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班班多杰  周拉 《法音》2007,(5):37-43
二、萨迦派关于上师善知识的地位和作用的论述本文根据萨迦派学者阿罗仁波切的著作《萨迦加行教言解脱道之明灯论》[1]中的关于依止上师善知识的论述,分析萨迦派有关上师善知识的思想。在《萨迦加行教言解脱道之明灯论》(以下简写《明灯论》)一书中,萨迦派把依止上师善知识之规则分四个部分:  相似文献   

2.
班班多杰  周拉 《法音》2008,(10):45-53
四、格鲁派关于依止上师善知识在修学佛法中的地位和作用 藏传佛教格鲁派也和其他宗派一样重视依止上师善知识,认为上师善知识是接通佛之身、语、意与一切众生之间不可或缺的管道。本文以宗喀巴大师的名著《菩提道次第广论》为资料依据,阐释和论述格鲁派关于皈依弟子依止上师善知识的内容、特点和作用。  相似文献   

3.
周拉  班班多杰 《法音》2009,(2):39-44
在2007年第2、5、10期及2008年第10期的《法音》上,我们以宁玛派学者华智仁波切的名著《大圆满前行引导文》、萨迦派学者阿罗仁波切的著作《萨迦加行教言解脱道之明灯论》、噶举派学者塔玻拉杰·索南仁青的著作《解脱庄严宝——大乘菩提道次第论》、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的著作《菩提道次第广论》等论典的内容,梳理和阐释了藏传佛教各宗  相似文献   

4.
印顺 《法音》2006,(11):17-19
一、善财与福城“华严法门”中,以善财童子访问善知识为因缘,阐明菩萨行,一生精进而入普贤地的,是〈入法界品〉。西秦圣坚所译的《罗摩伽经》,仅是一小部分。唐般若所译的《大方广佛华严经》四十卷,是〈入法界品〉的别译。般若所译的内题《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经后记说“:《大方广佛华严经》百千偈中,所说善财童子亲近承事佛剎极微尘数善知识行中,五十五圣者善知识,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1]入不思议解脱境界”,就是《大智度论》所说的《不思议解脱经》;也就是“入法界”。〈普贤行愿品〉,是这一品的品名,但一般流通…  相似文献   

5.
班班多杰  周拉 《法音》2007,(2):31-32,33-36
众所周知,有人将藏传佛教称为喇嘛教,另有一些学者对喇嘛教的称谓不以为然,认为这样的称呼不科学,甚至认为这有贬低藏传佛教的嫌疑。藏传佛教称喇嘛教孰是孰非、是对是错,姑且不作评论。本文仅以藏传佛教各宗派关于上师善知识的论述为依据,对上师善知识在藏传佛教中的地位、作用等问题做一些客观的诠释、解读,以便使人们对这个问题有符合事实真相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吴越国王钱俶三次刻印《宝箧印经》、三次造塔时间上联系紧密,以往大部分学者都认为钱俶所造阿育王塔均用于装藏《宝箧印经》。本文首先引述和辨析了中日学者关于日僧道喜《宝箧印经记》的最新研究进展,提示其背后道喜的撰述立场可能影响了历史记述。继而考察目前存世的钱俶刻印《宝箧印经》的贮存方式、吴越国阿育王塔的内部构造,试图厘清经、塔的真实共存关系,发现两者往往分离贮存。最后将钱俶所刻《宝箧印经》与其所造阿育王塔在东南沿海吴越至宋大塔中共存的仪轨实践和历史背景作一引申推测,认为《宝箧印经》乃是一种"法舍利",吴越国阿育王塔在当时应是作为"法身舍利"和江南佛教圣物加以供奉,而非根据《宝箧印经》所造。钱俶造塔纳经的幕后推动者很可能是力倡印经造塔弘法的吴越高僧永明延寿。  相似文献   

7.
浅谈师生关系研习︽菩提道次第广论·依止善知识章︾有感妙音最近,我看了一篇《大墙内的母爱》的文章,内容是说一个女狱警用博大的母爱精神,成功地感化了一群想改正错误,但又自卑的女囚。因为她不象某些狱警,用轻视、呵责的态度去对待囚犯,而是用一种宽容慈爱的心去...  相似文献   

8.
周贵华 《法音》2005,(12):10-19
一、无为依唯识学在印度的发展简述无为依唯识学[1]是在瑜伽行派根本唯识学发展时期由弥勒、世亲的著述(如《究竟一乘宝性论》、《辩中边论》、《大乘庄严经论》、《佛性论》等)提出的,与《瑜伽师地论》、《摄大乘论》、《唯识三十颂》等提出的有为依唯识学构成瑜伽行派唯识学的两支。“无为依唯识”作为一个概念描述范型,可以看成是用“无为依”对“唯识”的一个限定。“无为依”意为,无为法心性真如是一切法(万有)之根本所依,这主要从本体论意义上而言。“唯识”则指一切法的唯心(识)性,以及一切法以心为因而缘起,主要从识境论以及缘起论(…  相似文献   

9.
下面再看《坛经》的正文就知道般若的力量了。次日,韦使君请益。师升座,告大众曰:“总净心念摩诃般若波罗密多。”复云:“善知识,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缘心迷,不能自悟,须假大善知识  相似文献   

10.
唐代文轨所撰《因明入正理论疏》又名《因明入论庄严疏》、《因明入正理论庄严疏》和《庄严疏》。本疏写作于玄奘译出《理门论》之后,具体年代不详。《因明入正理论》(简称《入论》)的旧疏最初有神泰、靖迈、明党三家,后来又有文备、文轨、璧公诸作,被窥基的《因明入正理论疏》称为“古疏”。在窥基《大疏》问世之前,古疏以庄严寺僧文轨之疏最为流行。 《入论》古疏除《庄严疏》和净眼的《入论》疏、抄(见敦煌遗珍)外均散失不存。《庄严疏》原为三卷。其中第三卷是依据陈那的《因明正理门论》(简称《理门论》)十四过类的内容来疏…  相似文献   

11.
高斌 《佛教文化》1994,(6):43-44
我曾因迷信气功而走火入魔,幸得善知识引导学佛修行而走出魔境。其间,读到《佛教文化》、《法音》、《禅》等佛刊上不少谈及佛教与气功问题的文章,也读到许多大德论著中的有关论述,受益匪浅,并曾致函《佛教文化》请求刊登这类专题文章。  相似文献   

12.
阿底峡尊者于公元九八二年出生于札户罗国(今孟加拉国达卡地区),是迦尔耶那师利国王的第二子,幼名月藏。出生十八个月就能读诵“赞佛”文句。十五岁时,能以所学《正理滴论》的道理降伏外道。年满二十一岁即通达一切明处。尊者幼年不贪王位,专事游历,遍经诸国,访师学法。所依止的名师中得成就者有十二人。他依止黑山寺罗睺罗毱多受大灌顶并学一切修行教授。  相似文献   

13.
《法音》2021,(5)
正石头希迁(700-790)是唐代著名禅师,俗姓陈,端州高安人(今属广东)。初从六祖慧能出家学禅,后依止行思。行思又命其往参南岳怀让,91岁无疾而终,谥号无际大师。著有《参同契》《草庵歌》。关于其法号"石头和尚"的来历,《宋高僧传》记载说:  相似文献   

14.
对《坛经》自在解脱思想的认识阎孟祥禅宗的解脱论,是颇引人注目的一个问题。学术界通常认为,从惠能开始,大力倡导顿悟成佛、自在解脱。但对这种解脱论的来源,有人提出:“惠能以后自在无累的解脱说主要不是来源于弘忍以前初期禅宗;印度佛教是一种苦行佛教,与自在解...  相似文献   

15.
神会的心性解脱思想总体上来说仍然是慧能南宗禅的"自性解脱"观。不过,神会又特别突出了众生心中所具有的"知解"之性。"知"即众生心的体性,为众生所本具;同时也是众生"识心见性"的能动主体,所谓的"解脱"只有通过众生心所本具的"自然智"发起对寂静之心体的观照作用,在"知"与心体"相应"的过程中才能实现。同时,神会在强调"知解"在众生解脱道路上的重要意义时,又特别突出"善知识"的指授作用对解脱成佛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佛学小词典     
《佛教文化》1995,(2):16-16
净土宗:亦称“莲宗”。中国佛教宗派之一。唐代善导创立。主要依据《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和世亲《往生论》。说死后往生阿弥陀西方净土(极乐世界),故名。相传东晋慧远在庐山邀集僧谷十八人成立“白莲社”,发愿往生西方净土,故被后代奉为初祖。次后影响较大的是东魏汾州玄中寺昙鸾,著《往生论注》,认为世风混浊,靠“自力’”解脱甚难,靠“自力”解脱甚难”,而主张“乘佛愿办”(“他力”)往生净土,这种教义为“易行道”;称“  相似文献   

17.
中国佛教的宇宙结构论方立天本文据中国僧人编集的《经律异相》、《法苑珠林》、《法界安立图》等著作中的有关资料,论述了中国佛教关于宇宙结构的学说,着重论述了宇宙空间图式论和宇宙时间观两大问题,总结了中国佛教宇宙结构论的信仰特征和思维特色。作者方立天,中国...  相似文献   

18.
利奥·施特劳斯认为,《神学政治论》运用了显见表述与隐秘表述交织的写作方法,而这个方法源自斯宾诺莎对《圣经》的解读。该观点曾被一些学者视为研究《神学政治论》的指南。而本文认为,施特劳斯对《神学政治论》的写作对象和解经规则的理解与文本本身并不一致,他对斯宾诺莎的阅读方法与写作方法的论述也存在自相矛盾之处,他关于《神学政治论》中存在显见表述与隐秘表述的看法在很大程度上属于曲解生义。  相似文献   

19.
李华(714-774)所撰《荆州南泉大云寺故兰若和尚碑》的碑主惠真是天台宗僧人,而且是天台宗玉泉寺系的主要弘扬者.年十三依止西京开业寺,事律僧满意为师.惠真曾经去天竺求取佛典,至海上遇义净三藏而归国,惠真学习了义净所带到中土的律本.此后,惠真成为天台弘景的高足.惠真是在两京认识弘景,并且在两京拜师且跟从弘景学习的.学成...  相似文献   

20.
《法音》1989,(6)
我早年在学习《俱舍论》时,对阿罗汉的果位发生了怀疑。我们知道,佛教非但不怕别人怀疑,并且还提倡大胆地怀疑!每一部论著的成立,不知道经过了多少次反复地研讨和辩论?加《俱舍论》、《中观论》、《成唯识论》等,它们之所以被通称为论,就是因为它们不是某一个或几个人的卓识远见,而是经过大批学者善知识们在精心辨析和缜密地抉择之后确定下来的。经得起风吹浪打的论——就是智慧的汗水和血肉汇集起来的海洋。要学会佛法或真正弄懂佛学这门博大精深的知识,不经过反复的辨析和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