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徐佳 《中国宗教》2023,(9):64-65
<正>《南华真经》,即《庄子》,是战国中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道家经文,是中国哲学和文学的代表作,也是道教的重要经典。因庄子在道教中被尊为“南华真人”而得名,与《道德真经》《周易》合称“道教三玄”。《南华真经》所阐述的“神仙学说”,历来被后世道教所继承和演绎,其中关于“道”的描述、神仙形象和仙境的描写、修身养性的方法等,都对后世的道教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南华真经》的长生久视理论,是道教“仙道贵生”思想的阐释;  相似文献   

2.
孔令宏教授所著的《从道家到道教》一书已于2004年9月由中华书局出版了。胡孚琛先生在本书序中称其“与王明先生关于道教研究学科建设的(关于道家道教的学术研究,尚有若干学科的‘基本建设’须有人着手完成)设想隐然想相合”,这是一个很高的评价。潘富恩教授在其另一部书之序言中说:“他有一个长远的目标,就是想化数年时间把从先秦道家到近代的道家,乃至新道家,作一个一以贯之的统盘研究。”这部专著无疑是其“统盘研究”的宏大工程中继《中国道教史话》、《宋明道教思想研究》之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该书研究了从道家到道教的发展过程,虽…  相似文献   

3.
最近,阅读了田诚阳道长写的《仙学详述》、《中华道家修炼学(上下册)》及《修道入门》三部书之后,感到田诚阳对道家、道教及仙学的一些看法是不恰当的。这些不恰当的看法,多数都集中在这三部书卷首语的《试论中华道家修炼学之发展史与生命力》一文中。另外,在《仙学详述》一书仙学修炼概论的一章内也有一些。主要有以下几点,现提出来商榷。1.(陈撄宁)把仙学从道教的躯壳中分解出来,专弘仙学,不谈宗教。2.道家修炼的中心是“道”,成仙的目的是为了得道;道教信仰的中心是“神”,信神的目的是为了保佑。道家修炼不信天命,讲…  相似文献   

4.
《列子》自然观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列子》一书与《老子》、《庄子》并列为道家的三部经典。唐天宝元年 (74 2年 ) ,唐玄宗下旨置“玄学博士” ,并以四部道家著作作为必修的科目 ,士人习之可以应试科举。其中一部《冲虚真经》(宋朝时又加上“至德”二字 ,称为《冲虚至德真经》) ,便是称为列御寇所撰的《列子》。《列子》一书的真伪是我国学术史聚讼千载的一大公案。现在 ,它的伪书性质已成为学界公论 ,一般认为它主要成书于魏晋之际① 。《列子》的思想比较复杂 ,又因为它是伪书 ,所以一直没有受到学术界的足够重视 ② 。但《列子》一书有丰富的自然观的内容 ,代表着我国古…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道教协会的领导下,经过五年多的努力,《中华道藏》的整理、点校、出版工作已进入收尾阶段。截止到2001年10月份为止,《中华道藏》完成整理、点校,送交出版社等待出版的稿子有23册,其中包括“三洞真经”、“四辅真经”、“道德经”、“四子真经”、“道教易学”、“外丹”、“内丹”、“道教医学与养生”、“诸子文集”和“仙传”等部分的稿子;出版社完成一、二校,正由作者进行三校的稿子有8册;尚由出版社组织进行二校的还有17册,其中,完成二校的有14册,进行二校的还有3册。大量的校对工作已完成或接近完成。…  相似文献   

6.
王真的道家用兵之道何建明王真是唐代后期的一位政治思想家,他的《道德经论兵要义述》,是一部道家军事政治学的名著,先后收入明《正统道藏》和新编《道藏》等重要道家和道教丛书之中,其中所阐述的“用其所不用”、“权与道合”的用兵之道,不仅反映出他在当时思想的进...  相似文献   

7.
论《庄子·天地》篇中“玄珠”与道教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子·天地》篇中之“玄珠”本意是比喻道家的形上本体之“道”。由于“玄珠”渗入了神秘性内涵,因而道教对其进行了借用与发挥。在外丹术中,“玄珠”是水银的隐名;在内丹术中,“玄珠”是内丹的别名。道教内丹学是心性之学在其理论上的表现,随着内丹学的发展,“玄珠”又被看作心与性的代称。道教赋予“玄珠”以宗教与信仰的内涵,其对“玄珠”这个特殊概念的借用和发挥,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庄子》对道教的深刻影响,以及道家与道教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8.
正王卡先生在道教文献学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向来为学界推重,但他同时重视道家思想、道教义理的研究,所著《道教经史论丛》(巴蜀书社,2007年)可见他深厚的学术功力和敏锐的学术思想,而他的遗著《道家与道教思想简史》(中州古籍出版社,2019年)亦是一部侧重思想义理的著作。该著从老子创立道家开篇,由此论及杨朱、庄子、黄老等道家学派的分化,出土文献所见道家思想,道家与道教的关系,道教哲学的发展,道教流派的传衍及其思想特征,现代新道家的代表人物,  相似文献   

9.
先秦道家美学人格论转变为魏晋道教“神仙”美学思想,其间最具代表性的文献是《老子河上公章句》和《老子想尔注》,它们在人(仙)格美的内在与外在、凡人仙人人格对比、神仙审美心理、道家道教人格修炼与艺术美之关系等四个方面,展示了道教美学人格思想的嬗变过程,再次证明了先秦道家美学思想与后世道教美学思想之间的亲缘关系,也证明道教美学思想丰富的民族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10.
我们知道,军事学在古代是属于兵家一类,而道教与诸子百家中的兵家关系尤为密切。道教源于道家,而道家的创始人老子的思想与兵家的思想有许多相似或相同之处。研究老子思想,主要是根据《老子》。全书分上、下两篇,流传的版本,都把“道”经作为上篇,“德”经作为下篇,所以通常又称为《道德经》。但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古代帛书中,却发现两部写本的《老子》,都是“德”经在前,“道”经在后,这一发现对我们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因"是道家政治哲学的核心范畴,"因者,君之纲"。道家"因"论包含有因循、因仍、因应和因凭四重内涵,其价值功用是"因则无敌"。道家"因"论作为一种"君术",强调"因臣之为"和"因民之性"两个基本面,其总的原则是"曲因其当",而核心本质则凸显为"舍己而以物为法"。  相似文献   

12.
关于《上清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探讨《上清经》与上清派的命名、《上清原统经目注序》的撰作时间和作者以及东晋《上清经》的成书等问题。着重考察了华侨、杨羲、许谧、许翽等制作的首批上清经、传、诰的情况,并列书名、篇目;同时指出《上清经》的某些复杂性质。本文对与经书相关的道教分派标准问题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3.
《孙膑兵法》的流传、失传及研究价值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考察《孙膑兵法》的流传情况、分析其失传原因,认为《孙膑兵法》的根本价值在于对《孙子兵法》的诠释,同时,对佚而复出的古书源流研究提出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14.
当先秦诸子大都以人的理解为中心去看待人与自然万物的存在方式,认为万物只是相对于人来说才具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时,庄子站在古典存在论的立场上提出了含有生态审美智慧的“万物一齐”观,即“休乎天钧”的生态和谐理念、“为是不用而寓诸庸”的生态价值观念、“万物与我为一”的生态共生气象。其“万物一齐”的生态审美观所蕴涵的万物平等共生、放弃自我中心、无用之用等观念有助于当代的生态伦理和生态实践建设。  相似文献   

15.
荀子性恶论的多维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传统思想研究中,苟子是以性恶论而与孟子、老庄一同构成了中国古典人性论。其实,深入阅读苟子读本,笔者发现荀子对人性的评判较为复杂。传统性恶论远不能揭示荀子人性论思想的丰富性和多元性。笔者现从苟子之“性”的中性色彩、苟子之“恶”的真实解释、苟子人性论中的向善和知善、人和环境的互动四个层面予以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6.
论进化心理学的“心理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理机制”是进化心理学的核心概念。对这一概念的理解直接影响着对整个进化心理学理论的理解。该文尝试从心理学其它相关学科的角度,对这一概念的性质进行充分的解读与分析,同时也指出进化心理学“心理机制”理论之明显误区,并在此基础上对进化心理学价值之所在给予充分的彰显。  相似文献   

17.
采用问卷法,通过分层抽样对347名不同性别、专业及年龄段人群的孝道心理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人们总体上对孝道高度认同,其中女性的"尽孝程度"自评显著高于男性;(2)人们心中"极力反对的孝行"、"不符合当代潮流的孝行"及"不易做的孝行"三者高度一致;(3)人们心中"孝子应该做的孝行"、"能充分展现孝心的孝行"及"当代社会仍非常重要的孝行"三者也很一致。通过与黄坚厚等人的研究对比发现:自1982年以来,中国人的孝道心理并未发生根本改变。  相似文献   

18.
《论语》是以“语”体和“子曰”等形式记录孔子的言论,建构孔子的话语权威和思想价值体系的。“子曰”形式最宜于孔子独自式地直接阐发自己的思想,“问——子曰”形式由于受到孔子“礼”和“仁”的规范,导致与孔子对话的真正主体缺席,而成为孔子建构自己话语权威的有效言说方式。孔子重视“言”的作用,但反对“巧言”。孔子不期望论辩,面对论辩他往往先预设道德判断,然后否定欲辩者,从而最终否定论辩本身。对孔子来说,“巧言”和“沦辩”会使自己的话语权威和思想价值体系面临被解构的威胁。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法治”思想源远流长,始于先秦法家,从春秋时期的管仲提出“以法治国”的主张,到战国时期的商鞅治国重“法”,再到韩非“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的构建,先秦法家的法治思想经历了一个从萌芽到发展再到成熟的衍变过程,但法家的法治思想始终没有脱出君主专制下“以法治国”的巢臼。  相似文献   

20.
熊十力早期研究佛教心理学,他采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对佛家唯识学进行诠释,首次提出“阿赖耶识”及所含藏种子相当于精神分析学所说的“潜意识”。不过他认为佛家的“阿赖耶识”有宗教“神我”观念,而儒家的“本心”更能够洞彻心源。在对佛家唯识论的心理学思想扬弃和抛却后,熊十力回归到儒家心学体系中构建其“哲学心理学”。熊氏心理学思想虽然在中国现代心理学史上没有什么地位,不过放在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来看,也会绽放出与众不同的心理学思维火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