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丰君 《管子学刊》2012,(2):24-26,35
推恩说是孟子实现其“仁政”理想的主要措施,它与孟子“爱有等差”的思想并不矛盾.推恩说具有可能性是因为孟子将血缘情感赋予自然的、本能的含义,同时强调这种血缘情感又具有高于自然的理性自觉.孟子以“孝”为“仁”的起点,实质是强调“仁”以人的自然性为起点,这使孟子的“仁”学具有高扬人的自觉性和能动性的内容;同时孟子并不局限于自然因素,他所强调的只是仁义礼智等社会道德需要奠基在人的自然而真实的情感之上,否则会导致虚伪的道德、导致对人性的扭曲.“仁者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仁”的自然性起点并不意味着对理性自觉的否定.  相似文献   

2.
<正> 【例一】《学而》篇:“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一部《论语》,“仁”是孔子之道的核心。包盛(皇侃本)注:“先能事父兄,然后仁道可成也。”“仁道”、即是“人道”。《孟子·尽心》篇:“仁也者,人也,合而育之,道也。”这是孟子为孔子的“仁”所下的简括的界说。意思是说:“仁”这个有关伦理学说的基本概念,它是对“人”而言的;把“仁”这个伦理概念同“人”这个物类概念合拢起来或统一起来,就符合于“道”。我们就叫它“仁道”或“人道”。子夏以孝弟(弟属于孝)为仁道(人道)之本,与《孝经》所谓“夫孝,德之本也。……人之行莫大于孝”的教义是完全一致的。【例二】“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孔安国注:“监,视也。言周文章备于  相似文献   

3.
《孟子》一书中有“齐东野人”一语,宋代以来,不少学者把“齐东”解为齐国以东,把“野人”解为无知的野蛮人。如朱熹《四书章句·孟子集注》说:“齐东,齐国之东鄙也”。王献唐先生《山东古国考》说:“孟子说的‘齐东野人之语’大抵是指的莱国和他以东地带”,处在“氏族部落残余状态”的“化外区域”的人民。也有学者把“野人”说成是  相似文献   

4.
正"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孟子·离娄上》《离娄上》篇前半部分,主要讲"仁"及"仁政"。在第八章,孟子从相反角度揭露和批判不仁。孟子说,对不仁的人不能同他沟通与商议(因为他是糊涂人)。明明危险,他仍然安心;灾祸降临,他仍然争利;他干着使自己灭亡的事而不自知,始终  相似文献   

5.
孔孟都主张实施以伦理为中心的君子教育,对“小人”的教化也不放松,但与君子教育的目标不同,孔子明白指出“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孟子也说:“善政不如善教.”孔子主“性相近,习相远”,非常重视教育。《论语》一书多从“教者”出发谈君子教育,对教育的原则和方法,提出了不少精辟的见解,因之,此书可以看成我国第一本“教育学”教科书,孟子主性善,非常重视修养,《孟子》一书也可以说是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品德心理学”教科书,因为孟子重“内求”,轻“外铄”,他把教育问题心理学化  相似文献   

6.
关于孟子仁政思想的研究中,常见一些论文、专著中把“制民之产”列为孟子仁政思想的一个方面或一个部分。这是不准确的。 制民之产,杨伯峻《孟子译注》译作“规定人们的产业”。这是指治国为政的一个方面;用现代的语言来说,是属于经济政策的范畴,准确一点讲是关于民生的政策。这是任何一个政府都必须关心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孟子学说的主要内容是“仁政”、“王道”的政治理论和性善论的伦理思想。其中性善论是他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也是孟子全部哲学思想的基础和核心。孟子的性善论是先天道德观念论,是唯心主义的人性论。这一点,早已为学术界所公认。但对于孟子人性论在矛盾中所透露出的一些唯物论因素,人们则很少注意。我们认为,这个问题虽然在孟子对道德和人性的看法中所占比重甚小,但是当我们把孟子的人性论看作整个中国哲学史链条上的一个重要环节时,就会发现它对后世则有着不可忽略的影响。下  相似文献   

8.
<正> 孔子死后,儒分为八(据《韩非子·显学》),其中主要是孟、荀两派。孟子提出性善论,主要继承孔子关于“仁”的学说,发展为仁政思想;荀子提出性恶论,主要继承孔子关于“礼”的学说,发展为礼法结合、以礼为主的治国之道。同时,他们也分别从“仁”和“礼”的侧面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一、孟子的音乐美学思想和孔子一样,孟子的论乐文字也是语录式的,它们主要提出了以下三方面的思想。(一)“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孟子·尽心下》(以下凡引《孟子》文字均只注篇名)曰: 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告子上》曰:  相似文献   

9.
孟子的哲学,如同整个儒家哲学一样,走的是人生论而不是知识论的路线.他秉承并深化了孔子的仁学思想,把“仁”诉之于人心,发之为人性,化之为“仁德”,用之为“仁政”,依此而逐步展开出“心性天合一”的本体论、“存心养性”的伦理论和“仁心仁政”的管理论,构成了自己的哲学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0.
重视婚姻,是孟子家庭伦理思想的一个显著特点。他说:“男女居窒,人之大伦也。”(《孟子·万章上》,以下凡引自《孟子》,只注篇名)“内则父子,外则君臣,人之大伦也”。(《公孙丑下》)可见孟子是把婚嫁和孝父、忠君都作为“人之大伦”来看待的。在婚姻问题上孟子主张:“丈夫生而愿为之有室,女子生而愿为之有家,父母之心,人皆有之。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踰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滕文公下》)但在某种特定的情况下,他又敢于推开这种成见,例如,在出现“废人之大伦,以怼父母”(《万章上》)的情况时,就可以不告而娶。只要符  相似文献   

11.
<正> 关于《孟子》的作者,历来有三种不同的看法。一种意见认为,是孟子本人自己著述的。最早持这种观点的是东汉赵岐,他在《孟子题辞》中说:“此书,孟子之所作也,故总谓之《孟子》。”后来,宋代著名的理学家朱熹从文章风格前后的一致性来论证《孟子》为孟轲自己所写成。朱熹说:“《论语》多门弟子所集,故言语时有长长短短不类处。《孟子》疑自著之书,故首尾文字一体,故无些子瑕疵。不是自下手,安得此好?”“观七篇笔势如鎔铸而成,非缀缉可就。”(《朱子大全》)但他也不否认,在著述过程中有弟子参加。清代的阎若璩也认为是孟子本人手著。第二种意见是,《孟子》  相似文献   

12.
战国时有个齐宣王,不忍心看到牛被拉去衅鼓时那战战兢兢的样子,便让人“以羊易之”,岂不知羊同样可怜,如此以小换大,徒给人以吝啬的印象。孟子却善解人意,安慰他说这其实是一种不忍之心,只不过“见牛未见羊”罢了。这就是《诗经》中所说“他人有心,子忖度之”,你把我说了做了却还没想清楚的心思全说出来了。于是,齐宣王感动地对孟子说:“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现在我想说的是,如果孔子他老人家读了王长华先生的《孔子答客问》,他也一定会说:“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道理很简单。《孔子答客问》是一部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13.
孟子“义内”说发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义内”说是孟子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命题,它涉及到人性、人禽之辨、道德礼法的本原、道德理性的普遍合理性等一系列问题。本文分析了孟子与告子围绕人性和“义内”问题所展开的辩论,并根据《孟子》和其他早期儒家思想材料对“义内”说作进一步正面阐发。文章指出,从作为道德本原的“仁”和“义”的关系来看,“仁”源于自然本能,而“义”才是使人区别于动物的自觉意识和道德理性;从“义”和“礼”的关系来看,“义”是一切“礼”的创制和改造的依据,是人们道德理性的终极依凭。因此“义”必然是内在于作为一个类的人的规定性之中的。“义”的普遍合理性可以在历史中得到证明,也可以经由忠恕的方法加以体认。“义内”说在道德实践层面上也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胡瑗性善论的特色是在肯定人皆禀有“五常之性”的同时,又认为圣人所禀为“天地之全性”,弘扬“仁义”并把它落实于现实中也就率先成了圣人的使命与义务。但这并不是说禀有“善性”量较少的普通士人就可对此置之度外。在胡瑗看来,培育并推行“仁义”不仅是士人一生的志向,还是价值的终极追求。胡瑗对“天地”是否可以“道德”论之有两种不同的看法:其一,受道家的影响,认为人与天地不同,天地不仁而人则有仁;其二,继承了《易传》《春秋繁露》的看法,认为天地有仁,圣人亦有仁。此中的“仁”与“不仁”之抵牾充分说明了胡瑗思想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5.
孟荀人性论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性论是贯穿整个中国哲学史的重要内容之一。孟子的性善论和苟子的性恶论是具有典型意义的人性论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现对它们进行比较研究。孟子和苟子分别对人性作了不同的规定:1.孟子所谓人性主要指“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他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孟子·离娄下》,下引《孟子》只注篇名)“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智之于贤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焉,…  相似文献   

16.
李退溪(湿)是十六世纪朝鲜李朝时代的理学大师,是东方杰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所创建的"退溪学"是一博大而深途的思想体系。"退溪学"既集朝鲜朱子学研究之大成,也直接吸取和蕴含了孔孟儒学思想的精髓。退溪先生自幼就熟读《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孔孟儒学对他影响颇深。在《退溪先生文集)}中,常见"孔颜曾孟"或"孔孟程朱"提法,而孔孟儒学思想也渗透在他的言行思想之中。退溪的政治哲学,就与孔孟儒学有着密切的关系。他吸取了孔子的"仁"和孟子"民贵君轻"思想,竭力推行孔孟儒学的"仁政"和民本思想。首先,退溪从君与民在经济…  相似文献   

17.
关于孟子思想,学术界从来有争论,这本是学术问题,可以自由讨论,但“四人帮”出自反革命需要,把孟子定为比孔子更反动的复辟派,全盘否定孟子思想。粉碎“四人帮”以后,《历史教学》、《哲学研究》、《光明日报》等二十家报刊发表了二十多篇文章,对孟子的阶级属性、哲学思想、人性论、“仁政”学说等提出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18.
儒家哲学的核心是求仁,“人者仁也”.“仁”是一个人所以为人的理,充分地实现这个理,即是“尽性”,人通过此“穷理尽性”的活动,方可回归本来的精神家园,找回他安县立命之所.孟子曾说:“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弗由,哀哉I”然而传统  相似文献   

19.
在以往《管子》的研究中,言稷下黄老学派者有之,论齐法家者亦有之,唯不见稷下儒家。本文试从政治思想方面对《管子》中稷下儒家流派作一番探讨。一、行德政——“顺民心”的思想路线行“德政”、“顺民心”是儒家的基本思想路线。孔子讲“德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孟轲讲“仁政”:“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孟子·离娄》上)“德政”、“仁政”  相似文献   

20.
“仁”是最能代表孔子哲学思想的范畴。“仁”的实质究竟是什么呢?孔子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以下只注篇名)仁远乎哉?我欲仁,斯六至矣。(《达而》)当仁不让于师。(《卫灵公》)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雍也》)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里仁》)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君子无终日之间违仁,造次必如是,颠沛必如是。(《里仁》)求仁而得仁,又何怨。(《述而》)从这些论述看,“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