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与年轻人在—起猜谜,他们往往对这样一类谜语很感兴趣,就是谜面中出现相互矛盾的说法,看起来似乎是根本不可能存在的,猜出来之后却又在情理之中。比如“:一物生得真奇怪,它是世间一味菜。娘死以后才生它,它死以后娘还在。”这个谜语的后两句看起来实在有些悖理,怎么会出现“娘死以后”还生下它,它死了以后“娘还在”的怪事呢?原来谜语用的是障眼法。“它死以后娘还在”,这“娘”显然已经不可能死而复生了,只不过是她的躯体还存在罢了。你猜出了这则谜语的谜底了吗?它就是“木耳”之类的食用菌。因为它生在枯死已久的段木上,便是“娘死以后才…  相似文献   

2.
农历四月中旬的拉卜楞,风光明媚,景色宜人。加上藏族僧俗传统的“娘乃节”,更是远近驰名。“娘乃节”是藏族民俗文化的一部分,也是宗教信仰、生产劳动之后的精神慰藉、对再生负责的精神表现。“娘乃节”也叫“四月祭会”,“娘乃”意为“闭斋。”藏历四月氏宿出现,又名氏宿月。相传释迦牟尼于农历四月十五日降生、成道、  相似文献   

3.
趣味谜语     
谜语,是我国民间文学的一种特殊形式,古时称“瘦辞”或“隐语”。它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 当时各国大臣常用暗示、比喻的手法影射事物,以劝谏君主采纳自己的主张,后来逐渐形成了谜语。  相似文献   

4.
诡词妙语     
民间谜语竟有这般奇妙! 它来自大众,不加雕琢,如出水芙蓉,自然可爱,不仅具有“谜”的性质,而且因语言通俗简洁,音韵和谐,更具诗的特点。 民歌里盘歌、猜歌、问歌的一部分,是特殊形式的谜语,因为它用于吟唱,又叫“谜歌”,比如:[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谜语诗说趣     
谜语古称“度辞”、“隐语”,它源远流长,迄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谜语语言精炼、生动、富于形象性,常以某一事物或某一诗句,成语,俗语或文字为谜底,用隐喻,形似、暗示或描写其特征的方法做出谜面,供人猜测,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相似文献   

6.
有关《老子》10章“载营魄抱一”的诠释,是老学史上的一段公案。它曾被古人视为“谜语”“隐语”,人们对它有着五花八门的解释,诸如魂阳魄阴、魂在肝魄在肺、神载魄抑或魄载神、形神相守不离等等,不一而足。  相似文献   

7.
谜语是一种隐语,字谜是以汉字为谜底的谜语。谜语总要让人动脑筋猜才有意思。如果人人都能不假思索轻而易举地说出谜底,那就不成其为谜语了。“立早(章)”、“弓长(张)”不是谜语,因为不是让人猜测,而是使人明确是哪一个zhang字。字谜总是绕着弯子提供必要的线索来影射没有明说的汉字的。从语言学文字学的角度来看,字谜颇具特色,很值得注意。绝大多数字谜对字形作了分析,分析的直观性  相似文献   

8.
从妈祖祭典仪式看两岸文化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妈祖本姓林,叫“默娘”。少时有“预测风暴”、“平息海上风浪”等奇异的本领,死后因其护航佑民,人们奉她为神,称之为“女神”、“海神”,又称“妈祖”、“娘妈”。元朝以后,又被历代皇帝敕封为“天后”、“天上圣母”等。妈祖崇拜自宋时起盛行至今,妈祖祖祠香火不绝。尤其是近20多年以来,更是香火鼎盛。妈祖祖祠就像中国的“麦加”,每年都吸引着百万海内外信徒竞相朝拜,其中台湾民众为最。每年妈祖的诞辰、升天等重大纪念日,进香谒祖朝拜的队伍浩浩荡荡,络绎不绝。成千上万的台湾妈祖信徒,从台湾辗转赶到妈祖祖祠——福建莆田…  相似文献   

9.
生死问题与存在视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于常识而言 ,“死”是人的无可奈何的宿命 ,所以人们平时总是倾向于对“死”保持沉默。但是 ,对“死”的沉默并不能使人们在面临死亡时安之若素 ,亦不能制止和减少真正的死亡悲剧 (如自杀 )的发生 ;因而更为严重的后果也许在于 ,对“死”的思考的欠缺使我们对“生”的思考也很难深入 ,因为“生”与“死”是人生问题的两个相互规定相互转化着的方面。“死”和“生”一样 ,决不只是一种生理现象 ,它同时还是一种精神现象、文化现象 ,涉及人生的一系列根本性问题。我们只有将人的生死问题置于经验和超验、形下和形上双重视域的辩证关系之中 ,…  相似文献   

10.
鳜鱼吃蛇     
鳜鱼是水中的“气功高手”,它能在短短的几秒钟内把身体膨胀起来,还会装死。它在水中最大的天敌是水蛇,令人难解的是,水蛇喜欢吃鳜鱼,鳜鱼也喜欢吃水蛇。鳜鱼与水蛇相遇,鳜鱼通常会成为水蛇的口中餐,但水蛇也有失手被鳜鱼吃掉的时候。  相似文献   

11.
我将从我所喜爱的哲学的一般性解释开始。也就是说,我将要对我所理解的分析哲学的本性作出说明,并且同时还要实践这种哲学。当然,“哲学”这样一个大名称并不总是在一切时候都仅仅意谓着完全相同的东西。就是在现在,它也并不是对每一个人都意谓着一个并且同一个东西。这一点可以用许多方式来说明。奇怪的是,通过英语诗歌也能够对此作出说明。“philosophy”(哲学)这个词在英语诗歌中的出现并不是非常频繁。〔与其它的词,例如“love”(爱)以及“death”(死)相比,它出现的次数要少得多。〕但是,有的时候它的确出现了。在密尔顿的假面剧《科玛斯》(Comus)中,一个角色说道:“神圣的哲学是多么迷人呵!”  相似文献   

12.
宋朝王安石不仅是杰出的政治家,更是一位造诣颇深的文学家。他擅长作谜语,有年春节他就出了一个字谜让王吉甫猜。谜日:“画时圆,写时方,冬时短,夏时长。”王吉甫听了这个谜语,稍稍一想,并不马上回答,他接着也作了一个谜语:“东海有一鱼,无头又无尾,更除脊梁骨,便是这个谜。”王安石听罢,欣然一  相似文献   

13.
“全面专政”是所谓“张春桥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四人帮”整个反动思想体系的重要内容。粉碎“四人帮”以后,人们批判了这个反动理论,揭露了它的实质。但是,批判的任务还远没有完成,有些很重要的问题还没有触及到。在我们的同志中间也还存在着一些模糊认识,例如,有的同志认为,张春桥的“全面专政”虽然理论内容是反动的,但“全面专政”这个提法本身还是对的,今后还可以用;进而认为,对待张春桥的“全面专政”,应当象对待黑格  相似文献   

14.
究竟如何理解尼采的话“上帝死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谁都知道,“上帝死了”是尼采著作中出现的一句重要的话。但如果我们追问: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尼采说出“上帝死了”这句话,这句话的意义究竟何在,那么就会发现,人们对这些问题其实不甚了了。这种现象很容易使我们联想起黑格尔的一句箴言:“一般说来,熟悉的东西之所以不是真正知道的东西,正因为它是熟悉的。”(Hegel,S.35)尽管海德格尔从西方历史、尤其是形而上学史和虚无主义的高度上对“上帝死了”这句话的深远意义做出了新的阐释,但是由于他受到自己的阐释视角的限制,因而导致尼采说出这句话的真正原因及这句话的真正意义仍然处于蔽而不…  相似文献   

15.
“达摩”是梵文dharma的音义,在中国古代佛教典籍中,按照其意义一般则译之为“法”。这个词出自于词根“dhri”,最早出现在《梨俱吠陀》,原初意思是“支持”、“支撑、”、“维持”、“事物固有的秩序”等。以后这个词不断发展,其意义也逐渐扩大。到了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的时代,这个词出现在阿育王碑上,它的意思则完全与道德伦理观念联系起来。当时,阿育王还任命了一批主管和监督社会道德的官员。他们的官衔称为‘达摩——摩诃摩德罗’(Dharma-mahamadra),可译成‘道德部长’,但后来其意义转为‘施舍及宗教事务高级官员’。在…  相似文献   

16.
有一天,学生出了一个谜语让老师猜,谜日:“一院隔成两下,五男二女分家,两家打得乱纷纷,打到清明才罢。”要求:打一用具。这个原本很简单的谜语,一时让善于猜谜的老师“走投无路”。  相似文献   

17.
那年我五岁,放学回家,抱着门前的小树摇。父亲瞪眼呵斥我:“别晃它,树要是伤了根,还能活吗?”我便松了手,悻悻地跑回屋写自己的作业。后来老听娘唠叨,人怕伤心,树怕伤根。当时还小,不明白个中道理,不过从那以后,我没敢再伤害过一棵树,哪怕是一颗弱不禁风的小杨或小柳。  相似文献   

18.
<正> “王道”概念是儒家正式提出的。王道学说诞生以后,深深地影响了后来的社会发展。为了准确把握这一学说的思想实质,本文拟就王道问题作一些探讨,以期阐明它的基本涵义。一、王道范畴的由来“王”、“道”是两个古老的概念。王是君主的称谓,它的出现至迟在夏商时代。道的本义  相似文献   

19.
“生命的完结”这种自然现象在人类心理上普遍带有一种不祥的色彩,因此各民族的语言中都有许多关于“死”的讳饰。尽管因民族心理和风俗习惯的不同在讳饰的方式上有很大差别,但是所有的讳饰从本质上来说都是把“死”这一无可辩驳的事实用模糊、委婉的语言表达出来,因而对“死”的讳饰归根到底是一个模糊度的问题。汉语中有关“死”的说法从古至今恐怕不下几百个,据作者粗略统计,《红楼梦》一书中关于“死”的讳饰约有许个。这些讳饰比拟方式各异,模糊程度不一,反映了复杂的文化、心理现象。本文试图从语言环境入手对“死”的讳饰的模糊度进行粗浅的探讨,以管窥语言环境与语义模糊度之间的关系及其所包含的深层文化现象。从社会文化环境来看,《红楼梦》的作者生活于明末清初的封建时代,因而作品中出现了一些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讳饰,如“薨”、“归地府”、“宾天”、“升仙”等。这些用来讳饰“死”的事物都是中国封建文化中特有的现象,反映了语义的历史  相似文献   

20.
有人说,人死如灯灭,一死百了,那有来生?——这是迷的断灭见。有人说,人有来生,人死以后,当然还会再来做人,不会改变。——也是迷的常见。断见、常见都不是人生的真理,人死不是如灯灭,人死也不一定是做人,随着业报因缘,五趣流传,六道轮回,这才是真实的人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