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诗歌约占旧约圣经的三分之一。完全不存在诗歌的旧约书卷只有7卷,《诗篇》整部都是诗歌,《约伯记》《雅歌》《耶利米哀歌》《箴言》,还有《传道书》的大部分以及先知书(除《耶利米书》《但以理书》和《约拿书》以外),甚至是历史书的一些段落(参创49;出15;士5;撒下22及其他)均是诗歌体。  相似文献   

2.
无名与有为     
陈志华 《天风》2011,(9):11-11
圣经中以女子名字冠以卷名的经卷共有两卷,分别是《以斯帖记》和《路得记》。细读《以斯帖记》,就会发现在长达10章的篇幅里,没有一次提及神的名字,倒是一些无足轻重的名字,诸如7个太监和7个大臣的名字,却如数家珍,一个不缺。为何如此重要的神的名字,只字未提,而无关紧要的人名倒一一列举?这种让神名字缺席的撰写手法从未出现在其他经卷中,其中的缘由到底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3.
为了正本清源,本文拟扼要介绍一下圣经原文版本的情况: 圣经又称新旧约全书,旧约39卷,新约27卷。旧约除以斯拉记4章8节至6章18节,7章12节至26节;但以理书2章4节至4章28节;耶利米书10章11节三部分用亚兰文所写的以外,其余均用希伯来文写成。新约用希腊文写成,20世纪中叶(1947—1952  相似文献   

4.
<正>诗是情感共通的语言,诗不但可以跨越时代和民族,而且能打破人与人之间贫富、智愚、老少的界限;诗能够触摸人的心灵深处,引发共鸣,让人找到真正的自我其感人之深、影响之大,是公认的。中国诗歌的历史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唐诗宋词是中国诗歌创作的两个高峰。圣经中的《诗篇》、智慧诗歌(《约伯记》《箴言》)、爱歌(《雅歌》)和哀歌(《耶利米哀歌》)是来自希伯来的诗歌,在世界诗坛上同样占有一席之地,它是"基督教的诗经",也是家传户诵的典籍;是普世教会崇拜的指南,也是信徒灵修的良伴。  相似文献   

5.
紧紧束腰     
当我读到耶利米书1章时,深受感动,得到许多亮光,但仅以耶利米书1章1至7节与弟兄姊妹共勉。 耶利米书1章17节说:“你当束腰,起来将我所吩咐你的一切话告诉他们。”这里谈到两件事,一是“你当束腰”,一是“将我所吩咐你的一切话  相似文献   

6.
成为美好     
苏喜乐  吴新望 《天风》2018,(11):9-10
我们在世界上生活,绝大多数人都有这样的体验:春天——杨柳拂面,夏日——雨打荷花,秋天——丹桂飘香,冬日——原驰蜡象……这样的体验让我们感知世界的丰富与美好。《创世记》1章31节和《传道书》3章11节两处经文也都言及上帝创造的完美,《创世记》1章最后的结语建立于上帝在前六日里凭着他超在的能力合乎逻辑地呈现出一个完整的、理性的世界:正如《传道书》3章11节所说:“上帝造万物,各按其时成为美好……”  相似文献   

7.
耶利米先知以善于在传达蒙召使命的同时表述个人情感而著称。其五篇自己的“忏悔文”贯穿于《耶利米书》中。这些忏悔文表达了上帝的意旨与预定及个人的意志回应和理性间的微妙关系。  相似文献   

8.
按一般审美观点,黑就不足以成秀美!但在《雅歌》——一卷蕴涵着基督与教会甜美爱情的书里,却用“虽然黑,却是秀美”来刻划一种属灵形象(歌1:5),把“黑”与“秀美”统一在一种属灵的品格之中。  相似文献   

9.
犹民逾越节后五十天,庆祝“收获节”:每户人家的新麦做成两个面饼奉献于主,感谢主赐予丰收。这天又纪念梅瑟颁布十诫。梅瑟带领犹民出埃及,过红海,约五十天,在西奈山上,得到主赐刻在石板上的十诫。这天,犹民称为“五旬节”,每年热烈庆祝,到圣神降临那天,已不止1500多次了。  相似文献   

10.
贺年片,由来已久。索其渊源,是汉代官吏相互拜谒,所使用的“刺”(也称“谒”)演变而来。据清代赵翼《陔余丛考》卷三十载:“古昔削木以书姓名,故谓之刺;后世以纸书,谓之名帖。” 这种“刺”,也称“名刺”。宋代《清波杂志》记:宋元佑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用佣仆持名刺代往。”这里的“名刺”,就是用纸书写的“名帖”,也称“拜年帖”。在《癸辛杂识》一书中,也记载了宋代官场中,每逢新年之际,有相互投递“拜年帖”的习俗,当时称“送飞帖”或“送门状”。可见宋代官吏之间,相互“贺节”与“拜年”之俗,是很盛行的。不难想到,下级对上级,以及交往亲密者,定要带着礼品,亲自登门去“拜年”了;对于下级和同僚,则视其关系而投递“拜年帖”,以表礼貌性的慰问与祝贺,从而免去了涉足之劳。  相似文献   

11.
《耶利米哀歌》(下文简称《哀歌》)在《圣经》中是哀歌的杰出代表之一。在国破家亡之时,先知通过哀歌抒发苦情。他们通过追述、肯诉、哀求,将他们的痛苦、哀怨、焦虑、失望等情绪全然表现出来。同时,《哀歌》生动地运用了人格化(personification)的对话体叙述方式,表述他们的苦难之情。值得注意的是,在《哀歌》出现的众多声音中,上帝却保持沉默。上帝的沉默是否意味着上帝在《哀歌》中缺席,进一步追问,上帝的沉默给他子民的信仰带来什么意义?《哀歌》用一种戏剧性的方式,表达上帝的子民在悲痛中行走,在苦境中自省,藉此在信仰中成长,活出新生命。另外,通过《哀歌》,我们可以深刻地体会到在苦难中挣扎,这本身就是一种生存的勇气。  相似文献   

12.
人“是在罪孽里生的”,这是诗篇51篇5节大卫认罪的话语。“人从小时心里怀着恶念”,这是创世记8章21节神在洪水灭世以后,神自己心里说的。“人心比万物都诡诈,坏到极处”(耶17:9),这是先知耶利米对不肯认罪悔改的人们所发出的无可奈何的感叹!  相似文献   

13.
现在我没有蒙召进去见王已经三十日了(斯4:11)。 当以斯帖的本族——犹大民族即将被哈曼阴谋灭绝的时候.以斯帖在末底改的鼓励下决定进去见王,为本族求取生存的机会。然而此时,她“没有蒙召进去见王已经三十日了”。  相似文献   

14.
<正>成书于唐代的《历代名画记》是中国第一部绘画通史著作,被誉为“画史之祖”。书中以丰富的史料,勾画出佛教美术中国化的过程。唐代张彦远(815-907)所著《历代名画记》成书于唐大中元年(847),是中国第一部绘画通史著作,被誉为“画史之祖”。全书共10卷,前3卷阐述绘画的发展和绘画理论以及有关鉴识、装裱、收藏等方面的标准、知识、历史等。内容非常丰富,几乎涉及当时绘画的整个领域。后7卷收入“历代能画人”(画家)的小传,“自轩辕至唐会昌凡三百七十二人”。这部著作堪称当时绘画的“百科全书”,在中国绘画史学的发展中具有承前启后的里程碑意义。  相似文献   

15.
高牧 《天风》1994,(8):5-6
传道书5章1节至9节有五个方面的吩咐用了“你”字。 第一、“你到神的殿要谨慎脚步……”第二、“你在神面前不可冒失开口……”第三、“你向神许愿,偿还不可迟延……”第四、“你只要敬畏神。”第五、“你若在一省之中见穷人受欺压……不要因此诧异。”  相似文献   

16.
美名与永生     
俞春 《天风》2001,(4):39
箴言书22章1节记载:“美名胜过大财,恩宠强如金银”。在传道书7章1节又记载说:“名誉强如美好的膏油”。由此可见,美名不仅是世人所愿得到的;更是每个信徒蒙父神称许的事。因为在提摩太前书3章7节告诉我们在教内作监督的标准——“监督也必须在教内外有好名声”。所以,世人若想得着好名声,只需要在社会行善就可以了。而基督徒要想得着好名声就必须在社会上、在教会中无可指责。这  相似文献   

17.
庚道集     
道教书名。为多家外丹术著作的汇编。我国古炼丹术称黄金为“庚辛”,“庚道”即炼黄金之道,故名。编纂人不详。卷一有“蒙轩居士书于绍兴甲子中元”等字样。绍兴甲子,系南宋高宗绍兴十四年(1144)。据今人陈国符考证,书中所载丹法大部分为唐宋人所作,少数为唐以前或元明作品。全书9卷,每卷俱载黄白法(或外丹  相似文献   

18.
《学海》2019,(3):74-81
在犹太传统中,诵读《传道书》是住棚节礼仪的一部分。但当前对《传道书》的研究往往忽略了它在犹太宗教仪式中的运用。住棚节作为犹太节日,本质是犹太人的一种时间标记,而《传道书》又以对时间观的讨论而著名。住棚节与《传道书》的关联不只限于个别经文,而与文本整体的内在运思有着本质性的神学关联,《传道书》的神学运思可以说是既来自住棚节又回到住棚节。《传道书》的思想,并不是那种脱离独特的以色列救赎史传统而进行的个人思辨,就其与犹太传统的关系而言,也不是一种颠覆或背离,而毋宁说是一种传承与更新。  相似文献   

19.
以斯帖尽管作了大得恩宠的王后,却仍然谨遵末底改的命令,“如抚养她的时候一样”。这是多么难能可贵! 任何一个普通的女子,从少女变成少妇,成家立室了,也就有了独立自主的能力和权利了,凡事都可自己作主。末底改只是她的养父,并且末底改其实与她是同辈(以斯帖是末底改叔叔的女儿。斯2:7),更加不必拘泥了。更何况以斯帖现在贵为王后,母仪天下。但是以斯帖没有一丝一毫的  相似文献   

20.
天主教传世的著作《圣经》,分“古经”(旧约)和“新经”(新约)两大部份。“旧约”又称《旧约全书》共四十六卷,写人类起源之说和依斯赖耳人从部落到立国及其衰亡的历史等;“新约”又称《新约全书》,共二十七卷,记载耶稣的生平及宗徒传教的历史。依斯赖耳人的史籍和文学作品等都以古教圣典的形式流传下来。《旧约全书》约略可分三部份,即法律书,先知书和圣著。法律书共五卷,即梅瑟五经,即《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