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上博简《仲弓》与《论语·子路》“仲弓为季氏宰章”所记应该是同一件事,但两者在称渭、篇幅、结构、文字方面却差异很大。从这一现象推测,当年孔门七十子后学有记录孔子言行的风气,他们手中都有或多或少的记录孔子言行的素材,今本《论语》就是从七十子后学的笔录素材之中精选出来的,它是孔子语录的“节本”或“精华本”。而在另一方面,七十子后学又在原始笔录素材基础之上进行扩充和阐发,大小戴《礼记》中记载孔子应对弟子时人的文章以及上博简《仲弓》、《子羔》、《鲁邦大旱》等,就是孔子语录的“繁本”或“扩写本”。  相似文献   

2.
一、孔子正名思想的提出孔子的正名主张,显见于《论语·子路》:子路曰:“卫君待于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近也!奚为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阈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于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可见.子路与孔子问答,关乎卫君待子为政事。对此,还可从《论语·述而》中找到另一记载,此即于贡与孔子问答: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  相似文献   

3.
释“加之以师旅”杨宝忠陈剑《论语·先进篇》载,子路、曾、冉有、公西华侍坐,孔子让他们“各言其志”,子路率尔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加之”之“之”,旧多不释,王力先生主编的《古...  相似文献   

4.
一、中在《论语》中 ,孔子提到“中”的次数并不多 ,“允执其中” (《论语·尧曰》 ,下引《论语》 ,只注篇名 )、“不得中行而与之 ,必也狂狷乎” (《子路》)、“力不足者 ,中道而废” (《雍也》)、“中庸之为德也 ,其至矣乎 !民鲜久矣” (《雍也》)。依后人注解 ,常以“中”为“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恰到好处”。《论语》对此解提供了不少的佐证 ,如孔子论君子、论为人 ,要做到“和而不同”、“群而不党”、“周而不比”、“矜而不争”以及“文质彬彬” ;论从政 ,要做到“惠而不费”、“劳而无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  相似文献   

5.
《论语.乡党》篇“色斯举”章,传统标点为:色斯举矣,翔而后集,曰:“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此章历来被认为难解甚至无解,时至今日,不少学者仍在努力探求,出现了一些新的解释。发表在《中国哲学史》2005年第4期黄红宇先生《〈论语〉“色斯举”章释读》一文,认为这是一段以雉为表现内容的歌舞片断,是孔子与子路二人自娱自乐场景的记录,反映了人们师法自然的生活方式。具体释读为:“(孔子)把脸仰起来了,做飞翔和从空中降落的舞蹈动作,唱道:‘山梁上的雌雉,时令到了(交尾期到了)!时令到了(交尾期到了)!’子路共同舞蹈,反复做…  相似文献   

6.
《论语》辩证法与现代文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奠基人和开拓人之一。孔子的学说和世界其他伟大人物的学说一样,由于受历史条件的限制有精华也有糟粕,对现代文明有用的部分我们要发扬光大,糟粕部分我们要予以批判。孔子的学说是以仁爱为核心,以学习为主线,以笃行为依据,以大同为目的展开的。本文拟从“学’牢入手阐述孔子的治学辩证法与现代文明建设的关系。曰、孔子在《论语》中关于学与知的重要论述正确解决了学与知的辩证关系。孔子在《论语》中讲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相似文献   

7.
皇侃的《论语义疏》作为六朝《论语》注解的集大成之作,塑造了一个与汉儒和宋儒理解均不同的独特孔子形象。一方面,随着皇疏将孔子定位为有别于前代圣王的"圣师"角色,《论语》的性质发生改变,成了对夫子"平生应机作教"之迹的记载,因此,孔子在《论语》中呈现为一个深入凡俗世界的行教者形象。另一方面,皇疏中的孔子还表现出了另一种形象,即超凡绝俗、学不可至的圣人本体,借助"隐圣同凡"的说法,皇侃将孔子的两种形象统合于一。而透过这一独特的孔子形象,得以窥见汉学向宋学转向的一丝端倪。  相似文献   

8.
<正>在儒学中,凡是有志于圣学的君子都把“义”看做重中之重,强调必须懂得什么是“义”,并教诲我们若在“生”与“义”中选其一,必须舍生取义。《论语》所记录的孔子直接谈及“义”的内容充分展示了东亚正义的特征。~①其中叶公和孔子共同探讨的“直躬故事”展现了儒学中规定的正义为何具有那样的特征。叶公举了儿子告发偷羊的父亲的事例道破了正直的概念。(《论语·子路》: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他认为因为亲情而为违法的父亲隐瞒是助长违法的行为。  相似文献   

9.
在《论语》中既有孔子对出仕问题的一般化探讨,也记载了很多孔子及其弟子在出仕问题上的具体表现。《论语.阳货》篇保留了三次有关孔子具体出仕行为的记载,孔子在这三次具体的事件上表现出了非常不同的态度,并且在子路质疑时,孔子也没有明确给出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因此,后世学者在解释这些事件时大费周章。但在这些解释中,存在着一个比较明确的历史演变过程,即在先秦及两汉时期,学者对孔子在此类事件上的解释尚显平实,而在魏晋、特别是宋以后,将孔子圣化和神化成为经典阐释的惯常做法,这一点在佛教界的《论语》诠释和李贽这个所谓儒学异端的诠释中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10.
<正> 《论语》樊迟请学稼章是反映孔子教育思想的一篇重要文字,对这一章作认真的研究,对于把握孔子教育思想是很有意义的。这一章的原文是: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子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 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论语·子路》) 孔子答樊迟的话,清楚地反映出孔子的  相似文献   

11.
《论语》之“论”作“伦理”解、圆通解、“选择”解、“讨论编次”解、“编纂”解都是不对的,而应当作“议”解。许慎《说文解字》释“论”为“议”。《论语》、《孔子家语》、孔安国《孔子家语后序》和班固《汉书·艺文志》中的“论”也应释为“议”。《论语》之“论”的动作实施者肯定是孔子,而不是此书之编者。与《论语》相同时期的其他著作中也出现了许许多多作“议”解的“论”字,“语”具有“言说”和“辩论”之义。《论语》书名之义就是:孔子的言论及其与弟子的辩论。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初 ,儒学独尊地位被打破。百年中 ,随着孔子以及儒学思想研究的深入 ,作为儒家重要经典的《论语》一书的文学价值和散文艺术成就逐渐为人们所认识。纵观百年《论语》文学研究 ,就散文艺术而言 ,研究者就其语言艺术、人物描写、文体特征、艺术风格及其对文学发展的影响等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 ,取得了可观的成绩。本文就以上几个方面对 2 0世纪的《论语》散文艺术研究状况作了简要梳理 ,并对其得失和未来的研究趋向作了评说与前瞻。  相似文献   

13.
《孟子》《史记》等古籍中征引的孔子言论,与今本《论语》一致。说《论语》在结集过程中“愈改编愈失真”根据不足。《论语》的重要编者张禹,本受《鲁论》,兼治《齐论》,未曾“背师谀君”,妄改《齐论》。《论语》中“五十以学易”等句中的异文,来自文字假借或传写笔误,并非出自政治、学派斗争需要的篡改。因此,今本《论语》仍然是研究孔子思想的最为直接、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在《论语》注释史上,援引《易》之经传以注解《论语》,是汉晋时期《论语》注释的突出特色。本文比较全面、系统地考察了这一时期援《易》注经的必要性、可能性、分类及其各自特征,并通过考察援《易》解《论语》中的孔子形象进一步加以补证。深人探讨汉晋《论语》注中的援《易》注经及其所彰显的时代风貌,并从中管窥孔子形象及其流变,既能显微出两汉经学与魏晋玄学的学术传承及其转向,更可对后者的中心问题——圣人观及其玄学家所发挥之玄学新义有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暴虎冯河”辨疑《论语·述而》①:“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朱熹注曰:“暴虎,徒搏。冯河,徒涉。”杨伯峻在《论语译注》中进一步解释为“徒手搏虎曰暴虎,徒足涉河曰冯河”。从意思上看,子路好勇,看见孔子夸奖颜渊便发问:“子行三军,则谁与?”孔子不赞成子路之勇,认为这是有勇无谋,冒险行事,所以作此回答。因此,将“暴虎冯河”解为“徒手搏虎,徒足涉河”是很圆通的。但这种解释,可能不够确切。“冯河”一词可能最初见于《易·泰卦·爻辞》:“九二:包荒,用冯河,不遐遗朋,亡,得尚于中行。”高亨认为:“包借为匏,瓠也,今语…  相似文献   

16.
比较上海博物馆藏《孔子诗论》与《论语》等传世典籍中记载的孔子论《诗》的内容 ,可以使我们更为全面地了解孔子的《诗》学思想。以往人们认为孔子对《诗》只有使用层面上的阐发 ,今据上博简《孔子诗论》则可知孔子以“情志”论《诗》 ,对《诗》旨也有精确允当的阐释。  相似文献   

17.
孔子在古代被尊为“至圣先师”,对中国文明的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孔子生前没有留下自己的著作,后人只有通过孔门弟子及其后学所记载的孔子言行才能了解这位至圣的思想。从战国时代开始,不断有人从事孔子言行的搜集和整理。但令人遗憾的是,在这类编著中,真正被广大读者接受、具有经久不衰的影响力的仅为编定于战国时代的《论语》一书。与现存全部孔子言行相较,《论语》所收孔子言行约占1/15强。其他同类编著如三国王肃的《孔子家语》、清代孙星衍的《孔子集语》,所收孔子言行均远远多于《论语》,却未能得到广泛认可,…  相似文献   

18.
<正> 一、研究孔门弟子的意义研究孔门弟子,对解决许多与孔子有关的学术问题有直接或间接的帮助,是目前急需深入研究的一个课题。(一)是深入研究孔子和《论语》的需要。孔子的许多社会活动,是在弟子们共同参与下进行的,要想搞清楚孔子的这些活动的时间、地点和具体情况,单从孔子本身往往不能解决,可是结合着对其弟子的研究,就能一目了然。如《论语·先进》中所记载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弟子各言其志的事,只要知道公西华的年龄,和曾皙谈话的具体内容,就可知道这件事的大体时间和地点。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介绍中国经典迈向西方的开端,即西方人如何第一次阅读、理解、翻译和传播《论语》。它详细地介绍和分析《论语》拉丁版本的历史过程和背景、标题、结构、排版等问题,还有它所显示的孔子形象。  相似文献   

20.
春秋时期百家争鸣大环境下的学术自由、学术批判是《论语》成书的重要原因。后世对孔子的“封圣”及与之相联系的对《论语》的教条化 ,严重违背了《论语》自身所表现出的学术自由、学术批判的精神 ,阻碍了《论语》所提出的积极思想的发展 ,进而束缚了中国人的创造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