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五台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它对中国佛教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日本佛教史上著名的“入唐八家”之一的日僧圆仁,在唐文宗时以“请益僧”的身份来华参学,曾于唐开成五年(840年)四月来到五台山,他在五台山巡礼朝拜文殊菩萨圣迹,参观瞻仰五台山佛教寺院,前后逗留将近两个月。在他所作的《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不仅大量记叙了唐代中国佛教的状况,也对五台山佛教作了翔实具体的记载,为我们研究五台山佛教留下了极为宝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2.
泽者前言唐、宋时期,日本僧人上五台山朝圣求法者甚多,至今仍有两部朝圣名著流传于世,一部是唐代圆仁的《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另一部是宋代成寻的《参天台五台山记》。前者尚为人们所熟知,后者知者较少。此书在日本流传颇广,版本亦多,计有写本十三种,复制本一种,活字本七种,各书中以南宋时期的写本为最早。日本学者平林文雄教授搜集了各种本子,详加校订和考证,作了《参天台五台山记校本并研究》一书,其中第三章“参天台五台山记的传本”,  相似文献   

3.
正11世纪70年代,正值日本中止遣唐使后,严禁本国人海外渡航的岁月。然而,这阻挡不了日僧成寻(1011-1081)入宋巡礼天台山和五台山的强烈愿望,他毅然铤而走险,偷渡入宋。在实现了巡礼圣迹的宿愿后,他滞留宋地,再未归国,于元丰四年(1081)在汴京(今开封)开宝寺圆寂。他撰写的入宋旅行日记《参天台五台山记》(以下简称《参记》)是中日文化交流史上一部极其珍贵的史料,为11世纪东亚汉字文化圈人员往还、双向互动的历史,留下了无可取代的重要文献资源。  相似文献   

4.
成寻大师,姓藤氏,事石藏文庆,禀密教,系日本京都大云寺僧人。日本三条天皇延久四年(1072年),他携带圆仁慈觉大师的《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和奝然法济大师的《入宋日记》,同其弟子赖缘、快宗、圣秀惟观、心贤、善久、长明一行八人,搭乘宋人孙忠商船,于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三月入京。在巡礼天台山和五台山的圣迹以后,抵达汴梁(今河南开封县治)。他向宋神宗进献了银香炉、木槵子、白琉璃、五  相似文献   

5.
唐代,是中国佛教最繁荣的时期,而当时佛教名山胜境,则首推五台山。在唐代二十个皇帝中,除了武宗反佛之外,其余都是崇佛的,对五台山佛教采取了特殊的扶植政策,尤以太宗、高宗、武则天、代宗、德宗、宪宗、文宗为甚。佛教的各个宗派如华严宗、净土宗、天台宗、密宗、律宗、禅宗的名僧,纷纷到五台山活动,在这里建立了自己的基地。远自日本渤海、新罗、罽宾、乌茶、摩伽陁等国的僧人,慕名专程来求法巡礼.国内的善男信  相似文献   

6.
唐宋时期,见于史籍的国际五台山巡礼活动中留下了关于口译者的记录。唐高宗敕鸿胪掌客为译语人,陪同释迦密多罗参礼;不同身份的新罗译语人促成了日本圆仁的五台山之旅,日本译者也在巡礼中得到成长;北宋日僧成寻参礼五台山时,有民间通事客人一路相伴。官方译员、国际译者、民间口译等不同类型的译者在五台山佛教国际交流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日僧成寻撰写的入宋旅行日记《参天台五台山记》中有关佛教的记述随处可见自不待言,但有关道教的记述也为数甚多。本文从他参拜道教、访问道场以及与道士的交往等方面,考察天台宗发祥的根本道场天台山的道教信仰状况,并探讨成寻与道教的关系。抵达天台山翌日,成寻便去礼拜地主山王元弼真君,随后为祈祷旅途安全,他还曾去参拜寺家镇守神天齐仁圣帝等诸神。在郑州灵显王庙他供奉烧香,杭州葛仙公炼丹泉有他的身影,他与道士的交流也时可寓目。作为虔诚的佛教信徒,在宋地虽与道教略有接触,但他始终毫不犹豫地坚信"以佛教最为胜"。  相似文献   

8.
唐代是中国佛教的鼎盛时期,也是五台山佛教的极盛时代。这是因为,五台山是文殊菩萨道场,栖息着许多著名的高僧大德,流布着中国佛教的天台、唯识、律宗、密宗、华严、净土和禅宗诸宗。五台山又境系太原,太原是李渊起兵推翻隋朝的发祥地。所以,唐代二十位皇帝中,除武宗发动会昌发难,毁灭释教外,大多数皇帝都不同程度地尊崇佛教,优礼五台山。“常例每年敕送衣钵香花等到山,表施十二大寺”外,还赐五台山佛教“细披五百领,绵五百吨,袈裟布一千端,青色染之,香一千两,茶一千斤,手巾一千条”(《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三),供山众衣药之需。同时,唐王朝还兴建寺塔,雕塑佛菩萨像,  相似文献   

9.
董鑫 《五台山研究》2021,(1):54-57,64
五台山在东亚佛教交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不仅要归功于它在汇聚与传播佛教思想上的卓越功绩,还要归功于它所输出的"五台山圣地观"对整个东亚佛教圣地形成模式的影响.这其中以日本的灵山信仰最为明显.作为整体的"五台山圣地观",至迟7世纪后期传入日本,通过以菩提仙那为代表的入日弘法僧的推介、以圆仁为代表的入唐求法僧的弘扬,在日本广...  相似文献   

10.
五台山佛教音乐是对五台山所有寺院的僧人在日常佛事、各种法事、节期中所演奏的具有音乐性质的曲调的统称,僧人们称其为“佛曲”。这些佛曲是五台山日常佛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音乐角度讲,它包括“声乐”、“器乐”两大类;从应用功能角度讲,它又根据形式分为“经文音乐”与“经外音乐”两大部分。  相似文献   

11.
法尊法师是五台山现代著名高僧、佛学家、翻译家和教育家。法师两度入藏,遍访名师,广学经论,译经著书,为汉藏文化交流作出巨大贡献。法尊法师还特别重视僧才的培养,从事佛教教育工作28年,为佛教培养出许多解行并重的僧才,从而形成了一套佛教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12.
中国五台山的佛教文化对东亚所产生的影响非常深远,从唐宋时期至五台山巡礼求法的日本僧人,和五台山有着缘源关系的日本寺院,在日本流传的五台山文殊像以及东大寺的“四圣御影”等四个方面,论述了五台山佛教文化在日本的传播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新时期五台山研究的一块丰碑宋晓芹高权德五台山是世界著名的佛教道场,名冠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五台山留给我们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散见于各种史籍之中和仍然保存在五台山各寺庙内的碑刻文字,内容丰富,足以佐史、补缺。这些碑刻文字就是这座宝库中的一株灿烂奇葩。...  相似文献   

14.
五台山是享誉国内外的佛教圣地。唐代时五台山佛教达到鼎盛,寺庙林立,高僧倍出,“学佛道者,多宗旨于五台”。因此并有许多国内外的僧人前来巡礼弘法,特别是吴越之地的天台宗九祖湛然、华严宗四祖澄观等高僧至五台山弘传天台教义与华严宗旨,从而促进了五台山佛教的兴盛发展。五台山也有好多僧人至吴越参访弘法。这种相互交流为两地的佛教文化丰富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由省社会科学院和五台山研究会组织几位同志翻阅了大量历史资料,从中选出有关五台山的一部分记载,重新加以点校注释,陆续出版一套五台山研究丛书。其中包括《五台山游记选》、《五台山古诗选》、《五台山楹联集锦》、《五台山碑文集注》、《五台山佛经总目》、《五台山佛教史》、《五台山花卉》、《五台山革命史》、《三传点校注评》及《五台山巡礼行记校注》等。这批文献资料跨越历史一  相似文献   

16.
1、巩县石窟寺的《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序》河南省巩县石窟存一经幢,署文“前率府长史王元明奉为亡父母洎亡妻、见在兄弟、合家大小、六亲眷属、一切众生建立此幢,咸同此福”。时间是开元19年(731年)11月15日。该幢有《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序》一篇,言及五台山崇拜之由来。文云:“佛顶尊胜陀罗尼经者,婆罗门僧佛陀波利仪凤元年(676年)从西国来自此土。到五台山次,遂五体投地向山顶礼曰:如来灭后,众生潜灵。唯有文殊师利于此山中汲引苍生。……举首忽见一老人从山中出来,遂作婆罗门语谓僧曰:‘……然汉地众生多造罪业,出家之辈亦多犯戒律。  相似文献   

17.
五台山位于山西省东北部.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自北魏以来,历代统治阶级崇信五台山,视其为“圣山”、“灵山”,对五台山佛寺建造予以不同程度的扶植,遂使五台山形成规模庞大的佛教建筑群。目前五台山保存有中国唐、宋、金、元、明、清以及民国时期七个朝代的寺庙68座,其中,台外21座,台内47座。台内寺庙中,有黄庙8座、青庙39座。  相似文献   

18.
五台山是东亚的佛教圣地。自古以来,就有印度、西域、日本、朝鲜的许多朝拜者前来五台山巡礼,因为它是文殊菩萨的圣地。韩国、日本有以五台山命名的佛教圣地。由此可知,五台山佛教在东亚的影响是多么大啊!  相似文献   

19.
一九八五年七月,我受日本中国佛教研究者访中团的盛情邀请,代表五台山研究会,陪同该团去五台山进行了参观考察。该团赠给我会一本日文中文对照的《参天台五台山记》,并言“请予指正”。今就该书第五部分中的一段中文,予以点校,以供学界参考,兼答该团之嘱。《参天台五台山记》第五部分中的一段中文曰:景德三年,予知银台通进司,有日本僧入贡,遂合门之。僧不通华言,善书札,命以牍对,云:“住天台山延暦寺,々僧三千人,身名寂照,号圆通大师。国王年二十五,大  相似文献   

20.
<正> 五台山相传是文殊菩萨居住的灵圣之地。从南北朝以后,这里逐渐成为佛教徒巡礼朝拜的文殊信仰中心。唐宋时期寺院林立,天台宗和华严宗等佛教宗派都很盛行。有关五台山的文殊信仰和佛教流行情况,以唐慧祥《古清凉传》、宋延一《广清凉传》、张商英《续清凉传》的记述最为有名。现以此三传为主要依据,并参考其它有关文献,着重对唐宋时代五台山的文殊菩萨信仰进行考察。一、清凉三传及有关资料唐慧祥撰《古清凉传》二卷。全书分五部分:(一)立名标化,引证《华严经》说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住处,并引图书介绍此山名五台山和清凉山的原因;(二)封城里数,介绍五台山的地理位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