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付出&;#8722;回馈工作压力模型(Effort-Reward Imbalance, ERI)以社会交换理论为视角, 从付出、回馈、过度投入三个方面探讨了工作压力的形成机制和作用机理。在对近十几年来有关ERI模型实证研究文献的梳理和分析的基础上, 系统地介绍ERI模型的理论基础、模型的适用性验证、相关变量探索及模型拓展等, 发现目前的ERI模型具有较好的解释力和适用性, 但是模型的中间变量及交互假设有待进一步探索, 付出、回报失衡值的计算方法尚需进一步优化。  相似文献   

2.
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学习的付出—回馈失衡评价量表,对石河子450名流动儿童进行调查,来探讨流动儿童心理韧性在社会支持与学业压力之间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1)流动儿童付出—回馈不平衡的总体检出率为24.4%;(2)流动儿童付出—回馈失衡率在性别、学段、民族及户籍上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是否独生、单双亲情况、班级排名、父子关系及母子关系上差异显著;(3)心理韧性总分及维度分、社会支持总分及维度分和学业压力均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4)中介效应检验显示,心理韧性及各因子在社会支持与学业压力之间均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与总效应的比例依次为42.50%、21.95%、31.19%、10.95%。因此,流动儿童社会支持、学业压力与心理韧性的关系密切,社会支持既直接对学业压力产生影响,又间接通过心理韧性对学业压力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3.
基于付出回报失衡模型,考察了高校青年教师的付出回报失衡与焦虑的关系。对336名高校青年教师进行了多时间点调查。结果显示:(1)付出回报失衡对高校青年教师的焦虑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2)付出回报失衡通过心理契约破裂间接影响高校青年教师的焦虑;(3)相较于低过度承诺教师,高过度承诺教师的付出回报失衡经由心理契约破裂对焦虑的影响更为突出。研究结果揭示了付出回报失衡对焦虑影响的过程机制和边界条件,对高校青年教师工作焦虑的改善有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4.
杨睿娟  游旭群 《心理学报》2017,(9):1184-1194
付出-回报失衡作为职业健康心理学领域的重要模型,具有跨文化、跨职业、跨时间的一致性,能够显著预测心理健康,但经济报酬对心理健康的影响鲜有研究。本研究基于付出-回报失衡理论,采用格兰杰因果分析方法,检验了48712名教师症状自评量表横断历史分析的结果和薪酬统计数据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1)1998~2009年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下降,9个因子均值上升了12.7%至18.5%,躯体化、抑郁为中等效应,其余因子为大效应;2009年之后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改善,除敌对因子外,其余8个因子均值下降了0.1%至2.8%,躯体化、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为小效应,其余4个因子未达到小效应。性别对教师心理健康影响不显著,职业类别对教师心理健康影响显著。(2)经济报酬显著影响心理健康。经济报酬与强迫等心理因素之间存在单向因果关系,第N期的经济报酬显著影响第N+1期的人际关系、焦虑、敌对、精神病性因子和第N+3期的强迫、偏执、抑郁因子。本研究应用症状自评量表横断历史分析结果及薪酬统计数据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揭示了经济报酬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单向因果关系。在经济社会发生剧烈变化的较长时间内,经济报酬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不仅显著,而且呈现出平稳性,研究结果推进并丰富了付出-回报失衡理论。  相似文献   

5.
攻击行为社会信息加工模型与道德领域理论的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儿童攻击行为研究中Dodge等人提出的社会信息加工模型,强调社会交互作用情境下个体的信息加工过程与后来的社会行为之间的联系,对于信息加工所依据的数据库则缺乏系统的阐述。领域理论源于对道德认知的思考,将个体的社会知识分为道德、常规和个人三个领域,强调个体在领域认同标准和领域混合事件推理上的差异。Arsenio和Lemerise在情绪与社会信息加工模型整合的基础上,提出借鉴领域理论来说明数据库的内部结构以及其中的社会知识对于信息加工的影响。这些整合体现了认知和情绪在社会行为加工和决策过程中的交互作用,有利于说明存储在长时记忆中的社会知识之间的联系及作用,引发了对各种形式的内部心理成分的理论思考和多个实证研究方向,也为心理研究其他方面的整合工作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6.
摘 要 目的:在护士群体中检验付出、回报和过度投入及其交互作用对工作倦怠的影响,验证新三元付出-回报失衡模型。方法:采用问卷法测查了456名女护士的付出、回报、过度投入和工作倦怠。采用分层线性回归分析验证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结果:付出、过度投入和付出-回报比正向影响情绪耗竭和去个性化,付出和付出-回报比负向影响职业效能,回报负向影响去个性化,正向影响职业效能。付出对工作倦怠的影响最大,其次是过度投入,回报的影响最小。过度投入能调节付出-回报比对情绪耗竭、职业效能的影响。结论:新三元付出-回报失衡模型适用于女护士群体。  相似文献   

7.
工作压力与社会支持对安全绩效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工作压力对安全绩效的影响虽然已经引起学者们的关注, 但迄今为止相关的实证研究却比较少见。本项目将以工作要求-控制-社会支持模型为理论基础, 探索工作压力和社会支持对安全绩效的影响。具体将探讨不同压力源(挑战型压力源和沮丧型的压力源)、安全控制、社会支持(主管支持和同事支持)和群体示范性规范对安全绩效的影响, 以及上述变量之间可能存在的交互作用。研究拟结合访谈、问卷和实验室模拟等方法对上述变量间进行相关和因果关系的探讨。研究结果一方面可拓展安全绩效研究的理论; 另一方面为安全管理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对组织环境下个体与组织安全绩效的改善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讨付出-回报失衡对农村幼儿教师离职意向的影响机制。采用付出-回报失衡量表、离职意向量表、内部人身份感知量表和组织犬儒主义量表对670名在职农村幼儿教师进行测试。结果发现:(1)付出-回报失衡、内部人身份感知、组织犬儒主义和农村幼儿教师离职意向水平彼此之间显著性相关;(2)付出-回报失衡可以显著预测农村幼儿教师离职意向水平;(3)付出-回报失衡可以通过内部人身份感知和组织犬儒主义形成的链式中介作用预测农村幼儿教师离职意向水平。因此,内部人身份感知和组织犬儒主义在付出-回报失衡与农村幼儿教师离职意向的关系中起到链式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9.
竞赛压力及其引发的紧张焦虑对运动员的竞技状态有重要影响。注意控制理论(attentional control theory, ACT)从注意控制角度解释焦虑如何影响操作表现。阐述了ACT的历史演变过程和基本假设, 梳理了ACT在运动领域的适用性检验和基于ACT的拓展研究, 引出了ACT的发展理论——运动注意控制理论, 进而分析了其与挑战-威胁生物心理社会模型和自我控制力量模型的整合链接点, 提出了“压力-资源-注意控制整合模型”, 以更好地理解竞赛压力、注意控制与运动表现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王震  钱鹏辉  彭坚 《心理科学进展》2020,28(8):1351-1366
不合规任务, 作为一种新型职场压力源, 近几年逐渐成为组织管理研究领域的一个前沿话题。不合规任务是指不符合人们预期工作范围、不应由自己完成或不必要执行的任务, 包括不合理任务和不必要任务。不合规任务对员工情绪、认知、动机、工作态度、工作行为、身心健康, 以及工作-家庭关系均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影响性质和强度取决于员工的个体特征和所处的情境特征。压力-自我冒犯理论、公平理论、工作要求-资源模型、工作特征模型、情感事件理论和自我决定理论是解释不合规任务影响的主要理论。未来研究可拓展不合规任务的概念和层次、探索和整合作用机制、探讨不合规任务的权变效应、考察不合规任务的影响因素以及开展文化情境和文化导向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examines one of the many levels of the analyst/analysand relationship: the possibl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analyst's mental routes in relation to theories (also meant, but not only, as internal objects) and the vicissitudes of the psychoanalytic relationships with his patients. The author assumes that an important variable affect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certain therapeutic relationships is the change that takes place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nalyst and that part of his internal world where his theories find their place. He names this part of his internal world 'theoretical self', and 'precipitates of the analyst's theoretical self' those complex formations, akin to more or less cohesive conglomerates, that are formed by his relationship to theories and to psychoanalytic institutions, and by the various, 'personal' internalised objects. The psychoanalyst will relate to these precipitates in a variety of ways, and he will make use of them mostly at an unconscious level in his analytical work; and his patient is likely to 'react' to them, almost chemically. The author also offers some working indications: the psychoanalyst, despite his knowledge of some aspects of his own countertransference, is in fact lacking in knowledge, unless he constantly does some extra work focusing on how his mental position (i.e. the relationship with the precipitates of his theoretical self) may intervene in any of the therapeutic relationships that he establishes-not necessarily in the same way in each of them. The author also illustrates his reflections and conceptualisations by reporting dreams and excerpts from sessions taken from three psychoanalytic treatments in the course of several years.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有关智力的研究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丽 《社会心理科学》2006,21(3):11-14,18
作为个体差异的一个重要来源,智力一直是研究者们高度关注的焦点。心理学家们从不同的角度出发,采用不同的研究范式,纷纷提出了各自不同的智力理论。这些理论推动了人们对智力本质的深入认识,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人们对个体差异的更好理解。文章从智力研究的四大主要范式入手,对近些年来有关智力的研究作一概述,以期能带给人们更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14.
李小平  张庆林 《心理科学》2007,30(3):640-642
本文从时间对主体创造力的刻画与影响以及主体加工、处理时间的方式对自身创造力所产生的影响两个方面,整合了散落在各处的时间与创造力关系的研究,并构建丁它们之间关系的框架。讨论了以后时间与创造关系研究的方向以及从该方面培养创造性的前景。  相似文献   

15.
文章在Hong, Chao, Yang & Rosner (2010)的基础上, 从理论心理学的视角继续探讨了“什么是好的理论”。文章认为, 在传统经验主义的视野中, 好的理论必须根源于经验, 从经验观察中进行提炼和抽象, 并最终由经验事实来进行证实或证伪。它认为:(1)理论是对事实的归纳和抽象; (2)理论是对事实的解释; (3)理论是实验假设的来源; (4)理论的发展是一个知识可累加的过程。但是, 随着哲学、心理学的发展, 当代人们关于理论的看法正在逐渐进入后经验主义时代。它主要持以下观点:(1)理论不只是经验事实的归纳与概括, 非经验的理论思辨本身也可能提出创新性的理论; (2)理论具有解释、预测的功能, 但更重要的是具有批判与反思的功能; (3)理论不一定是经验事实中的“发现”, 还可能是心理学家联盟的一种“发明”或“共识”; (4)理论的发展不一定是知识累积式的, 还可能是不可通约的不同范式之间的转换。在这种理论观下, 与经验证据的相符不再是判断“好的理论”的唯一或关键的标准, 人们可以在概念与逻辑、价值观与意识形态、修辞与叙事、应用与实践等不同的层次和水平上对理论展开评价。  相似文献   

16.
康螢儀  周文芝 《心理学报》2012,44(1):138-141
Ye和Stam (2012)的评论中将Hong, Chao, Yang和Rosner (2010)标签成逻辑经验主义派, 他们认为这个派别常常“限制”了理论的应用和其本身的价值。为了向读者们提供一个对理论建立过程的更完整的理解, 同时也为了从这些迥异的观点中汲取更多知识, 在这篇文章中, 我们比较 Hong等人(2010)与Ye和Stam (2012)所建议的两种不同方法论之间的差异, 并将其放入更广阔的历史背景下进行论述。我们的主张是:每一种方法论都是有它自己的适用范围和局限性。对研究者来说, 保持在对待不同论点上开明和宽容的态度, 并避免本质化不同方法论间的差异也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7.
Abstract

This paper continues the exploration of the clinical phenomenon of analytic contact. The author demonstrates, through case material, the essential ingredients of psychoanalysis to be not frequency or use of the couch, but rather the moment-to-moment analysis of the patient's transference state and phantasies of what it means to establish relational contact with their objects and with themselves. The nature of the treatment can be shaped, prevented, perverted, or fostered by the patient's phantasies and unconscious conflicts into something more analytic or less analytic. Interpretation needs to include the exploration of the patient's attempts to change the treatment into something that is often a replica or a repetition of archaic object relations. The typical patient in psychoanalytic treatment is struggling with rather profound pathology and as such tends to create a significant stand-off with the analyst when analytic contact is forming. Analytic contact is often threatening to these patients in very primitive and alarming ways that must be gradually understood and interpreted if the treatment is to survive and remain a primarily analytic journey rather than be transformed into a more supportive counseling or a pathological re-enactment of conflictual phantasy states.  相似文献   

18.
宽恕干预研究述评——宽恕在心理治疗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培  白晋荣 《心理科学进展》2009,17(5):1010-1015
宽恕能帮助受害者消除愤怒、减轻痛苦,修复心理创伤。在西方,宽恕已被当作干预目标应用于临床和教育领域。结果表明,宽恕干预能明显减少来访者的愤怒、抑郁、焦虑等消极的情绪体验,增加积极的心理体验,如希望和自尊。宽恕过程模型以及REACH宽恕模型是目前最具代表性的两个宽恕干预理论模型。这两个理论模型均由若干环节构成。在这些环节中,定义宽恕、回忆伤害事件、建立共情、知觉到对他人的伤害、承诺宽恕以及克服阻碍宽恕的因素是促进个体宽恕的重要环节,是在宽恕干预过程中应特别注意的地方。  相似文献   

19.
当代伦理学的新发展:女性主义伦理学评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女性主义伦理学是当代伦理学中反主流规范伦理学中的一支。它将女性身份作为反思西方社会生活的一个符号代码,试图以性别分析方法剖析伦理学领域内性别权力的运作,以结束使女性受压迫的伦理意识和谋划,达到更合理的对伦理道德的理解。同时它批判了规范伦理学的普遍主义理论体系与论证方式,质疑了主流伦理理论的基本预设与价值建构。女性主义伦理学探究是一个正在进行的过程,当代伦理学多元化发展的潮流中,女性主义的探究为伦理学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空间。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