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儿童对时间顺序的认知发展的实验研究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方格  方富熹  刘范 《心理学报》1984,17(2):65-73
本实验以按时序排队和组成时间系列以及口头申述理由为客观指标、探讨4—7岁儿童对每日时序(早晨、中午、晚上)和一日之延伸(昨晚、明早)以及对时序的相对性认知发展的水平和特点。结果表明:5、6岁儿童对一日之内早午晚时序已能正确认知,但4岁儿童仍相当困难;4、5、6岁儿童对一日前后延伸的时序和时序相对性的认知随年龄而发展,但总的认知水平仍较低;对时序相对性的认知到7岁可以达到。儿童对时序的理解是以本身的生活经验为时间关系的参照物。儿童时间词语的发展与对时间关系的认知是互相促进的,两者的发展是不同步的。  相似文献   

2.
林嘉绥 《心理学报》1981,14(2):45-53
目的 数的组成和分解是数的部分与整体问题,它与儿童对部分与整体关系的认识发展有密切的关系。J.皮亚杰曾从数的加法组成研究了数的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提出了与类的部分与整体关系相应的三个发展阶段,按他的指标认为儿童在7—8岁以前不能完全掌握数的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苏联梅钦斯卡娅对数的组成也做过阐述,主要说明数的组成如何成为算术运算的基础。近年来我国对3—7岁儿童数的组成、分解也进行过一些研究。  相似文献   

3.
张丽锦  方富熹 《心理学报》2006,38(6):849-858
以152名4~7岁儿童为被试,采用访谈和判断选择任务探查他们对植物繁殖的认知。结果发现,①4~7岁儿童对植物繁殖的认知可分为不理解、部分理解和确切理解三种水平,儿童在入学后7岁能依据对植物繁殖的朴素理解区分植物与非生物;②通过降低材料难度和任务形式要求的难度,可以有效地发掘年幼儿童的认知潜能,即大部分6岁学前儿童就能够理解植物繁殖;③任务难度的改变对处于部分理解水平的5、6儿童影响更为显著:使他们在选择任务上的认知成绩优于访谈任务,对有明显果实和种子植物的认知优于无明显果实和种子植物的认知  相似文献   

4.
张梅玲 《心理学报》1980,13(1):39-47
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是逻辑关系。儿童对部分与整体关系的认知标志着逻辑思维的发展。 类和数的包含同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它们的区别在于总类与其子类之间的关系是从属的关系,其所包含的元素是依据共同属性结合起来的;数的各元素可以说都处于同等地位,总数比它的部分含有更多的元素。  相似文献   

5.
6-10岁儿童对几种常见自然事物的认知发展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淑文  刘范 《心理学报》1982,15(4):15-24
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儿童对几种常见的自然事物的认知发展的问题。共有太阳、月亮、空气、云、雨等自然概念19个,分为四组。个别地要求儿童逐一回答“是什么?”“有无共同的地方?”“为什么”?被试是6—10岁的儿童,分为5个年龄组,每组20人,共100人。 实验结果表明:1.儿童对常见的自然现象的认知水平随年龄而增长。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不理解和含混阶段;过渡阶段。6—10岁儿童的认知水平大都处于过渡阶段。2.对本研究所涉及的内容的认知,8—10岁儿童是认知发展的飞跃阶段。此外,儿童对自然事物的概念的认知较早,对一类自然事物的共同属性的概括稍晚,对自然事物的因果联系的认知更晚。3.利用自身经验解释自然现象是儿童认知的一个重要特点。决定这一特点的因素,除年龄外,还有对象的性质及儿童经验的多寡等。4.环境教育和文化影响对儿童的认知能力的发展,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本实验使用9张部分和整体各有不同意义的图形研究了98名4—8岁儿童知觉的发展水平和特点。结果表明:1)儿童既知觉部分又知觉整体的能力随年龄而增长,2)儿童知觉部分图形的年龄比知觉整体图形的年龄早,3)8岁儿童大部分可以做到知觉部分又知觉整体;教育条件优越时可以提前到6岁,由此可见儿童部分—整体图形知觉能力的发展水平与教育条件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7.
3—6岁超常与常态儿童感知观察力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张连云 《心理学报》1987,20(2):98-104
本实验是全国超常儿童研究协作组为鉴别超常儿童认知能力设计的一套实验之一。目的是探讨3—6岁常态儿童感知观察力在数量和质量两方面的水平与特点,为鉴别超常儿童的感知观察力取得参照指标。 实验是根据观察过程的特点进行设计的。实验的结果,经检验效度与信度较高,因此本实验对3—6岁儿童感知观察力的测量是有鉴别力的。 通过实验发现在3—6岁常态儿童之间观察能力的发展是不平衡的,3岁与4岁之间发展得快,在数量与质量两方面都比其它年龄阶段之间发展得幅度大。 通过超常儿童与常态儿童的比较研究,发现4岁超常儿童与常态儿童之间,在质量方面的差异比数量方面的差异更为显著。这一结果,对今后超常儿童研究工作的重点具有参考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林泳海  翟惠敏 《心理科学》2006,29(2):319-322,311
皮亚杰(1985)认为儿童非要到11或12岁时才能掌握极限的概念。这个观点十分让人感兴趣,然而在众多文献中却很难发现相关研究。本研究运用实验法研究了5、6、7、9四组儿童的极限概念。结果表明:儿童在极限概念的发展存在两个快速期,即5~6岁和6~7岁;5岁儿童处于极限概念萌芽状态,6岁儿童有了部分极限概念,7岁儿童极限概念有了进一步发展但不稳定;9岁儿童开始接近有了极限概念,但仍未到达完全理解。本研究结果支持了皮亚杰的相关观点。  相似文献   

9.
吕静  卢琬君 《心理学报》1981,14(3):20-26
皮亚杰认为对类包含关系的理解,是判断儿童思惟是否达到守恒的一个标志。他认为学前儿童不能理解类包含概念,我们拟通过实验措施,观察启发教育对幼儿掌握类包含关系的作用。 我们还认为皮亚杰的类包含实验容易使儿童从数量上考虑,没有强调类与子类在性质上的从属关系,为此,我们另外设计了类包含实验及分类实验,以资和皮亚杰的结果作比较。  相似文献   

10.
方格  刘范 《心理学报》1981,14(3):27-33
本文是前一同名报告的继续,补充介绍本研究的结果。 本研究的全部实验结果表明:1)儿童对速度的认知是从局部到整体的发展。2)物体运动相对位置对速度认知的影响早于并大于物体运动距离的影响。3)物体运动时间的先后(开始或停止)对速度认知的影响大于物体运动时间长短的影响。4)在儿童速度认知发展中,7、8岁是一个快速发展阶段。5)速度观念的发展是在直观与概念的矛盾运动中进行的。6)10岁左右,儿童形成速度概念的内部条件似已基本具备。  相似文献   

11.
研究采用数量关系匹配任务和相对大小关系匹配任务,通过高表面相似性、低表面相似性和交叉映射三种实验条件,探讨表面相似性对儿童和成人数量与相对大小关系理解的影响。研究一对37名4岁儿童进行三次每次间隔半年的追踪测查,结果表明4~5岁间儿童理解数量关系和相对大小关系的水平有显著提高;4岁儿童对数量关系的理解受到表面相似性的影响,4~5岁儿童对相对大小关系的理解受到表面相似性的影响。研究二探究44名成人数量和相对大小关系理解的特点,结果发现,成人完成两种关系匹配任务时也受到表面相似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4-7岁儿童关于动物繁殖的朴素生物学理论的发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张丽锦  方富熹 《心理学报》2005,37(5):613-622
以128名4、5、6、7岁儿童为被试,采用访谈和分类任务从亲代、子代两个维度探查儿童依据繁殖对动物和非生物的本体区分及因果解释,并进一步探查对繁殖的“成熟后发生”和“代代衍生”的认知。结果显示,4-7岁儿童关于动物繁殖的朴素生物学理论的发展经历了萌芽认识、部分掌握、基本掌握和成熟稳定4个阶段,6岁儿童基本掌握了动物繁殖概念,并能对之进行一致的生物学的因果解释。对动物繁殖认知的个体内差异表现为:①对动物、非生物领域的认知因任务要求而表现不同;②任务形式对发展快速期的5、6岁儿童影响显著;③儿童理解“成熟后发生”优于理解“代代衍生”,理解“向下衍生”优于理解“上溯来源”。  相似文献   

13.
5—13岁儿童空间认知发展的研究——判别相等面积的再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文馥  刘范 《心理学报》1983,16(1):90-99
本实验是《5—11岁儿童两种空间关系认知发展的实验研究》的继续,但将内部被占面积改为圆形。结果表明:儿童判别面积从直觉判断发展到推理判断之间经历一种过渡形态。表现为,在同一判别中直觉和推理活动交错;能将被占面积各部分整合成整体,但对剩余面积部分的判别受直觉因素束缚;理解等量减等量所余相等原理,但不能用来解决面临的课题等四种形式。完成这种过渡需要解决三个相互联系的问题。也再次证明儿童判别面积这种空间认知发展,在一定年龄范围存在着阶段性特点,同时儿童这种认知能力的显露程度又以课题条件难易为转移。  相似文献   

14.
利用倒转图考察儿童认知发展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倒转图设计的实验考察了3—6岁儿童视觉认知的发展特点,研究结果表明:3岁儿童对倒转后的图形重新认知有难度。4岁及以后的儿童对倒转图重新认知的能力得到迅速发展。对倒转图的认知不仅涉及视知觉能力,同时也反映了儿童关于二维图画表征的观念。我们推测,在3岁或更早儿童的观念中,二维图画与其所指物之间的关系是严格的一一对应的。研究还对利用倒转图考察儿童知觉观点采择的可行性进行了探讨。倒转图可以成为研究儿童认知及社会性发展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15.
4~7岁是儿童理解时间概念的关键阶段,本研究通过三个实验探究儿童时间概念的获得方式。实验1和实验2采用时间词对比的方式发现儿童在4岁已经获得时间概念的等级含义;4~5岁儿童在数字与时间词等级不一致的对比类型条件下,时间概念判断的正确率显著低于"一样"和"一致"两种对比形式;6~7岁儿童三种对比类型的正确率没有显著差异。实验3采用空间映射的方式发现6~7岁儿童能够与成人一样区分时间概念之间的比率,时间概念定义学习有助于儿童精确理解时间概念。结果表明儿童先理解时间概念的等级含义,再通过学习定义理解时间概念的数量含义。  相似文献   

16.
一、目的 关于儿童数概念发展的问题,我们经过几年的实验研究~[1]、[2]、[3]、[4],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概括出十二项指标~[5],标志着儿童在数及数学上对部分与整体关系的认识发展。数和形是小学数学的两个基本方面。本研究将通过对5至11岁儿童的图形认知活动的剖析,进一步考察十二项指标在儿童形概念发展方面的思惟过程及其特点。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以4—8岁儿童为对象,从社会认知发展角度对反省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进行了探讨。本研究设计了故事问题和活动两种实验情境,实验结果表明,反省自我意识的发展是个渐进的过程。5岁儿童开始在活动中明显表现出这一能力,6岁儿童已基本具备此能力,但达到语言认知的水平则要到7岁。  相似文献   

18.
类推理主要用来评估儿童对类别层级包含关系的理解。本研究使用类包含,替代包含和二元律任务,以162名二至五年级儿童为被试,旨在探讨儿童类推理发展的连续性与非连续性。通过整合儿童在所有任务上的成绩,评估了儿童的整体发展水平。结果表明儿童从类包含到替代包含,二元律推理的发展是波状的,连续性的。不过类包含、替代包含和二元律推理任务上儿童正确回答的项目数量频率分布均呈现出双峰态分布趋势,表明这些任务上儿童推理能力的发展是非连续的。  相似文献   

19.
王亚同  赵国祥  唐耿新 《心理科学》2005,28(5):1086-1088
本研究利用Gentner的理论,参考Robins的研究方法自己编制材料,以故事呈现的方式研究了5岁、6岁和7岁三个年龄组儿童的类比系统性效应。结果表明,5岁年龄组的儿童不容易进行结构映射,而6岁和7岁两个年龄组的儿童表现出比较明显的类比系统性效应。这表明在合适的年龄阶段,儿童可以理解故事中的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20.
3.5—5岁儿童类比推理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类比推理是逻辑思维的组成部分,是对事物问或数量间关系的发现及其应用,它是研究儿童认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国内外已有一些关于儿童类比推理的研究。国内学者认为,3岁儿童基本上不能进行类比推理,4岁儿童只能根据一种个别因素完成推理操作任务,而5岁儿童则有近半数能依据两种或三种因素的完成推理任务。总的趋势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推理能力逐步提高(中央教科所,198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