较,高分组从学习阶段2开始得分显著更高;且维度选择整体结果显著优于低分组,这主要表现在对无关维度的抑制水平显著更高。结果表明:参照性交流双方的学习过程表现出不平衡性;参照性交流双方的选择性注意整体水平表现出不平衡性,具体表现于选择性注意的集中性水平。  相似文献   

4.
张恒超  阴国恩 《心理科学》2012,35(4):823-828
以大学生为被试,使用关系复杂性逐渐变化的实验材料——4特征复杂关系的虚拟外星生物、6特征复杂关系加二阶同功能简单关系的虚拟外星生物和6特征复杂关系加二阶异功能简单关系的虚拟外星生物,采用类别的间接性学习范式——个人功能预测的关系类别的间接性学习条件和参照性交流的关系类别的间接性学习条件,通过三个实验任务(功能预测、自由分类和维度选择),探讨材料关系复杂性对关系类别间接性学习中选择性注意的影响。结果发现:随着关系复杂性的逐渐增高,被试的选择性注意水平不存在显著差异,但选择性注意的指向性存在极其显著差异,选择性注意的集中性(对无关维度的抑制)不存在显著差异;参照条件下被试选择性注意水平极其显著地高于个人条件,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选择性注意的指向性方面,而不表现在选择性注意的集中性(对无关维度的抑制)方面。  相似文献   

5.
采用个人关系类别间接性学习研究范式,设计关系复杂性不断增加的三种关系类别学习材料,通过功能预测任务和维度选择任务,探查了学习程度和关系复杂性对个人关系类别间接性学习的影响。结果发现:两种任务中关系复杂性影响效应不显著;维度选择任务中成绩组影响效应显著,且在选择性注意整体水平、指向性水平和集中性水平上表现不同。  相似文献   

6.
张恒超  阴国恩 《心理科学》2013,36(4):915-921
以大学生为被试,以4特征虚拟外星生物为实验材料,采用类别的间接性学习范式——个人条件和参照条件,及一个无功能条件,通过三个实验任务(功能预测、自由分类和维度选择),探讨参照性交流范式下关系类别的间接性学习特点。结果发现:类别的间接性学习条件下,自由分类任务中,被试更倾向于选择关系作为类标准;功能预测的关系类别的间接性学习过程中,参照条件下的功能预测成绩显著高于个人条件,这种差异体现在参照惯例形成的学习过程的中后期;关系类别的间接性学习条件下,参照条件下被试的选择性注意水平显著高于个人条件,这种差异主要表现于选择性注意的指向性方面,而不体现于选择性注意的集中性(对无关维度的抑制)方面。  相似文献   

7.
共享因素对参照性交流双方学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恒超 《心理学报》2017,(2):197-205
采用参照性交流学习范式,探查共享因素对双方学习的影响。结果显示:从学习阶段6开始"共享语言+对象+表情"方式的成绩显著高于"共享语言+对象"方式,低分组条件下该方式成绩显著最高,且该方式高、低分组间无显著差异;"共享语言+对象"方式下揭开的维度数量显著最少。表明:"共享语言+对象+表情"方式下学习效率最高,集中表现于低分组学习效率更高且双方协调水平最高;"共享语言+对象"方式的选择性注意水平最低。  相似文献   

8.
以288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参照性交流范式,创设三种共享方式,通过学习任务和选择性注意任务,比较探查共享方式对参照性交流学习过程和选择性注意的影响。结果显示:(1)学习阶段6~10中,共享语言、共享语言+对象+表情两种条件间的正确率均无显著差异,但均显著高于共享语言+对象方式;(2)共享语言+对象+表情条件下被试揭开的维度数量极其显著高于共享语言+对象条件,共享语言条件极其显著高于其余条件。结果表明:各共享条件间的学习差异出现于参照性交流学习后半期,共享语言+对象方式的学习效果显著更差;共享语言条件下被试选择性注意水平显著更高,而共享语言+对象+表情条件极其显著高于共享语言+对象条件。  相似文献   

9.
以216名大学生为被试,使用关系复杂性变化的三种虚拟外星生物实验材料,创设个人功能预测的关系类别的间接性学习条件和参照性交流功能预测的关系类别的间接性学习条件,探讨关系复杂性对关系类别间接性学习的影响。结果发现:关系类别的功能预测间接性学习过程中,关系复杂性和学习条件的交互作用极其显著,具体来讲,关系复杂性对关系类别间接性学习的影响仅显著地表现在参照性交流关系类别间接性学习过程中;当学习材料为4特征复杂关系时,参照条件下被试功能预测成绩极其显著高于个人条件,当学习材料为6特征复杂关系加二阶同功能简单关系时,两种学习条件间不存在显著差异,当学习材料为6特征复杂关系加二阶异功能简单关系时,个人条件极其显著高于参照条件。  相似文献   

10.
依据交流语境特征创设了语言交流、共享对象的语言交流、共享对象和表情的语言交流,通过交流范式探查:交流语境对学习过程中学习者语言选择性注意的影响。结果显示:(1)语言交流条件下语言选择性注意整体水平最高;不同语境下选择性注意整体水平随交流时间进程而增高。(2)语言交流条件下语言选择性注意指向性水平最高;共享对象和表情条件最低,但集中性水平最高;总体上,指向性和集中性水平随学习进程相对稳定增高,但语言交流条件与共享对象条件下学习阶段1的集中性水平显著高于中间学习阶段。结果发现:交流语境不同时,不同非语言因素对于语言认知加工产生的影响作用不同;交流双方认知的协调过程同时受到语言和非语言因素的共同作用。概言之,非语言因素降低了语言选择性注意的整体水平和指向性水平;但表情因素提高了集中性水平。  相似文献   

11.
以144名大学生为被试,使用关系复杂性变化的三种虚拟外星生物实验材料,创设功能预测任务和自由分类、限定分类任务,探查关系复杂性和分类方式对个人关系类别间接性学习的影响.结果发现:(1)随着关系复杂性的增高,各学习阶段下,三种学习材料功能预测成绩彼此间均无显著差异;(2)关系复杂性和分类方式对个人关系类别间接性学习的分类结果存在交互影响作用,具体表现为,关系复杂性较低时自由分类和限定分类结果的杰卡德相似性无显著差异,关系复杂性较高和高时限定分类极其显著高于自由分类,自由分类方式下,关系复杂性不同的三种学习材料间差异不显著,限定分类方式下,关系复杂性较高和高两种学习材料分类结果的杰卡德相似性间无显著差异,但均极其显著高于关系复杂性较低的学习材料.  相似文献   

12.
学习方式对关系类别间接性学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96名大学生为被试,以4特征虚拟外星生物为实验材料,通过类别的间接性学习,探讨学习方式对关系类别间接性学习的影响,结果发现:类别的间接性学习条件下,限定分类任务中,被试更倾向于选择关系作为类标准;参照条件下被试限定分类结果与标准的关系类别的分类结果的杰卡德相似性显著高于个人条件;被试分类结果的简单关系类别的杰卡德相似性显著高于复杂关系类别的杰卡德相似性,4特征关系类别的间接性学习中存在单一性效应。  相似文献   

13.
参照性交流中的“听者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听者设计”一直是参照性交流研究领域中的热点。参照性交流过程中交流者通常会根据对交流同伴共享信息的评估来调整自己的行为,但是这些调整什么时候以及怎样发生的机制问题仍然存在争论。重点评述了“听者设计”的已有研究角度和研究进展,并归纳总结了参照惯例视角、记忆和注意视角、交流情境视角的研究观点。未来研究应扩展已有研究设计,以深入探查“听者设计”的形成、获得、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其与参照性交流其他限制因素间的相互作用;需要结合行为证据和眼动、脑成像证据等以帮助揭示“听者设计”过程的行为特点与认知机制。  相似文献   

14.
The study used scene analogies to investigate two component processes of analogical thinking: resolution of semantic interference, which emerges when the proper mapping between analogically matching objects is incoherent with their categorical features (e.g., stereotypical functions), and goal-driven selection of the key relational structure, by directing attention to the most promising objects which constitute that structure among many other candidate objects. We manipulated interference by placing in corresponding scenes the objects from one category in different relational roles. Selection was loaded by including additional, relationally irrelevant objects in a scene. We also manipulated relational complexity and the presence of salient objects (people) in relations. Increased load on both interference resolution and selection decreased the accuracy of analogical mapping, but these factors did not interact. Moreover, the factors yielded opposite patterns of interaction with relational complexity. Finally, salience eased selection, but tended to negatively influence interference resolution. In summary, inference resolution and selection seem to constitute two relatively independent facets of cognitive control involved in analogical thinking. Selection may act before mapping occurs, while interference influences analogy making only if an interfering object takes part in mapping.  相似文献   

15.
A group with closed head injury was compared to neurologically intact controls regarding the referential cohesion and logical coherence of narrative production. A sample of six stories was obtained with tasks of cartoon-elicited story-telling and auditory-oral retelling. We found deficits in the clinical group with respect to referential cohesion, logical coherence, and accuracy of narration. The occurrence of deficits depended on the condition of narrative production and, to some extent, on the particular story used. The primary implications of this study pertain to the attention given by researchers to the feature of discourse production being studied and processing demands of the task.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