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选取44063名青少年为调查对象,采用《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动力系统分量表》考察我国青少年动力系统的发展特点。结果表明:(1)从整体上看,我国青少年的动力系统发展状况良好;(2)我国青少年的动力系统年级变化趋势表现出小学五年级得分较高,初一年级略有上升,初二年级有所下降,之后起伏波动,高三年级得分最低,但从高三年级到大学阶段迅速上升,大学阶段得分最高;(3)我国青少年在动力系统各维度上均存在显著年级差异,但在各维度上呈现出不同的年级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2.
应用《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归因风格分量表》对全国23个省市地区的44063名青少年进行了调查,对不同年级阶段青少年归因风格的发展特点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1)青少年归因风格的发展存在明显的阶段性,随着年级的升高,其内在归因倾向逐渐减弱;(2)在不同年级阶段,青少年归因风格不同维度的发展方向具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3.
应用《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归因风格分量表》对全国23个省市地区的44063名青少年进行了调查,对不同年级阶段青少年归因风格的发展特点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1)青少年归因风格的发展存在明显的阶段性,随着年级的升高,其内在归因倾向逐渐减弱;(2)在不同年级阶段,青少年归因风格不同维度的发展方向具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4.
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适应状况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适应分量表》,对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44063名青少年的适应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1)青少年的适应状况处于较好的水平。(2)青少年适应及情绪适应、学习适应、人际适应、社会适应和生活适应等各维度得分在小学五年级较高,从初中阶段开始呈下降趋势,高中阶段继续下降,到大学阶段又逐渐回升。生理适应维度得分在小学五年级、初中和高中阶段较高,大学阶段下降至最低。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选取初中二年级、高中二年级和大学二年级学生为被试,探讨了青少年对含有类别指称对象语篇心理加工过程。实验1采用命名法,实验2采用眼动记录法。结果发现,随着年级的升高,被试在单位时间内获得的信息逐渐增多,阅读能力不断提高,对类别指称概念的理解能力也不断提高;各年级被试表现出对类别指称对象激活的增强;大学生组被试还表现出对非指称对象激活的抑制;激活是立即发生的认知过程;抑制则是延缓发生的认知过程,且是一种策略性的控制加工过程。  相似文献   

6.
青少年学生疏离感及其发展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张进辅  杨东 《心理科学》2003,26(3):415-418
本研究采用<青少年学生疏离感量表》对重庆市和兰州市的1502名青少年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青少年学生在生活环境疏离感和压迫拘束感上的平均分相对较高;各学生群体在社会疏离感、人际疏离感和总体疏离感之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年级和地区的交互作用上,而环境疏离感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性别和片区的交互作用上。各群体疏离感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年级和片区之间;青少年学生的疏离感大体呈现出三个阶段的发展趋势,即是:初中阶段发展比较平稳,没有大的起伏变化;高中和大学阶段都是从低到高,再从高到低的倒“V”字型发展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7.
青少年价值取向发展趋势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采用问卷法对小学五年级、初中二年级、高中一年级和大学三年级的学生176人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青少年的价值取向表现出较稳定的发展趋势,即从注重服从权威到注重平等、公正;从强调个人利益到关心他人与自己的关系,再到看重自我需要和自身发展。我们还发现我国青少年的价值取向相对来说不重视个人需要的表达,而强调对外界要求的适应,强调对权威的服从。权威取向的解体大概发生在小学毕业时,而平等取向在小学生身上就有很强的反映。个体在不同发展阶段中的价值取向,与其在各阶段所认同的影响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应对风格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应对风格分量表》对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44063名青少年的应对风格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1)在应对风格的行为—生理策略、行为—表达策略、认知—表达策略、防御策略和混合策略上,我国青少年的得分从小学五年级逐渐上升至初二年级,之后下降,到高三年级和大学回升。(2)在认知—情境策略和行为—情境策略上表现为从小学五年级到初中阶段逐渐下降,从高三年级后开始回升。  相似文献   

9.
应用《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认知风格分量表》对全国23个不同省市地区的44063名青少年进行了调查,对不同年级阶段青少年认知风格的发展特点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1)我国青少年认知风格的发展是常态的;(2)我国青少年认知风格的发展具有比较明显的阶段性,随着年级的升高其得分出现了“高—低—高”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0.
创造能力不同学生的分类加工过程差异的眼动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类理论观的基础上, 本研究在目标匹配范式下, 使用可以表示一定概念的现实物体或场景的图片材料, 通过眼动记录法对分类加工过程的分离, 考察了40名创造能力不同的中学生分类加工过程的差异。结果表明, 在首次加工阶段, 创造能力高和低的被试均先对目标类别概念进行加工, 然后再对选项区的待分类概念进行加工。创造能力高的被试更多地使用概括性的加工策略完成任务并表现出加工的有效性, 创造能力低的被试更多地使用比较性的加工策略表现出加工的无效性。在再加工阶段, 高和低创造能力的被试将加工的重点放在待分类概念上。创造能力低的被试通过概括和比较的策略完成任务。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通过测验法对北京市六所中学的802名初一至初三的学生进行调查,考察了初中学生函数概念的发展水平。结果表明,初中生函数概念的发展存在着较为特殊的年龄特征;学生所接受的学校教育内容显著地影响其函数概念的发展水平。但是,初中学生进行正与反、肯定与否定之间相互转化的辩证思维能力还较差;还有很大一部分(将近一半)的学生不能用运动、变化的观点来看待问题;初二是学生函数概念发展的一个转折点。从初二以后,学生无论是进行文字信息、还是图形信息加工的能力都有明显的增强,但将文字信息与图形信息进行转换的能力水平还很低;考察同类问题间的联系时,学生还不能脱离开问题的实际内容,概括化地理解抽象的数量关系。  相似文献   

12.
采用测量法和问卷法考察了172名小学生近似数量系统敏锐度的发展,以及抑制控制在近似数量系统敏锐度与数学能力关系中的中介效应。结果表明:(1)随着年龄增长,小学生的近似数量系统敏锐度逐渐提高;(2)近似数量系统敏锐度(负相关序列中的韦伯系数)和抑制控制均能显著正向预测小学生的数学能力;(3)抑制控制在小学生近似数量系统敏锐度(负相关序列中的韦伯系数)与数学能力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对167名三到六年级的汉语儿童进行了英语拼写测验和英语正字法规则意识测验,结果发现:(1)汉语儿童在整个小学时期的英语拼写能力都基本处于字母名称拼写策略阶段,在四年级到五年级期间,其整体拼写水平有较显著提高;(2)汉语小学儿童的英语拼写水平与其正字法规则意识显著相关,四、五、六年级儿童的英语字母可双写位置规则对其英语拼写能力具有显著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4.
胡卫平  韩琴 《心理科学》2006,29(4):944-946,928
运用实验的方法,对371名小学生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的发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小学生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整体呈上升趋势;(2)男女生的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发展趋势基本相同,男生整体上要略高于女生,差异不显著;(3)小学生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的学校类型差异主要表现在发展趋势上,城市小学二到三年级停滞不前,乡村小学则迅速发展,之后发展趋势相同;(4)三到四年级是小学生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发展的“关键期”。  相似文献   

15.
从一所普通中学六个年级随机选取801名被试,使用自编测验研究了中学生写作文本形成能力的发展特点,结果发现:(1)中学生写作文本形成能力起点较高,初三年级是其基本形成的关键期;(2)中学生写作文本形成能力在高中阶段发展平缓;(3)中学生写作文本形成能力分维度的不同方面发展不均衡,较高水平方面受到认知加工容量、概括水平和抽象逻辑思维水平等心理因素的制约;(4)中学生写作文本形成能力存在性别差异,女生优于男生。  相似文献   

16.
采用自编学习力问卷,对3245名高中生进行问卷调查,以探明高中生学习力的基本结构和特征。结果发现:(1)高中生的学习力可以4个维度表征,即:学习方法运用力、学习态度调控力、学习自控力和提问互惠力。(2)高中生的学习力与学业成绩关联显著,学业成绩优秀的同学具有较高水平的学习力测评得分;在学习力的4个维度上,成绩较差同学的学习力测评得分显著低于优秀与中等同学。(3)高二学生的学习态度调控力测评分显著高于高一学生,女生的提问互惠力测评分显著高于男生。(4)成绩优秀的高二学生学习方法运用力测评分显著高于高一学生,成绩优秀和中等的高二学生的学习态度调控力测评分显著高于高一学生。  相似文献   

17.
李永瑞  张厚粲 《心理学探新》2005,25(2):44-47,53
为测查注意瞬脱的发展特征,该研究对36名小学二年级和40名小学四年级学生的注意瞬脱特征进行全面测查。结果发现:小学二年级学生与小学四年级学生在其注意瞬脱程度、注意瞬脱持续时间、注意瞬脱的最低点上都存在非常显著的群体差异,其中又以女性小学生之间的群体差异更为显著。由此推测,小学二年级到四年级学段是注意瞬脱发展的敏感期,其中女性小学生注意瞬脱发展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8.
In middle school, counselors should promote optimal development as students navigate the formative stage of puberty. A search for identity is an important developmental task in early adolescence, but school counselors often neglect racial identity development. Through an actual case of an 8th‐grade student, both individual and systemic strategies that can promote racial identity development are highlighted.  相似文献   

19.
In Experiment I a group of pupils from a secondary school was given a test of general intelligence, a test of the ability to categorize objects in a flexible way, and five different problem-solving tasks. Subjects who were successful on the problems had higher scores on the intelligence test than the rest. The Categorizing Test was not, however, a good indicator of success. In Experiment II a comparison was made between scores on different parts of the so-called Family Test. With high school pupils and university students as subject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in the neighborhood of 0.40 were found between scores when suggesting possible classifications of objects, and scores when choosing a classification to fit different sets of objects. The triangular form of the scatterplots was taken as an indication that an ability to present different interpretations of one's experience is a necessary, but not sufficient condition for success in problem-solving tasks.  相似文献   

20.
采用认知方式图形测验,对94名普通高中生进行实验研究,探讨了当前普通高中生认知方式特点及其与学绩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年级的增高,高中生的场独立性增强。高中生的认知方式场依存性、场独立性与学习成绩的相关不显著。在初中毕业刚进入高中,学生的认知方式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但随着年级增长、个体成熟,这种差异逐渐缩小。文理分科对高中生的认知方式发展没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