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傈僳族是跨中国、缅甸、泰国、印度而居的跨界民族,在19世纪缅甸沦为英国殖民地、中国面对帝国主义威胁并逐渐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的半殖民地的历史背景下,西方基督教传教士先后接踵在中国与缅甸傈僳族中传播基督教,从此,两国傈僳族之间又增加了基督教文化互动的内容。本文重点探讨20世纪前半期处于不同国家政治场域与文化场域中的傈僳族基督教发展的背景、特点,并以傈僳族为个案说明宗教认同与民族认同之间的关系以及基督教在重构区域文化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满足文化诉求是人类共性,也是人们安居乐业的前提之一。跨境民族因其特殊的分布格局与族群、国籍等因素,其文化诉求,包括宗教诉求中就显现出跨境互动与共享的特殊性。伴随信仰主体的跨境流动,还存在着宗教仪式、宗教文化产品等跨境流动。本文以跨居中缅两国的基督教信众为个案,探讨跨境民族宗教诉求及其实践的特殊性,关注对边疆稳定、国家安全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当前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存在着显著的地域差异,其中,基督教聚会场和受洗人数空间分布的不均衡性是其最为主要的表征。基于曲阜及其周边地区的实地调研表明:地域主体性文化传统的不同是影响基督教区域发展不平衡的最为根本的因素;同时,地方公权力主体的偏好、基督教发展的历史基础、教会自身的建设状况等因素也对其有一定制约或促进作用;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低与基督教区域发展不平衡之间的相关性不大。  相似文献   

4.
傈僳族基督教是研究傈僳族历史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随着更多的英文、缅文与傈僳文相关记载与研究的发现,为对多国傈僳基督教在地化生存调适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文本资料。整合多种文字资料,并结合笔者多年田野调查,对傈僳族人口最多、信众人数最多的中、缅两国傈僳基督教与其对所在国政治、社会与文化从区隔、排斥到认同、交融的在地化过程的系统梳理,透视其在地化的背景、过程、表现与影响等方面的历时性与共时性多重动因。  相似文献   

5.
正新中国成立后,老一辈基督教领袖发起三自爱国运动,积极主动认同中国的政治与社会,自觉与中华传统文化相融汇,基督教因此健康发展,成为中国的基督教。基督教在中国传播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充分尊重中华传统文化、自觉融入中华传统文化,基督教才能在中华大地上立根生长,不然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为不适应所处社会文化的发展,就会不可避  相似文献   

6.
作为当今世界第一大宗教,基督教曾经在中亚地区传播一千多年。从历史视角来看,基督教先后以聂思托里教、罗马天主教、俄罗斯正教等形式向中亚地区渗透。由于这块广阔的草原通常都是游牧民族的历史舞台,各民族间长期争夺,使这里无法产生稳定的政治环境。这就为各种宗教的传播提供了空间,使得基督教在传播过程中难免受到其他宗教的竞争和挑战。同时,由于基督教教义的玄奥晦涩,及其宗教本身所具有的浓厚的神秘主义色彩,使其很难对中亚草原上的游牧民族产生较大吸引力。尽管如此,本文认为有必要从文化传播的视角梳理出基督教在中亚传播的基本脉络。  相似文献   

7.
<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老一辈基督教领袖发起三自爱国运动,积极主动认同中国的政治与社会,自觉与中华传统文化相融会,基督教因此健康发展,成为中国的基督教。基督教在中国传播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充分尊重中华传统文化、自觉融入中华传统文化,基督教才能在中华大地上立根生长,不然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为不适应所处社会文化的发展,就会不可避免地走向衰亡。  相似文献   

8.
元代传入中国的基督教有景教和罗马天主教两部分,它们在传播目的,传播方式,传播地域上都有不同,导致其传播效果也有很大不同:表现在经典文本翻译多少的不同,墓葬形式和墓葬碑铭风格的不同,文化领域传播程度的不同。通过比较,我们发现虽然罗马天主教在中国有一定程度的本土化,但景教表现的更丰富,更具有典型性。景教的本土化是其能在中国传播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这种对中土文化的亲近和接受,导致了景教虽然没有天主教有组织的传教,但其传播范围与影响远远大于天主教。  相似文献   

9.
石衡潭 《天风》2018,(3):30-31
赞美诗是基督教文艺中传播最广也最为信徒所喜爱的体裁,是基督徒对神的感谢与赞美,是对神及其话语的认识与理解、回应与接受。西方的赞美诗有上千年的传统,涌现了不少信仰诚笃、旋律优美的作品。赞美诗的中国化也是基督教与中国文化会通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10.
文摘     
中国基督教的大众情怀章铸在2007年7月上半月版《天风》上发表文章《中国基督教的大众情怀》。作者认为,回顾基督教在华传播历史,不论是西方传教士还是中国基督徒,都曾致力于反省如何结合基督教信仰与中国文化。他们主要从两个不同进路入手:调适与对话,寻找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汇通点,  相似文献   

11.
“中越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学术研讨会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5月21-24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东方文化研究中心、广西社会科学院、越南国家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研究中心哲学研究所,在广西防城港市联合召开了“中越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学术研讨会。中越两国5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会议共收到论文34篇。在开幕式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刘吉、广西社会科学院院长詹宏松分别发表书面致词;越南国家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黎友层到会致词。与会者围绕中越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及思想蕴涵、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等问题展开…  相似文献   

12.
中越两国文化源远流长,越南文化与中国文化有着一定的相似性。中越两国民间都有福神信仰之说。与中国的福神信仰相比,越南的福神信仰有其独特之处,如形成的路径及种类与中国不同。本文主要论述越南福神的起源、发展及对越南社会和人民的精神信仰所起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早期基督教((1))的传播与发展在不同阶段得益于不同因素的推动。公元一世纪,在传播的初始阶段,早期基督教依托于母体犹太教进行传播,并逐渐突破了犹太教教义的局限;公元二世纪至君士坦丁统治之前,早期基督教处于发展阶段,这一时期的传播基于教会组织所发挥的组织优势;《米兰敕令》颁布以后,早期基督教的传播便开始借助于统治者的政治权力在罗马帝国逐渐发展壮大。通过对早期基督教在罗马帝国的传播方式的研究,可以对其发展的原因形成更立体、更深刻的认识。早期基督教在不断地调整自身与传统的关系、不断地适应新形势的过程中发展壮大,最终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从而促进罗马帝国政治文化内涵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利比里亚是一个完全按照美国模式建立的国家,成立之初就肩负着在非洲大陆传播基督教的使命。面对在西非存在已久的伊斯兰教,基督教的前期传播情况不甚理想。之后经过传教士的多方努力,基督教得以立足并快速发展。因此,探究19—20世纪利比里亚伊斯兰教与基督教传播及其相互关系的历史脉络,既有助于揭示这两大世界性的宗教在传播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又能更好地拓展利比里亚历史研究的广度与深度。  相似文献   

15.
农村基督教传播有两种模式:家庭外传播和家庭内传播。调查表明,伴随着农村基督教的发展,农村的基督教传播已经从1980年代以家庭外传播为主,过渡到两种传播模式并行的局面。伴随着基督教传播模式的变迁,由此带来农村信徒的群体特征的变化:男性信徒的比例有所增加、更多的年轻人归信基督教、因病信教的比例显著下降、信徒的文化程度有所提高。1980年代农村基督教的"三多"(妇女多、老人多、文盲多),逐渐演变为目前的"一多"(妇女多),老人和文盲的比例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6.
从印度佛教的中国化与中国化佛教的向世界传播,来讨论宗教的普世性与地方化,对于在全球化时代的今天讨论基督教在中国的发展,是十分有意义的。本文即以印度佛教的中国化为视点,重点探讨了三个方面的问题:(1)从外来宗教与本土文化相碰撞所引发的各种问题中来回顾佛教的中国化历程及其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与发展。(2)探讨中国化的佛教如何既坚持佛教的基本信仰与教义,又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表现出了中国的特色,从而获得了在中土的成功传播与发展。(3)探讨基督教的普世化与本土化问题,认为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发展过程中,必须进一步处理好与中国社会文化的关系,特别是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相似文献   

17.
卓新平 《天风》2017,(8):4-5
基督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历史悠久、影响深远,对世界文化尤其是西方文明的发展曾起到决定性作用。基督教最早形成于亚洲,具有东方文化的色彩和信仰特点,只是当基督教在罗马帝国国教化以后,才逐渐演化为西方人的精神支柱和信仰形态。而在基督教的扩展发展中,基督教一方面在全球传播,不再只是西方文化的代表。  相似文献   

18.
陈永涛 《天风》2018,(9):30-30
无论在历史上,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如何纠结,二者的相遇为何无法完成,不可否认的是,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有其优秀的一面,可以作为基督教在中国生长的土壤,也有益于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但是,中国文化也有其不足甚至腐朽的因素,有其需要补足成全抑或更新的地方。中国文化可以成为基督教在中国生长的沃土,而基督教也正可以补中国文化的不足。尽管基督教与中国文化是异质的,但却并不必然是冲突的。中国文化中所包含的真善美部分,与基督教的真善美并不矛盾.  相似文献   

19.
《天风》2017,(6)
正一方面,基督教是一种信仰,是关于上帝和耶稣基督的信仰,也是人的"终极关怀"(田力克语);另一方面,基督教是一种文化,是在某种程度上带有神圣性和超越性的文化。也就是说,基督教的核心是信仰,用赵紫宸的话来说,"基督教是基督"。但基督教信仰,一直以来都是借着文化加以表达、加以传播的,离开文化,也就没有真正的基督教信仰。  相似文献   

20.
《天风》2014,(7)
<正>基督教要在中国扎根,并且成为真正的中国基督教而不是在中国的基督教,就必须在中国文化传统中扎根,与中国文化结合,而教堂建筑风格是文化的外在表现。中国自二十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改革开放主要指经济模式的改革,但深层次上是文化观念上的改变。在这一改革过程中发生了积极的文化改变,也发生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