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点摘编     
道教"真一"思想考李小光在《宗教学研究》2010年第4期中撰文认为,历史地看,道教"真一"思想有三条线索可寻:其一是从葛洪、陶弘景的思想及相关经典中,可知"真一"与当时的"存思"观念有很大的关系。有形有像的"真一"成为"存想"术里最重要的体内神。其二是《升玄内教经》与《本际经》中所言之"真一",作为"真一妙智",成为重玄学的终极修持境界。  相似文献   

2.
久不前,有一位天津的教友同我谈起在港、台及美国等地活动的"灵仙真佛宗",并问它是否属于佛教的一个支派.这位教友还给了几本"灵仙真佛宗"创始人"卢胜彦先生写的小册子,翻阅之余,觉得其中的思想及许多做法,都同正信正觉的佛教格格不入,背道而驰;从另一方面来说,倒是颇能昭示"灵仙真佛宗"的真面目.  相似文献   

3.
"五常"指仁、义、礼、智、信五个核心观念是超越时空、恒常不变之道,是经过儒者长期的精心筛选、提炼、组合而构建起来的核心价值观。先秦孔孟荀对五常都有论述,仁的根本与核心地位逐渐确立。经过汉初贾谊、陆贾、韩婴起步,到董仲舒"五常"提法固定下来,并初步形成了以"仁"为核心,仁与义、礼、智纵向展开的内在思想结构,后来《白虎通》总结,扬雄、王充等人补充、修正,初步构建起了仁、义、礼、智、信"五常"价值观。以程朱为代表的宋儒把五常说成是天理,强调其本源性、普适性,增强其权威性,论证了以仁为本、为体,义、礼、智、信为末、为用的五常之道,完成了"五常"价值观的构建。  相似文献   

4.
"五常"指仁、义、礼、智、信五个核心观念是超越时空、恒常不变之道,是经过儒者长期的精心筛选、提炼、组合而构建起来的核心价值观。先秦孔孟荀对五常都有论述,仁的根本与核心地位逐渐确立。经过汉初贾谊、陆贾、韩婴起步,到董仲舒"五常"提法固定下来,并初步形成了以"仁"为核心,仁与义、礼、智纵向展开的内在思想结构,后来《白虎通》总结,扬雄、王充等人补充、修正,初步构建起了仁、义、礼、智、信"五常"价值观。以程朱为代表的宋儒把五常说成是天理,强调其本源性、普适性,增强其权威性,论证了以仁为本、为体,义、礼、智、信为末、为用的五常之道,完成了"五常"价值观的构建。  相似文献   

5.
公理化真理论把真看作一个原始谓词,并用一组公理和规则给出真谓词的意义,真首先是语形概念。在公理化真理论的标准模型中,一个定理可解释为真。因此模型真和语形真在概念上需要作出区分。通过不同的技术手段大部分公理化真理论都能较好地处理悖论,但DT和KF系统同时证明"说谎者语句λ"与"λ不是真的",此时语形真和模型真产生了冲突。莫德林和费弗曼等国外学者从哲学解释或技术上对此进行的辩护都存在不足之处,本文通过从语义视角入手建立起一种真对应关系后指出,这一受到质疑的结论既不应归结为形式技术问题,不是一个意外的推论,也不必从其他哲学角度进行辩护,问题是由克里普克语义真理论自身在处理强化说谎者悖论时失效所导致的。KF系统两种真的冲突,反而以形式方法揭示了当内、外逻辑不一致时,真理论所具有的性质。  相似文献   

6.
清华简《汤在啻门》中的"地祇"称"地真",容易使人联想到《楚帛书》的"女填"。"女填"应读为"女真",是"女娲"的另一种称法。"地真"和"女真"得名与"真人"有关。真人本指修真得道的人,引申表示圣人、至人或帝王。"地真"和"女真"这种称法是"真"在使用过程中意义泛化的结果,具有明显的道家色彩,对于判别文献的性质有一定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7.
哲学反思的审美维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国有 《学海》2001,(2):19-24
本文从人类的审美活动出发,对哲学的根本特性--反思性--进行了系统的本体论追问与论证,从而以新的理论视野阐释了哲学反思的生存论根据.本文认为,有必要从"审美维度"出发理解"哲学反思",因为"哲学反思"的根据是人的"存在",而人的"存在"在"审美"活动中本真地显现.从"审美维度"出发,就为更加深入地理解关注、守望人的"存在"的"哲学反思"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为敞开和确证"哲学反思"的合法性,为进一步建构、发展哲学提供本体性的生存论根据.  相似文献   

8.
事实与价值、事实与应当、实然与应然通常被看作是根本对立的范畴。与胡塞尔同时代的奥地利哲学家、伦理学家迈农把应当、价值等都纳入"对象"范畴,强调世界上有"应当对象"、"价值客体"。由于有这种"打通",他便顺理成章地取消了传统的学科分界,进而在他的"对象理论"中建立起了与自然科学平起平坐的价值论和伦理学。迈农对存在、真、事实、价值、应当等范畴的同时充满着分析色彩和现象学情调的细致入微的分析,以及在此基础上提出的大量"远绝常蹊"的见解,至少提出了许多不无思考价值的、能够将认识引向纵深的问题,值得我们在推进价值论和伦理学的过程中认真研究。  相似文献   

9.
太一信仰在先秦一直不绝如缕,至汉代太一信仰可谓达到鼎盛时期,但汉武帝郊拜太一,其原因并非是改造国家祭祠系统以适应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而是武帝渴盼长生成仙的个人愿望使然。故汉武帝以后,国家祭祠中的"太一"逐渐式微,但并不能因此认为"太一"信仰就此消亡,它成为道教思想的核心内容,具体体现为当时道教"守一"思想的滥觞。关于"一"的体认和命名,各家不同,本文探讨的是道教的"真一"思想。历史上看,道教"真一"思想有三条线索可寻,其一是从葛洪、陶弘景的思想及相关经典中,可知"真一"与当时的"存思"观念有莫大的关系,有形有像的"真一"成为"存想"术里最重要的体内神。其二,是《升玄内教经》与《本际经》中所言之"真一",作为"真一妙智",成为重玄学的终极修持境界。其三,隋唐以后,因道教内丹术的兴起,其内涵也发生了重要转变,"真一"成为沟通道物关系的中介,发明"真一之气"成为内丹修炼的关键。"真一"思想的发展,体现出古老的"太一"信仰巨大的生命力,其名目在各个时代或有不同,但其主旨却是一以贯之。  相似文献   

10.
在长期的文化生活中,人类已经形成了某种固定的审美传统,其根本特征,可以表述为:和谐、宁静、轻松、惬意、莺歌燕舞、和风细雨.总之,一切的一切都要秩序井然,可以理喻.西方人称"不含奇迹的人生是最合宜的人生",中国人称"平平淡淡才是真".这里,"不含奇迹"、"平平淡淡",正是传统美学与文化的根本特征.  相似文献   

11.
佛智与般若     
郭继民 《法音》2021,(8):59-61
一、佛智佛门智慧深似海,用佛语言,可谓"无边无数无量"。然,若问询究竟何为佛智,尚须费些工夫。依个人陋见,欲言佛智,须明佛之本义。梵语"佛"有觉悟、觉者之义,乃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之三位一体,此言佛即佛智之代称。《心经》所言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意即"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等正觉,汉译为觉悟、佛智、正智,大抵可作为佐证。  相似文献   

12.
羡慕     
晚上散步,偶尔可遇到一位做高官的邻居。他几次对我说:"真羡慕你啊!每晚都可以自由自在地散步。"一开始,以为他在嘲笑我,因为"一等公民天天有饭局,二等公民周周有饭局,三等公民从来没饭局",他是几乎天天晚上都有应酬的"一等公民",没理由羡慕我这个基本上没饭局的"三等公民"。可看看他日甚一  相似文献   

13.
顺真将佛性、般若不共法诬为共外道法,这违背了因三相基本规则之"异品遍无性",是为附佛伪量论。它混同于笛卡尔的马特席斯,妄称"均是科学的一切学科之学科";混滥"量果"与"真知"而谬称"般若",谬言笛卡尔"有相当于佛教量论现量智中瑜伽现量"。其手法是以"所属"混同"所是",从而扭曲一些基本概念和常识。顺真假佛教根识概念而倡导的通灵、巫术等,属于巫术性的神秘主义。附巫迷信假冒宗教会引发附体病征。佛典警戒:坏般若见妄言证圣会堕于"鬼附""魔著",兼坏自他慧命。从心理学看,其凡夫"自我",被压抑成潜意识中的"他者",却又支配着自我神化的意识而不自觉知。因明逻辑,是信仰与修行健康的重要保障,不容惑乱。  相似文献   

14.
该书出版于2009年,展示了美国近四十年文化现状。作者自认为是"文化生态保护者",而非"文化保守主义者",认为美国理论与实践脱节,充斥着反智主义,正处于一个非理性时代。这个时代主要表现为宗教原教旨主义的兴起、公共教育在塑造公民方面的失败等"反智主义"的社会现实。"美国似乎所知越来越少"。  相似文献   

15.
"真"作为王国维词论思想"境界说"的核心,已为学界所认同,但"真"的概念却一直没有一个相对有说服力的解释。以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为研究文本,通过分析、总结得出:"真"并非一个固定的概念,其内涵十分丰富,不仅指创作主体之"真"和描写对象之"真",还包括文如其人之"真",并且在不同条件下具有不同的具体含义。  相似文献   

16.
<正>该书出版于2009年,展示了美国近四十年文化现状。作者自认为是"文化生态保护者",而非"文化保守主义者",认为美国理论与实践脱节,充斥着反智主义,正处于一个非理性时代。这个时代主要表现为宗教原教旨主义的兴起、公共教育在塑造公民方面的失败等"反智主义"的社会现实。"美国似乎所知越来越少"。  相似文献   

17.
思孟五行与乐有密切的关系.<史记·乐书>不仅保留了思孟五行,而且以汉代五行图式,凸显"聖"德的地位."聖"居中,含容"仁义礼智",君位,宫音,土德,具有包容、为主、统合、生生的意蕴.<荀子>、<中庸>,特别是<孟子>与<孟子字义疏证>中有不少关于"聪明聖智"与"天德之知"的材料.戴震的发挥,深得思孟五行的个中三昧.与"聪明"相联的"聖智"是一种"神明"、"天德",是对"天道"的体悟或神契,是体验、接近超越层的"天德之知".切不可从知识论的视域,特别是主客对待的认识论的角度去理解思孟五行.思孟五行是具有终极信仰的、以天道观为背景的"天人聖智五行观",蕴含着深刻的道德形上学的思想,其枢纽是"聖智".  相似文献   

18.
高超 《逻辑学研究》2014,(4):87-104
陈晓平教授对塔斯基的"真"理论提出四点批评,并给出了使用"T′模式"作为真之定义的建议。但"T′模式"并不具有"内容恰当性"和"形式正确性",其引入的对"p"的摹状词解释比塔斯基的方案更复杂,对"真"进行递归定义在现有逻辑学内是不可能的。陈晓平教授对塔斯基"真"理论的批评和建议的失误之处在于误解塔斯基的原意、引入形而上学词项、需要新建形式逻辑。总之,其作为真之定义的"T′模式"是"不能允许地冗长"。  相似文献   

19.
据文献研判,《至元辨伪录》所载全真丘处机去世时大道教四祖毛希琮所发讽刺之诗当为真实记载,其引发之直接原因与作为元初"新道教"代表的全真教团侵占作为金代"旧道教"代表的、已经进入皇家祭祀系统的大道教"玉虚观系"祖庭"玉虚观"等宫观、强行"外加"政治趋向不同的"异端"掌教等有直接关系。真大道十二祖张清志寿至八十四,直至其掌教时,真大道依然是以内道外法的"体用"之道同时并重,法术之用为其立教的两大基础之一。通过新发现碑刻题名分析可知,真大道暨"天宝宫系""辈"字排列为:"德、成、清、进、天、忠",此为目前元代道教惟一可以确认的辈字"字谱"。许昌天宝宫实是元中后期真大道根本重地,五任掌教出身于此。其道脉传承元明之交延续未断,但明初所属道派不明,然至迟明弘治时该宫传承已转为全真华山派。  相似文献   

20.
养正,主要是指培养端正的心性、行为与人格。中国文化是一种注重"养正"的文化,"正道"是其核心范畴与根本价值追求。儒家强调"诚意、正心"等八条目,释家强调"正见、正念"等八正道,道家强调"心斋、坐忘"与"修真"(真即"正"道,与旁门左道、歪门邪道不同),中医理论强调扶正祛邪、"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武学理论强调"中正安舒",等等。传统文化倡导国人恪守正道、弘扬正气、捍卫正义,通过正身、正心、正行等人格修养路径养浩然正气,做正派之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