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从“现有的经济事实出发”,(《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刘丕坤译,第44页。以下凡该书引文只注页码)即从资本主义社会的三大阶级的收入的分析出发,主要是从“劳动者同生产的关系”的分析出发,得出“异化劳动”这个“经济学、哲学”的最高范畴。然后,根据异化劳动的“自己运动”的本性,即“自我异化的扬弃同自我异化走着同一条道路”,(第70页)来描叙它在现实中的私有制运动,并理解反映这私有制运动的经济学说史和共产主义生成史。  相似文献   

2.
作者说,《经济学与哲学手稿》是说明马克思的思想起源的重要著作。它所谈的既不是物质,也不是思想,而是族类的劳动生活。使人成为自然的主人的劳动,同时也使人对自己的生产和产品有了依赖性;人的产物变成了统治人的无名力量。人通过自己固有的活动创造了异化。异化是一件经济事实,它起源于人的“占有”和“占有欲望”这两个特性。这两个特性不仅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发挥作用,而且在不成熟的共产主义社会中也发挥作用。马克思以自我异化给理解我们时代的人的历史命运揭示了一个新的完整的方面。马克思的异化思想是从黑格尔来的。黑格尔给理解人与世界奠定了新的基础。黑格尔认为,与精神对峙的、使人异化自己的实证性是主体固有的表现和外化,主体将实证性理解为自己的他在,通过这个他在的对峙而回复到自身。因此,以客观化为出发点的主客矛盾是人的生成的创造环节,人的生存的真理惟有通过历史的对立才能实现自己。马克思接受了黑格尔的这个中心思想,但在批判黑格尔时走了错误道路,把人道愿望变成了革命动力因素。马克思批评黑格尔仅仅在思想上扬弃异化,这实际上是误解了黑格尔。在黑格尔看来,完成异化的扬弃的意识过程,并不是与现实隔绝的,而是自在存在变为自为存在的过程,是在与现实进行的斗争中实现的。在黑格尔那里以种种矛盾辩证法建立连续性的历史联系,被马克思放弃了。马克思认为,真正的共产主义社会不仅是过去社会中的异化状态的克服,而且应该消灭一切对立。因而历史辩证法中断了,过去的东西被消灭殆尽,没有任何复兴。一个崭新的世界被建立起来,在这个世界里,迄今全部历史结束以后,具体的人的轮廓也就变得模糊不清了。马克思对自己的革命思想的考虑是十分非历史的。  相似文献   

3.
论存在主义     
P.富尔基埃(Paul Faulquie)所著《论存在主义》一书,系统地、通俗地介绍了存在主义哲学。作者认为,同哲学传统彻底的决裂是整个存在主义的标志。在十九世纪以前,古典哲学始终把本质放在首位,而存在主义是一种肯定存在至上的理论。存在是与本质相对而言的,所以作者在本书第一部分里,介绍了本质论哲学,即柏拉图和圣·奥古斯丁的神学本质主义;亚里士多德、托马斯和科学主义的概念本质论;胡塞尔的现象本质论。接着,作者以比较大的篇幅,在第二部分里,陈述了存在主义哲学。作者认为,“有多少存在主义哲学家就有多少种存在主义。”尽管这样,存在主义各派仍有共同之处,那就是存在先于本质。存在主义一般把“存在”理解为人的个人存在,只有人才具有存在,物并不具有存在,而人的存在只是一种可能性,能不能把存在变成现实,取决于人自己。存在主义者认为真正存在的只有这样的人:他自由地选择自己,他自己创造自己,他是自己的创造。作者大体把存在主义分为两大类:以萨特尔等为代表的无神论存在主义和克尔凯郭尔、G.马塞尔、雅斯贝尔斯的基督教存在主义,也谈到了海德格尔的本体论的存在哲学。作者还认为,在整个存在主义运动中,有一些哲学家,他们巧妙地把本质与存在这样两个对立的命题综合在一起,在第三部分里,提到了拉韦尔(Lavelle)和居斯多夫(Gusdorf),他们一方面承认人的存在先于本质,但当他们与本质论取得一致时,又认为人的价值取决于人的本质,作者把这一派哲学家称为本质论存在主义。作者在最后的结论中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轰动一时的存在主义当今已不时髦了,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存在主义极大地改变了哲学气氛,存在主义已为人们所接受,现在西方的知识分子已或多或少地成为存在主义者了。下面是本书的引言和第二部分(存在主义哲学)的第一章——存在主义总述——的译文。  相似文献   

4.
本文为胡克《政治权力与个人自由》这本论文集中的一篇,在本文中,胡克捏造了一个他自己在林苞会见马克思的荒唐神话,妄图借马克思本人之口来反对马克思列宁主义。这里最露骨地表现了他姿意阉割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精神,把它变成资产阶级完全可以接受的东西,并以这样的所谓“马克思主义”来和列宁主义以及当代共产主义运动的理论与实践相对立的惯用伎俩。他把马克思说成是一个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者”,说他的“社会主义是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民主”,这种社会主义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自由人的社会的发展。”因此,他肯定在列宁和斯大林领导下建立的无产阶级专政的苏联社会根本“不是一个社会主义社会”,苏联的共产主义和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完全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他硬说马克思会“认为不可能在俄国那样一个落后国家里建立社会主义经济,除非付出道德上所禁止的代价”,并骇人听闻地蛊惑人们说:在这种落后的国家建立社会主义就好比“用人的尸体来施肥,用血的河流来浇灌”,而硬使“沙漠里开满鲜花。”至于中国要采用社会主义制度,则他“预告”:“会比在苏联遭到更糟的失败”。而其所以会导致这种不惜付出“道德上所禁止的代价”来建立社会主义的作法,则是因为马克思“没有详细讲讲”社会主义的“目的”,并认为“感情用事的社会主义可能是无视手段”,但是马克思“忘记了目的”,而马克思的“错误更严重。”最后,胡克终于赤裸裸地以资本主义辨护士的面目出现,竭力吹嘘西欧特别是美国工人有着比社会主义国家工人“更高的生活水平”,“更多的自由和政治权力”;并认为当今的“选择不在于要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而在于……决定要更多还是更少的民主机会”,妄图根本抹煞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立。  相似文献   

5.
尹文清 《心理学报》1988,21(2):32-39
本文试图寻求一种新的研究模式,来探索王充的心理学思想。这个模式主要包括两个方法论原则,即:(一)置于思想群系的原则;(二)依据自身逻辑的原则。在这一研究模式引导下,作者发现“唯实唯验”是王充心理学思想的基点。并由此推论出(一)王充心理学思想的本质是“心理即力”;(二)其特征是“心理外显”,而这两者是分别体现在他的人论和心论的思想之中。  相似文献   

6.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始终不渝坚持的共产主义理想目标。笔者认为,这个目标的提出与马克思人的本质观的形成密切相关,或者说,马克思人的发展观是建立在他的人的本质观基础上的。而从思想发展史角度看,马克思在人的问题研究中先后提出的几个“占有”概念,则从一个重要侧面反映了他的人的本质观和人的发展观形成与完善的实际进程。从历史与逻辑相统一原则和方法出发,本文拟就马克思人的占有观、人的本质观和人的发展观三者的必然联系,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机制、基本涵义和历史形态,略叙管见,以期引起更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7.
恰似布林克曼(Brinkmann)认为德国的精神性高度综合法国的理性主义和意大利的感性主义,海德格与法国哲人的对话以德国哲学回答法德两国的存在主义诸问题.海德格也曾启迪萨特对真诚及历史性的理解.勒文拿(levinas)及德希达(Derri-da)等法籍海德格门徒都详阅胡色尔作品.萨特深受三H感染,他们是黑格尔、胡色尔、海德格(Hegel,Husserl,Heidegger).苏联科哲维(kojeve)比萨特聪慧,在法国演讲黑格尔哲学,注重黑氏《精神现象学》而引起震撼.科哲维醉心于东方思想,研究汉文、西藏文、梵文、物理学与哲学,终身同情马克思.在海德堡大学,他师事雅斯培,  相似文献   

8.
“人,不外是人所设计的蓝图。”这句话,是法国当代哲学家萨特倡导的存在主义中的一句名言。萨特在《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这篇文章中,还写过这样一段话:“人,不仅就是他自己所设想的人,而且还只是他投入存在以后,自己所志愿变成的人。人,不外是由自己造成的东西,这就是存在主义的第一原理。” 这些意见,曾经赢得了当代一部分青年的欢迎。曾几何时,“自己选择自己”、“自己设计自己”之类的口号,在一些大学生们的心灵深处激荡不已。因此,化一点气力研究一下这个存在主义的“第一原理”,就很有必要了。  相似文献   

9.
一、近代社会主义思想的传入日本 虽说日本的共产主义、社会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的鼻祖是安藤昌益(1703—?),可是在近代最早把西方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和无政府主义介绍到日本的是西方哲学的最早介绍者、日本近代哲学创始者西周(1829—1897)。他的《百学连环》(1870)、《社会党论说》(1872)和加藤弘之(1806—1916)的《真政大意》(1870)等著作,都提到马克思的名字;而最早提到马克思以  相似文献   

10.
意识刍议     
马克思在一百多年前批评费尔巴哈的认识论时指出:“对这种心理学至今还没有从它同人的本质的联系上而总是仅仅从外表的效用方面理解。”①今天心理学在解决意识问题上,仍然停留在“仅仅从外表的效用方面来理解”的水平。潘菽教授列举的国外意识论的各种流派②,难道不正是这样吗? “动物和它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动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它就是这种生命活动。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识和意识的对象。他  相似文献   

11.
本文作者在日本被认为是想通过人道主义的道路逐渐接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象学者和存在主义者(古在由重语),现为日本“存在主义协会”顾问。作者在本文中主要想考察实存的人(即具体的个人)怎样与历史结合起来,并在历史中起什么作用的问题。作者说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必须阐明什么是实存的人。作者认为实存的人就是自然历史的人。作者说;“人本来是由社会关系创造成为人的,同时也是由自然条件而生成的。从根源上说,人首先是自然界的产物,自然界是人的母胎。因此,人首先应该被规定为自然历史的人。实存的人也应以这为前提”。作者在论述的时候,批评了海德格尔、克尔凯郭尔和萨特尔。作者说海德格尔的历史排除了客观的、实在的规定,克尔凯郭尔的历史排除了一切必然性和脱离了一切社会条件,两者都是过于主观主义的。萨特尔不承认自然历史,即不承认人是自然历史的人。他之排除实在的历史的必然是由于他误解了历史的必然。作者最后指出他所追求的从自然历史的观点来看的真正的实存的人应该具有以下五个特点:(1)实存的人的意识中,不耍因为自己与群众有距离反而把自己看作优越者;(2)要成为政治的人;(3)要成为真正的实存的决断者;(4)像人道主义必须成为战斗的人道主义那样,存在主义必须成为战斗的存在主义;(5)要有对滥用威胁人的生存权的权力进行抵抗的勇气,要有同不关心人的生存问题的一切利己主义进行斗争的决意。作者认为这几点都与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信条相符合。从这些问题中可以逐渐找到战斗的人道主义、战斗的存在主义同马克思社会主义之间的一个共通点。  相似文献   

12.
生命自主:当代生命伦理学的终极价值追求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1 生命自主的含义人的生命 ,首先表现为一种自然存在形式和物质复合体 ,也就是指人的自然生命。但是 ,人之为人 ,不在于他有自然生命 ,而在于他还有着特定的人格 ,在于他的“价值生命”。“价值生命”作为对自然生命的否定 ,是人的自为之有的存在状态。在生命的类化过程中 ,人扬弃的是自然生命的自在性 ,超越的是生命的内在性和主观性 ,获得的是一个新的以意识自觉为前提的个体性的生命 ,即价值生命的创生。按照马克思的说法 ,“动物和它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正是这一有意识的生…  相似文献   

13.
青年马克思宗教观的形成包含三个环节:(1)从博士论文写作到《莱茵报》时期,马克思分别以希腊自然神论和19世纪普鲁士政治唯灵论为批判对象,揭示出人在“社会现实”中的不自由是宗教得以产生的社会前提;(2)以《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和《论犹太人问题》为节点,马克思通过考察国家神论与私有财产拜物教之间的内在关联,明确了作为“市民社会”前提的现代私有财产关系,是人在当下陷入不自由的根本原因;(3)经《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及至与恩格斯共同完成《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既发掘出市民社会的宗教精神是理性神论与历史唯灵论,又在表征人类实践的“社会历史”中,指认了以共产主义为目标的无产阶级革命对私有财产关系的扬弃,是人类实现自由的历史前提。据此可知,青年马克思的宗教批判不是对某一特定宗教观念的理论剖析,而是对宗教本身何以可能的社会前提进行的哲学反思。它内含对导致人类不自由的社会前提进行检视,并对人类自由得以实现的历史前提进行展望的社会哲学意蕴。  相似文献   

14.
我认为,目前在我国,存在主义相当流行。即使不是“存在主义”这种自己意识到的思想,起码是存在主义的情绪或者态度在迷惑着人们。这种状态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产生的;即使在自称为现代唯物主义者的人当中,也因此而出现了名为“主体唯物主义”的修正主义主张,由此可见它的影响。其次,在存在主义哲学家中间,创办了“雅斯贝尔斯协会”(雅斯贝尔斯是现代德国存在主义哲学的代表)。这个协会现在改名为“存在主义协会”,出版季刊《存在主义》。  相似文献   

15.
本文作者是苏联科学院院士,《哲学问题》杂志的主编。他于1963年秋随苏联代表团出席在墨西哥举行的第十三届国际哲学会议,本文是他在会议上所作的报告的补充修改稿,发表在《人和时代》(1964)一书中。全文分八节,这里译出的是头三节的全文,共后五节(“人和社会”、“人的精神世界”、“社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个人全面发展的条件”、“自由问题”和“社会主义的人在劳动中日臻完善”)未译。在第一节里,作者概述从古希腊到十九世纪西方著名哲学家对人的本质的看法。共中,他特别强调康德关于人应当是目的而不是手段的思想和关于战争与和平的见解,并且着重叙述了费尔巴哈哲学的人本主义原则。在第二节里,作者评述了现代西方资产阶级哲学家、特别是存在主义者关于人的问题的见解。他首先评述了叔本华、尼采和斯宾格勒的有关观点,其次以很大的篇幅论述存在主义者雅斯贝尔斯、海德格尔、萨特尔、马赛尔等人的见解,并特别吹捧法国存在主义,说什么“‘存在哲学’的法国变种发展到从人道主义立场否定战争,为和平而斗争,高度评价马克思主义哲学,承认马克思主义是发展哲学思维的良好的思想‘气候’。”最后,作者评述了出席哲学会议的某些托马斯主义者、唯灵论者的有关论点。在第三节里,作者阐述了所谓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即所谓“现实的人道主义”的观点。作者曲解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言论,抛弃具体的阶级分析,只字不提阶级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空谈抽象的人,说什么“把物质生产的一切内在可能性解放出来,充分发挥人的积极创造力”,就是人全面发展的现实基础,说什么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学说把注意力集中在人-创造者、人-劳动者上面,而且首先研究把人的积极的、创造性的、建设性的可能性解放出来的途径问题”等等。  相似文献   

16.
德拉-沃尔佩认为卢梭和马克思在平等主义论题上具有继承性关系,因为此论题中卢梭的“相称性平等”“平等主义自由”与马克思的“权利应当是不平等的”以及“按需分配原则”等具有高度相似性。但是,他忽视了马克思的分配原则和卢梭的按贡献分配原则的本质差别,而且对“人身差异”的理解过于宽泛,甚至将自己所主张的“平等主义自由”冠名给卢梭。由此,他的论证无法充分说明马克思是卢梭平等主义思想的继承者。德拉-沃尔佩对黑格尔主义的敌视,对卢梭思想的偏爱,以及由卢梭转向马克思的相关研究经历或许是导致他误判二者关系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萨特尔的《辩证理性批判》一书,代表着对他早期存在主义思想的一种马克思主义式的扬弃。虽然萨特尔并没有说,他后期理论是他前期理论的继续发展,但他认为他前期和后期的理论,至少是基本上一致的。一般认为,他的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和社会哲学,是要把前期的存在主义概念从一种纯本体论的概念改造为一种历史范围的概念,从而在扬弃它们的片面  相似文献   

18.
本文是高田求在《文化评论》杂志一九六四年三、四月号上刊载的《森信成的错误的哲学倾向》一文中的一节,原标题是《关于人的本质》。本文主要批判了日本反党修正主义哲学家森信成的“人的本质”论。森信成自1959年以来,在《马克思主义和自由》一书和其他文章中提出了他的关于“人的本质”的主张,他说:“人的本质……在于自我意识(理性)”、“人类和理性的立场,就是人的立场、本质”,“人的本质在于人类性和理性”。他说这种主张是真正马克思主义的见解,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基础。为了狡辩,森信成还作了两个说明,一个说明说这种见解是基于费尔巴哈的人性论,而费尔巴哈的人性论正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基础。另一个说明说这种主张是有意识地运用了《资本论》的方法。高田求在本文中首先指出森信成的这种主张,与他对日本革命运动及其先锋队进行攻击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同时与目前美帝国主义对国际无产阶级运动进行攻击的新阶段中所流行的人性论也不无关系。接着,对森信成的两个说明作了批驳。关于第一个说明,高田求根据事实,叙述了马克思把人的本质理解为什么和达到这种理解的过程,并与费尔巴哈的人性论有什么关系。他认为森信成关于马克思与费尔巴哈的关系的说法是有意把马克思降低到费尔巴哈,其实马克思在一八四五年就同费尔巴哈主义断绝了关系。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这种理解是人性论中的唯物主义,而费尔巴哈和森信成认为人的本质是“自我意识”、“理性”这种理解则是人性论中的唯心主义。关于第二个说明,高田求指出森信成所说的有意识地运用了《资本论》的方法,更完全是胡说八道。马克思的方法同森信成的方法是正相反的。马克思是从人的社会实践的活动中来找人的本质,而森信成则是从“已经形成的人和动物的对比”中来找人的本质。前者是辩证的、唯物的,后者是非辩证的、唯心的。  相似文献   

19.
孙美堂  王萌 《哲学动态》2022,(10):14-22
权利与权力的关系问题,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那里是以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方式呈现的。马克思在批判前人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现实的批判和否定路径,即扬弃国家与市民社会,消除资本主义私有制,人民以共有的方式实际地拥有权利和权力。马克思的这一思想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在克罗茨纳赫时期,马克思批判了黑格尔用国家消解家庭和市民社会的专制主义,提出了以市民社会为基础的直接民主理想;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后,马克思则明确主张必须扬弃私有制。不过,扬弃私有制不等于否定私权,恰恰相反,他强调应消除外在于个人的中介因素,让人们在大生产和普遍交往基础上自由联合,直接地、实际地拥有生产力和社会财富,从根本上消除权利与权力的对立。  相似文献   

20.
白理明  安静侠 《天风》2013,(1):11-13
信仰与社会接触产生了基督教社会伦理学。尽管丁光训主教没有把自己当作是伦理学专家,不过他的神学思想对该领域有着重大的贡献。他在生活中,就是他融入自己生活的社会中发展、形成自己的神学思想。他没有闲暇紧闭在大学图书馆中思考生活而成为一名书斋式的思想家。他常常面对各种困难的伦理问题,以“行动主义神学家”来形容他也许是最好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