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玄学是魏晋时期兴起的一种以老庄思想为骨架的哲学思潮。汉末品评人物的“清谈”,到魏晋发展为辨名析理的“清谈”,通过对有无、本末、才性、言意等抽象议题的论辩,把儒、道两家思想糅合起来,铸造了一套以本末、有无之辨为核心内容的思辨哲学体系,这就是当时被称为“新学”的玄学。玄学摆脱了两汉经学的繁琐形式,抛弃了两汉经学的庸俗内容,把“自然”与“名教”统一起来,给当时的思想领域带来一片生机,于是便很快地取得了支配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正> 玄学是魏晋时期的重要思潮。玄学中的名教思想是政治思想、伦理思想和哲学思想的综合,名教与自然之辨是玄学的重要内容,探讨这一问题,有助于揭示玄学的本质。汉代以还,所谓“名教”,指维护宗法等级制度的伦理道德,而“三纲五常”则是其核心,  相似文献   

3.
六朝以来道教思想的蓬勃发展,直接催生了重玄学的形上学理论。同时还有一股与即将兴起的佛教禅学相媲美的道教心学思潮,正处于萌芽与成长的过程中。虽然在当时的历史地位与所取得的成就,没有达到重玄学那样的高度,但对未来道教认识的发展所产生的重大影响,甚至超过了重玄学曾经享有的荣誉。成为与佛教禅学既存在着相当共性又具有自身独特价值的思想学说。  相似文献   

4.
魏晋玄学是魏晋时期的一种哲学思潮。魏晋玄学提出,人的活动与人类社会活动应当顺应人的自然本性。这一理论倾向正好与传统的道家养生思想合拍,从而形成了魏晋时期的“玄学养生”。魏晋玄学养生经历了“正始玄学”、“竹林玄学”、“西晋玄学”、“东晋玄学”四个阶段,各阶段的代表人物分别为王弼、嵇康、郭象、张湛。魏晋玄学养生的核心理论是重视人的精神修养,推崇静着之道,这与玄学所主张的“以无为本”,鼓吹虚无寂静、动中求静,企图在纷乱的社会中明哲保身的鼓个思想体系是相一致的。此外,他们对养生学中的关于人的气化理论已有初步涉及,并提出了“返相归真”的修炼原则和“性命学说”,这对后世气功养生的发展无疑具有重大的启示和直接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5.
道教与六朝山水绘画美学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晋六朝 ① 是审美意识自觉的时代。宗白华先生指出 :“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 ,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 ,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② 魏晋六朝之时 ,天下大乱 ,政局动荡 ,战争频仍 ,无论下层民众还是“名士”们都性命如蚁 ;儒家正统经学繁琐迂腐 ,趋于没落 ,因而玄风大振 ,不仅以道家老庄思想为根底的玄学成为时代风尚 ,而且宗教也大行其道。佛教初入中土 ,尚依托于玄学“格义” ,道教则经过葛洪的上层化改造 ,很快成为“名士”即知识分子逃避世…  相似文献   

6.
许建良 《学海》2002,(2):97-100
以阐释“三玄”为中心的玄学 ,除跟“三玄”有紧密的思想渊源外 ,还直接继承着“三玄”思想发展的时代的自然成果 ,正基于此 ,玄学与《吕氏春秋》、《淮南子》的联系应受到重视。本文抓住三个主要概念进行了剖析。玄学强调“以无为本” ,赋予“有无”以深刻的哲学意义。《吕氏春秋》明言“用虚无为本” ,强调自然无为 ,无论是形式上还是实质上 ,两者基本完全相似。玄学推崇“崇本息末”和“崇本举末” ,但并没否定“末” ,显示的是本末的两立。《吕氏春秋》标明“务本而后末” ,《淮南子》反对“背其本而求其末”的行为 ,标定的正是本末两立的走向。在实践方法上 ,玄学重视“因苗之生而长育之”、“因物而用”等 ,“长育”和“用”都是在“因”的轨道上的有为。《吕氏春秋》提出“因苗以为教”、“因美而良之” ,《淮南子》也明言“因民之所喜而劝善” ,并明确解释“无为”为“不先物为” ,诠释“无不为”成“因物之所为” ,确定的方向正是后来玄学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般若学对西晋玄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般若学对西晋玄学的影响王晓毅在西晋思想发展史上,玄学思潮对佛教般若学的兴起具有决定性作用。那么这一时期的佛教对玄学是否存在着某种反作用呢?由于学术界的研究多集中在玄、佛深入交流的东晋时期,故对这个问题涉及较少。学术思潮之间的影响永远是双向的。尽管佛教...  相似文献   

8.
黄勇 《宗教学研究》2003,(4):110-113
道家和玄学的山林悟道思想,是晋宋之际山水艺术兴起的理论根源。但是,在道家和玄学的美学体系中,山水只是体悟“道一美”本体的媒介,因而它们无法成为激发山水审美意识自觉的直接动力。道教入山修道的宗教实践,使审美主体直接走进了真实的山水之中,成功地把自然山水由悟道媒介转化为审美客体,从而激发了山水审美意识在审美实践中的全面自觉。  相似文献   

9.
后世学者多把魏晋玄学称之为“新道家”,或直接称之为“道家”.称玄学为“道家”,乃着眼于它对先秦老庄之学的继承.在“道家”前面冠之以“新”,乃着眼于玄学对老庄之学的发展.这两种称呼的着眼点尽管有别,但莫不视玄学与先秦老庄的学术思想,属于同一个文化系统.然而,玄学“以儒道为一”,其理论宗旨在于综合儒道两家之学.又玄学不仅注释《老子》、《庄子》,以老庄之说为谈资或思想依据,而且又注释《周易》、《论语》,从儒家所信奉的经典中寻绎义理.就此而言,把玄学视之为道家似乎有所不妥.一些学者就是据此而认为,玄学就是玄学,它不是道家之学,也不是儒家之学.因此,何以说玄学为道家,以及它对于道家之新究竟何在,需要作进一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0.
魏晋时代的哲学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与两汉经学不同,而出现了一股崇尚老庄哲学的所谓“玄学”思潮。学术界对它一向缺乏深入的研究。本文想就以下几个问题,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什么是玄学 玄学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哲学思潮呢?这个问题,在学术界众说不一。有人认为,魏晋时  相似文献   

11.
葛洪与玄学     
玄学是魏晋时期兴起的一种影响深远的社会思潮,两晋之际玄学在理论上发展到极至,其影响开始渗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葛洪早年深受儒家学说熏陶,又是官方道教理论的创立者,无论是为了维护传统的儒家思想,还是出于为官方道教建立理论的需要,葛洪在主观上都反对玄学所促发的行为方式。但客观上,葛洪却不自觉地受了玄学的影响。本文力图通过分析葛洪思想中玄学的成分,来揭示玄学对当时士人的巨大影响力。  相似文献   

12.
玄学生死观的理路及其主导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已有的研究中,玄学的基本问题大都与“有无”,“自然名教”和“言意”这三对概念联系在一起,并且有各种各样的大量论述,而整体上能作为玄学主题之一的生死问题,既没有被凸显出来,也缺乏系统的考察。因此我们有必要为改变这种状况而付出努力。作为努力的一部分,本文希望通过疏理直学生死问题的演变过程,揭示出玄学生死理论的丰富内容及其特性。在中国哲学中,“生死”问题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已被提出和讨论,孔子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未知生,焉知死”)是很著名的,而庄子哲学则拥有一种创发性和相当成熟的生死观念。继此之后的秦汉…  相似文献   

13.
裴頠“有”论在魏晋玄学中究竟有什么理论价值?人们对这一问题不是忽视就是轻视。事实上,裴頠的“有”论在玄学思想发展中有三方面很重要的意义:一是矫正了玄学的致思方向,即把玄学探讨的中心和重心导入到“事物本身;二是为存在者的存在找到了存在的前提条件——“资”,即为存在者之存在建构了一外存在构架;三是开拓了存在者之存在的“自生...  相似文献   

14.
“科玄论战”是中国思想界第一次系统反思西方科学精神以确立中国哲学主体性的尝试,但这场论战也间接导致了“知识”与“行动”的对立。在此背景下,赵纪彬以“行先知后”为理论基石,并由此展开了双向的批判。一方面,他站在与玄学派相近的立场上,批评科学主义对“知”有限性的忽视,只停留于“有限的主观思想”;另一方面,他又以思想史为抓手,批判了玄学派可能通向的两种错误实践哲学进路,指出其共同的问题是忽视了现代实践和认识得以立足的“有限知识”结构。经过双重的批判,赵纪彬将自己的实践哲学确立为“基于有限知识的实践”,这也为超越“科学”与“玄学”之对立提供了一条可能的解决之路。  相似文献   

15.
东晋时期著名画家顾恺之,提出绘画“以形写神”“、传神写照”的主张,强调形神兼备,以“神”为主。魏晋时遨游之风的兴盛促成了他对山水画进行探索,他的《画云台山记》是山水画兴起的源头,玄学对他的画论影响极大,他的画论又成了后世画家做画时的座右铭。  相似文献   

16.
王符、仲长统开创的东汉儒学批判思潮,是经学向玄学相持与过渡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思想环节。东汉末年的这场经学思想改造运动具有重要的思想意义:一方面它为魏晋时期玄学的产生在理论上做着准备;一方面这种探索还处在原始状态,还存在着很多缺陷。但是它毕竟开启了一个新的理论时代,所以说东汉末年的这场经学变革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一个创新,值得认真注意。  相似文献   

17.
六主要玄学家评价王弼王弼是“正始之音”的主要代表,魏晋玄学的奠基人。他所创立的贵无论开启了一代玄风,他所提出的诸多命题构成了玄学哲学的基本骨架。因此,王弼思想评价历来是玄学  相似文献   

18.
在一九二三年發生的所謂“科学”与“玄学”的混战中,胡適派表面上站在科学的立声,反对“玄学鬼”;实际上却是在“科学”的外衣下,偷运反科学的主观唯心論哲学,以反对馬克思列寧主义这个唯一真正的科学。胡適派在这場混战中所叫嚷的中心口号是“打倒玄学鬼”,主張“科学万能”和“科学可以解决人生观之全部”。本文的目的就是要具体分析他們对科学所作的主观唯心論的曲解,指明他們所謂反对“玄学”、主張“科学万能”的反科学、反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論、特别是反歷史唯物論的实質。在“科玄”这場爭吵中,与胡適派“对战”的是以張君勱为代表的“玄学”一派人,那是公开反科学的、臭名昭著的唯心論者;此外,也还有些人或多或少动搖于兩派之間,如任叔永、范寿康等。本文因篇幅关系,不打算去批判他們。  相似文献   

19.
<正> 学术界对王弼贵“无”论哲学的研究,往往比较注重他对《老子》“道”根的改造,相对忽略了他对《周易》“太极”思想的发挥,而后者对其玄学体系的形成,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剖析王弼的“太极”观,可以帮助我们从一个侧面窥见这位玄学奠基人宇宙哲学的内在结构以及在中国本体论发展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20.
由末达本的"反本"问题是三教会通的生长点,在魏晋南北朝成为时代思潮的中心问题,也是复性论兴起的前奏。以此为纲便可一以贯之地把魏晋南北朝玄学史乃至中国思想史上许多表面互不关联的现象贯穿起来。汤用彤首创从本末之辨的角度来解释三教之争,总结出玄学是以"由末返本"的方式融合儒道释,从而开创了现代意义上玄学与三教关系的研究。汤用彤是对儒道释三教发展史有着通盘把握的前辈大师,系统总结他在这方面的贡献,是推进当前三教关系研究的一条捷径。本文以魏晋南北朝本末之辨到理学缘起为中心,对汤用彤关于"反本"观念源流的考辨进行梳理,进而揭示其汉魏两晋南北朝研究的治学思路和独具慧眼的问题意识,希望有助于理清魏晋南北朝时期复杂的三教关系及理学缘起的脉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