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放眼民国年间之易学发展,其革新是建立在继承的基础之上的。传统易学研究,进入20世纪之后,研究流派虽然更为丰富,但却始终没有离开最为基础的"象数"与"义理"两派,尤其是对于传统继承者,象数派学者一般都承袭汉代今文易学者的做法,或致力于搜寻遗象,或用功于整理象数体例,而其核心观念在于坚持以象解释《易》,即所谓"观象系辞"、"由象明辞"。义理派学者则主要运用文字训诂、文献考证、文本整理的方法来注释、研究《易经》,其目的是恢复原典本义。从其根源而言,义理学主要受汉代古文易学者影响,继承了清代中期以来乾嘉学派治《易》的传统。在此将20世纪早期的几位继承者,就象数学而言,以徐昂与尚秉和为代表,义理派则以杨树达与高亨为例,通过对他们易学思想的梳理,来明示继承与发展之间相辅相成、不可轻离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俞琰是宋末元初著名的易学家和杰出的道教学者。其学以《易》为本,他"首读朱子《本义》,次读《程传》",后又获道教异人传授,于《参同契》多有发挥。其易学可分为义理易、象数易、道教易三个方面,本文着重探讨其义理易学思想。俞琰易学的义理之学源于其深厚的儒学修养,又以程、朱易学为本,多有发微,形成其富有特色的义理思想。其内容具体包括天道观、人性论、修养论三个不可割裂的部分,其天道观援"气"入"理",秉承儒家"至诚无息"、"天道好谦"、"天道好生"、"福善祸淫"的义理传统,是其人性论与修养论的前提和基础;其人性论则是法天道以立人道的表现;修养论则是其实现回复天道、止于至善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王宗传作为南宋以心解《易》的开启者之一,继承义理派传统,提出理乃所以为象者、数生于理、理寓于数、《易》乃假蓍龟之神发明人心之神等观念。体现了他重义理而不废象数的易学观。其易学观体现了当时儒者传承华夏文明正统的学术旨归。  相似文献   

4.
宋代儒学的发展已经从汉代经学式的文本传承转向了儒家之道的传承,知识的传承不再依靠师生和文本的传授,而是直承孔孟儒家之精神。《周易》作为宋代理学建立的根底,是儒家思想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文献来源。朱震作为二程后学,精研《周易》,基于理学和易学发展的角度对易学传承谱系重新梳理,叙述了传自孔子的象数义理之儒家系统和宋代始自陈抟的图书系统,确立"北宋五子"在易学传承中的重要地位,并以《程氏易传》为本,融合张载、邵雍,采取汉魏以降的易学观点,试图建立融象数、义理及图书为一体的庞大的易学体系,以弥缝易学天人之道。  相似文献   

5.
清初图学批判运动与乾嘉汉学复萌之间相隔数十年,两者在批判宋代以先天、河洛为代表的图书易学上秉持一致态度,但在对治《易》正途的理解上,前者认为当效法王弼、程颐之易学,以义理研习为务;而后者则高扬“汉学”大旗,力主恢复两汉象数易学的传统。因此,图学批判运动实与“汉学”无涉,清代易学中之“汉学”范畴理当适度缩减,将其起点延后至惠栋。“汉宋之争”说和“两派六宗”说分别将两汉象数易与宋代图书易、义理易与象数易相对立,然而两说均无法在二分法中合理安置象数易学、义理易学与图书易学的位次及关系。以象数、义理、图书三分,可以成为对历史上易学类型划分的修正方案。  相似文献   

6.
黄宗羲《易学象数论》是一部系统探析与评判汉宋易学象数学与数术学的专门之作,其研究之高度与广度都远超局限于宋易或汉易的前贤与后学。后世对该书之认识与评价多局限于考据辨伪方面,既未能照见其所具之思想意义,又未能论及其总体之学术宗旨。该书前三卷论汉宋象数易说,黄宗羲以考论《河图》《洛书》与先天图为平生得意之笔。这些考论除了在考据上能发先儒所未发以外,在理论上则关涉到对理气关系的重新勘定。在认为汉宋象数易说多为"伪象"的同时,黄宗羲在该书中也试图建立他的易象学,其宗旨乃是将象数义理会归为一。后三卷论汉宋拟《易》援《易》之数术学,黄氏之首要目的是为了揭示此类数术学之真相,从而将之与《易》本身之象数区别开来,但其对数术学的肯认与研究还有更深层的原因,与其气化宇宙论、经世观念和历史演变观都有密切的关系。以今日之视野观之,该书由于过分强调经典之"真"而将与之不合之象数易说定之为"伪",没能看到汉宋象数易说在易学理论上的创新性及其在历史发展中的思想意义与价值,此为其局限性之所在。今日之易学象数学研究当承继前贤而再翻新篇。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学界较多注意到了来知德的易学贡献,却少有人关注和阐发来知德的儒学思想,遑论来氏学术的整体逻辑。事实上,来知德首先是一个儒学理论上颇有自得之处的大儒,其次才是卓有建树的易学大家,而贯穿其儒学和易学的理论基础则是太极之学。来氏太极之学以理、气、数三概念为基础展开哲学建构,简言之,理为本体,理不离气,有气则有数,理气数结构是宇宙万物的存在方式。太极之学进入来氏儒学论域,既以理、气、数解释宇宙、社会和人生,又以理气存在论为基础展开理欲之辨,进一步提出格物克己、躬行明德的修养方法,并指出天理流行境界为修养归宿。太极之学进入以来氏易图学、来氏易象学和来氏义理易学为基本构成的来氏易学论域,太极之理成为来氏义理易学的目标和归宿,太极之气成为来氏易图学、来氏易象学的基础,太极之数(象数)成为来氏易象学的建构基础和基本内容。而从思想渊源看,来氏太极之学整合并发展了邵雍太极观和朱熹太极观,在中国传统哲学史中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邵雍对其先天易学(或称先天学、先天象数学)的阐释是为推演先天而在的形上之理而展开,在此过程中,先天象数易学只是其表意的工具而不是其学术思想的全部.形式上,先天易学是邵雍通过一套阴阳消长模式构建起来的象数易学;而内容上,先天易学则是其借<易>阐发儒家的性命义理之学.邵雍在其易学思想的阐释中,力图构建一个贯穿于天地万物的最高法则--"先天"之道,而最终落脚点却是其儒学所主张的人事之用.因此,他对易学的阐释始终围绕着"推天道以明人事"的易学旨趣展开.  相似文献   

9.
论文从易学起源、易学本质、象辞关系、象理关系论述了来知德以易象为核心的易学思想.来知德易学提出易起源于象、舍象不可以言易、立象系辞、假象寓理,确立了易象在易学研究中的地位,批判了王弼和宋明儒者重理不重象的倾向.来氏的"假象寓理",不仅有以象为本、无象则无理的意义,也内涵以象为工具、以彰显理为易学归宿的意蕴."主宰者理",是言理主宰世界一切,易象只是理解和解释义理的工具而已,以此克服了汉儒将易学研究局限在易象层面的倾向.来知德从无象则无易到假象寓理、主宰者理,完成由象数到义理、由天道到人道的论证,阐发了以太极或理为本体、贯通天人的义理之学,从而与宋代程朱易学和明代以阐发程朱易学为宗旨的官学易学区别开来.来氏虽提出了许多不同于程朱易学的观点,但在许多方面仍未超越程朱易学.同时,来氏错综理论以至其整个易学,也吸收了汉儒互体之说、京房八宫说、虞翻卦变与旁通说、孔颖达非覆即变说等象数思想.  相似文献   

10.
在荀爽与《九家易》关系问题上"荀集九家"和"九家述荀"两种观点对立。易学家尚秉和先生根据荀爽易学与《九家易》有相同的古易学说,认同前一种观点。但其理由并不充分,《九家易》不是淮南九师《易》,该书并非荀爽所集。《九家易》当成书于虞翻之后,是汉魏易学嬗变、魏晋时期象数易学与义理易学斗争的产物。研究荀爽与《九家易》的关系对于衡定荀爽易学的历史地位、把握汉魏象数易学向义理易学的演变脉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唐琳 《周易研究》2004,(1):25-31
朱震易学纳甲观有着极为丰富的内涵.他不仅继承了京房、虞翻以纳甲注<易>的方法,而且试图从理论上论证纳甲为<周易>所固有.他以八卦纳甲数理解释天地五十五之数,这在易学史上是一种独创.他试图将月体纳甲与先天八卦结合起来,这反映了他作为象数易学家,沿着整合汉宋易学的方向探索和努力.论文从纳甲、纳甲图与先天八卦出发,考量朱震融纳甲与先天八卦于一体之成功与不足.  相似文献   

12.
姚配中承惠栋、张惠言汉易之学风,博采汉魏诸家易注,以郑玄易学为旨归,会通融摄诸家之长,能有己得。在易学上既摆脱了王弼"扫象"说义之解经路向,又不依从以虞氏易为代表的汉易象数派之纯粹为寻象而寻象之解经路向,开拓出了涵具二者之长的"象义"兼顾解经方法论。最终形成了以"元"理论为根基,以"爻画变化"理论为主要解经方法的易学体系。其思想整体上呈现出一种沟通象数、义理的宏大学术视域。  相似文献   

13.
吕祖谦易学以经传相分、通过象数阐发义理为特征,对朱熹易学产生一定的影响.在治<易>中他提出"天下惟有一理"的思想,以义理解<易>,以象数阐发义理.与程颐易学具有相同相异之处,而在宋代易学史上占有一定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4.
李鼎祚是唐代重要易学家。他为纠正时人专以玄理谈《易》之弊而撰著《周易集解》。该书为后世保留了大量汉易象数成果。李鼎祚重视易之象数,他在《周易集解》中不仅继承和发展了汉易象数学,还客观强调了《易》之卜筮性质和功用,这体现了李鼎祚求真与务实的治学之风。李鼎祚重象数亦不舍义理,兼融儒道以说《易》是李氏易学的特色之一。李鼎祚提出易学源流之辨,以天象、象数为《易》之源头,以人事、义理为《易》之流传,主张学者治《易》应将天象与人事、象数与义理结合起来,融象数与义理于一体,而不应偏滞于天人之一端。这种治《易》理念在其《序卦》双出的著书特色中亦有体现。另外,在李鼎祚生活的唐中后期,宗教冲击人文日益严重,儒学面对佛老挑战,陷入困境。李鼎祚作为儒门代表,他不仅在现实中积极践履儒家的伦理道德准则,还在治《易》过程中注重对儒家义理的阐扬。李鼎祚将《周易》视为三教之源,以期通过易道之权威统领当时各家文化,建立以儒学为主导的社会新秩序,从而达到复兴儒学的目的。李鼎祚以《易》权舆三教,复兴儒学的主张反映了在唐代中后期儒学式微之际,儒家学者为修正儒学弊病,探索儒学新出路而做出的努力。  相似文献   

15.
易学是<周易>诞生之后对<周易>经传进行阐释的研究学科,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解易观,即解释<周易>的指导思想;二是解易体例,即历代易学者以不同的方式来解经,以其解易方式的积累来显示某种系统的原则,故将其称为解易体例.这两个部分如同硬币的正反面不能分开存在一样,解易观均溶入在解易体例部分,解易体例体现解易观.研究某个易学家应将它们澄清条理化,先分析其解经体例的条目如何,然后再分析其解易观如何,而后可明显看出他的易学在易学史上占据怎样的地位.尤其是在研究王弼时更应如此,因为他的解易观,既有古文经学派的义理与象数的因素,也有玄学的因素,不能一概而论,而如此的两种解易观均自然体现于其<周易注>特有的各种解易体例中.尽管如此,迄今研究王弼易学,由于拘泥于王弼是义理易学的创始者的成见,很少有人探讨其来源如何,而只是偏重于王弼易学内容如何.探讨王弼解易体例来源如何,能明显得出其易学与前代易学的关系,从而判别‘创始者'的称号之妥当与否.本文将对<周易注>提出的体例中哪个是继承前代的,哪个是自己创新的问题,作一粗略分析.  相似文献   

16.
唐琳 《周易研究》2006,(3):36-41
卦变说是朱震易学思想中体系最为庞杂、但却最能体现其作为象数派易学家的部分。他对“卦变”做出了多种解读,提出凡是由一卦演变出另一卦及有关意义的思想,皆可视为卦变。虽然其中难免有牵强附会之处,但其内在的思维理路,就是试图以“变”为主体内容,以卦变为基础,统率易学中的相关体例。  相似文献   

17.
京房易学的象数模式与义理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代易学以象数派为主流。人们通常认为,象数派排斥义理,义理派扫落象数,这两派各持一端,势如水火。这是一种很大的误解。实际上,在各派易学中,象数模式与义理内涵作为形式与内容是统一而不可分地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讲义理,不能脱离象数形式,讲象数,目的在于阐发义理内容,这是易学区别于其他各种哲学的基本特征。如果完全扫落象数专讲义理,这就抹杀了易学的基本特征,等于是取消了易学。反之,如果完全排斥义理专门从事象数的形式推演,这就把易学变成一个失去灵魂的僵死的躯壳,也不成其为易学。因此,义理派的特征不在于扫落象数,象数派的特征也不在于排斥义  相似文献   

18.
南宋著名易学家赵汝楳,在其易学著作<易雅>与<筮宗>中,提出了以"系辞之情"论"吉凶悔吝"的易理观,以"心筮之妙"为"蓍筮之本"的占筮观.赵汝楳将兼具象数与义理两方面内容的易学传统思想与宋代理学思想相融合,力图将原始巫术性质的神秘主义纳入可控制可调整的道德修养的范围,从而表现出探索心灵与外物、道德智慧与卜筮象数之关系的努力,这也正是其思想文化意义之所在.  相似文献   

19.
晚明时期,桐城易学异军突起,形成了以方氏学派为代表的易学研究队伍.其开创人物为方学渐,他继承了宋易义理学传统,重在阐述人伦性命之学;其子方大镇一脉相承,但开始吸收象数易学理论;王宣、方鲲等人则潜心研究象数易学,推演河洛;方孔炤改变了其家学以义理为主的传统,走上了象数易学的道路,主张河洛即象数,易是一大物理,初步创立了用象数会通一切学问的理论.到方以智时集前人及家学之大成,主张虚空皆象数,倚数究理,以象数端几格通一切学问,建立了一个宏大的以《易》为主的哲学体系,创造了桐城易学的辉煌.  相似文献   

20.
四库全书总目》的易学观,学界一般认为是尊崇汉《易》,贬抑宋《易》,与朴学《易》比较接近。实际上,《四库全书总目》强调"推天道以明人事",兼采象数与义理,对汉《易》中保存的"太卜之遗法",宋《易》中的理学《易》、史学《易》,都是基本肯定的。而对汉《易》中的禨祥之学、《易纬》之学,宋《易》中的图书之学、心性之学,则持批判的态度。而清代盛行的朴学《易》,以辨伪、辑佚、训诂之学治《易》,其实很大程度上是对《易》学史史料的钩稽、辨析与考证,在易学思想上不出象数、义理两派的藩篱,较少有突破前人的学术见解。整体而言,《四库全书总目》从"推天道以明人事"的认识出发,对《易》学象数、义理各有取舍,并不能以"扬汉抑宋"之类的说法概括。而《四库全书总目》这种易学观的形成,主要受乾隆钦定《御纂周易述义》和纪昀易学观点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