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道教素重炼气之法,认为元气为生气之源,气在则神随生,得元气则生,失元气则死。《云笈七签》卷五十六《元气论》中说:“人与物类,皆禀一元气而得生成,生成长养,最尊最贵者莫过人之气也。”又说“人所以得全生命者,以元气属阳,阳为荣;血脉属阴,阴为卫。荣卫常流,所以常生也。”早期道教的内修之术,便首重“爱气尊神重精。”《太平经》卷一百五十四至一百七十中说:“神者受之于天,精者受之于地,气者受之于中和,相与共为一道。故神者乘气而行,精者居其中也。三者相助而治。故人欲寿者,乃当受气、尊神重精也。”又说:“神精有气,如鱼有水,气绝神精散,水绝鱼亡”,  相似文献   

2.
人各有精,精合其神。 人秉乾坤之真一以生,精虽藏而不见,乃为妙有生本。人以妄想感之,顺而成人。不知先天真壬即含于癸。所谓上善若水,清而无瑕者是也。知其时,因其动而制之,使沉者就浮,以合于神,则壬丙相交,铅投汞也。 人各有精之精,非指浊精,而指的是元精。元精是在恍惚杳冥中忽然间似有一觉一动,而非为外界的感触所致之谓。精合其神的神。非指思虑之识神,而指的是元神,即人的灵明知  相似文献   

3.
一、道之义 老子在《道德经》一书中开宗明义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在第二十五章中又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日‘道’。”  相似文献   

4.
祖师语录     
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 ,冲气以为和。《道德经·四十二章》有物混成 ,先天地生。寂兮寥兮 ,独立不改 ,周行不殆 ,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 ,字之曰“道” ,强为之名曰 :“大”。大曰逝 ,逝曰远 ,远曰反。故道大 ,天大 ,地大 ,人亦大。域中有四大 ,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道德经·二十五章》祖师语录  相似文献   

5.
《中国道教》2018,(6):1-1
《老子道经》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又云:道冲而用之,渊兮似万物之宗。吾不知谁子,象帝之先。又云: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德经》云: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宝。  相似文献   

6.
《阴 符 经 》中 所 蕴 含 的 生 态 智 慧 十 分 丰 富 。 这 些 “贼 盗 ” 之 机 、 客 观 规 律 的 ,并 且 通 过 努 力 还 可 以 因生 态 智 慧 又 主 要 是 通 过 其 所 建 构 的 旨 在 谋 求 天 人 和 而 循 之 。 从 “认 识 ”规 律 到 “因 循 ”规 律 ,不 是 自 然 而谐 、“三 才 ”相 安 的 一 系 列 原 则 、方 法 体 现 出 来 的 。 这 然 、与 生 俱 来 的 ,而 是 需 要 通 过 人 的 不 断 努 力 、不 断一 系 列 的 原 则 要 求 ,对 于 我 们…  相似文献   

7.
,先天,自虚无中来,为万象之宗,天地之祖。无形无象,无声无臭,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然虽无形却能生形,无象却能生象,其所以为创生宇宙万物之祖也。当父精母血交媾之时,先天元即落于其中,成为新一代个体生存之原。故先天之人人皆有,并不缺少也。既然人人皆有先天一,那又何必进行采炼呢?人们从父母交清中获得的先天一是与生俱来的,以乃天赋之性也。不过因人的禀赋有厚薄,成人之后又日渐损耗,所以要采炼之以补偿还原。邱祖云:“接天地无涯之,续父母有限之身。”这就是采炼先天一,向宇宙摄取能量,以补偿自身而获得…  相似文献   

8.
梁发 《中国道教》2011,(6):18-19
在道家哲学中,道有体用.道体就是宇宙的本原,是天地之始、万物之母;从其“用”看,道就是法则秩序,能够顺应天地秩序而行的,那就是“常道”,所以能“周行而不殆”.因此《老子》首章就说: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老子》第21章具体地描述了道的面貌: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宋儒对“惚兮恍兮,其中有象”一句,用“心地光明”作为注脚,充分显露出“道”的玄妙性与真确性.  相似文献   

9.
道与人生     
诗云 :求道问道先问己 ,问心问身安舒否 ?能安能舒何外求 ,安心舒身即是道。人生无因不出生 ,无命无果不出世。无缘相逢不相识 ,有缘千里来相会。  一、何谓道《道德经二十五章》说 :“有物混成 ,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 ,独立而不改 ,周行而不殆 ,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 ,字之曰道。”“道”以字来分析 ,左为走部 ,右为首部 ,意为人生之道路应走在人之前头 ,做为人们之楷模 ,是众人遵守之目标 ,亦是大家公认之道理、准则或道路。一个人如为众人之领导或楷模 ,其言行、举动在食、衣、住、行中表现出来之动作 ,需合乎大家公认之标准 ,学习之…  相似文献   

10.
老子养生思想新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老子养生思想的宇宙观基础作为道家的创始人和道教的祖师 ,老子通过他的《道德经》提供了一种以“道”为核心的道家思想体系。老子认为 ,“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道”产生的 ,并且是按照“道”的规律运动变化的。那么什么是“道”呢 ?老子说 :道可道 ,非常道 ;名可名 ,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道德经一章》)有物混成 ,先天地生。寂兮寥兮 ,独立而不改 ,周行而不殆 ,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吾强为之名曰大。 (《道德经二十五章》)在老子看来 ,真正的“道”是不可以言说的 ,它在天…  相似文献   

11.
读者信箱     
《天风》1994,(6)
麦基洗德是什么人? 编辑同工: 我有一个问题,我很不理解,希伯来书七章说到麦基洗德这个人,“他无父,无母,无族谱,无生之始,无命之终,乃是与上帝的儿子相似”。我实在不理解,他无父无母是从哪里来的呢?无生之始,无命之终,又是什么意思呢?只有上帝是自有永有的,为何说他是无生之始,无命之终呢?我知识太少,请编辑部的哥哥、姐姐给我解答。 云南宣威 吕奉珍  相似文献   

12.
道教辞典     
神(1)指鬼神或天神。有神论者认为,鬼神或天神是流行于天地之间具有人格的精气和元气,或人死后而独立存在的精神意识。《管子·内业》:“凡物之精,此(比)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流行天地之间,谓之鬼神;……是故民(名)气。”意谓鬼神也是一种精气。《周氏冥通记》:“夫生为人,实依依世上;死为神,则恋恋于幽冥。”《混元皇帝圣纪》:“老君者,乃元气。”老君,是道教所信奉的最高天神。作为天神之“神”,如老君等,为道教气功的意想对象,名之曰“存思”或“存神”。(2)指“道”或“一”。邵雍《观  相似文献   

13.
一、“孔德之容,惟道是从”老子《道德经》的主旨就是言“道”言“德”,因此,“道”与“德”无疑是老子哲学的核心范畴。在老子《道德经》五千多字中,“道”出现七十多次,“德”出现近四十次。作为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道”在老子《道德经》中“身兼数职”,有多重含义、不同用法。首先,老子将自己预设的“道”看作是形成世界的本原:“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道德经》第25章,以下只注章次)“‘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第42章)因此,晨阳先…  相似文献   

14.
"杞柳之喻"的重要意义在于,不仅在编叙次第上,具有先声夺人的首因效应;更在义理博弈中,构成告、孟分歧的玄纲要目。其中,二人的论辩焦点明为人性"有无"仁义,实则蕴含"如何"成就仁义。此间不仅是"先""后"有别,更在于"顺""逆"不同,而人性与仁义的顺成关系,正体现于"可以为善"的人性能力中。以至顺变通为表征的性善之"才",又分涉"何以必要"与"如何可能"两个方面:前者彰显"人禽之辨",而后者关乎"力命之分"。我固有之却非生而完具的人性能力,既是杞柳之喻的机括所在,亦系性善思想的根本旨趣。  相似文献   

15.
《周易》卦爻辞的背后是卦爻象,卦爻象的背后是圣人之意。据《易经证释》可知,圣人之意告诉我们如何通过自修而与天道相合,这正是圣人作《易》的本旨所在。文王六十四卦卦序体现的是由先天太极至两仪(乾坤二元),再由乾坤交合产生万事万物,即由先天八卦至后天八卦及六十四卦的生化过程及规律,其所蕴含的"圣人之意"乃是教人由德返道、后天返先天之意。乾卦"元亨利贞"四字所显之乾象为全象,又为圆象,统御一切,无内外,无始终,而人则需先"利贞"才能最终达至"元亨"。乾主气,为道之全,坤主形而包于天,故坤虽具四德而受时地所限。人应本坤道而顺承天,由"利贞"而返"元亨"。临卦处"成终成始"之位,在春之先,故备具乾坤四德;屯、随、无妄、革等卦之二、五两爻因孚乾坤正位,故亦备具乾坤四德。如果明了《大学》内止至善、外明明德之说,《中庸》中和、不息之境,自不难理解《易经》"各正性命""保合太和"即以人合天之旨。  相似文献   

16.
上红点为日,下红点为月,三点白圈为星,日月五星为之七政;上作天,中作地,口作人,天地与人为之三才;上半亦作金,中亦作木,寸亦作水,移日配口亦作火,工亦作土,金木水火土为之五行;地两边顶上两条白气为之两仪生四象生八卦;天亦作永,地亦作世,工亦作公,公至下亦作侯,永世公侯子子孙  相似文献   

17.
《太一生水》札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是在对简文笺注的基础上所作研究札记,讨论了三个问题:1.指出先秦只作 “大”不作“大”。大、一析言之皆为道体之名,“大一”作为同义复词,郎道之名号。“大一”又与“小一” 相对成文。“大以成大,小以成小”,“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应是老子关尹“太一”学说的重要内容。 2.《太一生水》有天地生神明,神明生阴阳的叙述,今存《■冠子》其《泰鸿》等篇所论“神明”,颇与简文 合拍。“神明”作为源于道、生于天地的精气,在万物形成的过程中起着通合万类的作用。严遵《老子 指归》对“神明”说有重要发展。3.《太一生水》并不具备水是天地万物本原的观念。简文之“水”乃大 虚之水,天地之包幕,太一之津液,为由无而有的过渡准备了环境和条件,战国以来形成了浑天说,与 道家思想关系密切。以浑天说观之,太一所生之水,当为天表之水。太一隐于其中,以时环周而行, 故能生天成地,变化阴阳万物,终而复始。  相似文献   

18.
韵诵道德经     
体道章 :道可道  何为道者能成立 ,阴阳未判始无极。虚无之为本体 ,宇宙起源信无疑。天地本始万物根 ,造化枢机由此生。有物混成先天地 ,无所不在满乾坤。无形无情又无名 ,至虚至实且至灵。万物之始天地母 ,不生不灭永恒存。何为可道非常道 ,有形有名万物造。混沌初开阴阳判 ,清浊乾坤从此肇。天布三景日月星 ,风雨阴晴气象新。八卦九州地舆奠 ,飞潜动植山水分。如此万物非永恒 ,有生有灭毁与成。所以称其为可道 ,谓非常道亦是名。何为无欲观其妙 ,先天本性无上道。至虚至寂常无欲 ,杳冥洞观造化奥。徼属有欲后天存 ,虚无发动有性情。六…  相似文献   

19.
妈 祖 又 称 天 妃 、 天后 、 天 上 圣 母 。 系 道 教女 神 之 一 。 妈 祖 的 奉 祀起 于 北 宋 。 北 宋 宣 和 五年 1123年 ,赐 庙 额 曰顺 济 。 南 宋 绍 兴 二 十 六年1156年 封 灵 惠 夫人 。 元 世 祖 至 元 十 五 年1278年 ,再 进 爵 为 天妃 。 明 清 时 期 又 多 次 加封 共 达 36次 , 封 号 累叠 竟 达 64字 之 多 。 《正统 道 藏 》所 收 《太 上 老君 说 天 妃 救 苦 灵 验 经 》中 称 : 妈 祖 为 斗 中 妙 行玉 女 所 化 , 受 太 上 老 君之 命 降 生 人 间 救 民 疾苦 。 明 代 由 皇 帝 钦 定 妈祖 为 道 教 …  相似文献   

20.
来复铭碑     
“无极太极,两仪五行。元于无声,始于无形。皇降衰彝,锡命吾人,与生俱生,与形俱形。仁人合道,理器相成。圣愚异秉,予赋维均。是故,心为郛廓,性为形体。繇太虚有天之名;繇气化有道之名,合虚与气有性之名,合性与知觉有心之名。存心养性,以事其天;慎修厥身,以俟其命;主敬穷理,以养此性。戒慎恐惧,以体此道。不愧屋漏,以事此心。斯与造物为徒矣!不尔,天顾卑之,人顾弃之,其将何以复帝者之命。陈思 沐手撰 济南清真南大寺始建于元代,寺内匾额众多,有碑刻多通,其中的《来复铭》碑,书法道劲,乃该寺创建初期遗物。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