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据法国《观察家》报2004年10月10日报道,当今世界著名的法国哲学家德里达在巴黎的一家医院里因患胰腺癌去逝,享年74岁。 德里达是当今西方世界的“后现代主义”、“后结构主义”和“解构”哲学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及其  相似文献   

2.
目前西方所流行的解构主义、解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等等,都是与法国哲学家J.德里达的名字分不开的。 德里达1930年出生于法属殖民地阿尔及利亚,后考入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毕业之后留校任教,成名后长期在美国耶鲁大学担任客座教授。60年代初,德里达曾经是结构主义的“巴黎学派”的一个极为活跃的代表人物之一。德里达前期研究范围主要是语言文字和文学评论,这方面的著作有《论文字学》、《写作与差异》、《署名活动的语境》等等。后期涉及哲学领域较多,主要著作有《哲学的边缘》、《有限公司》和《马克思的幽灵》等。  相似文献   

3.
斯比和 :1 95 4年 ,还是高师二年级学生的雅克·德里达 (JacquesDerrida)就写了他第一个文本 ,这篇高师的硕士论文孕育着他后来对现象学大师胡塞尔未发表作品的研究著作《胡塞尔哲学中的生成问题》①。那以后 ,德里达从未间断过与所有那些开发过这个哲学领域的哲人的对话 ,从海德格尔、萨特到勒维纳。正是这个现象学主题贯穿了德里达的所有著作。德里达 :现象学早在成为胡塞尔这位思想家的系统主题之前就已有一个非常古老的传统。现象学这个词在康德那里已经出现 ,它意谓的是回到事物本身 ,更准确地说 ,即尊重事物如其显现 (…  相似文献   

4.
雅克·德里达(Jacques Derrida,1930—)是法国哲学家和批评家,六十年代中后期,他提出“解构”的批评理论,对正统的结构主义和西方形而上学传统提出挑战,激起强烈反映。一般把他视为“后结构主义”的代表。在他的理论影响下形成的“解构主义”思潮几乎占据欧美文学理论界的正统,而且还波及到诸如建筑、绘画雕朔等其他艺术领域。“解  相似文献   

5.
在1993年“马克思主义向何处去”的国际学术会议上,德里达的发言《马克思的幽灵》表明他试图在后现代多元异质关系中发现解构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某种共同东西。他游移于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之否定性与解构主义的虚无主义否定性之间,既标举前者,又不肯放弃后者;既划定两者的界限,又企图以解构法则对马克思主义文本进行消解式阅读。一、向马克思致敬的“好时候”由于他异常的姿态(20世纪60年代德里达与马克思主义无缘曾受左派的批评,后来向阿尔都塞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接近,使他终于与马克思主义“相逢”),因此被人奉告:“你真是挑了一个好…  相似文献   

6.
德里达的文字学思想与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有很深的思想关系,它们都强调区别是语言系统的根本原则.这种相似性使得有些学者提出,德里达所谓区-别的思想不过是索绪尔区别(或差别)原则的改头换面,并批评德里达对索绪尔的解构式解读是将自己的思想从外部强加给索绪尔文本的结果,根本没有文本根据.因此,如何看待德里达对索绪尔结构主义思想的解读,将关系到解构主义与结构主义的思想区别以及德里达解读本身的合法性问题.  相似文献   

7.
后结构主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M.福科:结构主义及其超越总结福科的思想是件极为棘手的事,部分原因是他的风格,部分原因则是他有意采取的策略的结果。在福科的所有著作中,他的思想不断改变,力图打破现存概念的局限,不停地变换其重点、意图和方法。至为重要的是尽管结构主义思想使他的著作带有活力,近来他却一直竭力使自己疏远结构主义,试图创建一种新的历史方法。象我们到目前为止讨论过的所有  相似文献   

8.
该文希望通过对德里达和现象学的关系的梳理和探讨,分析德里达思想从胡塞尔现象学开始而又从一开始就与之“偏离”(或可说“延异”)的由来和发展,试图指出德里达对现象学运动是有贡献的,对于德里达从现象学出发的哲学反思和由此展开的独特的跨学科的哲学质疑的探讨和研究,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当代西方思想的诸多问题的实质和内涵,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文章主要通过对德里达早期著作的分析,从起源问题及其解决途径入手探讨德里达与现象学的关系。现象学在德里达的著述中处处留下踪迹而又处处被“偏离”,这构成了德里达解构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恰恰是德里达对现象学运动本身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罗兰·巴特的两本代表性文化批评著作:1957年的《神话修辞术》和1970年的《符号帝国》,充分体现了巴特前后期思想的变化。两本书有许多相似性,都是随笔集,是对一个国家某一时期文化现象的分析,是从日常生活的细微处着手,也都运用了符号学方法。但前者是巴特正式转向结构主义前的著作,后者则是他转向后结构主义之后的作品,二者有着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1981年4月,在巴黎歌德学院举行了“本文与解释”的专题讨论会。出席者中既有德国当代解释学宗师伽达默尔,又有法国后结构主义解构学派巨擘德里达。由于当代在世的哲学大家(尤其是分析哲学以外的哲学家)进行真正学术意义上的面对面“交锋”似乎还是一个不成文的禁忌;由于解释学和解构哲学已成为西方在分析哲学之后影响日渐扩大的两门“显学”;由于这两支同源于欧洲大陆哲学传统而又俨然成为对立的潮流在许多立场上既迥然有别,又相互纠缠,人们对这两位哲学家的第一次学术“对话”怀有特殊的期望和兴趣。伽达默尔在会上作的长篇演讲中,将法国当代哲学思潮称作对自己的“真正挑战”,他提出了与德里达针锋相对的海德格尔解读,并声称德里达将解释学置诸形而上学范畴之下其实是一个错误,哲学解释学并不依赖于任何“出场(现时)的哲学”。德里达在后来的讨论中,则对伽达默尔视为理解之先决条件的立场(即每一对话的参与者都怀有乐于理解对方发言的“善良意志”)并提出质疑,坚持自己对解释学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批评,并阐述了解构哲学的独特主张。德里达的质询与伽达默尔的答复围绕解释与本文问题上双方的一系列对立如理解——非理解、内在——外在、连续——中断、真理——非真理等而展开。问题还不仅仅在于对话的内容,同时也在于这一形式本身就是一个关于对话、理解与解释的复杂个案,它同样给了我们许多与理解和主体间交流有关的提示,譬如最根本的,一种分别出自解构和解释学立场的真正相互交流是否可能。所以,诚如有的西方学者所指出的,这次对话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已说出的那些方面,还在于那些未曾说出的和未曾发生的方面。大标题为译者所加。  相似文献   

11.
自从《存在和时间》出版将近五十年以来,这部著作已经成为一个难题,不仅仅由于它极为错综复杂,而且也因为这部著作是不完整的。据说,丢失的那个部分并未丢失,而是保存在海德格尔的手稿中,但他由于某种原因而拒绝发表。由于出版了《现象学的基本问题》,即海德格尔于一九二七年在马堡大学作的多次讲演,他给我们留下了一部迄今为止也许最接近于“完整”的《存在和时间》的著作。海德  相似文献   

12.
应该承认,在当时,我们很想使用“无因之果”这样的概念(但不是结构、要素这类概念,因为这类概念在马克思的著作中已经存在;“无因之果”这样的概念主要不是结构主义的概念,而是斯宾诺莎的概念)来阐明传统经济学、生产关系理论、甚至  相似文献   

13.
1 巴别塔的隐喻 :复数形式的语言是人的家1 975年 ,美国著名思想家乔治·斯坦纳 (GeorgeSteiner)发表了翻译研究著作《巴别塔之后》。 (斯坦纳 ) 1 980年 ,法国思想家德里达在美国的一次学术会议上宣读了他关于翻译问题的重要论文《巴别之变》 (见格莱汉姆 (Graham)主编 )。比照阅读这两个文献 ,可以使我们对翻译问题的逻辑起点以及翻译对人类生存的意义有一种故事性的理解。在德里达的文章中 ,巴别塔这个隐喻被描述为“关于神话源头的神话 ,关于隐喻的隐喻 ,关于叙述的叙述”———还有最重要的———“关于翻译的翻译…  相似文献   

14.
索绪尔、列维-斯特劳斯和德里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索绪尔(F.de Saussure)、列维-斯特劳斯(C.Levi-Strauss)和德里达(J.Derrida),分别是结构语言学、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本文不准备全面分析这三位代表人物在观点上的异同,而仅仅从语言哲学角度在下述四个问题上分析他们的观点的变化和发  相似文献   

15.
美国语言学家R. 杰柯布逊(Roman Jokobson)今年7月22日在波士顿去世,直到去世三天以后才为外界所知,终年82岁。他被认为是结构主义的创始人之一,对语言学,尤其是对结构人类学的发展有巨大影响。杰柯布逊的著作和他的生平一样,也可分成三个阶段。初期是“俄罗斯时期”,在此期间,他创建  相似文献   

16.
解析德里达的《马克思的幽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马克思的幽灵》是德里达据 1993年加利福尼亚一次国际讨论会上的两次发言整理而成, 其内容庞杂, 涉及的问题也较多, 但整体观之, 其核心内容十分明确: 它在论述马克思的精神。表面上看, 他所理解的马克思精神多种多样, 但事实上他正想通过这些多种多样的马克思精神去表达他对马克思精神的一种完整理解。那么, 德里达所理解的马克思精神究竟是什么呢?首先, 马克思的精神是一种批判精神针对当前国际上流行的“意识形态终结论”和马克思主义“过时论”, 德里达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并没有过时, 时代仍然呼唤着马克思的精神。他说: “不能没有…  相似文献   

17.
当卢卡奇最后在1955年开始写作他的伟大著作《美学》时,他已经七十岁了。1962年他完成了第一部分。根据这位哲学家的计划,这一部分是从辩证唯物主义立场出发写成的,是他的《美学》的整个基础。实际上,这部著作不仅仅是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全新改造。卢卡奇把《美学》看成是他一生的主要著作,而它的读者也承认它是这样一部著作,把它看作是一位伟大思想家终生著作的最高荣誉。这部著作一下子结束了许多过去的讨论,并给这部书的作者带来了一种他从未得到过的承认。在他写完《美学》的其他部分之前,他下决心首先试图对社会存在的本体论作出马克思主义的改造。根据这部伟大的认识论著作,他已经深刻考虑到对认识论的研究不够充分,并试  相似文献   

18.
世纪之交,以其解构主义而享有盛名的德里达不仅继续葆有在后现代主义理论领域的权威性,而且获得马克思主义理论界的广泛关注。原因在于,当苏东剧变、自由主义欢呼“马克思主义已经死亡”,连同其话语理论及其实践一起“灰飞烟灭”之时,德里达却郑重地推出了《马克思的幽灵》一书  相似文献   

19.
信仰和知识之间的宗教——德里达与宗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小真 《学海》2007,(1):94-102
世界的意义存在于世界之外。——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在今天这个经常以宗教名义各行其是的纷乱世界,如何能够不割断哲学传统进行宗教思考?这是德里达在《信仰与知识》!"中要探讨解决的问题。德里达其实很早就开始对宗教进行思考。宗教问题成为他深入运用他的解构策略的重  相似文献   

20.
张亮 《哲学动态》2001,(3):40-44
与卢卡奇、马尔库塞和弗洛姆、乃至新近的哈贝马斯研究相比 ,国内的阿多诺研究基本没有展开。虽然 90年代初以来 ,阿多诺的主要作品都已经陆续有了中译本 ,〔1〕不少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和 2 0世纪美学的著作都辟专章论述他的思想 ,但是 ,迄今为止还没有出现一本专著 ,更令人遗憾的是 ,学界的评价依旧停留在对国外相对陈旧的观点的转述上。在 1 982年的《“西方马克思主义”》一书中 ,徐崇温先生实际承袭了 70年代正在朝“右”转的哈贝马斯的观点 ,从“左”的方面批评阿多诺不仅是浪漫主义的而且还是哲学唯心主义的。〔2〕时过境迁 ,在 1 99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