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人是一种承担着有死性的存在物,一切从人出发并为了人的事业都必须在“人固有一死”的背景中进行.首先阐述了死亡对于医学的背景意义:死亡是人类面临的客观的、必要的限制,关于死亡的立场对于医学具有源始性与优先性,最后从三个方面揭示了当代医学对于死亡的立场:遗忘.  相似文献   

2.
生存与发展:当代哲学主题及其合理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该说 ,生存与发展问题 ,不是什么新问题 ,而是人类生命存在的永恒主题。从某种意义上说 ,生存与发展分别代表着人的生命存在的两极 ,即生命的底线和上线。作为一种底线 ,生存是相对于死亡而言的。生死相关 ,有了人的生命存在 ,才能谈得上人的一切其它问题。马克思曾经说 ,我们的出发点只能是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但人的生命存在又不同于动物的直接性和重复性生命存在 ,而是一种历史性的和有意义的生命存在 ,是在发展中得到展示与实现的生命存在。人的生命的本真意义正在于谋求发展 ,因此 ,发展是人类生命存在的高级自觉与永恒追求 ,也是生…  相似文献   

3.
任何人都将面临生命的终结,生命只有一次,因此,我们应该尽一切力量来尊重生命、保护生命,使生命之花傲然绽放.生命固然美好,但毕竟有一个终点.当一个生命遭遇到不可避免的摧残,处于死亡的边缘,已无力再感受健康、快乐、幸福、尊严和价值时,是绝望而痛苦地等待死亡,还是理智而尊严地迎接死亡?这个问题实质上包含着长期以来对安乐死的广泛讨论.  相似文献   

4.
李志武 《美与时代》2004,(11):56-57
素描既是一种独立的绘画形式,同时作为表现对象形式、特征及对现实的主观感受能力的素描,更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设计是在实用和消费领域中,按照审美规律创造与人类生存有直接关系的环境,来满足人类生理和心理需求的学科.  相似文献   

5.
人是一种承担着有死性的存在物,一切从人出发并为了人的事业都必须在"人固有一死"的背景中进行。首先阐述了死亡对于医学的背景意义:死亡是人类面临的客观的、必要的限制,关于死亡的立场对于医学具有源始性与优先性,最后从三个方面揭示了当代医学对于死亡的立场:遗忘。  相似文献   

6.
环境伦理学使西方伦理学走到了一个转折点.一切伦理学都在寻求一种对生命的适当尊重.这就要求把伦理学应用于商业、法律、医学、技术、国际发展以及核裁军等领域,尤其是这样的领域:在这里科学(无论理论科学还是应用科学)使我们有了新的认识和新的力量.并使我们对伦理学和宗教所发现的人权有了更为敏锐的感受能力.但是,所有这些应用没有一个探究是否可能存在超出人类范围的义务.要尊重生命就要有一种类似于关心人类幸福的其他伦理学,而现在就是要有关心环境的伦理学.环境伦理学对生命的尊重更进了一步,它要探讨是否可能存在非人类的义务对象.我们所需要的伦理学关心的是,与文化融为一体的  相似文献   

7.
“敬畏生命”伦理思想在临床教学中的渗透和强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学习、了解生命伦理学的基本知识,掌握生命伦理的基本问题,树立生命重于一切的意识,对于医学院校的大学生今后从事医学事业尤为重要。因此,对学生进行阿尔贝托.史韦兹“敬畏生命”伦理学教育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1“敬畏生命”伦理学的主要观点“敬畏生命”伦理学由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法国医学家、哲学家阿尔贝托.史韦兹(Albert Schweitzer)提出的,是一种与传统伦理学不同的伦理学。其主要观点是:善是保存生命,促进生命,使可发展的生命实现其最高的价值。恶则是毁灭生命,伤害生命,压制生命的发展。人类必须像敬畏自己的生命一样敬畏所有…  相似文献   

8.
一、中华文化是中医学的源头与根本 提及文化中医与中医文化可谓千头万绪.<礼记·大学>云:"物有本末,事有终始."这句话明确告诉我们,一切事物都必须要有本源,一切生命只有依靠本源才能繁育.即使到了今天,人类哪怕就是掌握了克隆生命的技术,也不能离开源初物种.当然,这不是笔者要说的主要问题,我要说的是中医文化的本源问题.  相似文献   

9.
生命与生活     
黄国清 《天风》2017,(5):6-7
<正>我来了,是要叫羊得生命,并且得的更丰盏。经文:约10:10,15:1-8;可10:45;太5:13-16人类的生命与生活乃是造物主眼中的主题,因为他一切创造都是为了人类,他的终极目的也是为了人类,神透过人类的生命与生活来彰显造物主的伟大、慈爱、大能与荣耀,也透过基督徒的生命与生活来建立更美好的世界。在英语中  相似文献   

10.
呼吸,是大千世界一切动植物存在的本能。失去呼吸等于失去了生命。 尽管一切生物都会呼吸,而呼吸的方式却千差万别。就人类来说,诵经、祈祷、说话、吵闹、唱歌、跳舞、劳作、练功等人体内外运动,都属于呼吸形式。  相似文献   

11.
死亡的解析     
死亡的痛苦来源于对死亡的无知.依据辩证法原理,结合现代科学的最新发现,对死亡的本质进行解析发现:死亡是构成生命的物质和意识在运动形式上的特殊转化,而非生命体的消失.灵魂是生命体的核心成分之一,而灵魂的实质是承载深层意识的超微观物质结构.  相似文献   

12.
安乐死作为一种非自然结束生命的方式,在世界范围备受争议。西方宗教是安乐死的主要反对力量。依据《圣经》信仰,安乐死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存在严重错误。生命是上帝的恩赐,痛苦有积极的意义,死亡是生命的转变,真正的临终关怀之道是信仰与爱。在今天看来,虽然西方宗教反对安乐死的论点有些拘囿与过时,但其对终极价值和意义世界的思考,确保了对生命最根本的敬畏。安乐死是西方理性主义发展到极致的产物,从宗教的视角看,理性并不能解决人类实践领域中的一切问题,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一旦结束便不会复回,对待生命应该始终保持敬畏。  相似文献   

13.
环境污染与新的病毒传染病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77年5月,经过世界卫生组织(WHO)和各国医学界通力围剿,最后一例天花自然病例消失在非洲的索马里.危害人类至少3000年,历史上曾造成数千万人死亡的天花病毒,最终被收藏在俄罗斯和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的液氮中.人们庆幸人类首度成功使一种传染病绝迹,一些科学家乐观地预言:传染病的历史将被改写,病毒将不再是人类生命的威胁.然而时隔不到30年,2003年在中国广东发生了一种急性传染病,4个月内迅速涉及32个国家和地区,最终使8422人患病,919人死亡.最早发现这种疾病的中国将其称之为"传染性非典型肺炎",WHO将其命名为"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又称SARS.2004年SARS才让人们惊魂未定,在亚洲、加拿大又发生了"禽流感",仅越南和泰国的患者为256人,48人死亡.  相似文献   

14.
孟宪武同志在“死亡之死亡———新世纪医学目的之假设”一文(医学与哲学,1999,(6):45,以下简称孟文)中提出:“现代医学的一切理论和实践,实际上一直在紧紧围绕着战胜疾患,战胜死亡而进行的。”这使我也联想到与医学目的紧密相关的两个问题,即人类是否可以彻底消灭一切疾病,达到人人无疾而终,甚至最终达到永生不死(孟文提到的是长生不死)?本文想就此及新世纪的医学能否把消灭疾病与死亡作为自己直接的现实目标等问题展开讨论。1 什么是死亡,死亡能否死亡11 “死是个体历史的终结”[1]:人的生物学生命的…  相似文献   

15.
从人类审美的精神发展史来看,审美的冲动是一种乌托邦性质的。个体的无助、生命悲剧的宿命使人创造一种幻想的未来,人总是生存在现实中,同时又生活在对未来美好的幻想中。希望时时刺激人前进,美是人类展示一切希望的平台。  相似文献   

16.
根据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人类的生产活动包括两种:一种是生活资料的生产,另一种是人类自身的再生产,即种族的繁衍。这两种生产活动使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是人类从事其他一切社会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因而也是全部社会生活的真正起点。在两种生产中,已经潜在地包含着一切社会关系的可  相似文献   

17.
行为遗传学是试图定位与行为特性有关的特殊基因或基因组及了解基因与环境之间复杂关系的一种研究.行为遗传学是研究正常范围内的非病理变化,与人类疾病遗传学存在差异.行为遗传学研究面临许多伦理学问题,诸如,智力的遗传性,基因能否决定一切,生物社会学与人类文化评估,生命伦理学与行为遗传学的关系等,因此,对行为遗传学研究结果的阐述必须十分谨慎.  相似文献   

18.
本文是在科学和哲学两种时间观启发下,以道家方式对时间所作的一种全新理解和诠释.这种时间观立足于传统道论,通过道家的生命体验模式,指出时间的本质是能量.这种能量是道的主要运动和存在形式,时间的流逝发散造就了万事万物,时间能量的不同存在方式决定了事物的不同形态.在时间的能量性中完成时间形式与内容、生命与宇宙的统一,是道学实现个人和人类生命升华的方式,也是其对当今哲学和生命问题的独特回应.它或许将是道学和科学、哲学的主要交汇点之一.  相似文献   

19.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人性观和价值观在安乐死中的体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任何人都将面临生命的终结,生命只有一次,因此,我们应该尽一切力量来尊重生命、保护生命,使生命之花傲然绽放。生命固然美好,但毕竟有一个终点。当一个生命遭遇到不可避免的摧残,处于死亡的边缘,已无力再感受健康、快乐、幸福、尊严和价值时,是绝望而痛苦地等待死亡,还是理智而尊严地迎接死亡?这个问题实质上包含着长期以来对安乐死的广泛讨论。  相似文献   

20.
论生死观演变的哲学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类生死观的演变反映了人类认识能力和水平的历史进步 :(1)对人的生命本源认识的演变 ,揭示了生命起源的真谛 ;(2 )对死亡标准认识的演变 ,体现了对人的本质认识的飞跃 ;(3)对死亡态度的演变 ,标志着人类理性的觉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