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投资博弈,以大学生为被试探讨关系认知(亲疏关系、阶层关系)和特质认知(以善意为例)对中国人人际信任的影响。结果发现,亲疏关系认知、阶层关系认知和善意认知都会影响中国人的人际信任。关系越近、阶层越高、越善意,信任水平越高。随着亲疏关系下降或善意降低,阶层关系对信任水平的作用之间的差异逐步减弱。亲疏关系认知和阶层关系认知存在交互作用,亲疏、阶层和善意也具有交互作用。人们对上位阶层的信任大于平位大于下位,但是当信任对象存在低善意特质或陌生人身份时,人们对上位阶层的信任会下降至和平位没有差异;当低善意特质和陌生人身份同时存在时,人们对上位、平位和下位的信任无差异。  相似文献   

2.
以395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2×4×2的混合设计考察了主题情境(内容和风险等级)和信任特质对大学生信任圈规模和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1)主题情境的内容对信任圈的规模和成分均有影响,在借钱情境下的信任圈规模显著大于分享负面信息情境,且两者的信任对象排序也有所不同;(2)随着主题情境的风险等级提高,两种情境下的信任圈规模均减少,但借钱情境下的信任圈规模减少更多,四种风险下信任圈成分无显著变化;(3)信任特质对两种主题情境下的大学生信任圈规模均有显著影响,高信任的被试信任圈规模较大,但对信任圈成分无显著影响;(4)信任圈成分总体呈现出亲人、熟人和陌生人的差序格局。  相似文献   

3.
信任者权力对其人际信任的影响是基于双方权力的不对等实现的还是取决于信任者自身的权力水平的问题值得研究。为此,本研究在实验一中考查了信任博弈任务中信任者的权力感(与被信任者的权力水平无关)对其人际信任的影响,在实验二中通过角色扮演任务操纵信任者与被信任者的权力关系(对等vs.不对等),同时测量信任者的人际信任倾向。结果表明:信任者自身的权力感影响其人际信任,低权力感个体比高权力感个体更信任他人;双方权力对等与否对信任者的人际信任倾向没有影响。可见,信任者权力更多是作为信任者自身的属性特征影响其人际信任,而不以双方权力层级不对等为前提。  相似文献   

4.
朱秋锦  张帆钟年 《心理科学》2021,44(6):1461-1468
本文基于以往理论,提炼出人际交往中影响信任的两大因素:关系因素和个人特质因素,通过两个情景启动实验尝试探索亲疏关系、可信赖特质(能力、善意和诚信)对人际信任的影响机制及其作用的边界条件。结果发现:亲疏关系除了可以直接预测人际信任之外,还可以通过感知被信任者的可信赖特质产生间接影响。此外,个体的人情取向可以分别调节亲疏关系对感知被信任者的能力、诚信特质的效应和通过感知被信任者的能力、诚信特质影响人际信任的间接效应,并且作用的主要对象是关系网中的熟人。本研究对理解当代中国社会在多元文化交融下的人际信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组织中人际初始信任研究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组织中日益普遍而频繁的新工作关系提出了高初始信任的需要。信任方的信任倾向与资源状况、被信任方的群体类别与组织角色、第三方关系和组织特征可以为初始信任决策提供推断依据,降低决策风险。已形成的初始信任水平影响后期信任的发展、心理契约违背的知觉、合作意愿、工作态度、组织公民行为和绩效。文章最后指出了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组织中人际初始信任领域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网络人际信任是人际信任在网络交往中的延伸.网络人际信任表现出脆弱性、认知性的特点,其产生与发展是一个动态的持续过程.网络环境因素、网络使用行为、个体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影响网络人际信任水平;此外,网络人际信任对个体网络自我表露、知识共享、行为决策以及团队合作等网络行为起促进作用.在此基础上指出现有研究的不足,并提出未来应基于网络人际信任的特点开展深入研究,明晰网络人际信任的影响因素及其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7.
从契约制定过程角度,探究个体制定契约参与度对人际信任的影响及其机制。现场研究结果表明参与制定宿舍契约能提升宿舍人际信任,认同感在其中起中介作用。实验室实验结果表明:契约参与度不但能提升被试对其他被试的情感(善心)和认知(依赖)信任,而且能提升被试在信任游戏中对其他被试的信任行为; 并且认同感在前者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综合两个研究结果,契约参与度能提高对共同参与制定契约的同伴的信任,且社会认同能解释这种影响。  相似文献   

8.
为考察本土化元素人情、主题及关系类型在人际信任中的作用,对37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在人际互动过程中,人情对信任行为有积极预测作用;人情与人际信任间的正性关系主要出现在熟人间,且受到主题的影响。可见,人际信任与人情、主题、关系类型及其交互作用有关。此结果对理解本土文化在人际信任中的作用以及跨文化交往实践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研究应用投资游戏任务及其变式,探讨了任务类型与性别属性对人际交往过程中信任给予和信任维持的影响。24名被试(平均年龄为20.41±1.99)通过轮组,完成了实验一和实验二的投资游戏任务。通过对投资比、返还比及其关系的比较和分析,结果发现:(1)在风险任务中,不同性别信任者的信任给予存在显著性差异,而且信任对象的性别属性对信任者的信任给予也存在显著性影响。(2)在无风险任务中,性别属性对信任对象的信任维持行为不存在显著影响,而信任者的信任给予对信任对象的行为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这一结果表明,性别属性对人际信任的影响,与任务的风险性有关。  相似文献   

10.
积极情绪对人际信任影响的线索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何晓丽  王振宏  王克静 《心理学报》2011,43(12):1408-1417
运用书写任务与信息反馈方法诱发与信任不相关和相关情绪, 采用信任投资任务和自我报告法研究了积极情绪对人际信任影响的受信者信息与情境线索的依赖性, 即线索效应。结果发现:(1)在不相关情境和对受信者熟悉的条件下, 三种情绪对人际信任的影响差异显著, 积极情绪条件下的投资信任和直接报告的信任显著高于中性与消极情绪条件下; 在不相关情境和在对受信者陌生条件下, 积极情绪条件下的投资信任和直接报告的信任与中性和消极情绪条件下的投资信任和直接报告的信任差异不显著。(2)在相关情境和在对受信者熟悉条件下, 三种情绪对人际信任的影响差异显著, 积极情绪条件下的投资信任显著高于中性与消极情绪条件下; 在相关情境和对受信者陌生条件下, 三种情绪对人际信任的影响差异显著, 积极情绪条件下的投资信任和直接报告的信任显著高于中性与消极情绪条件下, 中性与消极情绪对人际信任的影响差异不显著。积极情绪对人际信任的影响存在受信者信息与情境线索的依赖性。  相似文献   

11.
基于社会交换理论和分心冲突理论,本研究探讨了社交媒体使用对员工工作绩效影响的作用机制。通过“领导者-下属”配对的问卷调查法对147名员工进行调查,采用Bootstrap检验对模型中的多重中介效应进行检验。结果发现:(1)社交相关的社交媒体使用与员工工作绩效各维度间显著正相关;(2)社交相关的社交媒体使用对工作绩效不同维度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通过增加人际信任对工作奉献和任务绩效产生影响,通过缓解关系冲突对人际促进和任务绩效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2.
Mask mandates were commonplace around the world during the COVID-19 pandemic and essential to slowing the spread of SARS-CoV-2. However, it is still unclear whether and how masks impact social bonding. Building on past research examining the effects of masking on emotion recognition and social perception, the current research examines the effect of masking on feelings of social connectedness. Three studies (total N = 177) using videotaped introductions of masked and unmasked peers and varied assessments of desire for social connectedness yielded no differences as a function of masking. Although participants reported more difficulty hearing masked (vs. unmasked) peers, masking did not significantly impact other facets of communication or perception related to social bonding. When participants filmed their own introductory videos (Study 3), results showed increased expressivity within the masked (vs. unmasked) conditions, perhaps as a compensatory measure to aid bonding. These findings speak to the resiliency of the human need to belong and belonging-maintenance processes.  相似文献   

13.
    
For centuries, the preparation and eating of a meal has brought people together, making food consumption an inherently social process. Yet the way in which people connect over food is changing. Rising health concerns, due in part to the increase in food allergies and obesity, have shifted attention away from the social aspects of food to food's nutritional aspects. Recognizing the social context in which food consumption takes place, this article reviews research highlighting the interpersonal consequences of joint food consumption. We first examine research on how sharing food connects people together, both via the type of food consumed (e.g., incidental food similarity) and the manner in which people serve and eat food (e.g., from shared vs. separate plates). We then turn to research that addresses the opposite side of the coin, discussing how the inability to share in a meal can be isolating, as well as how people navigate conflicting preferences when making food decisions with others. We conclude with a discussion of promising future directions for research on joint food consumption.  相似文献   

14.
基于群体心理研究的相关理论和方法, 通过整合医患关系的结构表征与动态建构过程, 提出和谐医患关系的心理机制综合模型, 主张和谐医患关系的结构可以医疗满意度、医患信任以及医疗方案服从性作为基本的观测指标; 和谐医患关系的动态建构过程经由就医前零接触的群际医患关系和医患互动过程中即时性的人际医患关系两大递进性成分相互作用后逐步形成。其中, 群际层面和谐医患关系的建构主要受到医患舆情传播、医疗制度信任以及医患群际关系因素(如群际认知偏差、群体认同等)的影响, 人际层面和谐医患关系的建构主要受到医患人际信任水平和医患沟通模式(包括信息互动模式与沟通交往模式)的影响。在此基础上, 验证并提出和谐医患关系的促进策略。  相似文献   

15.
目前普遍认为员工在职场中的真诚有助于该员工与同事建立良好的关系。本研究提出员工真诚对同事关系的影响很可能积极和消极并存, 其作用效果取决于员工与同事之间的共事时间。基于社会渗透理论并整合归因的文献, 本研究认为同事怀疑和同事信任是员工真诚影响同事关系的关键中介机制。为检验本研究理论模型假设, 采用轮询问卷法(round-robin survey)和实验法分别开展两个独立调研。结果发现:在共事时间较短的情况下, 员工真诚会引发同事怀疑降低同事信任, 减少人际帮助并增加人际排斥。在共事时间较长的情况下, 员工真诚则有助于打消同事怀疑增加同事信任, 增多人际帮助并减少人际排斥。通过引入共事时间作为调节变量, 本研究发现员工真诚对同事关系的影响由消极转化为积极需要经过足够长时间的共事才能实现。  相似文献   

16.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