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拜金主义亦称货币拜物教,是一种金钱至上的道德观念,认为金钱高于一切,主宰一切,社会的一切关系都是金钱关系,把金钱作为人生追求的唯一目标。其特征是:唯利是图,不择手段,损人利己,穷奢极欲,生活极度腐朽,具有极大腐蚀性。 拜金主义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谁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了金钱,谁就是竞争的胜利者,谁的手里就掌握了一种社会权力,就可以做别人做不到的事情。对此恩格斯指出,货币是“一种  相似文献   

2.
作为市民社会的典型意识形态,黑格尔哲学有两重意境,一般唯心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物化意识,这使它成为显性的概念拜物教与隐性的资本拜物教的形而上学耦合体.马克思对黑格尔的超越不能只在一重意境中进行,必须同时反对一般唯心主义与物化意识,既要反对概念拜物教,又要彻底批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因而,马克思对黑格尔的超越是全面、深刻、总体性的超越.既要超越哲学,又要超越市民社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根本特质在于改变世界.  相似文献   

3.
在本雅明看来,巴黎拱廊街作为资本主义现代性神话的缩影,是一个辩证的现代性意象,它不仅真实地反映着资本主义商品世界的虚幻性和拜物教本质,而且隐藏着整个社会集体的乌托邦理想和人们革命救赎的共同诉求。  相似文献   

4.
孙乐强 《学海》2011,(2):146-150
《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和《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在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发展过程中起到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在这两个文本中,马克思打破了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单向模式,详细分析了政治国家对市民社会的反作用,进一步完善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在此基础上,马克思看到,无产阶级并不像他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预言的那样,彻底摆脱了资产阶级国家意识形态的束缚,成为共产主义革命的真正代言人,相反,他们却陷入到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和金钱拜物教的漩涡之中。但马克思认为,这种束缚是暂时的,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工人必然会冲破意识形态和拜物教的牢笼,上升为自为的革命阶级。与《德意志意识形态》相比,这两个文本无疑在主体向度上深化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5.
<正> 中国以封建社会稳定漫长而闻名于世。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为什么一再受挫,危难重重?其原因显然是多方面的,但从思想方面着眼,我们发现中国传统文化中缺少一种对资本主义精神的宽容态度。何谓“资本主义精神”?当代西方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在列举了“时间就是金钱”,“信誉就是金钱”,“金钱可以生金钱”等等一系列资本主义社会的治世箴言后概括说:“我们可以给资本主义的经济行为下这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运用异化理论从经济学的角度深刻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宗教化的异化本质,通过“拜物教”三级层面批判深刻揭示资本主义社会宗教化的内在特征,运用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历史唯物主义认识方法研究资本主义经济与宗教关系。《资本论》中蕴含的科学无神论思想对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进一步做好新时代宗教工作具有重要启示,即要辩证看待资本主义社会宗教化的异化本质,坚定马克思主义科学无神论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要不断清除“拜物教”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科学无神论的理论环境;要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把握宗教对经济的依赖关系,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考察布洛赫、卢卡奇和本雅明等三位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家的相关思想,具体分析了马克思主义拜物教批判思想在20世纪的复兴。文章指出,以布洛赫为代表的这批中欧知识分子,通过对"犹太人问题"的反思而超越了韦伯关于"祛魅"的思想,达到了对资本主义的宗教性质的洞见。正是在此前提之下,他们后来才转向了马克思的拜物教批判的立场。他们在转向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之后,又分别从资本主义宗教批判和扬弃该宗教的道路等两个维度对马克思的拜物教批判思想进行了重构。通过这一重构,他们一方面更加明确地呈现出了资本主义宗教的秘密,即,抽象的统治;另一方面也在资本主义拜物教的背景之下,重新考察了历史唯物主义与宗教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的"艺术生产"作为一个经济学概念,与物质生产一样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在消费社会商品拜物教的支配下,艺术的生产性得到了最充分的发展,并呈现出新的特点,这些特点并没有偏离马克思的物质生产决定精神生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消费社会的艺术生产与古典资本主义社会的艺术生产不同,这种不同是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在不同时期的差异造成的。而无论是消费社会的艺术生产,还是古典资本主义社会的艺术生产,都充分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一般特征。  相似文献   

9.
穆斯林的金钱观马成恩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也日益提高。金钱作为财富的表征,在社会生活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同时,拜金主义、金钱万能的倾向,以及不择手段地掠取金钱,挥霍资财的行为,对社会产生了极环的影响,损害了我国...  相似文献   

10.
空间拜物教糅合了空间观念的时代轨变,同时映射了资本主义的历史衍化。空间在认识论上从抽象到物化的转换,以及由此促成的对空间物性的推崇,为空间拜物教概念的出场奠定了先在前提;空间从物化到商品化的过渡,则为空间拜物教提供了现实显像。与无数商品一样,空间进入到资本主义生产体系中,用来生产剩余价值。空间商品化不是简单的、以使用价值为内核的商品流通,而是以资本积累为目的的价值生产,其最终指向空间资本化。空间拜物教导致空间陷入一个无法突围的死循环:空间从物化的商品变为资本,资本又操纵着空间充当物化的商品,对资本的追逐导致对空间的商品化追逐,空间受资本赋魅而化身为让人崇拜的商品物。因此,空间拜物教必然导致空间自身的异化、空间关系的异化以及空间认识论的异化。尽管空间拜物教是由资本主义话语主导而产生的空间问题,但对我们依然有着不可忽略的警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张有奎 《现代哲学》2015,(3):1-7,24
拜物教是马克思学说的重要范畴。物、物化和物象化概念是一组与拜物教密切相关的概念群。拜物教之"物"有两重意蕴:一是物与物的关系掩盖着人与人的关系,人在观念和行为方面认同物的逻辑;二是物与物的关系隐藏的人与人的关系不是泛泛之论,而是特指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拜物教之"物"的社会表征主要有四个方面:人役于物;抽象化、形式化;合理化、算计和效率;流动性。物之解读的意义在于,既看到当今物之时代强调规则、秩序、能力、形式的必然性和进步性,避免简单化的道德批判,又看到它的局限性和现实超越的长期性。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对现代社会所作的价值批判有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关于异化劳动、资本逻辑、商品拜物教等的批判。不过它限于特定的经济范畴,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第二个层次是对东方社会所作的价值的批判。东方社会的基础是农村公社,束缚人的自由的因素是小生产的狭隘性与专制王权等。第三层次是西方资本主义向东方扩张,东方社会出现的"冲击-反应"机制,以及东西方互动导致的资本主义世界总危机。第四个层次是用"哲学的历史"冷观,把资本主义世界总危机理解为人类历史向自由理想飞跃和突变过程中的"临界点"。  相似文献   

13.
齐泽克从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的分析出发,揭露了意识形态的不完整性。在他看来,“征兆”作为沟通前符号界和现实界的桥梁,在意识形态建构起来的看似完整的象征秩序中打开了缺口,挑战了意识形态的“真实”,因此“征兆”是意识形态的“崩溃点”。传统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力的自由”和“等价交换”、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民主主义”和“排犹主义”就是这种征兆。  相似文献   

14.
知识主体论     
知识主体论汤潮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曾经历了以权力为主体的社会和以金钱为主体的社会,未来社会应当是知识为主体的社会。权力主体社会是强制权力和行政权力的合一,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即是如此;资本主义是“金本位”社会,行政权力以金钱为后盾。以知识为主体,财富...  相似文献   

15.
《资本论》从总体上讨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构型。在日常生活层面,商品交换使人进入一个形式化、结构化的物与物之间的关系结构中;在社会结构层面,资本逻辑的展开使资本主义社会存在呈现出形式化、结构化特征;日常生活与社会结构的结构化运转,使得社会意识主要体现为拜物教意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构型的批判分析,为我们理解资本逻辑的运行与人的社会存在状况,提供了有力的指导。从资本逻辑入手重新讨论马克思的哲学,既是深化中国的《资本论》研究的现实切入点,也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宣告宗教批判已经终结,继而转向政治经济学批判,即转向对现实的批判。本文旨在探究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如何一以贯之地推进其宗教批判,思路,分别从三个层面考察宗教批判"道成肉身"转化成了对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和资本拜物教的批判,由此揭开资本主义及其精神实质的神秘面纱。以宗教批判为线索来解读马克思的《资本论》,一方面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其资本主义批判的内在结构,另一方面也可以调和其与韦伯对资本主义精神与宗教之关系所作出的批判性反驳,此外,对于研究改革开放视域下中国社会意识变迁之哲学基础亦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资本主义发展史见证了金融资本的强势崛起,金融资本开始取代产业资本成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的主导性力量。在此背景下,整个社会日益盛行金融文化和金融投资理念,微观主体和日常生活的金融化变成现实。金融资本崛起的内在根源在于资本积累过程的金融化,正是资本积累的这一结构性变迁造就了当代金融资本的巨大权力。为了深入理解当代金融资本的崛起,有必要回到马克思关于金融资本拜物教本质的分析中去。这一分析表明,蕴含在拜物教本质中的金融资本任意性与虚假独立性,为金融创新的泛滥以及金融部门脱离产业部门的过度膨胀提供了前提,从而使得一般意义上的金融资本崛起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一方面以全新的视角,把资本主义“经济社会宗教化”概括为:产生方式的神秘化、社会关系的物化、拜物教:另一方面,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社会经济与宗教结伴而行的“亲密”关系中,揭示了宗教在经济领域中的世俗化倾向。在当前,研究这一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方法论意文,因为新出现的一系列经济和宗教现象仍没有超出马克思时代的问题域。  相似文献   

19.
陈丰盛 《天风》2012,(10):31-31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转型。三十多年来,人们的意识形态已越来越功利,将金钱视为追求的中心。在人与人的交往当中,功利自然成为潜在目的。拜金主义盛行的时代,教会受到潜移默化,产生以"得"为先、以"量"为重、以"果效"为目标等功利主义危机。  相似文献   

20.
目前,对符号拜物教的研究,更多是在与马克思拜物教思想的对比中进行,并且在其具体表现形式及其异化特质的揭示上显得含混、抽象而不够明晰。本文认为,符号拜物教具体表现为意象拜物教、景观拜物教和能指拜物教。符号拜物教的异化特质深层次地表现是精神异化。符号拜物教带来的精神异化,根源不在于符号的自我运动本身,而在于催生符号运动的资本扩张逻辑。马克思拜物教思想关于资本逻辑的批判,对于剖析符号拜物教视域中的精神异化依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