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由于Ebbinghaus的影响,过去对于由反复識記形成的記忆研究較多。近年来由于实际的需要(通訊工程)和理論的意义(識記的信息加工,痕迹的特点等),对于刺激呈現一次后的記忆,卽瞬时記忆的研究,增多起来。  相似文献   

2.
张增慧 《心理学报》1962,7(1):53-58
一、前言 几年来临床工作的实践使我們认識到記忆障碍給神經衰弱患者带来莫大的痛苦,因而确定患者記忆障碍的类型和程度并为解除其痛苦給以必要的帮助,以及从实践中发展記忆的理論都是急待解决的問題。 法国Ribot曾对神經衰弱患者的記忆問題进行过研究。苏联心理学家們一向着重研究健康人有意識記的形成、意义識記的发展以及詞和直观形象在記忆过程中的相互关系等問題。如陈千科对健康人进行的无意識記与有意識記的实驗研究。結果表  相似文献   

3.
沈曄 《心理学报》1959,4(6):22-33
(一)問题的提出 1956年小学語文教学大綱中明确指出小学一、二年級閱讀教学以識字为重点。根据教材編审部門的同志們反映:在編写小学語文課本时为了迁就生字,該用的詞不能用,該有的內容不能有,因此編选課文感到非常困难,往往一篇有血有肉的課文一再削減使得教材內容十分貧乏。因此小学儿童能否及时地掌握必要数量的常用字是提高語文教学水平的关鍵問題之一。按一般需要,常用字約为1500字。1956年教育部曾規定,要求在两年  相似文献   

4.
曹傳詠 《心理学报》1963,8(3):85-88
呈示器是心理学实驗中比較常用的仪器。在知觉、記忆和学习等方面的研究中,經常要用适当的仪器来把視觉刺激物呈現給被試,以記录他們的反应。在精确的实驗中,要求呈示器能控制刺激的呈現时間、強度和呈示序列。1859年伏尔客曼(A.W.Volkmann)  相似文献   

5.
叶絢  曹日昌 《心理学报》1964,9(2):21-32
問題識記时若有两种或多种感觉通道同时活动,可能彼此助长,也可能相互干扰。这对于了解識記时神經中枢各部分的活动与相互影响可能有一定的启发意义。视、听两种感觉通道在学习时最常应用,两种感觉通道可以同时或先后接受同一的刺激物,也可接受不同的刺激物。以往关于比較視、听材料識記效果的研究較多,結果指出,两种感觉材料的識記效果一般难分高低,主要决定于材料的性貭与被試的經驗等条件。  相似文献   

6.
李錚 《心理学报》1964,9(2):68-74
前言对汉字問題的心理学研究,字形的辨认和掌握是它的一个重要研究方面。在心理学中,汉字字形的辨认和掌握乃是知觉、記忆心理学的一个特殊問題。关于这个問題,早从1923年开始就有人探討过。解放以后,由于教学改革的要求,关于識字教学的心理研究更是不乏其人。值得注意的是,在許多研究中几乎一致认为,汉字字形的掌握是初学識字儿童的一个关鍵性环节。  相似文献   

7.
在1958年全国大跃进的形势下,我們和北京医学院精神病学教研組共同提出了神經衰弱綜合治疗方法。經过几年来我們自己和全国兄弟单位的实践經驗,已經看到:这种治疗方法的疗效較好;疗效的巩固情况也較好;心理治疗在这种治疗中起着主要的作用。关于神經衰弱綜合治疗中心理治疗的主要內容和进行方法,关于患者的认識活动和个性心理特点在其中的作用,关于心理治疗发揮作用的具体过程以及神經衰弱的病因等問題,都积累了相当数量的研究資料。但是,  相似文献   

8.
三、內容和形式的范疇 內容和形式是与上面研究过的本質和現象的范疇十分相近的概念。但是把內容和形式、本質和現象这兩对范疇混为一談也是錯誤的。这里需要記住我談过的区別范疇的标准。实际每一个范疇都反映了某一个特定的方面,虽然这些方面很相近,几乎处在一个范圍之中,但是畢竟还是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9.
曹日昌 《心理学报》1962,7(3):61-70
本文作者从前做过一个关于图形記忆再认的实驗研究。給被試者呈現一个图形,过了一定时間間隔之后,給他呈現一系列的类似的图形,要被試者再认原来的图形或在呈現的系列中指出原来图形所在的范围。結果見到,随着时間間隔的增长,被試者把近似图形当作原来图形的越来越多,指定的原来图形所在的范围越来越大。作者认为这是泛化  相似文献   

10.
卢仲衡   《心理科学进展》1989,7(2):71-79
(四)、自学辅导教学与常规教学对于遗忘问题的比较研究 1.问题发现阶段学习是由经验而引起的一种行为的变化;记忆是学习的结果,是行为变化的保持;遗忘是对学过的东西不能保持或回忆,保持的遗忘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什么叫做遗忘呢?已形成的暂时联系(已习得的知识经验)不能再认和回忆,或者错误地再认或回忆,就叫做遗忘。关于自学是否容易遗忘的问题,在国内外都有反应。在国  相似文献   

11.
采用记忆再认范式,通过词组再认任务(实验一)和图形偏好选择任务(实验二)操纵同伴赞同率,诱发对不同赞同率下人际关系的感知,探索感知到的人际关系对个体记忆从众的影响。两个实验一致发现,被试对高赞同率的同伴更为信任、与他们的关系也更为亲密;更重要的是,被试的回忆也与高赞同率同伴的记忆更为一致(即回忆更为从众),具体表现为,同伴判断正确时,被试的词组再认正确率更高,同伴判断错误时,被试的词组再认正确率更低。实验二还发现,被试与同伴一起回忆时的正确率要低于被试单独回忆的正确率,从众倾向降低了被试的记忆准确度。本研究表明,情境诱发的短期人际关系的变化会影响记忆从众;回忆不单纯是一个基本认知过程,它可以受到社会关系、社会认知的调节。  相似文献   

12.
错误再认:意识、注意和刺激特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耿海燕  朱滢  李云峰 《心理学报》2001,34(2):104-110
该研究基于错误再认现象,确立了意识知觉和无意识知觉在行为结果上的质的差异。在决定一个刺激是被有意识知觉还是无意识知觉时,刺激特性和注意之间存在着相互补偿的作用。实验一表明,当一个刺激短暂呈现而被无意识知觉的时候,增强刺激特性或提高注意水平都能使它的知觉变为有意识的;相对应地,实验二表明,一个处于分散注意条件下被无意识知觉的刺激,也可以通过使注意集中或增强刺激特性而使它的知觉变为有意识的。该研究对意识、注意和刺激特性三者间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这篇論文旨在辯明一个不幸为人久已忘記的哲学的功用。我是为哲学工作中无所依傍、独抒己見的解釋辯护。坦白說,我的論辯是一个打破偶象崇拜的解釋者的論辯,而不是現象論的經驗主义者的論辯。要为事物和理論作解釋,不能仅仅提出有关它們的、可以由公众证实的知識,还必須宣布它們对你个人独有的特殊的內在意义。当哲学家作为解釋者时,他的解釋是以客观真理为基础的,但他也要重视“存在于他內心的真理”。換句話說,进行解釋的哲学家只有当他在个人的兴趣、灼見及理想的烛照之下能評价、吸取他所知道的东西的时候,  相似文献   

14.
一 儿童在入学后,經过教学的影响,不但逐漸掌握了一些知識,而且在掌握方式上也发生着变化,这点在思維活动的特点上表現得特别明显。在学前儿童的心理活动中,占主导地位的是感性认識,如果說感性认識也包合着低級思維,即所謂具体的、形象的思維,那么到学龄期,儿童开始能从对事物的外部現象的认識逐漸过渡到对事物內部联系的认識,即所謂抽象的、邏輯的思維。这一变化影响着儿童整个心理活动,使之发生一些质变。儿童  相似文献   

15.
陈光山 《心理学报》1964,9(1):86-95
目的关于詩歌和散文的遺忘发展差异問題,心理学工作者在“識記对材料的依存性”研究領域內,做过一些实驗,取得一定成果,并作出“詩歌識記的成效高于散文”的結論。然而,这方面的研究毕竟是不够广泛的,材料也不很充裕,根据背誦要求加以探討,更是为数不多。本研究是通过学生背誦詩歌和散文的实驗,探索它們的遺忘发展及遺忘成分的差异性,以了解学生背誦这两种材料的遺忘发展特点及其依存条件,从而为背誦教学提供有关意見。  相似文献   

16.
問題 深入地探討体育館內观众席的视觉效果問題,是保証观众“看得好”的首要因素,是合理分布观众席、决定比賽厅平面形式(如圓形、椭圓形、方形、矩形等)的必备前提。决定观众席视觉效果的两大因素是观察距离及观察方位。关于这两个問題,国內外先后都进行过研究,但距离、方位与观众席分区方法的关系等問題,一般多局限在理論方面的討論,不能完全符合于实际情况。要对这些問題进行更深入的探討,必需进行视知觉心理学方面的实驗和研究,非仅靠建筑学知識所能解决,本研究卽试图通过知觉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对体育館比賽厅观众席距場地距离与視觉辨认的关系进行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17.
解放以后,我国心理学界,关于人的心理的阶級性問題,一般都认为:人的心理过程(如感觉、知觉、記忆、思惟等等)是沒有阶級性的,人的个性則可以有阶級性,但也不是全部都有阶級性(如性格是有阶級性的,而气貭、能力就沒有阶級性)。至于为什么在整个  相似文献   

18.
陈天勇  韩布新  罗琳 《心理科学》2001,24(4):490-491
再认失败(recognition failure,RF)是Tulving(1973)等人在实验中发现的一种关于情景记忆提取的有趣现象,即人们能够回忆(指线索回忆,下同)起一个先前学过的词,但却不能够再认它。再认失败范式(RFP)包括三个基本步骤:词表学习阶段(给被试呈现一张含若干线索一目标词对的词表,如ground-COLD,要求他们记忆大写的目标词,但同时也要注意线索词及其与目标词的关系)、再认测试阶段、线索回忆阶段。  相似文献   

19.
语音范畴知觉是指听者能够区分不同音位范畴的刺激而不能区分同一范畴内的不同刺激。声调知觉的范畴化程度可能与刺激的声学相似度有关,相似度越高则知觉的范畴化程度越低。除了声调本身的特征外,影响声调知觉范畴化的因素还包括母语背景、年龄、刺激所在语境和刺激属性(语言和非语言)。电生理技术的使用加深了声调范畴知觉的研究,并有助于解决一些长期存在争议的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20.
杜維涛 《心理学报》1959,4(6):53-58
格式塔心理学者否认知觉是联系、联想、条件反射,认为知觉不能分析为各种感觉,因而蔑视感觉的概念;否认知觉有賴于經驗,割断知觉和外界的联系,割断知觉和思維、意識的联系。現在分析批判于下: (一)知觉是联系、联想、条件反射 格式塔主义者反对反射論,认为反射只是对个别刺激的反射,不是对事物的关系的反射,因而不能解释知觉。巴甫洛夫做了一个实驗:用两个灰色箱子,一深一浅,把食物放在浅灰色箱子里,动物便常到浅灰色箱里去。然后再換两个深浅也不同的箱子,动物仍向那个較浅色的箱子里去,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