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郝娜  崔丽莹 《心理科学进展》2022,30(7):1626-1636
作为两种常见且易被混淆的自我意识情绪, 诸多研究者对内疚和羞耻的产生前因及影响后效进行研究, 尤其是近年来的研究逐渐关注两者对合作行为的影响。我们通过对已有研究进行梳理发现, 内疚和羞耻对合作行为的影响及其机制存在差异, 内疚的影响更为稳定及具有普适性, 羞耻的影响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 更容易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内疚和羞耻对合作行为的不同影响可从动机机制和调节机制两方面进行解释。首先, 动机机制包括内疚对他人的补偿、修复动机以及羞耻对自我的保护、修复动机。内疚对他人的补偿、修复动机主要体现在维护社会互动中的公平; 弥补对他人造成的伤害, 降低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修复人际关系, 重新获得他人或自己的接纳与认同。羞耻对自我的保护、修复动机主要体现在释放消极的情绪状态; 维护积极的自我形象和声誉, 修复自我; 保护自我, 防止后续伤害及不良后果。总体而言, 内疚者关注过失行为及后果, 侧重于对受害他人的补偿或对与他人关系的修复, 而羞耻者关注整体自我的受损, 侧重于对自我的保护和对自己社会形象的修复, 基于此, 我们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内疚与羞耻影响合作行为的动机机制对比模型图。其次, 调节机制涉及到个体因素和情境因素的调节作用, 其中个体因素包括认知因素、社会价值取向、自我控制能力、情绪特质和情绪状态, 情境因素包括暴露情境和掩蔽情境、实验情境和日常情境、相关情境和不相关情境。具体而言, 内疚对合作行为的影响的较少受情境的限制, 而羞耻受情境因素限制较多, 在暴露情境、相关情境中更能促进合作行为的产生, 而在掩蔽情境、不相关情境中, 羞耻较难影响个体的合作抉择, 且无论是实验室情境还是日常情境, 内疚似乎都比羞耻更易影响合作。最后, 鉴于内疚与羞耻的诱发和测量方法的有效性仍需检验, 两种情绪对合作行为影响的过程机制和生理机制仍不明晰, 个体因素影响的研究尚不充足以及跨文化研究较为缺乏, 未来研究可以从内疚和羞耻诱发与测量方法的有效性, 情绪作用发生的内在过程和生理机制, 情绪影响的个体和文化差异这几方面进行扩展和深挖。  相似文献   

2.
说谎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社会现象。及时有效地识别说谎, 在人际交往和司法安防领域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说谎的自主性, 将说谎研究的实验范式分为被动说谎范式、主动说谎范式和混合说谎范式三大类。个体说谎时具有较高的认知负荷、较强的情绪唤醒和刻意的自我控制等心理活动特点, 这些心理活动会导致眼睛运动、面部表情、姿态动作等非言语视觉线索的变化, 且非言语视觉线索存在个体差异。未来研究应深入考察说谎的内在心理机制以及非言语视觉线索的心理意义, 加强真实情境下说谎行为的研究, 并借助新技术实现对非言语视觉线索的精准测量和分析。  相似文献   

3.
说谎行为及其识别的心理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外关于说谎行为及其识别的心理学研究主要包括对说谎时行为表现的研究、对说谎识别准确率的研究及测谎技术的开发与应用。说谎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但研究显示人们对说谎行为的识别准确率并不显著高于随机判断的概率。说谎者通常所表现出来的与说真话时不同的特点被称为“线索”,人们对说谎线索的看法与说谎者的实际行为表现并不一致。动机、互动特点、个体差异、沟通情境等因素对说谎和识别行为都会产生影响。网络沟通方式下的说谎行为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史冰  苏彦捷 《心理科学》2005,28(4):816-819
采用竞争游戏的方式研究3~6岁儿童在外显和隐蔽情境里的欺骗。结果表明4、5岁儿童行为上的隐蔽欺骗和错误信念理解显著相关;3岁儿童语言上的外显欺骗(说谎)和错误信念理解显著相关;各年龄段儿童行为上的外显欺骗和错误信念理解没有显著相关。和Cartson(1998)的研究结果不一致的是,本研究中4、5、6岁儿童的隐蔽欺骗人数显著超过外显欺骗人数。结果提示,语言上的外显欺骗(说谎)不仅和儿童的执行功能有关,还可能和欺骗时的情境压力有关。  相似文献   

5.
责任行为是个体在特定责任情境下履行责任和承担后果的行为。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方法着重探讨大学生的传统美德认同和责任情境因素对责任行为倾向的影响。结果表明,传统美德认同,以及责任情境中的责任性质和责任对象都对大学生的责任行为倾向有显著影响,且三者的交互作用显著:(1)传统美德认同高的大学生在履行责任情境中,其责任行为倾向显著强于美德认同低的大学生;(2)履行责任时的责任行为倾向显著强于承担后果时的责任行为倾向,但低美德认同者的两种行为倾向在他人责任情境中无差异;(3)在履行责任情境中,大学生对自我的责任行为倾向显著强于对他人的责任行为倾向;但美德认同低的大学生在承担后果情境中则相反。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采用“你藏我找”范式,将自我受益作为基线条件,通过两个实验分别考察不同自我相关性受益者和不同群体受益者对5~6岁幼儿说谎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1)相比于高自我相关者和低自我相关者受益条件,幼儿更可能为自己的利益而说谎;而相比于低自我相关者受益条件,幼儿更可能为高自我相关者的利益而说谎(实验1);(2)相比于内群体和外群体受益条件,幼儿更可能为自己的利益而说谎;而相比于外群体受益条件,幼儿更可能为内群体的利益而说谎(实验2)。以上结果表明,5~6岁幼儿的说谎行为存在强烈的利己倾向,为自己获得利益而说谎的可能性最大;而5~6岁幼儿的亲社会说谎行为在个体层面存在自我相关性偏好,在群体层面存在内群体偏好。  相似文献   

7.
研究探讨了585名7、9、11岁的小学儿童在诚实原则和集体主义价值观冲突的真实情境下的道德行为及其与道德观念的相关。结果表明,在诚实原则和集体主义价值观冲突情境下,小学儿童的道德行为主要受到诚实原则的支配,表现为:为集体说谎行为发生率都很低;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儿童的为集体说谎行为的发生率显著增高;小学儿童的为集体说谎行为不存在性别差异;7岁、9岁儿童的为集体说谎行为与集体观念无关,11岁儿童的为集体说谎行为与集体观念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8.
自我设限及其研究范型和影响因素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自我设限是指个体针对可能来到的失败威胁而事先设计障碍以自我保护或自我提升。自我设限可细分为行为的自我设限、声称的自我设限以及抬举他人,但缺乏对这三种策略的机制、前置因素和后续结果的比较研究。影响自我设限的因素主要有任务性质、评价情境以及性别、自尊、归因倾向等,但对自我设限动机的探讨应更多考察评价情境与其他中介变量的交互作用,以及内隐自尊对自我设限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张淑华  郑久华  时勘 《心理学报》2008,40(5):604-610
对失业人员求职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是开展失业人员求职培训的重要依据。本研究对272名失业人员的求职行为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进行了研究。多元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1)环境变量对求职行为没有显著的预测作用,而经济压力和知觉到的就业机会对求职意向有显著的预测作用。(2)求职自我效能感和就业承诺对求职行为起到了显著的预测作用。求职自我效能感和就业承诺越高,求职行为的频率越高。(3)求职意向对求职行为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4)求职意向在求职自我效能感、就业承诺对求职行为的作用过程中中介作用显著;在知觉到的就业机会、经济压力和社会支持对求职行为的作用过程中中介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动机与情境对不同自控水平儿童学业求助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郑信军 《心理科学》2000,23(1):80-83
本实验以小学儿童为被试,研究了在不同动机取向和情境条件下的不同自我控制水平儿童的学业求助行为。结果表明:(1)单独无自尊压力的解难题情境比群体压力情境导致更多的求助行为。(2)低自控儿童比高自控儿童产生更多的执行性求助,但主要表现在单独无自尊压力的情境下。(3)在群体压力情境下,自我卷入的儿童比任务卷入的儿童表现出更多的求助行为。(4)在单独无自尊压力的情境下,任务卷入的儿童比自我卷入的儿童表现出  相似文献   

11.
采用错误陈述范式探究中-英双语者用母语和外语说真话和说谎时的认知神经差异, 涉及外语焦虑、认知负荷和说谎诱发的紧张情绪。对P200和CNV观察发现:(1)中-英双语者用英语说真话的P200波幅比用母语大, 说明被试用英语说话时受外语焦虑情绪影响; (2)中-英双语者用英语说谎与说真话的P200波幅无显著差异, 但用母语说谎和讲真话的P200波幅差异显著, 说明被试用外语说谎没有用母语说谎诱发的紧张情绪大; (3)中-英双语者说谎时的CNV波幅比说真话时大, 说明被试说谎比说真话的认知负荷更大; (4)中-英双语者用英语说谎时的CNV波幅比用汉语说谎时大, 说明被试用外语说谎比用母语说谎产生了更大的认知负荷。相关分析表明, 英语熟练程度是影响中-英双语者用母语和外语说谎时的认知神经差异的重要变量。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比较了幼儿及小学儿童在亲社会与反社会情境下对说谎/说真话的理解及幼儿对其所作的道德评价上的年龄差异.结果表明自4岁开始儿童能够明确地理解说谎/说真话,并作出相应的道德判断.但3岁幼儿无论是对说谎/说真话概念的判断,还是道德评价,不能对行为与言语作明确的区别.习俗性特征对说谎概念判断的影响始于9岁.  相似文献   

13.
说谎,作为人性的一方面,已经成为心理学、生物进化学、实验经济学等多学科的关注点。说谎会受到多种文化的谴责,说谎行为也是人们所不支持的。但是国外的研究发现,在普通人群中,不诚实行为也是普遍存在的,而且这种不诚实行为并没有影响被试诚实的自我概念。因此了解这种不诚实行为的发生、发展过程,对人们认识和识别不诚实行为,提高人际互动质量至关重要。本文从不诚实行为的发生、发展过程出发,重点介绍了不诚实行为的研究范式、认知神经机制和影响因素。并针对已有研究的不足:(1)实验结果的解释水平低;(2)变量操纵不严谨;(3)研究方法局限; 提出了可能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4.
说谎行为是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表现,儿童说谎行为的发展有利于其认知发展,促进其对社会道德规范的了解和学习,帮助其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回顾现有的儿童说谎的类型,包括反社会谎言和亲社会谎言,介绍儿童说谎的研究范式以更全面地了解儿童说谎的种类,包括被动说谎范式和主动说谎范式,并在以往研究基础上指出未来可研究方向,如修改范式、增加对亲社会谎言的研究和对特殊儿童的谎言研究等,可以更好地理解儿童说谎的发展过程及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5.
When business transactions take place between strangers, individuals rely on the cues during communication to determine whether they can trust others’ intentions. How that process occurs in the context of computer-mediated, video-mediated, and face-to-face interactions is still somewhat unknown. We examine how media richness influences both affective-based and cognitive-based trust in the context of two studies with two different social dilemma scenarios. Further, we explore how these two types of trust influence not only non-cooperative behavior (defection) but also lying (deception). Results from the first study suggest cognitive-based trust medi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edia richness and defection, while results from both studies suggest that affective-based trust medi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edia richness and deception. Video-mediated communication solves some, but not all, of the problems inherent when interacting via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相似文献   

16.
羞愧是一种典型的道德情绪,其对亲社会行为的作用在既往研究中并不一致。本研究首次采用三水平元分析技术整合相关实证研究,检验羞愧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及调节变量在二者关系中的作用。通过文献检索和筛选,共计纳入26篇文献, 85个效应量,总样本量为5823人。主效应检验发现,羞愧组比控制组表现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羞愧能够促进亲社会行为的产生。调节效应检验发现,暴露情境比掩蔽情境更能诱发羞愧对亲社会行为的促进作用,亲社会行为的产生情境(暴露情境或掩蔽情境)调节作用显著,但年龄、文化背景、羞愧诱发方法、羞愧类型及亲社会行为类型等变量的调节作用不显著。本研究使用三水平元分析方法保证了纳入文献信息的完整性,从而就羞愧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及调节变量在两者关系中的作用得出更为全面可靠的研究结论,有助于拓展人们对于羞愧与亲社会行为关系及调节机制的认识。后续研究可深入探讨认知因素和个体特征在羞愧对亲社会行为影响中的作用,考察羞愧与其他道德情绪对亲社会行为影响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程瑞  卢克龙郝宁 《心理科学》2021,44(6):1336-1345
个体的恶意创造力主要体现在伤害、欺骗与捉弄他人三方面。本研究旨在考察愤怒情绪对上述三类恶意创造力表现的影响及作用路径。研究设计了愤怒、恐惧和中性三种情绪诱发条件(后两者分别作为愤怒情绪的消极和中性情绪对照),以考察不同情绪状态下个体在三类恶意创造力表现上的差异。结果发现,对于伤害和欺骗他人,愤怒情绪诱发组在观点流畅性、新颖性和伤害性上均高于中性情绪诱发组;而对于捉弄他人,愤怒情绪诱发组仅在观点流畅性和新颖性上高于中性情绪诱发组。内隐攻击性中介了愤怒情绪对三类恶意创造力表现的影响,而情绪唤醒度仅中介了愤怒情绪对伤害他人恶意创造力表现的影响。上述结果表明,内隐攻击性是愤怒情绪促进不同类型恶意创造力的通用路径,而情绪唤醒度是愤怒情绪促进伤害他人恶意创造力的特异路径。  相似文献   

18.
The present study examined the developmental origin of 'blue lies', a pervasive form of lying in the adult world that is told purportedly to benefit a collective. Seven, 9-, and 11-year-old Chinese children were surreptitiously placed in a real-life situation where they decided whether to lie to conceal their group's cheating behavior. Children were also assessed in terms of their willingness in hypothetical situations to endorse lying or truth-telling that benefits a collective but at the same time harms an individual. Results showed that as age increased, children became more inclined to endorse lying in the name of the collective good, and to tell lies for their group themselves. Furthermore, children's endorsement about blue lies in hypothetical situations predicted their actual lying behavior.  相似文献   

19.
The present study examined children's and adults' categorization and moral judgment of truthful and untruthful statements. 7‐, 9‐ and 11‐year‐old Chinese children and college students read stories in which story characters made truthful or untruthful statements and were asked to classify and evaluate the statements. The statements varied in terms of whether the speaker intended to help or harm a listener and whether the statement was made in a setting that called for informational accuracy or politeness.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mmunicative intent and setting factors jointly influence children's categorization of lying and truth‐telling, which extends an earlier finding (Lee & Ross, 1997) to childhood. Also, we found that children's and adults' moral judgments of lying and truth‐telling were influenced by the communicative intent but not the setting factor. The present results were discussed in terms of Sweetser's (1987) folkloristic model of lying. Copyright © 2009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