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台湾、港澳《老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港学者重视对《老子》的研究。台湾中华民国孔孟学会理事长陈立夫主编的《易学应用之研究》一书在“易为中国学术思想的根本”一篇中论道:《易经》乃古代学术思想之根本。至于老子五千言,自首至尾,一贯的都是在阐明“易”义,可以这样看法:一部《道德经》就是《易经》的注文。如云:“万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日道。”这一则见之于第二十五章,其对道之描摩,仿佛包羲氏  相似文献   

2.
道教“重玄”哲学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道教发展史上,隋唐时期出现了一个标立“重玄”的哲学思潮。它以唐初成玄美开释老庄为显要,以唐末五代杜光庭述《道德经胜“宗趣旨归”,明“重玄为宗”作为总结。国内外学者围绕有无一个“重玄学派”已有聚讼,而对这个思潮的哲学内涵、历史地位则未深究。本文拟就这些问题加以探讨。一、重玄之宗脉关于有没有一个重玄学派,这自然涉及到对“学派”的界定,但实质问题还是有没有一个重玄思潮。如果有,它有怎样的历史起因、承传脉络与思想特征。“重玄”,乃取自《老子》“同谓之玄,玄之又直”。然而,就其历史意义来说,它并非《老子…  相似文献   

3.
孔子与瞽者     
《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见齐衰、瞽者 ,虽童子必变。”这一记载本之《论语》 :“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 ,见之 ,虽少必作 ;过之必趋。”(《论语·子罕》)“(孔子 )见齐衰者 ,虽狎必变。见冕者与瞽者 ,虽亵必以貌。”(《论语·乡党》)何谓“瞽” ?为什么孔子特别尊敬“瞽者” ?《论语》郑笺云 :“无目眸谓之‘瞽’ ,有目无眸子谓之‘瞍’ ,有目眸而无见谓之‘蒙’。”“蒙”、“瞽”、“瞍”统称为“瞽” ,即今所谓盲人。注疏曰 :“齐衰者 ,穿着孝服的人 ;冕衣裳者 ,大夫 ;瞽者 ,盲人。夫子见此三种人 ,虽少 ,坐则必起 ,行则必趋 ;…  相似文献   

4.
一、“孔德之容,惟道是从”老子《道德经》的主旨就是言“道”言“德”,因此,“道”与“德”无疑是老子哲学的核心范畴。在老子《道德经》五千多字中,“道”出现七十多次,“德”出现近四十次。作为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道”在老子《道德经》中“身兼数职”,有多重含义、不同用法。首先,老子将自己预设的“道”看作是形成世界的本原:“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道德经》第25章,以下只注章次)“‘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第42章)因此,晨阳先…  相似文献   

5.
老学先于孔学——先秦学术发展顺序倒置之检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孔子问礼于老子老子(老聃)是中国第一位哲学家,孔子次之;老子自撰的《老子》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的哲学著作,其成书早于《论语》。“学术下于私”在老子时期已蔚然成风,“私人著述之事”,老子早于孔子。  相似文献   

6.
老子的哲学理论众所熟悉,其“万物生於有,有生於无”的宇宙万物演化生成论,是朴素唯物而辩证的本体论,也愈益被哲学界所肯定。然而,老子的逻辑理论,似尚未被人们充分认识并引起足够重视,它在中国逻辑学史上的研究似乎仍是一薄弱环节。为抛砖引玉,本文浅尝探讨之,就正于大家。一、“大道无名”、“始制有名”──“名、无名”的逻辑生成发展论《老子》五千言,第一章就开宗明义地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相似文献   

7.
以“有”“无”论“道”,始于老子。老子把“道”看作是“有”与“无”的统一体,认为“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道德经》第一章)。他还主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同上,第四十章)。庄子亦以“有”“无”论“道”,认为大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庄子·大宗师》)。又说“泰初有‘无’,无‘有’无‘名’”(《庄子·天地》)。后来,东晋葛洪承继老庄之说,强调大道是“涵乾括坤,其本无名。论其无,则影响犹为有焉;论其有。  相似文献   

8.
“通”是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诸子百家所推崇的“道”,就以“通”为本质。老子说:“善为道者,微妙玄通。”(《老子》第十五章)庄子则直称“道”为“大通”。(《庄子·大宗师》)成玄英疏:“大通,犹大道也。道能通生万物,故谓道为大通也。”汉代大儒扬雄在回答何为“道”时说:“道也者,通也,无不通也。”(《法言·问道》)南朝黄侃在其《论语义疏》中说:“道者,通万物之妙也。”(《卫灵公》疏)道无所不在,故无所不通。“通”成为理解中国文化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9.
<正> 忠、信是孔子倡导的重要的道德原则,“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述而》,下只注篇名)在孔子和儒家那里,忠信常联合为一个概念,如:“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公冶长》),“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卫灵公》)“忠信,所以进德也。”(《周易·文言》)陈淳在《四书字义》(即《北溪字义》)中把忠信单独列为条目,足见忠信在儒家学说构成中的重要。  相似文献   

10.
老子与孔子是同一时代的思想家而老子略长于孔子。他们之间有多次交往。孔子不仅向老子间礼,据《庄子》记载,孔子还曾向老子问道。老子思想对孔子学说产生影响,是不可避免的。一、显层的观点继承仅就《论语腼言,表现在显层上孔子对老子观点的继承,也是确然不可掩盖的,尽管有许多学者尽力否认这一点。门)“无为而治”老子对于孔子的最直接的影响是无为而治的思想。《论语·卫灵公》:“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无为而治”是老子社会政治理论中的根本原则,孔子接受了这一根本原则,但又从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