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汉语的语言和文化独特,国外文献对自闭症儿童语言障碍特征的描述不能全面客观反映汉语自闭症儿童语言特点;基于医学量表描述的自闭症儿童语言及非语言特征较为笼统,亟需实证研究的大数据来整合自闭症儿童语言的各个范畴特征,进行康复;以往研究很少把自闭症儿童的语言和非语言结合起来,需要考察语言和非语言的跨通道特性和各自不同功能,其语言和表达性非语言可能互补。据此,我们提出自闭症儿童语言和非语言研究新构想。  相似文献   

2.
康丹  李佳佳  蔡术 《心理科学进展》2022,30(6):1270-1281
睡眠是个体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学前期的睡眠问题可能会对儿童的行为、认知、语言和健康等诸多方面产生负面影响。研究表明, 睡眠呼吸障碍、夜间睡眠不足以及入睡困难等睡眠问题是学前儿童语言障碍的潜在威胁性因素。学者们提出了睡眠记忆巩固假说、警觉性假说和突触稳态假说来解释睡眠问题影响学前儿童语言发展的内在机制。这些研究结果为语言障碍的早期干预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即通过行为干预、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游戏干预等睡眠问题干预方式来提高学前儿童的语言能力。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深入分析睡眠问题与语言障碍相关联的内在机制, 了解不同年龄段儿童睡眠问题与语言能力的关系, 以及探究融合教育背景下有效的游戏干预方式。  相似文献   

3.
自闭症儿童语言认知发展理论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关于语言障碍和认知障碍是自闭症的核心症候,这一点在国际上已无异议,但究其发展障碍的本质如何,则各种见解仍处于分歧之中。本文主要是从认知心理学和发展语言心理学的角度,对自闭症儿童的语言认知障碍及其特征进行分析,旨在为中国儿童自闭症的研究和治疗提供一些参考观点。  相似文献   

4.
关于自闭症的临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徐光兴 《心理科学》2000,23(1):38-41,67
最近,国际上的临床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对自闭症的诊断、分类、发生率以及教育与治疗等,从各个角度展示了许多新的研究结果。实验心理学的调查结果表明,自闭症儿童的注意力异常,对视、听、触等感觉反应处理样式,不同于弱智儿童和正常儿童。语言障碍是自闭症儿童发展障碍中的核心症侯,这与自闭症在社会性和人际关系上存在障碍有着密切的关系。进入90年代以后,对自闭症“心的理论”的各种实验研究,引起各国研究者的注目和争论  相似文献   

5.
自闭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表现为社会交往困难以及重复刻板兴趣或行为。社交动机理论提出ASD个体是由于社交动机缺乏导致的社交障碍。目前该理论缺乏理论元素及结构关系的系统论证, 及基于此理论的低龄ASD儿童群体的研究证据。本研究拟采用心理实验法、眼动及近红外脑成像技术, 探索低龄ASD儿童早期社交奖赏、社交定向异常眼动标记及眶额叶脑区活动的神经机制。此外, 通过音乐奖赏强化学习的干预方式改善该理论的核心元素(社交奖赏), 观测能否改善ASD儿童的社交动机。本研究的开展有望对该理论进行系统验证, 并形成改善社交行为的潜在干预方案。  相似文献   

6.
万璇  董世华  蒋存梅 《心理科学》2014,37(1):217-224
自闭症是一种神经发展障碍,主要表现为社会互动障碍,语言交流困难以及刻板行为等症状。已有研究表明,在音乐方面,自闭症者不仅表现出较强的音乐音高知觉能力,而且在音乐表演方面也体现出某些优势。然而,在言语方面,自闭症者除了在言语音高轮廓分辨任务中得分较高外,对言语语调的知觉能力明显比正常人更差,同时,他们对言语语调的产生也存在障碍。本研究不仅可以推进音乐和言语对比研究,而且也为自闭症者言语康复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以带有不同类型情境线索(包括颜色、图标和字体)的环境文字为材料,采用命名任务考察5~7岁28名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和30名正常儿童阅读环境文字的特点。结果发现:(1)在去掉环境文字中的图标后,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和正常儿童命名文字的得分都显著降低;(2)在消除环境文字的字体线索后,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命名文字的得分显著降低,但正常儿童却较少受影响;(3)在阅读环境文字时,无论是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还是正常儿童,识字量越多,儿童越少依赖图标线索的提示。这些结果表明,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在阅读环境文字时,受图标线索和字体线索的影响较大,为制定促进其阅读学习的早期识字干预方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音乐治疗通过聆听音乐、演唱或者即兴演奏等方式,使治疗师帮助被治疗者缓解疾病症状,改善身心健康。现代音乐治疗以应用性强、疗效突出且无副作用的特点,从最初应用于恢复士兵心理、生理机能,迅速发展到各类疾病的临床治疗中,与单纯药物治疗相比,音乐治疗与药物治疗相结合的方法显示了独特的优势,在治疗包括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在内的精神疾病、改善痴呆症患者的精神行为异常、缓解手术焦虑以及提高自闭症儿童情绪理解与表达能力等方面具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9.
自闭症神经机制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李宁生 《心理科学》2001,24(2):249-250
“自闭症”是由美国儿童精神病医生Kanner,L.在1943年首次提出来的。其主要症状包括社会交往障碍、语言发展障碍、认知障碍以及行为刻板反复。现代实验技术手段的发展为探索自闭症病因之迷提供了重要的帮助。大量自闭症的神经机制方面的证据主要来自于运用脑成像技术(如核磁共振成像MRI、正电子发射层描术PET等)、动物脑损伤、尸  相似文献   

10.
美国自闭症与发展性障碍监控(ADDM)网络的最新数据显示,每110名儿童中大约就有1名患有自闭症谱系障碍(ASD),我国近期相关调查也显示,自闭症儿童的数量在我国呈现不断增长趋势。自闭症是由器质性病变引发的一种终身精神疾病,其典型症状为认知、语言和社会交往障碍及刻板性行为问题。目前,由于医学上对此疾病暂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因此心理治疗就成为自闭症应对的重要手段。心理学领域利用一切心理资源来探寻应对自闭症的干预方法时,宗教因素受到研究者们极大的关注,主要聚焦于自闭症患者的宗教信仰、宗教在自闭症治疗及其家庭中的作用等方面。  相似文献   

11.
12.
孟修祥 《管子学刊》2006,(3):115-119
《性自命出》为郭店楚简中一篇颇为重要的先秦儒家佚籍,篇中有论及音乐之源起、音乐之功能、音乐之宗旨等方面的内容,语焉不详,却与《乐记》等经典著作表现出既有相同,也有相异之处的音乐美学观念,对审视儒家音乐美学思想,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郑茂平  张大均 《心理科学》2007,30(4):900-902
音乐知觉期待是音乐存在的奉质特征,主要的表现是:知觉期待是构成音乐基本元素的心理基础,知觉期待是影响音乐记忆的薅要原因,音乐知觉的心理机制是由“传输激活”引起的期待,知觉期待影响音乐时间操作的心理过程。  相似文献   

14.
道家学派理论面对忧患强调“天人合一”和解脱,因而具有浓郁的审美意识倾向。道家学派对“道”的体认也体现在对音乐本质的理解上。审美主体伴随着质态不尽相同的音乐过程,依次连缀形成“有声之乐”、“无怠之声”和“天乐”这三个层面的心理过程流时,这样的音乐才是老子所谓的“大音”,才是道家学派理想中的音乐。  相似文献   

15.
The present study reexamined the mood-mediation hypothesis for explaining background-music-dependent effects in free recall. Experiments 1 and 2 respectively examined tempo- and tonality-dependent effects in free recall, which had been used as evidence for the mood-mediation hypothesis. In Experiments 1 and 2, undergraduates (n?=?75 per experiment) incidentally learned a list of 20 unrelated words presented one by one at a rate of 5 s per word and then received a 30-s delayed oral free-recall test. Throughout the study and test sessions, a piece of music was played. At the time of test, one third of the participants received the same piece of music with the same tempo or tonality as at study, one third heard a different piece with the same tempo or tonality, and one third heard a different piece with a different tempo or tonality. Note that the condition of the same piece with a different tempo or tonality was excluded. Furthermore, the number of sampled pieces of background music was increased compared with previous studies. The results showed neither tempo- nor tonality-dependent effects, but only a background-music-dependent effect. Experiment 3 (n?=?40) compared the effects of background music with a verbal association task and focal music (only listening to musical selections) on the participants’ mood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both the music tempo and tonality influenced the corresponding mood dimensions (arousal and pleasantness). These results are taken as evidence against the mood-mediation hypothesis. Theoretical implication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6.
雍树墅 《周易研究》2020,(1):98-104
朱熹的琴律理论主要包括运用三分损益法的生律思路计算五音十二律与古琴徽位、琴上三准的掐断率并对其进行划分等。朱熹琴律理论中的儒家乐教思想主要体现在通过琴律以维护君臣关系,即论五音十二律以维护君臣关系、论琴上三准以区分君子与小人、论调弦之法以求五声伦序顺置等。他的乐教思想是以“理”为核心所生发出的一种音乐哲学思想:以“天理”作为乐教思想的理论依据,以“中和”作为乐教思想的心性基础,以“致知”作为乐教思想的最终归宿。  相似文献   

17.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impact that recent transformations in digital music technology (e.g. the increasing popularity of legal streaming platforms) have had on the consumer experience. Following 35 in‐depth qualitative interviews, we have identified four key segments of contemporary music consumers (steadfast pirates, ex‐downloaders, mixed tapes and the old schoolers [the disengaged]) based on a continuum of their preference for illegal music piracy. Examining key themes (e.g. morality, format, value and identity investment) to distinguish each segment, we contribute to a fragmented music piracy literature in particular through the identification of the “ex‐downloaders” and “mixed tape” segments. Previous literature has tended to frame music piracy in very simplistic terms, failing to acknowledge a large number of consumers who are conflicted about their actions and rationalise their piracy in complicated and inconsistent ways related to the broader industry and their own sense of identity as a music consumer. Additionally, the discussion of the ex‐downloader segment provides significant evidence that for a large number of consumers, a policy of participation, in the shape of providing superior alternatives for legal digital music consumption, can be much more beneficial in tackling the problem of piracy than previous strategies of policing and coercion. Managerial and future research implications are discussed. Copyright © 2015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8.
过去的研究发现,在经历挫折后,相比于不听音乐,听积极音乐能提升人们的希望感。然而,研究者并不清楚积极音乐和消极音乐在提升希望感上是否存在差异,也不清楚这种差异是否由于两种音乐在诱发的积极情绪或消极情绪的差异造成的。文章通过三个实验来考察这些问题。实验一发现,在无挫折的情况下,积极音乐相比消极音乐诱发了更强的希望感。实验二发现,这种效应同样存在于人们回忆挫折之后,并且是积极情绪在其中起中介作用。实验三则通过设置控制组进一步发现,这种效应是由积极音乐对希望感的提升作用和消极音乐对希望感的降低作用共同引起的。文末讨论了该发现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音乐知觉期待的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音乐知觉期待是音乐时间知觉过程中重要的心理现象,它直接影响音乐作为时间艺术的本质特性。文章主要探讨了和音乐知觉期待相关的以下几方面问题:音乐知觉期待存在的范畴,音乐知觉期待依靠音乐元素的四种期待率,音乐知觉期待存在的两种类别和采用的五种研究范式,音乐知觉期待研究的主要领域(神经生理机制、记忆和启动效应等方面),以及音乐知觉期待通过音乐时间知觉和时间估计对音乐时间操作的影响。展望该领域今后研究的方向,可以认为,对音乐知觉期待的心理特征和存在条件在音乐时间操作中作用的进一步研究,将在很大程度上揭示音乐时间操作中的普遍现象——计时偏差的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20.
音乐与情绪诱发的机制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音乐与情绪关系的讨论正处于行为层面描述向认知及神经机制研究的初探阶段.线索一致性模型、音乐期待模型、协同化理论和多重机制模型分别从音乐线索、听者认知、音乐与听者互动关系及多重整合角度对音乐诱发情绪的过程做出了解释.当前分歧集中于三方面:(1)音乐诱发情绪是否必须以认知为中介;(2)诱发过程是一般领域还是特殊领域;(3)诱发情绪的机制是多元还是单一.文章提出确定概念同质、借助多指标测量和思考机制关系等解决思路,并阐明了此领域的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