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跨期选择需要决策者在眼前与未来的损益之间做出权衡与取舍。主流跨期选择理论认为, 跨期选择是把未来价值折扣到现在, 根据折扣后的价值进行选择的过程; 而单维占优模型则认为决策者把“结果”维度上的差异和“延迟”维度上的差异进行比较(维度间差异比较), 然后根据差异更大的维度(即占优势的维度)进行决策。跨期选择众理论之争无果的原因之一或是研究者未能找到揭示其心理过程的令人信服的证据。为此, 本研究采用过程检验而非结果拟合的方法, 首创了“直观模拟天平”任务, 对维度间差异比较的大小进行测量, 从而为验证单维占优模型提供了支持性的证据。实验1A证明了维度间差异大小中介了选择结果, 被试认为“结果”维度上的差异相对于“延迟”维度上的差异越大, 越倾向于选择延迟长、结果大的选项; 反之, 被试认为“延迟”维度上的差异相对于“结果”维度上的差异越大, 越倾向于选择延迟短、结果小的选项。实验1B证明了维度间差异比较是在选择时实时(而不是在选择后)进行的。实验1C通过调整实验程序消减了共同方法偏差对结果的影响。实验2进一步证明维度间差异比较可以解释众多的跨期选择异象。通过4个实验, 本研究揭示了维度间差异比较构成了跨期选择的重要(尽管可能不是唯一)决策过程, 为支持单维占优模型提供了重要的过程验证证据。  相似文献   

2.
在跨期决策研究领域,虽然基于维度的跨期模型得到了一些源自结果检验和过程检验的证据支持,但此类模型所假设的维度间差异比较的心理过程尚缺乏直接的过程证据。本研究通过两个眼动实验,系统考察了相关眼动指标对维度差异偏好的预测效应。结果发现,根据基于维度的权衡模型可有效拟合出个体在跨期决策中的维度差异偏好,并且反应时、眼跳注视熵和静态注视熵等指标均与维度差异偏好负相关,而基于维度的注意分配与维度差异判断正相关。这些研究发现支持了本研究所提出的跨期眼动模型的相关假设,证实了维度差异偏好与跨期决策的认知加工过程之间的联系,为基于维度的跨期模型提供了更直接的过程证据,并为今后跨期决策的眼动模型发展指明了新方向。  相似文献   

3.
跨期决策的研究表明, 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状态下的跨期决策行为存在显著差异。本研究从单维占优模型的角度, 揭示情绪影响跨期决策的过程机制。实验1通过诱发被试的积极和消极情绪, 发现积极情绪下被试的时间折扣率更低, 有更强的选择延迟选项的倾向。实验2运用“模拟天平任务”测量了跨期决策时的维度间差异比较, 检验单维占优模型对情绪影响跨期决策的解释性。结果发现, 维度间差异比较在情绪对跨期决策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实验3a和实验3b分别运用时间和金钱启动策略操纵维度间差异比较过程, 再次验证单维占优模型的解释作用。 结果发现, 情绪对跨期决策的效应随着时间和金钱的启动而消失, 进一步支持了维度间差异比较的中介作用。本研究从决策过程的角度, 揭示了情绪影响跨期决策的心理机制, 并进一步为单维占优模型对跨期决策行为的解释性增加了支持性证据。  相似文献   

4.
周蕾  李爱梅  张磊  李纾  梁竹苑 《心理学报》2019,51(3):337-352
风险决策和跨期决策与人类生存发展密切相关, 且两类决策在理论发展、行为效应及神经基础等方面具有相似性。为检验二者是否具有共同过程机制, 本研究以风险决策中的确定效应和跨期决策中的即刻效应为例, 采用眼动追踪技术比较了它们的局部、整体过程及模型拟合。辅以贝叶斯因子分析实验数据表明:二者的主要过程特征均相似, 且更符合非折扣模型假设; 二者在加工复杂程度等少数特征上有所不同; 确定和即刻信息在加工方向等特征上存在特异性。这表明二者可能具有共同的核心决策规则:两类决策更可能遵循非折扣模型预期的简捷、启发式规则, 而不是折扣模型所假设的补偿性、基于选项规则。本研究为建立两类决策的共同解释框架做出了有益尝试, 并为决策比较研究方法提供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结合眼动注视的漂移扩散模型可很好描述个体的决策行为,但尚存在两个问题未得到解决:注视与决策的因果关系以及决策过程中累积证据的权重问题。本研究采用基于注视的操纵范式考察了基于价值的决策中注视与决策的关系,发现操纵被试对选项的注视时间可影响其选择,注视操纵主要影响决策后期时程,且模型参数估计结果更支持近因模型。研究结果支持了漂移扩散模型的近因假设,为今后的模型发展指明了新方向。  相似文献   

6.
陈海贤  何贵兵 《心理学报》2014,46(5):677-690
通过考察时间距离、社会距离和概率距离对跨期选择和风险选择的影响, 探究跨期选择和风险选择心理过程的相似性, 并检验不同心理距离影响决策的相似性。结果发现, 无论是时间距离(实验1)、社会距离(实验2)、还是概率距离(实验3), 心理距离越远, 被试在跨期选择中越倾向于延迟选项, 在风险选择中越倾向于风险选项。研究认为, 在跨期选择和风险选择中, 选项的表征结构和选项整体评价时不同选项特征的相对权重具有相似性。随着心理距离增加, 与高识解相联系的金额特征的相对权重增加, 与低识解相联系的时间和概率特征的相对权重降低, 这使得被试更倾向于选择金额较大的延迟和风险选项。同时, 研究发现三类心理距离对两类决策有相似影响, 进一步验证了不同心理距离的本质相似性。  相似文献   

7.
唐辉  周坤  赵翠霞  李纾 《心理学报》2014,46(10):1549-1563
主流决策理论认为人们当遵从个人利益最大化原则, 基于“价” (value)做选择—— 挑选能直接给自己带来最大获益的选项。但决策者实际上经常会基于“值” (worth)做选择—— 挑选令自己当下吃亏或损失的选项, 并认为“值得”。为探索选择吃亏的选项究竟“值”在何处, 研究1利用情境实验操纵“基于‘值’选择”, 发现选择表面吃亏的“值”选项反而能给个体带来更大的延迟获益。研究2a采用归纳法, 确定了吃亏选项会在“惠、善、义、法” 4个潜在维度上被决策者赋予更大的“值”; 研究2b利用测量4个潜在维度的情境测验, 以销售群体的销售绩效和主观幸福感为真实获益的衡量指标, 验证了“基于‘值’选择”与现实生活中的物质和精神获益间存在正向的线性预测关系。研究首次为中国文化中的“吃亏是福”提供了实证证据的支持, 揭示诱使人们选择吃亏选项的是“后福”—— 赋在潜在维度上的延迟获益。  相似文献   

8.
汪祚军  李纾 《心理学报》2012,44(2):179-198
基于信息加工过程视角, 本研究采用眼动技术检验风险决策整合模型和占优启发式模型。结果表明, 自主决策任务条件下决策过程反应时及信息搜索模式均不同于期望价值(EV)迫选任务条件下的决策过程反应时及信息搜索模式; 自主决策任务条件下决策过程反应时并未随着选项间整体值(CPT值)差值的变大而变快, 且基于特征(attribute-based)的信息搜索多于基于选项(option-based)的信息搜索, 不符合整合模型预期。此外, 决策者亦未按照占优启发式模型所假定的决策步骤进行决策。基于信息加工过程的检验结果既不利于以累积预期理论为代表的整合模型, 亦不利于占优启发式模型。文章建议从决策过程视角检验已有决策模型及建立新的启发式决策过程模型(process model)。  相似文献   

9.
多时点结果跨期选择涉及两个及两个以上多个时点结果的权衡, 正日益成为跨期选择的研究重点。现有研究主要从两时点结果和序列结果两方面深入探讨了多时点结果跨期选择中的诸多决策效应, 包括:隐藏的零效应、象征效应、额外金额效应、前端金额效应以及序列效应, 并运用序列模型和权衡模型对上述决策效应进行阐释。未来还应深入探索同时涉及损益结果混合的多时点结果跨期选择, 运用决策过程追踪技术揭示决策效应的过程机制。  相似文献   

10.
基于经验的决策是指,在统计概率情境中,个体通过重复选择与反馈获得选项的收益分布信息后进行的决策.基于经验的决策的研究范式主要包括探索-利用范式和探索→利用范式.其暗含的决策人假设是朴素直觉统计学家.其研究关注的主要内容是描述-经验的差异及其原因,以及基于经验的决策内部过程.未来的研究主要从描述-经验差异的原因、描述性决策范式下的结论的重新检验、基于经验的决策的解释模型及其应用研究等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跨期决策是指个体对不同时间点上的收益或损失进行的权衡和选择。本研究探讨了日常慢性压力知觉和实验室急性压力操作对跨期决策的影响。研究一通过问卷调查发现高压力感与跨期决策中的短期偏好有关;研究二采用社会压力测试范式(TSST)在实验室进行压力操作,同样发现压力组被试比控制组更偏好"小而近"的选项。研究认为,压力使人在跨期决策中倾向于短视选择,可能与双系统激活模式和自我控制资源损耗有关。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通过三组实验考察了线性和循环两种时间观对跨期决策的影响。实验1表明与循环时间观的人相比,线性时间观的人在跨期决策时更倾向于选择近期选项(假设1)。实验2进一步验证假设1,并且验证了时间感知的中介作用(假设2)。实验3考察了时间标记(有标记VS.无标记)对主效应的调节作用(假设3)。实验结果发现,在无标记情境下,线性时间观的人们会比循环时间观的人们更偏好近期选项;而在有标记情境下,这种效应会被减弱。本研究揭示了时间观可以作为个体跨期决策偏好的一种影响因素,并丰富了主观时间感知角度的跨期决策研究。  相似文献   

13.
健康领域的跨期决策关系着个体和国民的健康和福祉。目前学界对该领域的研究主要停留在参考传统金钱领域的相关理论模型和方法的阶段, 但健康跨期决策具有领域特异性, 沿袭金钱领域理论模型和方法, 导致该领域在研究方法和结果上存在较大的不一致性。健康跨期决策的行为后果是该领域关注重点, 多数研究均报告个体的低时间折扣率、高未来时间取向与其健康保护行为正相关, 与健康风险行为呈负相关。该领域也关注健康跨期决策的影响机制, 如决策对象和决策主体的核心特征等因素。未来研究亟需发展适用于健康领域的跨期决策模型和研究范式, 明确健康行为与跨期决策偏好的关系, 深入探讨健康跨期决策的内在选择机制, 并在健康行为干预和医疗卫生政策应用方面进行更多的尝试和探索。  相似文献   

14.
跨期选择是对不同时间点的得失的权衡与选择。伊索寓言《蚂蚁和蚱蜢》假借群居型昆虫的跨期选择偏爱暗喻投资未来的慢策略比只顾眼前的快策略更利于生存。用跨期选择领域通用的语言解读这一寓言便是:选择大而迟选项的蚂蚁比选择小而早选项的蚱蜢更可能扛过严冬而生存下来。为了探索何种跨期选择策略更有助于我们扛过疫情,本研究调查了亚非欧美大洋洲这5大洲18个国家共计26355名受测者对混合得失双结果的跨期选择偏爱,测量了人们平时和疫时跨期选择偏爱的变易程度(2类变易的程度指标),以及人们自评的扛疫成效。跨文化比较结果的主要发现是:不同通货的选择变易程度(指标1)和不同时期的选择变易程度(指标2)能联合预测中国/新加坡文化圈国民的自评扛疫成效;不同时期的选择变易程度(指标2)也可以单独预测印度/马来西亚/菲律宾/尼日利亚文化圈国民的自评扛疫成效;这2类选择偏爱变易的程度指标不能预测其他文化圈国民的自评扛疫成效(或者预测方向和假设相反)。基于易经“穷则变,变则通”的要旨和跨国比较的发现,我们认为:面临历史危机时善于变通的特长抑或成就了中华民族特有的竞争优势;在应对危机时,与中国文化距离越相近的国家或民族抑或也能...  相似文献   

15.
情绪是决策过程中的重要因素,但具体的恐惧情绪对跨期选择决策的影响还缺乏深入研究。在实验中,将大学生被试随机分配到恐惧组和中性组,他们在接受指定的情绪刺激后进行跨期选择,并获得与其偏好兼容的报酬。在此之前,两组被试在无情绪刺激下和虚拟回报条件下完成了同样的跨期选择任务。结果表明:(1)选择的视频能够有效地操纵恐惧情绪;(2)是否有真实回报并不影响被试的跨期选择行为;(3)基于组内和组间的比较都证明恐惧情绪显著地降低了等待的耐心,体现为更高的折现率,意味着恐惧者在获取金钱上更加短视。  相似文献   

16.
跨期决策是指发生在不同时期的收益和成本的权衡决策。已有研究发现, 决策者的自我意识对跨期决策有着重要影响, 个人?集体主义文化在自我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 但当文化因素被纳入自我对跨期决策影响的研究中时, 三者间的关系显得模糊不清。为了从已有文献中厘清三者间的理论关系, 我们基于个人?集体主义文化视角, 综述了自我对跨期决策影响的相关研究:介绍了跨期决策的相关概念及理论, 详细阐述了跨期决策中的两种自我理论(多重自我模型和自我连续性模型), 探讨了个人?集体主义文化对自我的影响, 并简要介绍了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文化下人们的跨期决策偏好差异及其心理机制。最后, 分别从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实际应用三个方面, 提出了将个人?集体主义文化这一因素纳入自我对跨期决策影响过程、系统地考虑三者间关系的研究构想, 以期为未来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深化人们对跨期决策机制的理解。  相似文献   

17.
跨期选择是指个体对发生在不同时间的成本与收益进行权衡的决策过程。跨期选择的计算模型从经济学的角度用数学模型来建构时间折扣函数,而认知成分模型则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跨期选择中的心理效应与认知成分。跨期选择的神经基础有三种不同的研究取向:双机制加工取向、单机制加工取向、自我控制取向。未来研究应该在跨期选择的认知机制、神经通路及运行机制、跨期选择的应用,以及从进化的角度对人与动物的跨期选择行为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王鹏  王晓田  高娟  黎夏岚  徐静 《心理学报》2019,51(12):1341-1350
死亡意识是个体对自身死亡必然性的认识; 基于进化适应性的考量, 作者认为具有前瞻性的死亡意识作为人类特有的认知能力和个体生命史的终极坐标, 不仅可能引起恐惧感和防御反应, 更重要的是可以帮助人们做出适应性的时间管理。据此推论, 死亡意识的启动会加强人们对时间有限性的关注, 体验出更强的时间流逝感, 影响人们对时间的评估, 以及人们对不同时间点的成本与收益进行权衡而做出的跨期决策。本研究采用死亡凸显范式启动死亡意识, 通过两个实验探讨了死亡意识、时间知觉和跨期决策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 死亡意识启动使被试低估时间距离, 并表现出较低的跨期决策延迟折扣率, 从而在较小的即时获益与更大的延迟的获益之间更为偏好未来导向的选项。进一步的分析显示, 时间知觉在死亡意识和跨期决策延迟折扣率之间起到部分中介变量的作用。以上的研究结果初步揭示了死亡意识在时间管理上的适应性价值。  相似文献   

19.
跨期选择以往的研究集中于金钱数量结果。基于维度加工的模型,本文探究了在跨期选择中,人们面对质量差异的结果(如,今天的低配版手机还是六个月后的高配版手机)vs.相对应的金钱结果(如,今天的5000元还是六个月后的6000元)的选择偏好差异。3个实验结果表明:人们面对质量结果(相比于金钱结果)的跨期选择表现得更耐心,而这种现象是由于人们面对选择时在结果维度差异感知不同所致。与金钱结果跨期选择相同,质量结果跨期选择的心理加工过程同样遵循维度间差异比较。本研究为基于维度的跨期选择模型提供了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20.
社会排斥广泛存在于社会生活中, 并对人们的认知、情感、行为等诸多方面产生严重的消极影响。它会损害个体的认知功能, 导致个体不能进行理性的判断和决策。研究发现被排斥的个体在风险决策时倾向于风险寻求。跨期决策和风险决策都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 但目前并不清楚社会排斥是否以及如何影响跨期决策。因此, 本研究拟从跨期决策的评估和选择两个阶段展开研究, 揭示社会排斥对其的作用机制。并在此基础上, 运用tDCS技术激活社会排斥的调节脑区, 以改善被排斥个体的跨期决策能力。研究结果将揭示人际情境因素与决策者个人因素对跨期决策的联合作用机制, 帮助被排斥者提高跨期决策能力, 提高被排斥者的个人成就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