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从自我认同的角度看原始儒家的诚信观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虽然在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说文解字》中 ,“诚”字与“信”字是互训的 ,但在原始儒家的思想中 ,“诚”与“信”实为两个相对独立的观念 ①。就涵义而言 ,“诚”与“信”都有“真实无妄”、“意笃不欺”之义 ,但二者在使用时的语境却很不相同。简而言之 ,“诚”往往指涉一个人针对自己的一种态度 ,而“信”则往往指涉一个人针对他人的一种态度。在金文中 ,“诚”字有时也写作“” ,而这与子思、孟子所说的“反身而诚”、“诚身有道”的语脉是一致的。所以 ,我们首先把“诚”看做是人对待自身的一种真实无妄的态度。其反面就是《大学》中…  相似文献   

2.
伊斯兰六书(续六)达浦生著第五章教旨第五──信源六德"信源"者,即伊玛尼本源也,亦即吾伊斯兰教信条也。"信仰大纲"云:"我信真主、信诸天使、信诸经典、信诸圣人、信后世及死后复活、信好与歹皆属真主前定"。此六则,凡吾教胞均应详加考究,确切认识,诚笃信仰...  相似文献   

3.
伊斯兰六书(续九)达浦生著第二章中心第二──行──阿麦里第一书信行合一中心第二,是行。"行"者,力行也。阿语:阿麦里()是也。"行"之道理甚多,新旧学家对于"行"发挥许多哲理,而宗教学家对于"行"亦阐扬不少精义。惟吾伊斯兰教经典中对"行"之道,,尤为...  相似文献   

4.
诚与凿     
诚与凿两字作何解释 ?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读了《孟子》的两段文字就明白了。孟子说 :“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 ,乐莫大焉。强恕而行 ,求仁莫近焉。” (《孟子·尽心上》)朱熹注 :“此章言万物之理 ,具于吾身 ;体之而实 ,则道在我而乐有余 ;行之以恕 ,则私不容而仁可得。”朱注主观臆断之词有违孟子原意 ,甚至是背道而驰 ,不足信也。“诚”是客观事物 (万物 )及其规律在人们头脑中的真实反映。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诚”谓“实其心之所识也” ,与笔者给“诚”下的定义基本一致。人们要想认识客观存在于我面前 (皆备于我 )的万物 ,就…  相似文献   

5.
弗完全理论通过限制排中律的使用,弱化经典逻辑,采用非经典的三值语言来处理语义悖论,最终使得形式语言能够一致地包含自身的真谓词。文中我们讨论了弗完全理论的两种基本形式——基础的弗完全理论和高级的弗完全理论。基础的弗完全理论引入了"真值空缺"的思想,认为句子除了真假之外还有"既不真也不假"的第三值,像说谎者这样的语义悖论语句就落在真假之空缺中,该理论借助于对不动点的归纳构造过程证明了形式语言中真谓词的存在性。高级弗完全理论在前者的基础上引入一个适当的条件句,定义了一个"更强的真",发展出了既满足真的素朴模式又具有不动点解释的、一致的高级弗完全理论。  相似文献   

6.
雷玉明 《天风》2012,(10):22-23
弘扬和实践"厚于德、诚于信、敏于行"的新时期"广东精神",是全体广东人努力的方向。广东乃至全国的基督徒都可以从基督教伦理道德之要求出发。来践行这种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7.
上海博物馆《论诗》简展出时,笔者发现简7上部稍残断,前当有缺简。此简可隶定、标点为:“……怀尔明德”曷?诚谓之也;“有命自天,命此文王”,诚命之也,信矣。卜子曰:此命也夫!文王虽欲也,得乎?此命也“有命自天,命此文王”见于《大雅·大明》,则很明显前“怀尔明德”亦当为引文,《诗论》此简是引《诗》文而论《诗》。从“诚命之也”对应“有命自天”之形式来看,“怀尔明德”前当有一“谓”字,与“诚谓之也”之“谓”对应。《大雅·皇矣》有:“帝谓文王:予怀明德”一句,与此较接近,只是“予怀明德”与“怀尔明德”不同…  相似文献   

8.
对诚信的内在结构可有多种解析。从所属领域角度,诚信可以被分为心诚、言诚、行诚三个层面。这三个层面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心诚是言诚和行诚的内在依据,言诚和行诚是心诚的必要外化,而言诚和行诚则相互促进。从所涉对象角度,诚信可以被分为诚己、诚人、诚群三个维度。这三个维度彼此相关、层层推进:诚己是诚人和诚群的必要前提,诚人是诚己的必然延伸和必要确证,而诚群则是诚人的合乎逻辑的扩展。  相似文献   

9.
余每读《净土十要》、《印光大师全集》、《心声录》、《净土资粮》、《净土文摘》和《历代净土高增选集》,甚感亲切,常常赞叹:妙哉,大德宗师巨著,具无上功德,具无边法力。字字珠现,沁人心肺,真乃振聋发聩之洪声,经天纬地之大文也。现将学佛修净体会书之于后,以求大德法师印可并敬请开示。一、信愿行乃修净之根本信愿行是修净业必须具备的“三资粮,”要信之笃,要行之坚,否则就不能成功。只信不行,难成究竟;只行不信,易入邪道。只有信愿相兼,解行并进,方成正觉。我以为,只有信得真切,行得坚实,愿才能发得更大,有了大的…  相似文献   

10.
伊斯兰六书(续五)达浦生著第四章教旨第四──信大用"大用"者,即真主真体中所含自然之妙也,换言之,即真主之诸属性,称之曰:"用",与"体"不即不离。《天方典礼》云:"'体'立于二气未肇之先,'用'著于万象既形之后。'体'言乎其自立之本,'用'言乎本具...  相似文献   

11.
伊斯兰六书(续五)达浦生著第四章教旨第四──信大用"大用"者,即真主真体中所含自然之妙也,换言之,即真主之诸属性,称之曰:"用",与"体"不即不离。《天方典礼》云:"'体'立于二气未肇之先,'用'著于万象既形之后。'体'言乎其自立之本,'用'言乎本具...  相似文献   

12.
以传统小学结合现代语言学,能够有效地解决古书中的疑难问题。《论语·子张》中,“笃志”非“强记”,而是“笃于其志”,因为秦汉之际“笃”多特指思想品德方面诚而厚重,心意不改变;“民散”即民众流离失所,秦汉之际多“民散”为“人民离散”之例;“百官”的“官”指官吏,因为先秦“百官”为一固定词组,多指众官吏,偶尔引申指人体的各个...  相似文献   

13.
“鲁后世其北面事齐”非周公之言钟秀有几篇论文谈到《史记·鲁周公世家》中评论伯禽报政的话,"呜呼,鲁后世其北面事齐矣!"认为是周公所言。其实应是齐太公之言。先看《史记》原文:鲁公伯禽之初受封之鲁,三年而后报政周公。周公曰:"何迟也?"伯禽曰:"变其俗,...  相似文献   

14.
《法音》1991,(7)
佛法在世间,亦不在世间。何耶?余闻离欲上人曰:“是人修行,正法即住,是人无修,正法安在?”大哉言也,道在得人,苟非其人,道不虚行。信解行证为佛法之四门,而行为纲枢。无行,虽信解何益?无行,虽欲证何依? 上人,今丛林之尊宿也,其神清,其形朴,其言寡,其行笃。而锡居之地,僻且远矣。冷寂孤怀,集比丘十余人,薄田十余亩,早晚课诵,日间耕耘,钟鼓有  相似文献   

15.
正翻开《易经》,乾卦《文言传》里有两句有关"真诚"的话,值得我们参考。一是"闲邪存其诚",二是"修辞立其诚"。合而观之,或许颇有深意。为了避免断章取义,我把上下文一并列出,再作清楚的白话语译。先谈第一句。原文是"庸言之信,庸行之谨,闲邪存其诚,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白话为:"平常说话都能守  相似文献   

16.
朱熹的诚、信观建基于四书中的相关思想,他的诚意味着人从肉体的欲望中超拔出来,获得了合于天道的超越境界;他的信主要指人际交往关系中的表里如一,言行相顾。朱熹的诚、信大体上可以归为法理学家富勒所说的愿望的道德和义务的道德两种道德类型。分别立足于义务的道德和愿望的道德的研究范式,审视朱熹对诚、信的观点,有助于我们思考当前诚信建设的问题:第一,义务的道德提示我们应以公共法规进行诚信制度的建设,确保人们达到朱熹所谓凡事都著信之境;第二,愿望的道德提示我们回味朱熹‘诚之者,人之道也’,便是信,借助信仰力量夯实个体的诚信道德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梁涛先生“《大学》早出新证”一文有几个疑点。其一,梁文说:“在《中庸》中也有多处文字与‘修、齐、治、平’的思想相近,如: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顺乎亲有道:反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第二十章)①按《孟子》中有一段文字几乎完全与此相同:孟子曰:“居下位而不获于上,民不可得而治也。获于上有道,不信于友,弗获于上…  相似文献   

18.
前言《系辞传·下》第八章有“三陈九卦”之说,所谓三陈九卦,乃指《系辞传》中三次陈述履、谦、复、恒、损、益、困、井、巽等九卦,《系辞传·下》第八章云: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是故履,德之基也。谦,德之柄也。复,德之本也。恒,德之固也。损,德之修也。益,德之裕也。困,德之辨也。井,德之地也。巽,德之制也。履和而至,谦尊而光。复小而辨于物。恒杂而不厌。损先难而后易。益长裕而不设。困穷而通。井居其所而谦,巽称而隐。履以和行,谦以制礼。复以自知。恒以一德。损以远害,益以兴利。困以寡怨。井…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儒家内部关于若干契约事件的评述作为一条线索,试图在某种程度上回应外界对儒家诚信的质疑和批评。在儒家关于以管仲为中心的两个契约事件的解读中,贯穿着一个隐含的思路:"大信""小信"之辨,由此可知儒家关于诚信限度的规定具有复杂的情况,而契约内含义务是其主因。在儒家关于另一类契约事件——"要盟"的相关评述中,暗含着一条由"诚"而"信"的价值路径。由此深究下去,有助于重新理解儒家"诚""信"之辨的历史逻辑。儒家关于"讳隐"的思路,则包涵了"信""礼"之间的张力。通过以上同情之理解,儒家诚信与现代诚信的内在关系才能获得有效沟通和恰当定位。  相似文献   

20.
经典诵读     
《中国道教》2009,(3):1-1
道者性所有,固非外而铄.孝弟道之本,固非强而为.得孝弟而推之忠,故积而成行.行备而道日充.是以尚士学道,忠孝以立本也,本立而道日生矣.道混乎其同,同于愚智,愚智不谓道而分也.愚者昧,智者巧.昧则不明,巧则不真.不明不真,去道所以远也.知道,则廓愚以为明,去智以成真.明真而信于道,道则为汝有矣.学道以致仙,仙非难也,忠孝者先之.不忠不孝,而求乎道,而冀乎仙,未之有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