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间美术是中原文化中最朴素、最有生命力的一种形式,它植根于劳动人民的生活并有其强烈的历史传承性,是我们伟大民族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的表现,其形式丰富多彩,给了我们莫大的启发。我们通过分析民间美术产生的渊源和视觉表象,探询和认识中原民间美术审美意蕴和审美精华,阐述河南民间美术的形态、现状及对其传承与保护的措施,从而对民间美术如何在现代社会背景下生存和发展,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弘扬中原文明,提升河南文化软实力不能仅仅停留在思想和意识的层面,需要物化的载体为依托,需要直观的表达方式做支撑。民间手工艺品是传统民族艺术中的奇葩,能够直观、简洁、形象地表达出文明的显著特色,因此可以也应当在弘扬中原文明,提升河南文化软实力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相似文献   

3.
河南传统美术文化遗存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在现代化、全球化发展进程中,独特的中原传统美术文化日趋被外来的各种艺术思潮、文化观念所侵扰、解构和分离,以至陷入濒临灭绝的窘境。通过对河南传统美术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不仅能加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中原文化的凝聚力,而且对创建有鲜明中原美术文化特色的现代河南美术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参考价值,也是加快河南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的十分必要而又意义深远的课题。  相似文献   

4.
秀山泥人李泥塑艺术是中原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机组成部分。商丘是一个拥有众多文化遗产的地方,很多民间艺术却濒临失传。保护并发展秀山泥人李泥塑作为商丘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我们不可推卸的历史重任。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商丘地区文化及其他产业的发展也具有推动作用。一、秀山泥人李泥塑的基本造型"秀山泥人李泥塑"(河南柘城县李秀山,为"泥人李"第  相似文献   

5.
筝是我国古老的弹奏乐器之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盛行于陕西、甘肃一带,经过数千年的历史的演变,古筝艺术有了很大发展,并形成了以河南、山东、客家、潮州、浙江等几大流派为主要代表的古筝艺术。 河南地处中原,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因此,河南的古筝艺术自成一系。在河南筝派中,南阳古筝艺术又具有  相似文献   

6.
客家文化五彩缤纷.闽西客家山歌作为闽西客家文化的媒介,从音乐的角度揭示并传播了闽西客家文化的特点,并以艺术的形式记录、保存、传承了闽西客家文化的精髓.客家先民原居中原的黄河流域,客家山歌中的中原文化印记正是客家山歌形成的基础,是中原文化在客家山歌中长期积淀的结果,充分表现了客家山歌文化的渊源.  相似文献   

7.
从影视色彩的运用,看影视创作的审美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众所周知,影视艺术首先是一门视觉艺术,其次才是一门视听艺术.在创作中,对色彩的理解和运用,构成影视创作的主题.它不仅让观众感受到画面的震撼,更多的是创作者希望借助于对画面色彩的运用,给予观众更深层次的文化内容和更丰富的信息感受,从而使整个影视作品从单纯的叙事性转变成对多层次文化的追求,并把色彩的视觉造型引向更为表意的空间艺术.在这一审美视角的观照下色彩在影视创作中的地位不可替代.  相似文献   

8.
赵铮先生继承"赵派河南坠子"的优良传统,博乘众长,盈收并蓄,在河南坠子发展史上树赵了一座丰碑。对赵铮坠子艺术进行研究,是文化传承的需要,是维护河南优势音乐品牌的需要。它既能提炼中原音乐文化符号,又能为作曲家寻找创作突破点,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作为河南当代著名作家,李佩甫的很多小说在当代文坛引起了巨大反响.他的长篇小说<羊的门>所描绘的呼家堡四十年的社会风貌,既是现代中原社会生活的写照,更是中原数千年历史文化进程的高度浓缩.在呼家堡这一世界里,极其鲜明地体现了中原传统文化的特质.一方面是专制文化无时无刻、无孔不入、无所不用其极地施虐,一方面是受虐中毒而不自觉、个人意识泯灭、煮豆燃萁、人人自危.作品由此挖掘出孕育千载的中原传统文化骨髓,展现了作家对中原历史与文化,对中原民众性格刻骨铭心的反思.哀悯、愤懑、困惑、批判,组成了作家复杂而凝重的文化感情交响曲.  相似文献   

10.
中原书风是一种书法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现象。文章试图从文化方面分四块再谈中原书风。一是中原书风与中原文化。中原书风有广义狭义之分。"二王书风"与古代的中原书风是一脉相承的。二是从中原书风的形成看其特点。中原书风就是把帖派的人文精神和碑派的创造精神很好地结合起来了,它是站在古法的立场上,采取的是一种宽容的心态和开放的传承意识。三是对中原书风的当下思考。近30多年来,在河南省书协主席团的共同努力下,河南确立了书法大省地位,正在向书法强省迈进。真正需要我们关心重视的,是70后、 80后、 90后的书家。四是中原书风与文化自信。中原书风要讲创新,这就要求每一个书家准确把握历史、时代、个人三个方面的基点,从而体现出个性、气质和学养。为了传承和发展中原书风,书法家一定要在继承传统的前提下走创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   

11.
书法教育是一门独特的艺术教育形式.除专业教学外,高校应将其列入通识文化教育或公共艺术教育的范畴.书法艺术深深地植根于国学的沃土之中.提高书法水平需要学生有良好的传统文化基础,同时也有助于学习其他传统文化课程.书法课可与大学语文等必修课和古典文学鉴赏、诗词欣赏、艺术概论等选修课相互促进,使大学公共教学体系更加科学和完善.  相似文献   

12.
传统麦草工艺,又称"麦草画"。"汝南麦草画"是一项集传统文化与农副产品相结合的特色传统工艺,它创造性地吸收了国画、版画、剪纸、烙画、贴画等艺术形式的精华,有着悠久的传统历史,并且独具中原特色,堪称"中国民间艺术一绝"。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内的民间手工艺产品也开始逐渐走向世界,独具中原特色的麦草画工艺以其环保性、纯手工制作、永久保存等独特的产品特性和艺术表现力也迅速享誉全国,走向世界。然而,今天汝南麦草画的生产经营状况如何?这个行业究竟存在着什么问题?新时期的中原传统麦草工艺将何去何从?本文将主要围绕这些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尽可能地找出问题存在的根本和可行的解决办法,寻找新的突破点和创新点,使得这项中原特色传统文化能够健康稳定地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文化旅游产业是河南省拉动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了强大助力。我们应着力塑造并突出河南省旅游的文化特色,积极开展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加强旅游与文化的结合,向世界推广河南,实现文化旅游产业国际化的新突破。  相似文献   

14.
原生艺术体现了处在卑微境况中的人所升华出来的尊严与光辉,它利用的是最少的资源,所成就的却是最伟大的艺术。原生艺术默默无闻地存在着,它是否艺术更为真实的一面呢?原生艺术教会了我们一种新的思考方式,那就是:真正的艺术不一定就摆放在美术馆里,真正的艺术家也不一定会面朝观众走来。在某个角落,还有这样一群默默无闻地打造着个人神话,令人肃然起敬的人们。  相似文献   

15.
延岩 《美与时代》2023,(12):74-76
公共艺术是近年来艺术界的“热词”。公共艺术不仅是装点城乡环境的景观艺术,也是彰显城市或地域文化特色、营造空间的载体,具有文化传播和再生功能。中原民俗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中原灿烂的文化宝库,为艺术创作提供源源不断的资源。在经济快速发展、外来文化介入的背景下,人们对于传统习俗、节日、传统技艺等传统文化逐渐淡忘。为了使中原民俗文化的宣传更加有效,促进中原民俗文化旅游的发展,让文化滋养公共环境,分析中原民俗文化融入当代公共艺术创作的价值和可行路径,使中原民俗文化得到充分传承与弘扬。  相似文献   

16.
《法音》2016,(2)
正经历"文革"浩劫之后,很多人都意识到我们当下面临的是文化断层期。有时候我们也去借鉴西方的上层建筑或社会生活模式,但物质层面的东西好模仿,精神层面——无形的文化却始终无法复制。原因是文化有历史脉络,有属地特征,尤其是中国的文化,它是植根于五千年的历史积淀,植根于每个国人的血脉中的,我们只有去继承与发扬,才能形成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因此,现在国家提倡"文化强国",作为传统文化的继承符号,对社会有  相似文献   

17.
魏明云 《美与时代》2014,(7):116-117
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是厚重河南的一个浓缩,承载着河南乃至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是今天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坚实基础,更是河南生长、发展的源泉。了解历史文化资源的功能和效用,缕出河南历史文化资源的特点和优势,制定出一系列的科学保护和有效利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正>许文华,男,郑州人,祖籍庄周故里人氏。国家一级美术师,现任河南文砚书画艺术中心学术总监,中国文艺家俱乐部书画院培训处副主任,中原书画院客座教授,河南文化艺术研究院副院长。被法国法中友好协会授予"法中文化交流使者"。其作品曾获中国美协举办"孺子牛杯","全国职工美术大赛"、"第五届山水画展"优秀奖;"九七香港  相似文献   

19.
河南地处中原,文化底蕴深厚,特色文化资源的数量多、品位高、类型全。但目前河南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还存在着高端创意人才不足、市场化程度低和知名品牌少等问题。因此,我们还需要继续坚持以文化创新为主导,走文化提升产业、产业带动发展的道路。一方面借助政府针对文化创意产业新的融资政策,将特色文化产业巨大的资金需求和多元化的融资渠道结合起来,解决文化产业发展所需的资金问题;另一方面要充分挖掘特殊文化资源在产业发展中的宣传推介作用,加快产业联动步伐,逐步构建完善的文化创意体系,实现区域特色的文化产业集聚。  相似文献   

20.
全球化与河南语境--"文化潮"的兴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登伟  王华 《美与时代》2006,1(3):41-43
全球化是无法逃避的“过程化”现实,“中原城市群崛起”及其在河南语境激起的积极反应,“文化潮”在河南涌动,“两个概念三个出路”作为能指文本游戏期望在这一“过程化”态势中“多元发散”,超越“二元对立”并碰撞河南语境之全球化潜能,从而使豫文化潮真正搭上全球化的列车,进入磁悬浮式飞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