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然与名教关系的重建:玄学的主题及其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国两晋之世,自然与名教产生了严重的分离。这种分离,可以说是一种时代的文化病,它体现着理想与现实、自由与道德、个体与社会的冲突。如何调整或调和自然与名教的关系,使双方获得协和与统一,成为玄学的中心课题。在玄学乃至先秦老庄那里,自然与名教之辨具有特定的意涵。自然是一个本体性范畴,意为自然而然、本来如此,一方面指天地万物的自然无为的本性,另一方面又指人的纯真本性。名教则指用来维护宗法等级制的道德规范和政治原则,所谓“仁义礼法”或“礼乐刑教”。自然与名教之辨至少关涉两个问题:其一,名教是否符自然之理想…  相似文献   

2.
郭象认为“名教”即“自然”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名教”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魏晋玄学家们所深为关注的问题。王弼认为“名教本于自然”,嵇康进而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在前人的基础上,郭象对此亦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后人以“名教”即“自然”来概括郭象对“名教”与“自然”关系的认识,认为任了自然,也就遂了名教,尽了名教规定的义务,亦尽了自然之性,并指斥他以此为腐朽的门阀士族制度辩护。对此,作者不敢苟同。本文拟从六个方面进行论述,以就正于方家。一、名教乃自然之迹所谓“名教”,就是将符合封建统治者利益的政治观念、道德规范等立为名分,定为名目,号为名节,…  相似文献   

3.
玄学是魏晋时期兴起的一种以老庄思想为骨架的哲学思潮。汉末品评人物的“清谈”,到魏晋发展为辨名析理的“清谈”,通过对有无、本末、才性、言意等抽象议题的论辩,把儒、道两家思想糅合起来,铸造了一套以本末、有无之辨为核心内容的思辨哲学体系,这就是当时被称为“新学”的玄学。玄学摆脱了两汉经学的繁琐形式,抛弃了两汉经学的庸俗内容,把“自然”与“名教”统一起来,给当时的思想领域带来一片生机,于是便很快地取得了支配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正> 玄学是魏晋时期的重要思潮。玄学中的名教思想是政治思想、伦理思想和哲学思想的综合,名教与自然之辨是玄学的重要内容,探讨这一问题,有助于揭示玄学的本质。汉代以还,所谓“名教”,指维护宗法等级制度的伦理道德,而“三纲五常”则是其核心,  相似文献   

5.
玄学作为先秦老庄之学的继续,其自然和名教具有特定的意蕴。自然是一个本体论范畴,意为自己而然,本来如此,一方面指天地万物的自足无为的本性,另一方面又指人的纯真本性。名教则指用来维护宗法等级制的政治人伦原则,所谓“仁义礼法”或“礼乐刑教”等。自然与名教之辨至少关涉两个问题:其一,名教是否符自然之则而有其价值;其二,在名教中能否安定人的生命而使人的心灵有其自由。汉代提倡名教之治,名教确实起到维系政治人伦的作用,但名教后来发生异化。相当一部分土人把名教当作追求荣名利禄的工具;另一部分上人有感于名教堕落及…  相似文献   

6.
玄学生死观的理路及其主导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已有的研究中,玄学的基本问题大都与“有无”,“自然名教”和“言意”这三对概念联系在一起,并且有各种各样的大量论述,而整体上能作为玄学主题之一的生死问题,既没有被凸显出来,也缺乏系统的考察。因此我们有必要为改变这种状况而付出努力。作为努力的一部分,本文希望通过疏理直学生死问题的演变过程,揭示出玄学生死理论的丰富内容及其特性。在中国哲学中,“生死”问题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已被提出和讨论,孔子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未知生,焉知死”)是很著名的,而庄子哲学则拥有一种创发性和相当成熟的生死观念。继此之后的秦汉…  相似文献   

7.
玄学三题     
我对玄学是外行,几乎未接触过玄学的材料,这次有幸参加“两岸谈玄”这一高层次的讨讨会,实在是获益良多,学到了很多东西,这是应首先向会议的发起人表示感谢的。在这次会上,聆听了各位先生的高见,受到一些启发,有三点不成熟的想法提出来向诸位前辈请教。一、玄学的主题其实就是当时社会的主题。在这次会议上,对于玄学的主题,争论最多,讨论得最为深入,提出的不同观点有五、六种之多,这种种不同的观点对于深入研究玄学无疑是有很大的启发性的。然而问题在于当大家在讨论玄学的主题时是仅就玄学来论支学,而我以为,玄学的主题其实…  相似文献   

8.
玄学取代经学以引领一个时代的学尚,始于所谓正始之音①,而为正始之音定下基调并因此预示了往后玄风嬗变的大致走势的则是王弼。王弼之学崇本而不抑末,贵无而不贱有,执一而不舍多,重自然而不轻名教,其在本末、有无、一多、自然与名教的分辨中所晓示的,乃是一种意味深  相似文献   

9.
魏晋名教与自然论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名教与自然”在中国思想史上是思想家们常常论及的一个问题,表现在魏晋时期更为突出,照陈寅烙先生在《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一文中说法:当时“凡号称名士者其出口下笔无不涉及自然与名教”之问题。一、无不涉及名教问题之由来为了说清这点,先从“名教与自然”中的“名教”之含义说起。“名教”从广义上说是指一种由儒家所倡导的伦理纲常、礼教道德,如汉魏名士蔡器宗庙之议所说:“夫君臣父子,名教之本也”(《后汉纪》卷二十六),南朝郑鲜之所说:“名教大极,忠孝而已”(《宋书·郑鲜之传》)。这里的“名教”具有名词特征…  相似文献   

10.
关于玄学哲学基本特征的再研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魏晋玄学哲学的基本特征,一般人们都把它定作为宇宙本体论,以辩论有无问题为其 中。心议题。但除了何晏、王弼主张“以无为本、以有为末”的宇宙本体论外,玄学家嵇康、阮籍并不讨 论有无与本体问题,向秀、郭象更是主反本体论的。因此,用宇宙本体论来概括玄学哲学的基本特征 似有缺陷。我们认为玄学哲学的普遍共性,并不是字宙本体论,而确切地说,应是讨论的宇宙万物的 自然本性论问题,王弼“明自然之性”,郭象讲“自足其性”,阮籍谈“明于天人之理,达于自然之分”,皆 是围绕着探讨自然之本性而展开自己哲学的论说的。至于王弼玄学哲学的基本特征,则仍是可以用宇宙本体论“以无为本、以有为末”的思想来概括的。  相似文献   

11.
正自然与名教,是魏晋南北朝以来士人探讨争辩的对象,重玄学在其中萌芽发展;名教与自然的关系也是成玄英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道"的基本特性1.道的广泛性和普遍性探究自然之道和名教的关系,解决"道在哪里"这个问题是决定二者关系的基本条件。三十四章中:"大道汎,其可左右",成玄英释汎为无系,指出道的普  相似文献   

12.
论王弼自然与名教之辨的基本义蕴及理路高晨阳魏晋玄学的主题是自然与名教之辨。王弼在其老学中所进行的其本工作,就是依据他所发明的崇本息末观念,沿着以无摄有的理路,通过创造性地诠释《老子》,打通自然和名教的关系,实现儒道两家思想的综合。具体地说,王弼的基本...  相似文献   

13.
自然与名教,是魏晋南北朝以来士人探讨争辩的对象,重玄学在其中萌芽发展;名教与自然的关系也是成玄英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4.
本文是从伦理学角度研究我国魏晋时代的名教与自然之辨,全文共分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阐述魏晋名教与自然之辨不仅是一个哲学问题,而且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伦理学问题。名教之“名”,指名分、职分,即人们在社会政治伦理关系中的地位、名分!名教之“教”,指教育、教化、感化。名教就是以名为教,即对社会各等级的人们所实行的安于自己名分和职位的教化,其主要内容就是由儒家所倡导的道德、政治规范、各种礼义制度以及关于这些规范、制度的理论。“自然”,原是先秦道家的用语,在魏晋玄学家那里,自然与名教相对,其主要含义是人性的“自然”  相似文献   

15.
郭象的时代与玄学的主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这是一篇供讨论的文章,看法未臻成熟,论点不尽允当,仅仅是对玄学重新探索的一种尝试。本文就理想与现实的辩证关系立论,指出郭象虽然极力调和名教与自然的矛盾,但并非为既成的秩序作辩护,而是提供一种新的内圣外王之道,着眼于批判和调整,表现了当时士族知识分子的理想之光。从何晏、王弼开始,经过阮籍、嵇康、裴頠直到郭象,整个魏晋玄学都是围绕着一个特定的主题不断分化和发展的,其表现形式虽然带有思辨色彩,但其实质内容却是对合理的社会政治人生的不懈的追求。西晋的灭亡,根源在于“八王之乱”,所谓“清谈误国”的论断,是不能成立的。  相似文献   

16.
西晋元康时期,为纠正"贵无"派产生的虚无放诞弊端,郭象将"治之具"看成是圣王遵循"治之道"的自然结果,强调"道不离器";为缓解"崇有"派导致的名教严重异化现象,郭象将"治之道"看成是圣王实施"治之具"的价值主导原则,强调"即器求道"。此外,郭象还以"迹"与"所以迹"来说明"治之具"与"治之道"的关系,并认为二者不是决定和被决定的关系,而是一种显露和被显露、呈现和被呈现的关系。这就肯定了"治之具"存在的合理性与必要性,确立了"治之道"的价值主导原则。在此基础上,郭象提出了"治之具"与"治之道"相统一的"君主无为即臣民自治"的政治理想,为调和当时社会的"贵无"与"崇有"两派以及缓解有与无、有为与无为、名教与自然、社会体制与个体自由之间的矛盾提供了一套理论方案。  相似文献   

17.
后世学者多把魏晋玄学称之为“新道家”,或直接称之为“道家”.称玄学为“道家”,乃着眼于它对先秦老庄之学的继承.在“道家”前面冠之以“新”,乃着眼于玄学对老庄之学的发展.这两种称呼的着眼点尽管有别,但莫不视玄学与先秦老庄的学术思想,属于同一个文化系统.然而,玄学“以儒道为一”,其理论宗旨在于综合儒道两家之学.又玄学不仅注释《老子》、《庄子》,以老庄之说为谈资或思想依据,而且又注释《周易》、《论语》,从儒家所信奉的经典中寻绎义理.就此而言,把玄学视之为道家似乎有所不妥.一些学者就是据此而认为,玄学就是玄学,它不是道家之学,也不是儒家之学.因此,何以说玄学为道家,以及它对于道家之新究竟何在,需要作进一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8.
“科玄论战”是中国思想界第一次系统反思西方科学精神以确立中国哲学主体性的尝试,但这场论战也间接导致了“知识”与“行动”的对立。在此背景下,赵纪彬以“行先知后”为理论基石,并由此展开了双向的批判。一方面,他站在与玄学派相近的立场上,批评科学主义对“知”有限性的忽视,只停留于“有限的主观思想”;另一方面,他又以思想史为抓手,批判了玄学派可能通向的两种错误实践哲学进路,指出其共同的问题是忽视了现代实践和认识得以立足的“有限知识”结构。经过双重的批判,赵纪彬将自己的实践哲学确立为“基于有限知识的实践”,这也为超越“科学”与“玄学”之对立提供了一条可能的解决之路。  相似文献   

19.
在魏晋玄学中,竹林玄学派的代表嵇康、阮籍逆流而动,打出了“越名教而任自然”的 旗号。对此,思想史家中一向存在嵇阮阳尊道而阴奉儒之说。本文试图通过对嵇阮文本的详细阐释 表明,嵇阮的“越名任心”论乃是一种地地道道的道家反名教尊性情(自然)的观念。本文认为,嵇阮 二人早年都曾经服膺儒家目的性的礼教,但后来由于目睹现实的礼教沦为了手段性的礼教(成了捞 取名利的工具),儒家理想的破灭使他们毅然弃绝儒家而走向道家,完全抛弃名教而推崇自然,“越名 任心”论就集中体现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20.
本文针对近年来国内外学术界关于“重玄”思潮的各种观点,认为中国历史上以重玄思辨发挥老庄学的重玄学术思潮,可以界定为“道家重玄学”。它的真正宗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庄子。道体重玄论是对魏晋玄学术体论的深化和超越。道性自然论,推进了中国古代的自然观念和对道的本质特性的理论认识。修心复性论,对唐代后期和五代以后内丹学理论发展提供了重要资源。重玄境界论,实质上是对当时人们所遇到的宇宙人生问题提供了一种解答方案。道家重玄学自觉地并富有创造性地适应了当时作为时代思潮的心性之学,并与隋唐佛教心性论一起成为宋代儒学产生的重要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