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考察社会观察对亲环境行为的影响以及社会距离的作用。实验1通过多试次的绿色消费范式探讨有、无互惠的社会观察的对亲环境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无互惠的社会观察并未对亲环境行为产生影响;而在有互惠的社会观察条件下被试的亲环境行为大于无观察条件(控制条件)。实验2通过操纵决策者和环境结果承担者的社会距离进一步探讨社会距离与社会观察对亲环境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当环境结果的承担者指向熟人和陌生人时,被试在社会观察条件下的亲环境行为大于控制条件;而当环境结果的承担者指向密友时无此差异。这些结果说明,社会观察情境下人们为了将来获益会出于名誉的策略考虑而表现出更加积极的亲环境行为,社会距离可调节社会观察对亲环境行为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张一  陈容  刘衍玲 《心理科学进展》2016,(10):1600-1612
视频游戏对青少年行为影响的研究焦点主要集中在暴力视频游戏带来的消极影响上。随着研究的深入以及积极心理学的兴起,研究者开始关注亲社会视频游戏对青少年行为的积极影响,并进行了相关的研究,研究大多以一般学习模型为理论框架。一般学习模型认为亲社会视频游戏通过影响与亲社会相关的认知、情感和生理唤醒而对亲社会行为产生作用。已有研究显示,亲社会视频游戏会促进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同时减少青少年的攻击性行为。研究者们采用多种方法探索亲社会视频游戏影响青少年行为的心理机制,证明了一般学习模型的理论构想。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研究性别、人格、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并开展相关的认知神经机制研究。  相似文献   

3.
儿童青少年认同的亲社会行为具有利他性、社交性、群体制约性等特点;其亲社会行为概念表征更接近于原型表征方式,特质型亲社会行为处于亲社会行为概念的中心位置;儿童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决策受其社会信息加工特点影响,不同类型的儿童和不同种类的情境对SIP过程产生交互影响;通过提高儿童青少年解决同伴冲突的技能和情绪胜任力等方面的团体干预活动,能有效促进儿童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权力,作为一种不对等的资源掌控,受到个体当前目标的影响,既可能促进个体的亲社会行为发生,也可能抑制亲社会行为的产生;其中,选择性注意与社会距离在该过程中起到了中介作用。实际中,可以从个人、制度及文化三个层面提升高权力个体的亲社会导向目标以增加其亲社会行为。未来研究应探讨不同权力类型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重视区分权力与地位的不同作用,加强对文化等因素的关注与研究,并进一步从群际角度探讨权力与亲社会行为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亲社会视频游戏接触与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关系及其内部机制——共情和道德认同在这一关系之中的中介作用,使用游戏接触经验问卷、人际反应指数量表、青少年道德自我认同问卷和青少年亲社会倾向量表对777名青少年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亲社会视频游戏接触正向预测青少年亲社会行为;(2)共情和道德认同在亲社会视频游戏接触影响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中介作用显著。具体表现为四条中介路径:一是共情的中介作用,二是道德认同的中介作用,三是通过共情和道德认同的中介顺序在亲社会视频游戏接触与亲社会行为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四是通过道德认同和共情的中介顺序在亲社会视频游戏接触与亲社会行为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研究揭示了亲社会视频游戏接触影响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作用机制,为合理引导青少年接触视频游戏和培养其道德情绪、认知及行为发展提供有益指导。  相似文献   

6.
正念在促进亲社会行为上的表现逐渐受到关注,越来越多的研究者针对正念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展开探索。已有的理论研究认为正念可以通过提高注意力、身体意识、去具体化能力、积极情感体验、情绪调节能力和减少自我感来促进亲社会行为; 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特质正念能够正向预测亲社会行为,正念干预通过提高共情能力、同情体验、情绪调节能力以及去自动化认知来促进亲社会行为。未来研究需要在完善系统的正念—亲社会行为理论框架基础上,进一步挖掘正念对亲社会行为的不同影响及其机制,关注潜在的消极影响,同时发展生态效度更高的研究方法或指标来考量正念与亲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提升正念干预对亲社会行为影响的长期有效性与普适性。  相似文献   

7.
张晓贤  桑标 《心理科学》2012,35(2):314-320
为考察儿童内疚情绪对其亲社会行为的影响,本研究采用现场实验的方法探讨了小学5年级学生内疚情绪与其亲社会行为的关系。结果显示:(1)内疚情绪能促进儿童亲社会行为水平的提高,难过情绪不能促进儿童亲社会行为水平的提高;(2)当儿童将注意力集中于自己对团体造成的不良影响,产生内疚情绪,但如果其将注意力集中于自己的不良结果时,则产生难过情绪。结论:儿童的消极情绪是否能促进其亲社会行为水平的提高,取决于其将注意力集中于自己还是他人。  相似文献   

8.
羞愧是一种典型的道德情绪,其对亲社会行为的作用在既往研究中并不一致。本研究首次采用三水平元分析技术整合相关实证研究,检验羞愧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及调节变量在二者关系中的作用。通过文献检索和筛选,共计纳入26篇文献, 85个效应量,总样本量为5823人。主效应检验发现,羞愧组比控制组表现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羞愧能够促进亲社会行为的产生。调节效应检验发现,暴露情境比掩蔽情境更能诱发羞愧对亲社会行为的促进作用,亲社会行为的产生情境(暴露情境或掩蔽情境)调节作用显著,但年龄、文化背景、羞愧诱发方法、羞愧类型及亲社会行为类型等变量的调节作用不显著。本研究使用三水平元分析方法保证了纳入文献信息的完整性,从而就羞愧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及调节变量在两者关系中的作用得出更为全面可靠的研究结论,有助于拓展人们对于羞愧与亲社会行为关系及调节机制的认识。后续研究可深入探讨认知因素和个体特征在羞愧对亲社会行为影响中的作用,考察羞愧与其他道德情绪对亲社会行为影响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在北京、广东、河南、辽宁等省市的20所中小学中选取小学五年级、初中二年级和高中二年级学生共2370名,采用父母教养投入问卷(青少年版)、亲子依恋问卷和亲社会行为问卷,通过结构方程模型探讨青少年感知的父母教养投入行为对其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青少年感知的父母教养投入显著正向预测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母亲的影响显著大于父亲;(2)亲子依恋在父母教养投入对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影响中具有中介作用;(3)父亲和母亲教养投入影响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作用机制存在差异,其中父亲教养投入通过父子依恋的完全中介作用对亲社会行为产生正向影响;母亲教养投入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既会通过母子依恋的部分中介作用发挥积极作用,也会通过父子依恋的遮掩效应产生负向削弱作用。  相似文献   

10.
亲社会行为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亲社会行为是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积极行为,本能论、习得论、情感论和认知论对其动机作了理论解释。知、情、意、行是相互作用的,亲社会行为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的视角,可以通过亲社会行为的培养来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探讨了亲社会自主动机对青少年幸福感和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并检验了基本心理需要满足的中介作用。研究1以293名青少年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法考察了亲社会自主动机、基本心理需要满足、幸福感和亲社会行为的关系;研究2以205名青少年为研究对象,通过实验法操纵亲社会自主动机(vs.受控动机),并考察其对基本心理需要满足、幸福感和亲社会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亲社会自主动机显著正向预测青少年的幸福感和亲社会行为,并且基本心理需要满足在亲社会自主动机对幸福感和亲社会行为的预测中都起到了中介作用;相反,亲社会受控动机则不利于青少年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进而不能有效地提升其幸福感和亲社会行为。  相似文献   

12.
We investigated the effect of culture, moral discourse, and motivation to engage in prosocial behavior on benefactors’ positive affect. Participants from three cultures (Japan, Romania, and the United States) responded to scenarios in which they could perform small acts of kindness for different targets. A stronger relationship between agentic and obligated motivation to perform acts of kindness, as well as between obligated motivation and positive affect, was observed for participants from Japan, and for individuals with higher endorsement of the Community Ethic. Agentic motivation to engage in prosocial behavior was related to benefactors’ positive affect, regardless of relationship type.  相似文献   

13.
Research has returned mixed results concern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social motivation and citizenship behavior. Building from research suggesting that mixed motives might explain these equivocal findings, we conducted two field studies examining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prosocial and competitive motives and two types of citizenship behavior. Prosocial motivation, but not competitive motivation, was positively related to citizenship behavior directed at others, though this relationship was weakened when prosocial motives were accompanied by competitive motives. Prosocial motives compensated for weak competitive motives to predict citizenship behavior directed toward the organization. Our studies expand research on prosocial and competitive motivation, mixed-motives, and citizenship behavior. Further, they carry personnel implications given that many organizations seek to hire employees high on both competitive and prosocial motivation.  相似文献   

14.
采用创伤暴露程度问卷、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核查表、创伤后成长问卷、生命意义感量表和亲社会行为问卷,在汶川地震8.5年后对地震极重灾区的1182名中学生进行调查,考察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和创伤后成长(PTG)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并检验存在意义感和寻求意义感在其中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PTSD可以直接负向预测亲社会行为,也可以通过降低存在意义感进而负向预测亲社会行为,还可以通过提高寻求意义感进而正向预测亲社会行为;PTG可以直接正向预测亲社会行为,也可以分别通过提高存在意义感和寻求意义感进而正向预测亲社会行为。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通过整合自恋双元理论和特质激活理论, 探讨欣赏型自恋、敌对型自恋对员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机制, 深入分析了员工关系趋近型动机和关系回避型动机的中介作用以及任务相互依赖性的调节作用。通过对来自员工-同事二阶段配对的235份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发现: 欣赏型自恋对员工亲社会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敌对型自恋对员工亲社会行为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关系趋近型动机在欣赏型自恋与员工亲社会行为之间发挥着中介作用, 关系回避型动机在敌对型自恋与员工亲社会行为之间没有发挥中介作用; 任务相互依赖性不仅正向调节欣赏型自恋与员工关系趋近型动机的直接效应, 而且还正向调节着欣赏型自恋通过关系趋近型动机对亲社会行为的间接效应。  相似文献   

16.
朱玥  王永跃 《心理科学》2014,37(4):968-972
通过对201名员工及其领导的配对问卷调查,探讨服务型领导对员工工作结果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服务型领导与下属的工作满意度、帮助行为正相关;(2)亲社会动机在服务型领导与工作满意度及帮助行为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3)互动公平调节了服务型领导与亲社会动机之间的关系,即互动公平越高,服务型领导与亲社会动机之间的关系就越强;(4)互动公平调节了亲社会动机对服务型领导-帮助行为和工作满意度的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7.
通过分析由问卷调查获得的323个配对样本的数据,探讨伦理型领导对员工帮助行为的影响机制.发现:伦理型领导与互动公平显著正相关;互动公平在伦理型领导与帮助行为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亲社会动机调节了互动公平在伦理型领导与帮助行为关系的中介作用.结论:伦理型领导通过互动公平激发员工帮助行为的发生,且员工的亲社会动机会增强伦理型领导的效力.  相似文献   

18.
Abstract

Four experiments utilized experimental inductions of gratitude and behavioral measures of prosociality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4 variables on gratitude and grateful prosocial outcomes: benefactor similarity (Study 1), intention (Study 2), future benefits (Study 3), and anonymity (Study 4). We consistently found that the receipt of a favor increased prosocial behavior, and this effect was mediated by gratitude. Benefactor similarity did not meaningfully influence either prosocial behavior or gratitude. Although benefactor intention did meaningfully affect gratitude, the effect was too small to influence the mediational effect of gratitude on prosocial behavior. Neither anonymity nor the possibility of future procurement decreased the role of gratitude in distribution; instead, both of these variables may have enhanced the role of gratitude. These data support gratitude a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prosocial behavior and suggest that gratitude may contain an altruistic component, consistent with its relational function.  相似文献   

19.
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internal working model, belief in altruistic human nature positively influences prosocial behavior. However, the precise influencing mechanism remains unclear. Based on the determinants of human behavior theory and self-efficacy theory, we hypothesized that belief in altruistic human nature indirectly influences prosocial behavior through causally linked multiple mediators of prosocial attitude and prosocial self-efficacy. The results of the current research supported our hypothesis and demonstrated that this serial mediation model could be generalized across individualistic and collectivistic cultur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