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可取难度理论和不流畅理论认为不流畅加工可促进学习,认知负荷理论则认为知觉不流畅所激发的额外认知负荷可能阻碍学习。研究采用2(知觉流畅性:流畅,不流畅)×3(背景图相关度:相关背景图、无关背景图和空白背景)被试间实验设计,考察学习意义材料时认知负荷(通过插入的背景图控制)与知觉流畅性的相互作用。结果发现:(1)知觉流畅性的主效应显著,知觉流畅时的学习成绩显著高于知觉不流畅时的成绩;背景图相关度的主效应显著,相关背景图条件下的成绩显著高于空白背景和无关背景图。(2)知觉流畅性与背景图相关度的交互作用显著,在知觉流畅条件下,呈现相关背景图的得分显著高于空白背景和无关背景图,后二者无显著差异;知觉不流畅条件下,三者间无显著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在知觉流畅的条件下插入相关背景图有利于意义材料的学习;该结果支持认知负荷理论。  相似文献   

2.
基于迁移适当加工理论,采用连续识别任务范式,通过操纵字词和图片的模糊度来考察知觉模糊非流畅的延迟效应。结果发现:(1)模糊不流畅的材料学习判断值更低;(2) 知觉模糊程度对即时的再认成绩没有影响,但在延迟再认测试中流畅性较低的模糊材料成绩更好。该结果表明实验操纵方式所引发的编码过程和记忆测试所需的检索过程性质上相匹配,而且延迟测试时,知觉非流畅可以促进学习,说明该效应存在边界。  相似文献   

3.
自我生成绘图是指学生使用可视化的学习方法绘制一幅能反映每一段文字中重要观点的图画, 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来促进学习的一种策略。综述以往研究发现, 先前研究通过操纵文本、动画等学习材料来考察自我生成绘图在学习中的作用, 发现自我生成绘图的效果并不稳健:一方面它可以通过提高学生的认知和元认知能力、激发积极的情感状态而提高学习效果, 得到了绘图建构生成理论和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的支持; 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增加认知负荷而阻碍学习, 得到了认知负荷理论的支持。整体而言, 自我生成绘图策略还是有利于学习的, 已有研究在学习效果上的效应量中值为d保持 = 0.13, d理解 = 0.46, d迁移 = 0.38。未来的研究仍需要关注自我生成绘图策略的材料操纵、效果评定以及潜在变量等等。  相似文献   

4.
近来, 教育心理学领域开始关注情绪因素对多媒体学习的影响, 其中诱发情绪逐渐成为研究者关注的指导设计形式。已有研究主要通过外部情绪诱发和内部情绪设计来考察诱发的积极情绪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 并发现外部情绪诱发和内部情绪设计能够成功诱发积极情绪, 但由于情绪诱发方式的多样性和多媒体学习过程的复杂性, 诱发的积极情绪对学习效果的促进作用比较微弱。综述发现, 7项涉及外部情绪诱发的实验在学习结果上产生的效应量中值分别为d保持 = -0.25, d理解 = 0.04, d迁移 = 0.30; 14项涉及内部情绪设计的实验在学习结果上产生的效应量中值分别为d保持 = 0.27, d理解 = 0.36, d迁移 = 0.29。诱发的情绪对学习过程的主观体验影响很小。多媒体学习认知情感理论认为诱发的积极情绪会通过动机的中介作用进而促进学习; 相反, 认知负荷理论认为诱发的积极情绪会增加学习者的外在认知负荷从而阻碍学习。未来研究仍需关注情绪的操纵方法、效果评定以及潜在调节变量的作用等。  相似文献   

5.
教师的眼神注视是在视频学习中重要但易被忽视的元素。以往理论存在两种对立的观点:其中准社会交往理论和社会代理理论支持教师的眼神注视促进学习; 而基于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与认知负荷理论认为教师的眼神注视会阻碍学习效果。通过汇总以往实证研究得出如下结论:首先, 教师的眼神注视对学习效果具有小的促进效应, 即教师的眼神注视能够促进学习者的保持成绩(d保持 = 0.41)和迁移成绩(d迁移 = 0.39); 其次, 在主观体验上, 教师的眼神注视对准社会交往也具有小的促进效应(d准社会交往 = 0.35), 而教师的眼神注视对认知负荷影响十分微弱(d认知负荷 = -0.02); 最后, 在对学习材料的注意加工上, 教师的眼神注视总体上影响比较微弱(d注视时间 = 0.06, d首次注视时间 = -0.15)。未来研究需要对不同注视类型、先前知识经验、学习材料性质以及认知神经方法进一步探究。  相似文献   

6.
随着网络教学和视频学习的普及, 近期大量研究关注视频学习过程中教师角色的作用。真人教师对学习的作用存在不同的理论解释:准社会交往理论、社会存在理论和社会代理理论支持真人教师能够促进学习; 而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认知负荷理论等则认为教师的存在会阻碍视频学习。汇总以往实证研究发现:第一, 教师对视频学习效果有比较弱的促进效应, 这主要体现在保持测验(d = 0.23)和迁移测验(d = 0.1)中; 第二, 教师对视频学习主观体验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学习感知(d = 0.49), 学习兴趣(d = 0.5)和学习满意度(d = 2.21)上, 显示中等及大的效应; 第三, 教师的存在会降低学习者对视频学习材料的注视时间(d = -2.02)。未来研究仍需要从真人教师呈现方式、学习者特征、学习材料特征以及测量方式等方面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情感代理如何影响学习受到了研究者们的高度重视。情感代理是可以通过面部表情、声音、肢体动作和言语信息等影响学习者情感体验的教学代理。以往研究主要关注两种类型的情感代理:表达型情感代理和移情型情感代理。表达型情感代理是仅通过自身的情绪表达(如:使用微笑的面部表情和热情的声音)以影响学习者情绪体验的代理。移情型情感代理则是能根据学习者的学习表现或情绪状态给予情感反馈(如;点头、鼓励和共情)的代理,其目的是为了调节学习者的情绪、激励其继续努力。虽然不同的研究者对情感代理的具体操作有所不同,但无论哪种类型的情感代理均是为了增加学习者的积极情绪,提高内部动机,最终促进学习。关于情感代理的潜在作用,研究者基于不同的理论观点给出了不同的解释。情绪感染理论认为一个人的情绪状态容易受到另一个人情绪表达的影响,因此界面代理的情绪会直接影响学习者的情绪和动机。情绪反应理论认为如果教师的言语和非言语线索诱发了积极的情绪,学习者就会产生趋近学习的行为(例如,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多媒体学习认知情感理论强调了学习过程中情感和动机的重要性。基于多媒体学习认知情感理论,情感代理能唤起学习者的积极情绪,增加学习动机,进而提高学习成绩。而认知负荷理论和干扰理论却认为情感代理丰富的面部表情和手势动作可能会增加学习者的外部认知负荷,吸引学习者的注意力,减少对关键信息的注意,因此干扰学习效果。在上述理论的指导下,研究者们对情感代理的效果进行了探究,结果发现,情感代理可以有效地唤起学习者的积极情绪(d积极情绪= 0.45),提高学习动机(d内部动机= 0.52)。但不一定能影响认知负荷(d内部认知负荷 = -0.01;d外部认知负荷 = 0.09;d相关认知负荷 = 0.08),并且在学习效果上的作用也比较微弱(d保持 = 0.18;d理解 = 0.32;d迁移 = 0.14;d联合 = 0.32)。情感代理在学习效果上的作用不稳健的原因可能是受到了潜在调节因素的影响。例如,学习者的个体特征(如,工作记忆能力和年级水平)、情感代理的类型、任务特征和测验时间等。总之,尽管目前关于情感代理的研究结果存在不一致,但整体而言,在积极情感代理条件下,学习者更加快乐,更有动力。因此,在教育实践中,教学设计者可以考虑为学习者呈现一个积极的教学代理以帮助他们更加快乐地学习。未来关于情感代理的研究需要继续关注情感代理的操纵和评定方法;探究影响情感代理效果的边界条件;考察情感代理影响学习背后的神经机制;提高情感代理研究的生态效度等。  相似文献   

8.
经验逆转效应指出,对低先备知识者学习有积极作用的教学设计可能对高先备知识者无效,甚至有消极影响。本研究分别对高、低先备知识者进行关于线索对其学习过程中主观认知负荷及学习结果影响的元分析,检验线索原则是否存在经验逆转效应及认知负荷理论能否解释线索原则的经验逆转效应。结果表明,线索能降低低先备知识者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认知负荷并促进其学习表现;但线索对高先备知识者认知负荷及学习成绩的总效应均不显著。结合元分析结果,本研究证明了在多媒体学习环境下线索原则存在部分经验逆转,且部分支持了线索原则经验逆转效应的认知负荷理论解释。  相似文献   

9.
王婷  胡媛艳  何华敏 《心理科学》2012,35(5):1060-1064
通过探讨工作记忆负荷对无意注意的影响,考察工作记忆的认知控制功能对选择性注意的作用机制。为了避免工作记忆和选择注意的目标或者干扰子之间的知觉注意资源的竞争,采用言语工作记忆任务和视觉空间位置辨别任务,同时视觉干扰刺激采用被试无法识别的韩语。结果发现,在高负荷条件下,干扰效应显著;而在低和中负荷条件下,没有观察到干扰效应。说明在高负荷条件下,被试没有额外的资源来抑制干扰加工,从而出现了显著的干扰效应。由此,本研究支持负荷理论的观点:工作记忆在选择性注意中执行认知控制功能。  相似文献   

10.
知觉流畅性对判断和决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流畅性是个体对加工信息难易程度的一种主观体验, 它分为知觉流畅性、概念流畅性、提取流畅性等。研究者通过操纵刺激与背景的颜色对比度、刺激的字体类型、清晰程度等因素来控制知觉流畅性, 发现知觉流畅性会影响一系列判断和决策任务, 如命题真实性、类别判断、偏好、熟悉性等。知觉流畅性既可以作为判断的直接线索也可以通过选择不同线索和认知策略来间接影响判断和决策。  相似文献   

11.
研究旨在考察学习判断中的框架效应以及加工流畅性的影响。采用逐项即时学习判断任务,通过操纵指导语来设置正向框架和负性框架。其中,实验1和实验2分别考察低、高相关词对学习任务中学习判断的框架效应。实验3深入探究了提取流畅性对学习判断框架效应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第一,在高加工流畅性词对的学习判断上出现了框架效应;第二,提取流畅性不影响学习判断的框架效应。研究支持了消极心理锚点假说,并推测编码流畅性是产生框架效应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王倩玉  刘岩 《心理科学》2019,(3):536-542
本研究探讨基于经验的运动流畅性和基于理论的词频对学习判断的影响以及二者可能存在的相互作用,探讨非分析性加工和分析性加工在元认知监测中的作用模式。结果显示:(1)运动流畅性和词频均会影响JOL;(2)运动流畅性对JOL的影响会因为词频的变化而改变,而在认知负荷条件下,词频对JOL的影响还会因为运动流畅性的变化而不同。研究结果支持JOL中的运动流畅性效应与词频效应,也表明分析性和非分析性加工在JOL中会共同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3.
王倩玉  刘岩 《心理科学》2005,(3):536-542
本研究探讨基于经验的运动流畅性和基于理论的词频对学习判断的影响以及二者可能存在的相互作用,探讨非分析性加工和分析性加工在元认知监测中的作用模式。结果显示:(1)运动流畅性和词频均会影响JOL;(2)运动流畅性对JOL的影响会因为词频的变化而改变,而在认知负荷条件下,词频对JOL的影响还会因为运动流畅性的变化而不同。研究结果支持JOL中的运动流畅性效应与词频效应,也表明分析性和非分析性加工在JOL中会共同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4.
从知觉符号理论出发对情绪启动效应进行解读,启动刺激与目标刺激涉及的知觉符号相似性、框架相似性及模态激活延续性是情绪启动效应产生的可能机制和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总结归纳出情绪启动的知觉符号匹配假说,并建构情绪启动效应认知加工模型,对现有情绪启动理论进行整合和拓展,以促进情绪启动刺激材料的拓展、提高研究生态效度; 促进情绪启动效应操作的有效性,进而提高其应用价值。情绪启动研究亦能反哺于知觉符号理论,促进其发展。  相似文献   

15.
线索在多媒体学习中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设计形式,具有引导注意、组织和整合信息的功能。综述已有研究发现,线索具有引导学习者加工特定位置信息、忽视无关信息干扰的功能;在特定条件下帮助学习者整合图-文信息,并且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果;但对于线索信息组织功能尚缺少充分而有力的证据。关于线索对学习效果的影响,大部分研究证实线索能够促进学习。但是由于线索的多样性以及学习材料的复杂性,线索能否有效地提高学习效果仍然存在争议。从认知负荷理论视角综述发现,线索加入并没有明显降低学习者感知到的主观认知负荷;从知觉加工视角而言,线索作为突显的刺激会吸引学习者的注意,从而简化学习者在知觉加工阶段的视觉搜索。未来研究仍然需要关注以下问题:(1)线索是否真的被学习者所注意和加工?(2)重视学习材料多样性比较和不同线索类型差异探讨,(3)关注学习者经验影响,(4)如何在教学设计上保证线索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知识反转效应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 在认知负荷的框架下对学习者先备知识与教学方法有效性之间的交互作用进行研究, 其研究范式起源于能力倾向与教学处置交互作用模型。认知负荷理论认为知识反转效应的产生是由于高先备知识者接受冗余教学而产生了额外的认知负荷, 动机理论却认为, 高先备知识者由于冗余的认知加工而产生的负荷可能是一种动机资源负荷。在优化外在认知负荷与相关认知负荷的教学设计中发现了大量知识反转效应的实验证据, 其教学的启示意义在于需要随着学习者领域知识的不断变化适宜性地调整教学方法。未来需要在完善研究方法、拓展研究领域的基础上, 整合研究成果以建立效应发生与发展的理论模型。  相似文献   

17.
多媒体学习过程中,动画学习材料的呈现速度是影响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基于认知负荷理论,已有研究对动画速度是否影响多媒体学习中的注意转换和学习效果存在不一致的结论。研究采用闪电形成原理动画作为实验材料,操纵慢速、正常速度和快速三个速度水平,利用Eyelink 1000眼动仪记录学习过程中的眼睛注视,探讨多媒体学习中动画呈现速度对学习效果和注意转换的影响。结果发现,在记忆测验的成绩上,慢速水平的迁移测验成绩要好于正常速度和快速;慢速在注视次数、眼跳次数、任务相关区停留时间和进出兴趣区次数这些总体眼动指标上比其他两组显著要高,但是对相关指标按时间进行加权后发现,只在兴趣区停留时间上慢速和快速长于正常速度。结论认为多媒体学习过程中,动画呈现速度会影响学习的理解效果,但是对识记不产生影响;材料呈现速度影响知识深层次加工,它独立于学习者的注意转换。并且材料呈现速度对学习者眼动的影响是微弱的。  相似文献   

18.
陈睿  高湘萍 《心理科学》2011,34(3):565-570
研究探讨审美加工的心理机制。基于愉悦流畅模型假设作品的内容易得度、清晰度、美丽度会通过影响加工流畅性进而影响审美偏好。研究包括两个实验,实验1以分类任务为实验程序记录被试对内容易得度、清晰度、美丽度不同的绘画的识别反应时,实验2请被试对实验一呈现过的绘画进行偏好评价。研究结果证明抽象审美加工与知觉识别同时进行。内容易得度、清晰度和美丽度显著影响作品的加工流畅性。加工流畅性和偏好评价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9.
双任务交互作用模型认为探测任务知觉负荷对注意促进效应(the attentional boost effect,ABE)不存在影响。基于对这一观点的质疑,本研究以场景图片为实验材料,结合学习-测验经典范式和目标探测任务,实验一探讨高、低知觉负荷探测任务对ABE的影响; 实验二验证探测任务知觉负荷对 ABE 的影响是否受探测目标与非目标相似性调节,进一步验证双任务交互作用模型的观点。结果发现,低知觉负荷探测任务中存在ABE,但高知觉负荷探测任务中却不存在; 探测目标与非目标不相似条件下的高知觉负荷探测任务中不存在ABE,但相似条件下的高知觉负荷探测任务中依然存在。由此可见,探测任务知觉负荷对ABE存在影响,且这一影响受探测目标与非目标相似性调节,双任务交互作用模型的观点不合理。  相似文献   

20.
多媒体学习中的空间邻近效应认为,当书页或屏幕上的对应的图像和文本邻近呈现时,要比图文远离呈现更加有利于学习者的学习。本元分析针对Ginns(2006)的不足,增加了近10年最新的研究,以保持测验、迁移测验和主观认知负荷作为结果变量,考察多媒体学习中空间邻近效应的稳定性,以及学习材料特征、学习及测验环境和学习者教育水平等的调节作用。经文献搜索与筛选,有53项研究符合元分析要求,在保持测验、迁移测验、主观认知负荷上分别生成了45个(2000人)、43个(1935人)、11个(645人)独立效应量。主效应检验发现:空间邻近组在保持测验(d保持=0.48)和迁移测验(d迁移=0.39)成绩上均显著高于空间远离组,在主观认知负荷上显著低于空间远离组(d认知负荷=-0.24)。调节效应检验发现:在高交互性材料(d高交互=0.42)、系统步调(d系统步调=0.52)、短时学习(d短时=0.55)等条件下,空间邻近效应对学习的深层理解(迁移测验)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对中小学生学习者(d中小学=0.71),空间邻近效应促进学习识记(保持测验)的效果更好;相对于电子环境,纸质学习环境下(d保持=0.66,d迁移=0.52)的空间邻近效应对保持和迁移测验的促进都更加显著;在主观认知负荷上,学习材料特征、学习及测验环境以及学习者教育水平对空间邻近效应均不存在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