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采用内源性注意和外源性注意实验范式,以判断数字奇偶为任务,材料为1~9的阿拉伯数字,考察内源性和外源性线索不同注意条件下中小学生的数字加工SNARC效应。结果发现:(1)内源性线索和外源性线索条件下,中小学生在数字加工任务中所表现出来的SNARC效应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增大;(2)内源性线索和外源性线索注意条件下,各年级学生均表现出显著的SNARC效应;(3)内源性线索非注意条件下,中学生能够表现出显著的SNARC效应,但小学生的SNARC效应不明显;外源性线索非注意条件下,高中生能够表现出显著的SNARC效应,但小学生和初中生的SNARC效应不明显,说明外源性注意对中小学生数字加工SNARC效应的影响比内源性注意大,且对SNARC效应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较大的数字8和9上。  相似文献   

2.
唐晓雨  佟佳庚  于宏  王爱君 《心理学报》2021,53(11):1173-1188
本文采用内-外源性空间线索靶子范式, 操控内源性线索有效性(有效线索、无效线索)、外源性线索有效性(有效线索、无效线索)、目标刺激类型(视觉刺激、听觉刺激、视听觉刺激)三个自变量。通过两个不同任务难度的实验(实验1: 简单定位任务; 实验2: 复杂辨别任务)来考察内外源性空间注意对多感觉整合的影响。两个实验结果均发现外源性空间注意显著减弱了多感觉整合效应, 内源性空间注意没有显著增强多感觉整合效应; 实验2中还发现了内源性空间注意会对外源性空间注意减弱多感觉整合效应产生影响。结果表明, 与内源性空间注意不同, 外源性空间注意对多感觉整合的影响不易受任务难度的调控; 当任务较难时内源性空间注意会影响外源性空间注意减弱多感觉整合效应的过程。由此推测, 内外源性空间注意对多感觉整合的调节并非彼此独立、而是相互影响的。  相似文献   

3.
传统注意研究多基于单个注意焦点和采用静态视觉信息。由Pylyshyn(1988)提出的多目标追踪范式则基于动态场景,是研究同时追踪多个目标的容量有限的注意机制比较常用的范式。在多目标追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多身份追踪范式中的对象带有身份信息,涉及到较复杂的认知机制,如注意、视觉工作记忆等。探讨以上两种视觉追踪的认知加工机制对真实或模拟情境中动态信息的认知加工活动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采用多目标追踪任务(MOT)对追踪过程中被试(16名)的眼动进行记录,探讨目标特征变化对视觉追踪的影响。结果表明:视觉追踪机制能够对物体的特征属性进行编码加工,但加工程度受制于目标物与分心物之间的特征竞争关系;追踪过程中,视觉系统采用知觉组织加工策略,以被追踪目标构成的多边形中心为注意中心;物体大小特征没有引起较多的外源性注意,在物体大小特征的变化条件下,视觉追踪主要是内源性的注意控制加工过程。  相似文献   

5.
内源性注意与外源性注意对数字加工的不同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超  买晓琴  傅小兰 《心理学报》2005,37(2):167-177
分别采用内源性注意和外源性注意实验范式,材料为小数(1-4)和大数(6-9)的中文与阿拉伯数字,任务为判断数字是否大于5,考察在注意与非注意条件下不同大小数字加工的距离效应和符号效应。结果发现:⑴在内源性线索和外源性线索的注意条件下,大小数都出现了距离效应;但在非注意条件下,内源性线索时的大小数都出现了距离效应,而外源性线索时只有小数出现了距离效应,大数的距离效应明显减弱或消失。⑵在内源性线索和外源性线索的注意条件下,大小数都没有出现符号效应;但在非注意条件下,大数没有出现符号效应,而小数出现了符号效应(阿拉伯数字的绩效比中文数字差),并且内源性线索时的符号效应强度小于外源性线索。  相似文献   

6.
采用多目标视觉追踪任务(MOT),探讨物体颜色特征对视觉追踪的影响,同时记录被试的眼动情况,探讨追踪过程中颜色特征对眼动模式的影响。结果发现,视觉追踪机制能够对物体的颜色特征进行加工,但加工程度受制于目标物与分心物之间的特征竞争关系。在物体颜色特征条件下,视觉系统采用知觉组织加工策略,以被追踪目标构成的多边形中心为注意中心。在对物体颜色特征的加工中,内源性注意与外源性注意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7.
采用Posner的内源性和外源性线索实验范式,材料为1~9的阿拉伯数字(不包括5),以判断目标数字是否大于5为任务,考察视觉选择性注意中的内源性注意和外源性注意对注意缺陷型多动障碍儿童(ADHD)数字加工距离效应的影响。结果发现:(1)内源性和外源性注意条件下,正常儿童在数字判断加工任务中的反应时短于ADHD儿童;(2)内源性有效线索提示条件下,ADHD儿童和正常儿童均表现出显著的数字距离效应;而无效线索提示条件下,ADHD儿童的大小数字距离效应均不明显,正常儿童仍然表现出显著的数字距离效应;(3)外源性有效线索提示条件下,ADHD儿童的小数字距离效应显著,但大数字距离效应不明显,正常儿童则表现出显著的大小数字距离效应;而无效线索提示条件下,只有正常儿童表现出显著的数字距离效应,ADHD儿童的数字距离效应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突现对内源性选择注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晨  杨华海 《心理科学》1999,(6):496-499
本研究利用空间线索技术的实验模式,考察内源性选择注意与外源性选择注意的相互关系。实验结果表明,外周线索突现可以优先地被加工,但并不是完全高度自动化的;当注意受内源性中央线索引导集中到一个与突现刺激不一致的空间位置时,突现刺激不能引导出自动化的外源性选择注意。  相似文献   

9.
采用内源性注意和外源性注意实验范式,材料为小数(1~4)和大数(6~9)的阿拉伯数字,以判断数字是否大于5为任务,考察内源性和外源性线索不同注意条件下SOA对数字距离效应的影响。结果发现:(1)内源性线索条件下,随着SOAs增加,大小数的距离效应逐渐增大,当SOA为900ms时,大小数的距离效应最明显;(2)外源性线索条件下,当SOA为300ms时,大小数的距离效应最显著,随着SOAs增加,大小数的距离效应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10.
赵晨  张侃  杨华海 《心理学报》2001,34(3):28-33
该研究利用空间线索技术的实验模式,考察跨视觉和听觉通道的内源性选择注意与外源性选择性注意的相互关系。实验结果表明:(1)听觉中央线索在较长的SOA(至少500毫秒)条件下,可以引导内源性空间选择性注意;同时外周线索突现也能自动化地吸引部分注意资源。(2)听觉和视觉选择注意是分离的加工通道,但二者之间存在相互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