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展  李毕琴 《心理学报》2009,41(9):802-811
工作记忆中的反词长效应(reverse word-length effect)指在对长词和短词混合的词表进行即时序列回忆时, 独立长词回忆成绩优于独立短词的现象。以汉字词语为材料通过3个实验探讨反词长效应的机制。实验1采用纯粹词表和长短词混合词表, 既得到纯粹词词长效应, 也得到独立词反词长效应。实验2削弱了长短词之间的词长差异, 结果独立词反词长效应消失, 且独立词回忆成绩优于纯粹词。实验3设计了视觉延迟条件, 得到与实验1类似的结果, 只是独立词反词长效应有所削弱。三个实验的结果并不一致, 无法用现有的语音回路理论或SIMPLE理论进行很好地解释, 理论的整合与创新显得非常重要。因此, 提出多重编码以既相互竞争又相互补充方式进行平行加工的观点进行更完整地解释。  相似文献   

2.
Stroop范式中不同语言条件下的双语优势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采用Stroop范式探讨不同语言条件下的双语优势效应。方法:两个实验均为2(被试类型)x 3(色词一致性)的混合实验设计,被试为熟练双语者和非熟练双语者。结果:(1)L1条件下熟练双语者的Stroop效应量小于非熟练双语者,L2条件下无显著差异。(2)熟练双语者在两个实验条件下的平均反应时均小于非熟练双语者,L2条件下的易化效应量显著大于非熟练双语者。结论:(1)熟练双语者在L1条件下的抑制控制能力好于非熟练双语者,体现了"双语优势效应";(2)熟练双语者在Stroop干扰任务中可能比非熟练双语者具有更好的信息监控能力。  相似文献   

3.
口吃者的言语计划缺陷——来自词长效应的证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口吃者与非口吃者在词长效应上的差异是口吃语音编码缺陷的一个重要的支持证据。本研究在综述词长效应研究的基础上,对这种解释提出了三点置疑,即词频、句法复杂性和发音长度也可能是造成词长效应差异的主要原因,并通过三个实验进行了验证。实验一和实验三在口吃者和非口吃者之间都得到了稳定的词长效应差异,并且排除了词频和发音长度对于这种差异的影响;实验二在控制词长的条件下,发现口吃者对于句法复杂性是敏感的。因此,本研究的结果支持口吃在言语产出中的语音编码和句法编码中都存在缺陷。同时,本研究对于口吃治疗也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4.
章玉祉  张积家 《心理学报》2014,46(9):1232-1241
采用启动条件下的词汇命名和图片命名范式, 探讨在汉语言语产生中词长效应的产生机制, 考察概念激活、词条提取和语音编码对词长效应的影响。实验1和实验2表明, 词条提取过程并不影响在词汇命名中的词长效应, 支持多词素词整词通达表征的理论。实验3显示, 概念激活和语音编码共同影响在图片命名中的词长效应, 被试对长词的命名时间显著地长于对短词的命名时间, 对下属水平概念的词汇提取显著地慢于对基本水平概念的词汇提取。研究结果支持多词素词语音编码的序列性和基本水平类别优先习得的观点。  相似文献   

5.
该文以回忆出一个词表的序列呈现顺序的正确率为指标考察汉语中的词长效应(Word-Length Effect)。实验材料为汉语中不同音节数目的词语。实验结果发现,在纯词表中,存在显著的词长效应。但是在混合词表中(包括长短词交替词表以及随机词表),词长效应会消失。研究结果支持词长效应的基于词表的解释,同时,项目的特异性也具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采用改进的点–探测范式,考察熟练双语者在情绪注意偏向中对情绪信息加工的优势效应及该效应产生的原因。采用2(熟练双语者和非熟练双语者)×3(靶刺激与消极词汇出现的位置一致、不一致和中性条件)×2(线索呈现时间为100 ms和400 ms)的混合实验设计,记录被试对靶子的按键反应时和错误率。结果发现:线索呈现100 ms和400 ms时,两组被试在注意定向分数上无显著差异;线索呈现100 ms时,两组被试的注意解除分数无显著差异;线索呈现400 ms时,熟练双语者的注意解除分数显著小于非熟练双语者。结果表明,在情绪注意偏向任务中,熟练双语者比非熟练双语者表现出了对情绪词汇信息更好的注意抑制控制能力,体现出对情绪信息加工的双语优势效应,产生这一优势效应的原因是熟练双语者在注意的晚期阶段比非熟练双语者具有更好的情绪信息注意解除能力。  相似文献   

7.
语音统计学习指个体在加工人工语言过程中, 可以追踪音节间的转换概率实现切分语流、提取词(语)的过程。本研究采用2(转换概率:高转换概率、低转换概率) × 2(词长期待:两音节、三音节)的混合实验设计来考察转换概率和词长期待对语音统计学习的影响, 转换概率是被试间变量, 词长期待是被试内变量。事后检验发现, 仅在低转换概率人工语言的三音节迫选条件下, 被试没有表现出显著的学习效果。事先对比发现, 在学习低转换概率的人工语言后, 被试完成三音节迫选试次的成绩显著低于两音节迫选试次; 在三音节迫选试次中, 学习低转换概率人工语言被试的成绩也显著低于学习高转换概率被试的成绩。以上结果说明, 转换概率和词长期待共同影响个体语音统计学习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焦江丽  刘毅  闻素霞 《心理学报》2017,(9):1150-1157
采用情绪Stroop范式探讨3种不同熟练类型双语者在L1(The first language,简称L1)和L2(The second language,简称L2)条件下的自动化情绪通达。实验设计为2(L1和L2)×3(全面熟练双语者、阅读型熟练双语者和听说型熟练双语者)×3(积极词、消极词和中性词)的混合设计,记录3组被试对词汇颜色判断的反应时和错误率。结果:(1)全面熟练双语者和阅读型熟练双语者在L1和L2条件下对情绪词汇颜色命名的反应时显著大于中性词汇;(2)听说型熟练双语者在L1条件下对情绪词汇颜色命名的反应时大于中性词汇,而L2条件下3种词汇并无差异。结论:(1)全面熟练双语者在L1和L2条件下均出现了自动化情绪通达;阅读型熟练双语者在L1和L2条件下也出现了自动化情绪通达;(2)听说型熟练双语者在L2条件下没有达到自动化情绪通达,其情绪联结性弱于L1条件。不同语言习得类型的熟练双语者在情绪Stroop任务中情绪自动化通达的表现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采用N-back范式,探讨熟练双语者与非熟练双语者之间工作记忆更新能力的差异,以验证双语优势效应是否存在于工作记忆更新任务中。方法:采用数字型2-back任务,两因素混合实验设计。自变量分别为被试间变量(熟练双语者与非熟练双语者)和被试内变量(低难度任务组和高难度任务组),因变量为2-back任务中目标刺激、非目标刺激、诱惑刺激和非诱惑刺激的准确率和反应时。结果:熟练双语者与非熟练双语者在低难度的2-back任务(一般的2-back任务)中,目标刺激和非目标刺激的准确率和反应时上没有差异;在高难度任务组(有冲突的2-back任务)中,熟练双语者在非目标刺激、诱惑刺激和非诱惑刺激的准确率显著高于非熟练双语者。结论:工作记忆更新中的“双语优势效应”更容易体现在高执行功能需求的条件下。  相似文献   

10.
研究采用"对回忆的再认"范式,从输出监测的角度考察了操作效应的提取机制。实验1结果显示,被试操作任务条件下的自由回忆的系列位置成绩缺乏首因效应,却拥有扩展的近因效应;被试操作任务条件下的"对回忆的再认"成绩显著差于语词任务下的成绩,差异具体表现在组块2~9、10、11和12上,表明在上述组块,被试操作任务条件下的提取存在自动突显,即操作效应得益于这些组块在提取时的自动突显。实验2结果显示,在类别测验下,被试操作任务和语词任务的自由回忆成绩拥有相似的系列位置曲线,而"对回忆的再认"结果同实验1。研究认为自由回忆的系列位置效应与自动突显机制之间不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而"对回忆的再认"范式则能敏感地测量出操作效应的提取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