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李通玄华严思想研究近年来颇受重视,但对其华严思想的传播影响则较少探讨。通过对宋代材料的梳理,从李《论》入藏、义天来华、禅僧与文人以及民间信众对其思想的充分肯定等角度力图证明,宋代华严学发展中,李通玄华严思想无论在上层文人、还是世俗民众中都是最具影响力的。  相似文献   

2.
唐初居士李通玄《华严新论》自唐大历中期之后流传,影响颇广。五代之后李通玄制像风靡南方。宋代李通玄造像风格在继承五代时期风格之外,造像有了更加明显的文人化特点,从侧面表现了李通玄及其华严思想在宋代文人中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李通玄对日本华严思想的影响,集中体现在日本镰仓时代华严思想家明惠的思想中。在《解脱门义》中,明惠基于李通玄的三圣圆融观、佛光观等,对华严宗的理论和实践做了重新阐释。明惠在继承李通玄思想的同时,结合日本佛教的特色,对李通玄的思想进行了改造,吸收了弥勒上生信仰和密教信仰的要素。明惠的华严思想最重要的特色是建立佛光观等观想的仪轨,将在中国展开的义理华严改造为仪轨华严。  相似文献   

4.
李通玄的华严思想一直被视为华严宗的旁支,对其思想的研究大都集中于以易解华严的思想、格义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的融合及其判教思想、华严经的结构论等方面。通过阅读其论著《新华严经论》可以发现,李通玄的"观心配法"思想是其华严思想体系中很重要的一点,值得我们深入研究与挖掘。  相似文献   

5.
在华严学与华严宗的思想史上,教外华严学者李通玄首次在华严哲学的范畴内使用了"一真法界"的概念。"一真法界"的概念在汉传论典中本出自唯识学,李通玄在注解《华严经》的过程中,逐步赋予其华严哲学的内涵。而"一真法界"思想在澄观等人的进一步充实与完善下,成为了华严宗的核心思想之一,最终与心真如相结合,由宗密发展成为"一心四法界"说。李通玄的"一真法界"思想,成为法藏之后华严哲学的又一个基础性理论,此思想与"理事无碍"的缘起观紧密相连,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地影响。  相似文献   

6.
日本华严宗在镰仓时代形成了两大派别,它们的代表人物分别是明惠和凝然。本文首先阐明了明惠、凝然与中国华严思想家李通玄、法藏等人的思想联系,进而对他们各自提出的道统学说进行了分析,再进一步考察了中国华严思想史上的不同流派以及中国华严教团的成立问题,澄清了学术界对此存在的长期误解,提出了中国华严教团形成于宋代的新观点。最后,对华严宗道统说在中日两国形成的历史过程和它们对近现代佛教研究造成的影响进行了批判性总结。  相似文献   

7.
李通玄是唐代著名华严论师,他所撰写的《新华严经论》对后世影响深远。在《新华严经论》中,李通玄树立了"迁权就实"的判教风格和"取象表法"的释经路径。他在进行净土判释时采取"权—实"二分的归类方式,否定了西方极乐世界的实在性。同时,他创造性地使用"唯心净土"的概念,并将其判作"实土",由此开启汉地净土思想发展史上一个新的论域。  相似文献   

8.
李通玄与法藏虽同值唐朝盛世,但二者所处的地理与政治环境,以及身世、素养、身份、地位的不同却造就了他们不同的华严思想。在判教上,李通玄立十教十宗,法藏主五教十宗;在佛性学说上,李氏倡导法性与人性共通基础的佛性,较早提出了“无情亦有佛性”的说法;在观法实践上,李通玄相对来说,比较重视宗教修行实践,主张教观相分,强调止为观之先。法藏则较重视理论,以观代止,以教代观  相似文献   

9.
<正>中华第一大居士、五台山华严思想奠基人、佛教"华严三圣"创立者、唐代山西寿阳方山寺长者李通玄(635—730),山西太原人,倾毕生之智,以《易》会通佛典"经中王"《大方广  相似文献   

10.
自上世纪初期以来,学术界对宋代华严思想研究以概要性研究为主,90年代中期以后才逐步转入深入研究阶段。史实方面,学术界通过对宋代华严宗的传播范围、主要人物及传承关系的详细考察,拓宽了长期以来学术界对宋代华严宗的认识。学者们认为,宋代华严思想主要继承澄观、宗密所代表的思想传统,注重诸宗融合、禅教一致,并在华严与禅、天台、净土以及儒道思想的融合问题上发表了不少看法。目前,关于宋代华严思想的研究,在研究方法、研究范围、研究主题等方面仍有值得拓展的空间。  相似文献   

11.
五台山是《华严经》中所说的文殊道场。从北魏起五台山就成为研习《华严经》的重镇。华严学因五台山而获得更广泛地流传,五台山也因华严学的兴盛而驰名中外。唐代时,著名华严学者李通玄与华严四祖澄观先后于五台山大华严寺宣讲华严,著书立说,使华严学成为五台山佛教的显学,并形成一支庞大的华严队伍,五台山华严宗得到迅速发展。之后历代高僧至此弘扬华严,现今五台山还有寿冶、梦参、妙江、通愿及其弟子如瑞等著名高僧弘传华严宗。  相似文献   

12.
以《易》解《华严经》──李通玄对《华严经》的新诠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易》和《华严经》分别是儒家和佛教的经典。李通玄以《易》及儒家传统的观点诠释《华严经》,开创了理解华严的新途径。本文从“外道”概念的理解和李氏运用易学思想解释《华严经》中“十方神”入手,分析了他的思想特色,文章最后对这种沟通儒佛之尝试的哲学意义作了发掘。  相似文献   

13.
唐皇室子、太原人李通玄大居士(635—730),留情《易》道,倾注《华严》,由五台山大华严寺转而隐于寿阳方山寺造论,其40卷《新华严经论》,成为佛教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典范,被后人编在一起的《华严经合论》也流布较广,在海内外佛教界和学术界产生深远影响,长期受到人们赞颂,现辑录部分如下:  相似文献   

14.
11世纪,北宋、辽与西夏的佛教进入繁荣时代,其共同的特点是华严信仰的流行。本文在笔者一些先行研究,如对本嵩《法界观通玄记》和《法界观三十门颂》、白云释子《三观九门》等著作的研究基础上指出:在上述地区流行的华严信仰以结合华严与禅的华严禅为主流。为了说明这一点,本文通过文献考察,列举了上述地区流行的一些华严禅典籍以及相应的重要人物,说明了北宋、辽与西夏华严禅流行的具体情况以及它们各自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秦团结 《宗教学研究》2002,36(1):137-141
李通玄的三圣圆融一般是指文殊、普贤、佛三位一体,相互融通,不可分割;从整个《新华严经论》看来,三圣圆融是一种表法,其所表示的佛法具有灵活性,即不只是用来说明三圣之间的关系。而这一圆融的思想所表示的种种佛法都是心的体现,即法不自生,因心而起,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所以本文认为,李通玄的三圣圆融思想的实质是心的圆融。  相似文献   

16.
历史学家陈寅恪说:"中国艺术,造极于两宋。"宋代是真正让中国传统绘画大放异彩、走向成熟并且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的朝代。作为中国绘画史上一座高峰,宋代绘画取得如此成就与其背后的文化是密不可分的。理学思想体系下,上至宋代统治者崇尚文治、推崇书画的政策,下至文人团体追求雅致生活的美学思想,这些因素都将宋代绘画推向一个新高度。从宋代哲学、统治者思想及文人审美文化的角度出发,对影响宋代的绘画发展的文化因素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7.
最近,我俩有幸读到日本华严学文学博士小岛岱山《李通玄传记研究》一书。该书用近8万字的篇幅,对与李通玄传略有关的32篇资料逐一进行深入而周密的考证和研究。将所有资料分为复杂的传记资料和断片的传记资料两类,又分为第一手的根本资料与第二、三手含有捏造、杜撰成份的参考资料,这两类资料对于深入研究李通玄都很有价值。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华严思想分为五台山和终南山两系。五台山系是中国华严思想的主流,终南山系是一种极端特殊的华严思想。五台山系的华严思想是信仰文殊的中国民众扶持的华严思想。它还是中国佛教禅宗、净土宗成立的基础。而终南山系的华严思想却是空谈理论,忽视实践、民众,为唐王朝统治服务的思想。  相似文献   

19.
宋代的文化繁荣局面由文人引领的上层建筑领域的变化与手工业发展带来的物质基础的丰厚共同造就,在此背景下,宋代文人书斋的基本格局趋于完备。书斋是中国古代文人工作生活的主要场所,最能体现中国文人意趣的莫过于宋代文人书斋。苏梅教授所著《宋代文人意趣与工艺美术关系》,以宋代文人书斋为重点,从文房用具、文房杂件、文人清玩三个维度立体展现出宋代文人书斋的场景,并以此揭示了宋代文人的生活情趣和审美取向。所论之精彩,值得圈点。  相似文献   

20.
华严学是当代佛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在国际上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国内学术界对此尚未予以充分重视。本文通过对学术史的回顾,系统阐述了华严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重点说明了其价值和意义,指出中国是华严学的故乡,华严对中国佛教乃至中国古代思想文化都有重要影响,华严学研究应视为传统文化研究的一部分。华严学是中印两大文明交汇的产物,围绕着华严信仰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典籍和思想,华严信仰的传播与发展充分体现了古代文明在丝绸之路上的传播路径。推动华严学研究对于古典学研究、区域与国别研究有重要意义。华严信仰在我国藏地也有一定影响,推动华严研究对发掘藏传佛教文化也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