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唯识宗,又称法相宗、法相唯识宗和慈恩宗,是建立于唐朝的第一个佛教宗派。创始人是著名的三藏法师玄奘及其弟子窥基。一、玄奘玄奘(600-664年),本姓陈,洛州缑氏(河南偃师缑氏镇)人。兄弟四人,玄奘最幼。还在孩童时,就常跟随在洛阳净土寺出家的二哥长捷法师一起礼佛诵经。十三岁时,随二哥在洛阳净土寺出家。玄奘出家后,两三年时间,究通诸部,声望日隆,被时人视为沙门俊杰。武德三年(620年),  相似文献   

2.
《法音》1982,(2)
最近,四川成都文殊院为出家的女众举行了一次“二部僧授戒”法会。中国佛协曾致电表示赞叹。按照佛教授戒法的规定,出家的女众必须从二部僧授戒后,才能成为如法的比丘尼。我国自公元五世纪中叶师子国(今斯里兰卡)提婆萨罗(《比丘尼传》作铁萨罗)等十九位比丘尼法师在南京首次实行二部僧授戒。  相似文献   

3.
法尊法师(1902~1980)河北深州人。俗姓温。1920年春,投五台山玉皇庙瑞普法师座下出家。法名妙贵,字法尊。是年秋,恰逢大勇(1892~1929)法师朝礼五台山,被邀于本寺开讲《八大人觉经)),次又讲《佛遗教经》,法尊法师遂对听经发生浓厚兴趣。1921年夏,在五台山广济茅蓬再听大勇法师讲《弥陀经》等。秋日,太虚大师(1889~1947)应北京佛教界邀请在广济寺讲《法华经》,大勇法师至北京听经,而法尊法师也要去受  相似文献   

4.
《法音》1985,(6)
法尊俗姓温,河北深县人,一九○二年生。在俗时仅读小学三年,文化很低。一九一九年,因家境困难,到保定府学做皮鞋。因长时患病,学业无成,于一九二○年春末,厌世逃往五台山出家,投玉皇庙瑞普(法名觉祥)师座前落发,法名妙贵,字法尊,即在庙随众劳动,早晚学习念诵功课。是年秋,大勇法师、玄义法师等路过本寺,遂请勇师讲开示,勇师即日略讲《八大人觉经》,次又讲《佛遗教经》,遂对听经发生兴趣。一九二一年春节,广济茅蓬打念佛七,  相似文献   

5.
<正>义净(635-713)是唐代佛教高僧,为唐齐州(山东济南长清)人,幼年出家,14岁剃度,随后不久就志在以法显、玄奘为榜样,希望能够西行求法,以便获得佛教信仰之真谛,因此而开始了他“遍询名匠,广探群籍,内外闲习,今古博通”(《宋高僧传》)这一极为不凡的人生经历,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及文化遗产。重温义净法师的人生经历和重大贡献,可以给我们带来深刻的文化哲学层面的思考和信仰明道上的启迪。  相似文献   

6.
大凡提及佛经传译的历史,人们很自然地想到鸠摩罗什、真谛、玄奘、不空四大译师。这里向大家介绍的历事北齐、北周和隋三个朝代,被誉为“翻经大德”的彦琮法师,也是一位值得纪念的翻译大师。他在中国翻译史上的地位以及对佛典传译事业所做出的卓著成绩,都是后人不能忘记的。释彦琮,俗姓李,赵郡柏人(今河北省石家庄地区)人。生于北齐文宣帝天保八年(公元557年)。少时聪颖,记忆力过人。十岁出家,初名道江,师事僧边法师,勤奋学习佛教经律,悉心领会经文的深奥含义。北齐武平初年(公元570年),年仅十四岁的彦琮(当时法号“道江”)西入晋阳,且听且讲,以求深造。当时尚书敬长瑜等曾请他讲解《大智论》。齐皇后至晋阳,也曾请他入宣德殿讲解《仁王经》,在场僧俗二百  相似文献   

7.
妙空法师(1826—1880)扬州江都人,俗姓郑,名学川,字书海;出家后,名绪乘,号刻经僧。父亲是县中名廪生,名应房,别号咫观。母亲唐氏,生师的时候,梦见有行脚僧来,梦醒后即生下了他。师幼时就很聪慧,看书一目数行,少充诸生,即以能文名重当时。不久母亲去世,欲以超荐报母恩,读《地藏经》有所感悟,后来又读《法华经》,慨然产生出世之志。于是问道于红蠡瑞安法师,逐渐博通教典,尤长净土之学。同治五年(1866)他始于金陵出家受具足戒,名妙空,自号刻经僧。当时江南经历了太平天国战火,典籍荡然,各寺院经版鲜有存者。他忧悯明末《嘉兴藏》书…  相似文献   

8.
传义法师现为南京毗卢寺方丈。他自幼喜画,从师出家后,更专情于书画,多年磨砺,成绩不俗,形成了独特风格,引起了美术界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今年5月29日,在江苏省美术馆举办了传义大和尚中国画作品展暨《传义画集》的首发式,传义法师的画作得到了美术界名家的高度赞誉。  相似文献   

9.
法界春秋     
《法音》1991,(5)
中国佛教代表团赴印参加玄奘纪念堂落成开光大典应印度加尔各答市玄奘寺住持悟谦法和该寺护法委员会的邀请,由传印法师、道隆法师、张开勤同志三人组成的中国佛教代表团于今年3月10日出席并主持了该寺玄奘纪念堂的落成开光庆典,法会殊胜,功德圆满。代表团于3月8月启行,经泰国曼谷于9日下午到达加尔各答市。先到此处的台湾常永、修熏法师率领台湾居士10余人前往机场迎接。抵寺后鸣鞭炮  相似文献   

10.
曹山本寂禅师出家地考王荣国本文通过佛教史籍与福建地方志史料相应证,认为《祖堂集》、《景德传灯录》、《禅林僧宝传》等有关曹山本寂禅师出家“福州(福唐县)灵石山”的记载是可靠的,《宋高僧传》有关本寂出家“福州云名山”记载中的“云名山”,属鲁鱼亥豕,应为“...  相似文献   

11.
真可大师传     
真可为明代四大高僧之一。真可(1543—1603),字达观,晚号紫柏。祖籍句曲(今江苏句容县),父亲沈连,世居苏州吴江。真可生于嘉靖二十二年(1543),据说他长至五岁,尚不能言,父母十分着急。一天,一行脚僧过其家门,抚真可头顶而对其父曰:“此儿出家,当为人天师。”真可自此遂能讲话(《清凉山志》卷三《紫柏大师传》)。少年真可“性雄猛,慷慨激烈,  相似文献   

12.
在玄奘与般若学的问题上,奘于早年已有研习般若类经典之经历。至其归国译经,还可看到般若学对玄奘的影响和玄奘对般若思想的理解及其理论建构的意愿。同时,从《维摩诘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中,可更深入地看到玄奘与般若学的关系。从玄奘弟子的著述中,也可逆推得玄奘讲授般若经典的情况。  相似文献   

13.
苏渊雷先生曾谓杨廷福(士由)先生“为学多方,精进未已,偃蹇明时,困勉有加”。读先生所著《玄奘年谱》,寸知此言诚哉!杨先生于玄奘研究有年,曾著《玄奘论集》早有流传。今再读其《年谱》,诚如先生自谓,而恍惚可见谱主“乘危远迈,杖策孤征”之舍身求法精神,陈援庵(垣)先生曾引朱子“旧学商量增邃密”句相勉,亦见先生于学问于佛法精研求是的态度。《玄奘年谱》虽为年谱,却有着比年谱更为重要的意义,正如先生在凡例中略述撰述意旨时所说:“年谱之作,并不是孤立地按年代顺序表录式的记录谱主的生平”,而“最好能从以事系年月中,显示谱主理论活动  相似文献   

14.
桑吉扎西 《法音》2000,(12):40-41
本刊讯 11月21日上午,唯识宗祖庭、西安大慈恩寺隆重举行纪念玄奘法师诞辰1400周年、玄奘三藏院落成和玄奘顶骨舍利安奉及增勤法师升座庆典,来自全国各地的诸山长老、法师居士和地方党政领导、各界嘉宾以及僧俗群众万余人参加了庆典活动。  上午10时,举行了玄奘三藏院落成、玄奘顶骨舍利安奉和玄奘法师铜像开光法会。陕西省佛教协会副会长界明法师主持法会,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刀述仁居士代表中国佛教协会热烈祝贺玄奘三藏院落成、玄奘法师顶骨舍利安奉、增勤法师升座及“玄奘精神与西部发展”学术研讨会的召开。他在讲话中说:“今天…  相似文献   

15.
贾善翔的《高道传》 《高道传》10卷,贾善翔撰。贾善翔,字鸿举,号“蓬丘子”,蓬州(今四川蓬安、仪陇一带)人。北宋道士。曾任道官左亍都监同签书教门公事,赐号“崇德悟真大师”。宋哲宗朝(1086—1100)作《犹龙传》和《高道传》,另有《南华真经直音》和《太上出家传度仪》传世。大臣张商英撰《真遊记》编载其事。元赵道一《历世真仙体道通鉴》有传。  相似文献   

16.
《宽霖法师传》(谭天著,四川民族出版社,2000年5月)和《巴蜀高僧:心月法师传》(刘朗禅、潘朗德著,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年11月)先后面世。《宽霖法师传》对宽霖法师的一生比较详尽地作了描述,其作者用报告文学的笔法,结合宽霖法师的生活、经历、所住地点的美丽风光,情景交融,令读者如临其境,生动感人。宽霖法师的  相似文献   

17.
持松法师传     
持松法师(1894—1972)法名密林,学密后上师赐灌顶号入入金刚,以私淑玄奘,又自号师奘沙门。俗姓张,湖北荆门人。家世业儒,父绪炳,世号南坪先生。母官氏,生子三人,持松居长。自幼体弱多病。六岁时,父掌沙洋天主教学堂教务,从父读四书五经,习制艺。清末科举废,乃绝意时文,专攻经史小学。一九○七年春,父亡,乃辍学。过三年,母亦见背。一九一一年,年十八,投荆门铁牛寺出家。二十岁,受戒于汉阳归元寺,明年春在寺听可安讲《楞严经》,不能解。适座间有人传示月霞法师在上海爱俪园创办华严大学的简章,遂欣然束装投试。三年毕业后,复往湖北当阳玉泉寺,谒祖印老和尚,叩天台宗大意。一九一八年二月,法师嗣法月霞,住持虞山兴福寺,在五年中曾两次传戒,并设华严预备学校,培育僧材。一九二二年冬,法师因阅《法轮宝忏》感瑜伽秘密部类,幽奥难解,并知此唐代密  相似文献   

18.
《佛教文化》2013,(1):124-125
佛弟子有四众之分。出家男女二众,即比丘、比丘尼。在家男女二众,即优婆塞、优婆夷。出家佛弟子又有四众、五众之分。四众即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五众即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学戒女)、沙弥、沙弥尼。七种佛教徒的通称叫七众。即出家五众加上在家二众。对学识修为较高的僧尼称谓:(1)法师:指通晓佛法、并善于讲解佛法以及致力修行传法的僧人。世俗又称比丘中的知识分子为法师,意思是讲说经法的师傅;(2)经师:指精通佛教经藏的僧人,也指善于诵读经文的僧人;(3)论师:指精通论藏或诠释佛教经义的僧人;(4)律师:指善于背诵、讲解律藏的僧人;(5)三藏法师:指精经、律、论三藏的法师。中国古达把从事译经的高僧称为“译经三藏”,例如唐玄奘被誉为“三藏法师”,俗称“唐三藏”;(6)大师:佛教称释迦牟尼为大师。后唐代朝廷封通晓佛教教义的僧人为大师,如慧照法师。后来对前朝名僧也往往赐谥号“大师”,如东晋慧远,被追赐为辨觉大师;(7)尊宿:“尊”为德高,“宿”为年长。对年长德高僧人尊称为尊宿;(8)上人:尊称持戒严格,精于义法的僧人;(9)讲下:对知名法师的尊称;(10)高僧:对德行高的僧人的尊称。  相似文献   

19.
论僧肇     
一、僧肇生平及著述 僧肇,俗姓张,京兆人,(今陕西西安人),生于东晋孝武帝太元九年(384),卒于东晋安帝义熙十年(414),寿仅三十一岁。 据梁慧皎的《高僧传》卷七《僧肇传》中载;僧肇自幼家贫,靠庸书为生,遂得以历观经史,但他的志趣在于玄微思辨之学,对老庄之言尤嗜,曾读老子《道德经》,叹其“美则美矣”而“犹未尽善”。后见《维摩经》。“欢喜顶受,披寻玩味”,方知学处所归,于是出家为  相似文献   

20.
(一)中国古代学看对此论的怀疑《大乘起信论》相传为印度马鸣所撰,人们根据《马鸣菩萨传》及《付法藏因缘传》的记载,认为作此论的是龙树以前的那位马鸣,是胁尊者(一说富那奢)的弟子,约与迦腻色迦王同时。本论的译者则有梁真谛和唐实叉难陀,通称为梁译本和唐译本。在《续高僧传》的《玄奘传》里,还说到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