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2017年12月7日,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学诚法师应邀赴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为学僧们作了题为《历史铸就认同梦想指引未来》的讲座。在长达一个半小时的讲座中,他结合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生动深入地阐释了中国佛教应建立的"五个认同",即"认同伟大的祖国""认同伟大的中华民族""认同伟大的中华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2.
第四篇 《周易》与传统文化 一、《周易》不是中国传统文化之源 《周易》热除了热衷于从那张易图中发现什么科学奥秘之外,就是不适当地抬高《周易》的历史地位,把《周易》说成是中国文化的源头,说成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书,甚至今天也是最重要的书。  相似文献   

3.
<正>2015年10月24-25日,中韩易学高端论坛在山东大学成功举行。本论坛由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周易研究》编辑部与中国周易学会主办,韩国茶山学术文化财团协办。《周易》是中华文化中最为重要的经典之一,对中华文化乃至东亚文化的形成与发展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易学很早就传入到朝鲜半岛,为韩国文化所吸收,并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易学思想和解  相似文献   

4.
习近平在关于文艺与文化的重要论述中,多次涉及到"中华文化精神""中国人审美追求"、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等问题,立足文化的视野与高度来探求如何继承中华美学的精神品质与传统价值,如何再现和重塑中华美学的魅力,从而实现精神传承和文化创新的统一。从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如何继承、发展与创新中华美学精神的一套行之有效的理论原则与方法。在当下市场化的时代语境中,复兴中华美学精神就必须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文化审美风范",而不能"去思想化""去价值化""去历史化""去中国化""去主流化"。唯有如此,中华文化才可以真正影响、引领、矫正、提升人民的审美修养与文化品位,新时代的中华文化才能在正确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相似文献   

5.
纷争不已的宋代儒学复兴运动背后是士人们以重建完美社会秩序和精神世界为终极目标的共同追求,它是我们理解苏轼变革词体的思想主线和文化基础。苏轼对词体的变革,是11世纪中叶整个宋代士人精英群体在如何构建完美社会的思想基础分裂后,儒学复兴运动开始由"外王"向"内圣"阶段转换的一部分。《周易》中的"变"和中庸之道是主导苏轼人生和创作的核心认识论和方法论,它们合理地解释了苏轼词中复杂的思想倾向和他对出仕与归隐的选择。  相似文献   

6.
正习近平主席在庆祝香港回归2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说:"香港的命运从来同祖国紧密相连。"这条深沉坚韧的精神血脉曾在历史的风雨中饱受侵袭和考验,直至迎来伟大的回归,重新汇入祖国母亲强壮有力的澎湃血流,获得全面的新生。在香港与祖国血脉相连的历史中,佛教一直发挥着传承中华文化、维系民族认同、激活文化自信、温暖两地民心的精神纽带和文化桥梁作用,为祖  相似文献   

7.
《周易》思维方式及其偏向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易》思维方式及其偏向发展张其成《周易》是中国最早最重要的典籍之一,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的精髓表现在其独特的思维方式上。《周易》思维方式对中华文化有着重大的、多层面的影响。要恢复中华文明、振兴中华文化,唯有在完成以《周易》思维模式为...  相似文献   

8.
《易经》经由孔门儒家到《易传》的发展,是一个"经典周易"的思想系列,其遵循"推天道以明人事"的路径,依据"顺天而应人"的思维方式,实现人文意识、人道精神的价值建构。"经典周易"的这种人文思考,凝成为中华文化后来发展的一种基因性因素,长久地影响和制约着中华文化的精神价值和思想特质。  相似文献   

9.
试论《周易》的原初意义与现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首先阐述了考察《周易》价值的方法,然后运用这一方法全面考察了《周易》的原初意义与现代意义。作者认为,《周易》的产生标志着中华民族抽象思维能力的关键性跃迁;《周易》的内容折射着当时的自然、社会和人文状况,记载着古代先民对于当时复杂的自然、社会和人生问题的特别关注与初步思考;《周易》的人生智慧和行为原则,反映着趋利避害和预见未来的价值取向;《周易》的思维方式汇集着当时的思维工具和认识方法,表达着最初的终极关怀和哲学意识。而《周易》所提供的始源性材料,有助于我们从根源性上来把握中华文化及其当代特点;易学史的演变与发展则为我们更好地把握历史文化发展进程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料;《周易》所表达的人生智慧和思维方式对于当今人类把握现实与面向未来也具有极为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同志们,朋友们: 由山东大学主办的首届“海峡两岸《周易》学术讨论会”。在多方友人的大力协助下,经过一年多的筹备,今天正式开幕了! 本届《周易》学术讨论会,在“《周易》与哲学文化”的主题下,将对《周易》的经与传、易学发展史、易学与中华传统哲学文化的关系、易学与当代文化建设及经济建设、易学与包括自然科学在内的现代知识体系的整合、触通,以及易学研究的方法论等一系列新老问题,展开广泛深入的讨论。《周易》号称传统儒学最高的哲学典籍,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源头活水,它对绵延达数千年之久的伟大中华文化慧命的生衍,产生过重大而又深远的影响。现代文化学、人类  相似文献   

11.
《周易》蕴涵的自然哲学思想,可谓是一种以生命为隐喻,宇宙论、本体论、价值论统一的生成哲学,它基于道德实践与认识实践统一的生命实践。文章根据《周易》"经"、"传"本身之内涵,按现代哲学表述方法,从源于道德之宇宙论,三才圆通之本体论,知行不二之实践论,生成整体之方法论等方面,阐明中国式自然哲学的特性与意义。指出正是这种独特的自然哲学,不仅开启了中国文化超越的价值之源,为中国古代科学提供了形而上学基础,而且应在21世纪伟大历史转型和中西对话中,共同创造人类不同文化"殊途同归"、"和而不同"的世界生成之序。  相似文献   

12.
《法音》2016,(1)
正中华文化复兴论坛将于2015年11月12日在京举行,届时学诚法师将出席。日前他接受中评社采访时表示,中华文化的信仰特质集中体现于心文化。"水有源头方能行远,草木有根方得滋长",台湾地区文化之根、信仰之源、民族力量之本是中华传统文化。佛教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联系两岸的深厚精神纽带。两岸佛教的交流合作,能够增强两岸民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也将为中华民族的复  相似文献   

13.
《周易》在先秦称《易》或《周易》,至汉代方有《易经》之称。本文所考察的主要是汉代《周易》称"经"以前的历史,因而称之为"《易经》前史"。本文的观点是:"伏羲画八卦"无从稽考,"文王重卦"并"作上、下篇"卦爻辞也属不实,孔子作"十翼"同样不确。司马迁《史记》和班固《汉书》所构拟的《周易》演生史并不能为先秦史料所证实。在我们看来,《周易》卦爻辞及"十翼"各篇乃是历史上许多佚名的智者所作,即使没有伏羲、文王、孔子的参与,也并不影响其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元典的地位。  相似文献   

14.
《法音》2015,(12)
<正>本刊讯11月12日上午,由北京大学主办、北京大学台湾研究院和文化部两岸文化研究基地承办的中华文化复兴论坛,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隆重开幕。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学诚法师应邀出席开幕式,并作了题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的主旨发言。学诚会长在发言中着重论述了中华文化的整体价值观、心性观、实践性和时代性。他指出:溯源中华传统文化,构成三大文化主干的儒释道思想,蕴含有深刻的生命整体性精神。儒家将"天  相似文献   

15.
正孙福万著,团结出版社2018年8月出版,全书55万字,628页。在众多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中,《周易》和《论语》是非常重要的两部著作。《周易》为五经之首,又是三玄之一,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源头。而《论语》则是"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是重要的儒家经典,为四书之一,对中华文化影响至深。孙福万教授的《论语易解》把《周易》和《论语》联系起来,以  相似文献   

16.
《法音》2017,(4)
<正>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史,正是这种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东方文明,促进了中华民族历史的文化发展与国家的强盛。实现"中国梦"必然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是文化的复兴。在回望中华民族强盛期的历史足迹中,不难发现佛教是支撑我们国家和民族强盛的一块重要基石。赤子: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  相似文献   

17.
《周易》作为中国思想文化的元典,其深速而丰富的文化内涵,对中华文化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审美文化当然也不例外。包含在《周易》中的美学智慧和美学价值,已经引起当今易学研究的重视,并且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本文正是在这些研究的启迪下,对《周易》与中华民族审美心理的关系展开初步的探讨,求教于各位专家。一、原型与定势每个民族的审美活动都是在独特的文化历史背景下逐步展开的。民族的早期文化积累,往往是该民族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思想结晶,记录着生长在特定地域的人们从原始游群、经过氏族、部落的发展,最…  相似文献   

18.
正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中华文化的复兴。而中国佛教文化,与儒道并称为中华文化的三大重要组成部分,或曰三大主干。因此,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然离不开对中国佛教文化之精华的继承和发扬。但问题的复杂性在于,佛教是从印度传入的,而且,中国佛教文化又是一种宗教文化。我们当然不会把"印度"的佛教文化当作"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实上,产生于古代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后,经过与中国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长期融合发展,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19.
《易义古象通》是明代易学研究的重要成果。该书的出现有着特定的学术背景,它既是明代象数易学复兴的产物,也是宋元以来"古《周易》"研究的重要成果。作者魏濬有意识地摆脱宋易与汉易的束缚,结合生活实理,努力从《周易》经传文字中挖掘古《易》象,并由古《易》象阐发《周易》的思想内涵,象数与义理并重,征实与创见融合,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世界文学观"关注文化在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流动、作用与影响。我们将马克思"世界文学观"放在世界文化史中考察,发现其有三种模式:西方为主体的跨文化模式;西方与非西方文化交互模式;间性文化共同体模式。马克思"世界文学观"对传统文脉采取批判性继承,对异国文化采用开放式借鉴,文化全球化与文化本土化处在两种张力(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张力、"东方从属于西方"的张力)结构之中,处于两种张力中的文化主体面临文化招损和文化受益的价值抉择。中华文化既受惠于世界文化又要为世界文化做出贡献,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是否可能和如何可能是文化"全球本土化"的中国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