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戴利达先生提出的问题无可辩驳地证明,我就本文和本文诠释的说明,在针对戴利达的众所周知的立场方面,没有达到目的。我很难理解他向我提出的问题。但我将努力去做到这一点,就象一个希望理解和被理解的人那样。我绝对看不出这种努力何以属于形而上学时代或更进一步属于善良意志的康德概念时代。我的思想,我已经在包括巴黎的讲演在内的讲演中说得很清楚:“善良意志”对我来说意味着  相似文献   

2.
“世说新语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最苦痛的时代,也是美的成就权高的时代,而在这种层次背后,却有着魏晋人士所独有的心理建构,即在言行、才性、雅俗、狂慎等不同心理层面的深层构建,展示魏晋名十的心理建构及其悲剧冲突,在伦理观念上,要张扬个性要“宁作我”,而礼法名教的层层束缚,导致了循礼与违礼,崇教与悖教的心灵冲突,归结为人生理想,则是一往情深的主体,  相似文献   

3.
“自传”内容的关键部分是时代信息。 基督教福音适应于任何时代,圣经真理应是绝对的永恒的。我们如何理解“时代信息”这个概念呢?应该是时代的需要,这个“需要”是由多方面现实因素所决定的。就是说在不同的时代我们对圣经真理的属灵发现不同,传  相似文献   

4.
亨迪卡对笛卡尔“我思故我在”的论证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解方式.他将“我思”论证同戏剧作类比,指出“我思故我在”中的两个“我”属于不同的辨别系统.这种跨越不同辨别系统的推理并不一定能成立,因而笛卡尔的论证中有潜在的问题.但借助电视里真人扮演自己的现象以及命名关系这一“概念事实”,亨迪卡论证了“勒内”可以证明“笛卡尔”的存在.亨迪卡最后指出,这种戏剧类比理解之下的笛卡尔论证同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的证明有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5.
<正> 冯友兰晚年在回顾自己的学术活动时,曾将自己在六十多年的学术活动中所探讨的问题归结为:“以哲学史为中心的东西文化问题”(《三松堂学术文集·自序》)。这种总结是实际的。如果把冯友兰一九一五年进入北京大学哲学系视作他学术生涯的开端的话,那末他的学术生涯正好与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同步。象“五四”时代成长起来的大多数知识分子一样,冯友兰没有迴避中西文化的矛盾冲突问题,而是在数十年间,努力从哲学的层面追求对中西文化矛盾的理解,探索解决中西文化矛盾的道路。在这种追求和探索中形成了自己不同于“全盘西化”论,又有别于“保存国粹”说的中西文化观。这种中西文化观所具有的个性特征,为我们今天思考文化问题提供了一面历史的镜子。  相似文献   

6.
我们在冲突中封闭,我们在冲突中开放,我们在冲突中矜持,我们在冲突中对话,我们在……“我们是谁?”罗蒂这样问,以终结一个“我们是什么?”的“传统”。“德性之传统”如何?麦金泰尔如是探究——即便此“传统”在“我们是谁?”的笼罩下。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情...  相似文献   

7.
不同的解读源自于不同时代的历史文化语境所形成的不同的理论视野,而且,不同的阅读个体对同一历史文本也会有不同的解读。从这点来看,在“理解”的问题上,我们必须注意获取可能激活文本的理论意义的新的视界。因此,对一个哲学家某部著作意义的认识与理解,并不能完全以这个哲学家的自我陈述为限制,这是很显然的。比如,冯友兰先生在世时我曾问他,贞元六书中何者最为重要,当时他的回答中并没有提及《新事论》和《新世训》,他在《三松堂自序》和《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七册中也明确说过他认为这两部书价值不高。但在20世纪90年代初,当我研究《新事…  相似文献   

8.
单渭祥 《天风》2023,(8):30-32
<正>教会内,有信徒与教内某人起了冲突,他认为既然冲突已经发生了,那就“走远一点”,采取“惹不起但躲得起”的态度,“反正一个礼拜就遇见一次,绕着走不就行了,如果绕不开就选择去别的教会做礼拜”......以为这样就可以逃避冲突后的结果,远离窘境。还有姊妹曾对笔者说:“我爱教会,也爱牧者。可是,请别让我与有些信徒互动,因为我‘伤不起’......”笔者的回答是:“姊妹,对你的这类想法,我可以尽最大努力去理解和同情,但我实在不能同意你的观点!”  相似文献   

9.
和气东来 和风西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当今世界,尽管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流,但主流之外暗流汹涌,波诡浪急。不同国家、民族、宗教之间此起彼伏、愈演愈烈的对立和冲突,正在挑战人类的智慧与文明。这种挑战,更多地来自“恐怖主义”和“单边主义”的冲突。近百年来,随着西方强势文化的扩张,自我中心主义、西方至上主  相似文献   

10.
政治自由及其意义的限度——列宁的理解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自由是人权理论乃至整个政治哲学中的重要范畴。但是,不同时代和不同政治倾向的人,往往对它作出不同的理解。对于这种不同,人们可以作出各自的评价,但正是这种不同才使得政治文明呈现出不断的丰富和发展。本文主要集中讨论列宁对于政治自由的理解。我们认为,列宁的理解透视出马克思主义政治思维的重要特质,应该是构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中的重要思想资源。一政治自由向来都是指涉人们在政治领域中的自由问题。因此,在讨论政治自由时,列宁往往把它与公民自由这一概念区分开来。他认为,所谓公民自由,指的是社会发展实现了政治领域与市民社会…  相似文献   

11.
与人的参与相关的实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悲剧的诞生》中尼采写道:“当科学之环变得更大时,它会在更多地方碰到悖论。”我的兴趣既不在尼采这个人(虽然他是非常有意思的人),也不在尼采的作品,而在于这个评论本身上。也就是说,我希望在这里理解的评论是与我们时代的思想和经验有关的,而不仅仅是尼采时代的东西。评论是有关“科学之环”的,所以我关心科学,想看看科学知识之环增大时,世界如何变得更为荒谬。可以用任何科学领域的材料来阐明尼采的评论,但我在这里只想考虑两个例子。 我的第一个例子来自于一个只有少数人熟悉的领域,对于大多数受过教育的人来讲,它本质上是极其深奥的,这就是量子力学。我并不想在此谈论专门的技术问题,所以我一点儿也不打算描述这个理论,只是在当讨论问题需要时,我才对量子力学作些描述,而从开始讨论到问题深入下去,都会涉及“如何解释”量子力学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2.
超越生活的独特视角——评张承志的文学创作常春张承志是当代一位颇受关注和争议的作家,这源于他从独特的视角在他的艺术世界里熔铸了一个独异于时代的理想主义者形象,即在不同文化或文明相互冲突的生活情境中审视历史,观照现实以及塑造他理想中的时代品格,与这个理想...  相似文献   

13.
在思想理论界,有些问题的争论常与争论的双方对基本概念的不同理解相关,关于“人的本性是不是自私的”这个道德(“德性”)问题的争论,就属于这种情况。 本来,关于私,在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各种不同的理解,此处仅举五种。一是“私下”,即“背地里”或“一人独处”的意思。孔子说,颜回听他讲学从不提问,也不发表不同意见,但回  相似文献   

14.
怎样设计自己才算成功的设计?请听哲学家康德的理解,他认为,人的追求说到底就是四个问题,即:“我是谁?我要干什么?我能干什么?我如何去干?”  相似文献   

15.
海德格数次在其著作中谈到胡塞尔的现象学对于他的思想形成所起的关键作用。但又在更多的地方申明他所理解的现象学从一开始就与胡塞尔的不同。理解这两点——海德格如何从胡塞尔那里得到解决“在的原义”问题的重要启发,以及他的“现象学存在论”在什么意义上不同于胡塞尔的现象学——是理解海德格的思想、尤其是其“严格性”的绝对必要的一步。本文旨在讲明第一点,即胡塞尔的现象学怎样激发了青年海德格关于“在”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多元文化主义的悖论——对亨廷顿理论的再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不夸张地说 ,后冷战时期全球最大的文化事件当属亨廷顿提出的“文明的冲突”论。当然 ,亨廷顿不一定感到幸运 ,因为相当多的人们 (从西方到发展中国家 )把他的理论直接读成煽动“文明的冲突”之论 ,当成冷战思维的新变种。对此 ,亨廷顿大呼冤枉。他为自己辩解道 :“我所期望的是 ,我唤起人们对文明冲突的危险性的注意 ,将有助于促进整个世界上‘文明的对话’。” (亨廷顿 ,“中文版序”)然而 ,世界局势不幸在按照“文明的冲突”模式发展。 1 999年北约轰炸了科索沃 ,2 0 0 2年美国发动了阿富汗战争并接着进行了伊拉克战争。在此背景下 ,我再…  相似文献   

17.
自我认同是现代性的核心问题。本文从查尔斯·泰勒的两部经典著作《自我的根源》与《世俗时代》出发,论述了他追溯现代自我认同形成的两条不同进路。出于对现代自我的不同理解与把握,福柯和哈贝马斯对现代性有不同的态度和诊断,他们在如何看待现代自我的问题上与泰勒形成交锋。鉴于此,我们从关于现代自我认同的争论出发,就可以对西方现代性的自我理解作出进一步的思考,并从中就如何展开中国的现代性研究获得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正> 我算不上冯先生的学生,我没能听他的课,也没能和他一起工作过。但冯先生从我学生时代起便一直注意我、关心我,表彰我。我很少去看望他,这些大都是别人不断转告我的。我心中非常感激,那个时代很少有人能夸奖我、鼓励我。我常用以自慰的是,几十年来我自觉地没有参加“批判”他,尽管我对他的好些看法颇不赞成,尽管当时也有人要我写文章。冯先生是现代中国已少见的名实相符的哲学家。今天记念他的最好方式,就应该是认真谈点哲学。哲学总是从最根本的地方、从所渭“原始现象”谈起,从头谈起。我认为,这个“头”,这个“根本”或“原始现象”就是“人活着”这一事实。其他的一切,如“语言”、“纯粹意识”、“上帝”、“客观世界”等,都是派生的。“人活着”便生发或包含着三大问题:如何活?为甚么活?活得怎样?  相似文献   

19.
价值多元论说明伦理生活包含有无法合理的解决的价值冲突,是一个我们必须接受的事实,而不是某种我们为了理论的一致性而应该清除的东西。这要求伦理学乃至哲学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调整对自己的本性与限度的理解,这意味着我们首先应该思考的问题不再是"我如何能过上良善生活",而是"我们如何生活在一起",即不是伦理学为政治哲学奠基,而是政治哲学为伦理学提供一个框架,只有在这样的框架下,善与善之间的调和与充分发展才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20.
在可理解的前提下,人们总是趋向用尽可能少的语言符号来提供尽可能多的语义信息。这就是语言使用的经济性。它常表现为省略。不了解这种语言表达的经济性,从而不能恰当把握这种经济的语言表达式的语形与语义的关系,那么就不可能对语言表达式的语义作出正确的逻辑分析。比如有人认为,“他的北京话比我好”不合逻辑。因为话怎么能跟人比较呢!应该说“他的北京话比我的好”,才合乎逻辑,可是很少人愿意加上这个“的”字。(吕叔湘、朱德熙著《语法修辞讲话》第179页)按这样的理解,“他的北京话比我的好”也还可以挑剔,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