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面孔可信度评价对人际信任和合作行为有重要影响。以往研究发现面部特征、背景环境等附加信息能通过自下而上、自上而下两种方式调节人们对他人面孔可信度的评价, 但具体的起效和失效机制尚不清晰。针对这一问题, 本文提出了“经验迁移假说”, 并对两类调节方式的认知机制、经验迁移的边界条件和调节过程进行探究。本研究为深化理解人际信任的调控机制提供理论和实证依据。  相似文献   

2.
68名大学生对随机生成的300张面孔进行是否值得信任的评价,结果显示评价者对陌生面孔的初始信任程度不同,表明由结构特征所决定的面孔可信度的高低直接影响了评价者对其信任程度的高低。随后研究进一步考察了信任倾向与面孔信任评价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信任倾向与面孔信任评价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其中在"不值得信任面孔"评价中表现尤为显著。这些结果表明,面孔可信度和信任倾向两因素对于初始信任判断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3.
研究采用对偶选择的范式,通过两个实验考察了96名3~4岁儿童基于可信度特质的信任判断。研究同时测量儿童基于可信度特质(能干、友好和诚实)的信任判断能力和针对这些特质的好坏评价能力。结果发现:(1)信任判断的正确率在3种可信度特质间不存在差异。(2)在信任判断之后再进行好坏评价的情况下(实验一),4岁儿童信任判断的正确率高于3岁,在控制好坏评价能力之后,年龄差异依然存在。(3)在信任判断之前先进行好坏评价的情况下(实验二),则信任判断的正确率不存在年龄差异。这些结果表明不是因为好坏评价能力的缺陷,而可能是任务本身较重的认知负荷使得3岁儿童不能像4岁儿童那样自发地依据特质的效价信息进行信任判断。  相似文献   

4.
采用字词联想法对信任概念的心理结构进行了研究。聚类分析的结果表明,信任的心理结构包括认知评价、心理状态、互动行为、个性特征、行为规则和人员共六个方面。进一步分析表明,信任具有明显的利益期待和责任分享特征。  相似文献   

5.
网络人际信任是人际信任在网络交往中的延伸.网络人际信任表现出脆弱性、认知性的特点,其产生与发展是一个动态的持续过程.网络环境因素、网络使用行为、个体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影响网络人际信任水平;此外,网络人际信任对个体网络自我表露、知识共享、行为决策以及团队合作等网络行为起促进作用.在此基础上指出现有研究的不足,并提出未来应基于网络人际信任的特点开展深入研究,明晰网络人际信任的影响因素及其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6.
以脸萌软件制作的头像为实验材料,考察了基于虚拟头像的人格特质知觉准确性,并从可信度知觉和信任行为两个角度考察了虚拟头像与网络初始人际信任的关系。结果显示:(1)虚拟头像线索能提供对外倾性和宜人性人格特质的准确知觉;(2)"肤色全黑"与可信度知觉显著负相关,"中性表情"与可信度知觉及网络人际信任行为显著负相关,且这种负相关可被宜人性特质知觉解释。研究结果拓展了已有关于虚拟头像人际知觉及其社会结果的研究,对如何在以计算机为媒介的沟通中提升信任水平有一定启发性。  相似文献   

7.
张宁  张雨青  吴坎坎 《心理科学》2011,34(5):1137-1143
信任是建立在对他人的意向或行为的积极预期基础上而敢于托付(愿意承受风险)的一种心理状态。心理学家以及组织管理学家通过对信任发展的研究提出了信任发展的二元互动模型、理性选择模型、动机归因模型和可信赖程度--合作双螺旋模型。背叛行为会对信任关系的建立与发展带来永久性的伤害。已有的关于信任的神经生理机制的研究表明:人们所表现出的信任行为与其催产素水平密切相关,而且信任与背纹状体、前脑岛以及处理奖赏信息相关的脑区--伏隔核、尾状核、腹内侧额叶/前额脑区底部和侧前扣带皮层--的活动相关联。尽管目前关于信任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要解开信任的心理机制及其神经生理机制之谜,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研究选取297名8~12岁儿童为被试,考察了特质可信度和面孔可信度对儿童同伴信任的预测作用及其预测力的年龄差异。研究采用同伴互评的方式来测量被试对同伴的信任分数。采用同伴提名的方式测量同伴的特质可信度分数。采用第三方评价的方式,获得同伴的面孔可信度分数。结果发现(1)同伴特质可信度和面孔可信度均能正向预测儿童的同伴信任,同伴的特质可信度和面孔可信度越高,儿童对其信任程度也越高。(2)特质和面孔可信度之间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当同伴的面孔可信度高时,特质可信度对儿童同伴信任的预测作用也更大。(3)特质可信度对同伴信任的预测作用随着年龄增长而变大,而面孔可信度对同伴信任的预测作用不存在年龄差异。  相似文献   

9.
曲佳晨  贡喆 《心理科学进展》2021,29(12):2236-2245
信任水平是否存在性别差异, 学界观点莫衷一是。一派研究者持信任水平性别差异观, 其中风险偏好理论被用于佐证男性信任水平更高的观点, 女性在亲社会领域的优势则为女性具备更高信任水平提供支持; 另有一派研究者以性别相似性假设为依据, 持信任水平无性别差异观。两派观点及其理论基础虽得到一定程度支持, 但还有待从研究范式、东西方文化差异等角度阐明其合理性。未来研究可在合理运用信任测量方法的基础上, 澄清信任动态变化过程中的性别特征, 深化两性信任差异的神经生理机制研究, 从而更好地揭示信任水平的性别差异问题。  相似文献   

10.
以58名女性为研究对象, 用网约车场景来考察声誉和面孔可信度对其信任判断的影响, 并探讨直觉性思维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声誉和面孔可信度会影响女性在选乘网约车时的信任判断, 她们更愿意信任声誉良好和面孔可信度高的司机; 相比低直觉性思维女性而言, 声誉对高直觉性思维女性的信任判断影响较小, 而面孔可信度对高直觉女性的信任判断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