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其心理健康状况一直受到社会的关注。大学生是国家的希望,是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对大学生的成才和发展影响深远。而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学业的压力、爱情、人际交往等等。本文重点探讨了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并结合相关理论提出一些意见,希望对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对1698名大学生的调查发现,在对大学生价值观形成与发展影响六个方面的家庭因素上,依其作用的大小依次排在第一位的是"家庭教育方式",并列第二的是"父子之间关系"和"父母的生活方式";第三位是"父母之间的关系",而"家庭地位"和"父母文化"并列第四。同时发现,其中"家庭教育方式"、"父母生活方式"、"父母之间的关系"对女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要明显大于对男大学生的影响,而"父子关系"、"家庭地位"、"父母文化"对男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要明显大于对女大学生的影响。"家庭教育方式"与"父母文化"对文科类大学生的影响要明显大于对理科类大学生的影响,而"父子关系"对理科类大学生的影响要明显大于文科类大学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及其应对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高校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主要从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四方面探讨了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指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压力调节模式和三级预防模式,最后从个体和学校两个层面提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具体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4.
工读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江琴娣  杨福义 《心理科学》2005,28(3):622-625,618
本研究以工读学校和普通学校七~九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研究工读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工读学校学生的总体焦虑水平和抑郁水平显著高于普通中学生,存在更多的心理健康问题;(2)工读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不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而普通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3)父母的教养方式与工读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显著的相关。工读学校学生的父母更多地采取消极的教养方式;(4)生活事件应激与工读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极其显著的负相关。工读学校学生负性生活事件所带来的应激强度显著高于普通中学生。  相似文献   

5.
影响中学留守孩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研究   总被引:64,自引:1,他引:63  
王东宇  王丽芬 《心理科学》2005,28(2):477-479
本文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自编问卷对427名中学留守孩进行测查,探讨了影响中学“留守孩”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为中学“留守孩”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结果表明:父母与孩子分离时问的长短,代养人的教养方式,留守孩的性别、年级以及是否与兄弟姐妹生活在一起是影响留守孩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中学留守孩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值得关注。家庭、学校和社会应重视和加强对留守孩的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价值取向的特点及其与家庭因素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寇彧 《心理学探新》2002,22(1):55-60
采用问卷法对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及其与家庭因素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发现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呈现出注重平等、公正,男生比女生更看重个人发展的特点;相对来说,不重视个人需要的表达,而对权威的服从表现了相当的重视;大学生价值取向的特点状况与家庭因素,尤其与父母的养育风格、个体认同的影响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高校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有关研究生心理健康却相对薄弱。研究生心理健康是研究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受到高度重视。本文试从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及对策等方面入手,对研究生心理健康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在情感素质理论与实践探索相结合的基础上编制了《中国大学生情感素质问卷》(内含6个分问卷),并对全国3类地区14座城市100所大学的11982名大学生进行首次大规模情感素质调查。结果发现:该问卷具有较好的信效度,是适合研究大学生情感素质的原创性的有效测评工具;大学生情感素质具有2层面6大类33种情感的结构,呈现丰富情感,且总体发展水平尚好,其中道德、生活情感发展水平较高,人际、审美、理智情感和情绪智力等相对较低;男女大学生之间和本专科大学生之间存在情感素质的结构性差异;有获奖经历、学业自评高及无负性生活事件的大学生情感素质水平较高;良好的人际关系、对舆论的关注、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自我高要求、民主的家庭教养方式等因素对大学生情感素质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教师要通过有效的措施给学生科学性的人文关怀,在对学生咨询过程中,咨询师要采用有效的措施,以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并通过共情的方式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基于此,本文主对共情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与措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关于体育高职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胡桂英  许百华 《心理科学》2006,29(3):671-673
本文以117名体育高职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心理测量、访谈等方法对在校体育高职生的心理健康现状作了调查,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影响体育高职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1)自编的“体育高职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2)体育高职生心理问题的检出率为9.4%;(3)体育高职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在不同专业学生间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在不同类别学生间存在显著差异,三校生(来自职校、技校和中专学校的学生)在学校因素和学习因素上的得分显著高于来自普通高中的学生;(4)人际交往因素和学习因素对体育高职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显著的回归效应。建议体育职业技术院校在学生中大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到因材施教,对症下药。  相似文献   

11.
12.
Children of parents with a mental illness are often found to be at high risk of developing psychological problems themselves.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role of family factors in the relation between parental and adolescent mental health. The current study focused on parent–child interaction and family environment. This cross-sectional questionnaire study included 124 families with a mentally ill parent and 127 families without a mentally ill parent who at the time of the study had children aged 11–16 years old. Parents completed questionnaires about their mental health, parent–child interaction (i.e., parental monitoring and parental support), and family environment (i.e., cohesion, expressiveness, and conflict). Adolescents reported their internalizing and externalizing problems. Path analyses were used to examine the direct associations between parental mental illness and adolescent problems as well as the indirect relations via parent–child interaction and family environmen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interaction between parents with a mental illness and their child was significantly worse compared to parents without a mental illness. The family environment of parents with mental illness was also more negative. Mentally ill parents monitored their adolescents less, which in turn related to more externalizing problems of the adolescents. No factors mediated the relation between parental mental health and adolescent internalizing problems. Moreover, no direct effects of parental support, family cohesion, and family expressiveness with externalizing problems were found. These findings imply that parental monitoring should get a specific focus of attention in existing interventions designed to prevent adolescents with a mentally ill parent from developing problems.  相似文献   

13.
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姚本先  陆璐 《心理科学》2007,30(2):485-488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已经成为我国心理学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只有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现状有所了解,才能够更好地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文章从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两方面阐述了当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现状,其中理论研究包含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途径、模式研究;实证研究则包括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与自我概念相关的研究以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方法的研究。最后展望了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amine the effect of locus of control on university students' mental health and to examine possible mediational roles of self-esteem and coping. A total of 418 university students completed Rotters I-E Scale, Self-liking/self-competence Scale, Endlers Coping with Stressful Situations Scale and Depression, Anxiety and Stress Scal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external locus of control, lower self-liking and self-competence, as well as less problem-focused and more emotion-focused coping predict more symptoms of depression, anxiety, and stress in university students. However, mediational analysis revealed that the effect of locus of control was fully mediated by self-esteem and coping, with self-liking and emotion-focused coping being the strongest mediators. Results suggest that beliefs about control affect beliefs about one's self-worth and coping strategies, which in turn can affect one's mental health.  相似文献   

15.
崔丽娟  刘琳 《心理科学》2008,31(1):205-209,199
在理论分析基础上,构建了大学生使用BBS的心理因素及行为模型,并编制问卷,通过对137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对该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1.使用BBS的行为意向和自我效能感对使用行为的预测作用极其显著.2.使用BBS的态度对行为意向有极显著的正向影响.3.使用BBS过程中体验到的实用性和积极感受对于态度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在使用BBS过程中体验到的危害性对态度有负向影响.4.互联网自我效能感对使用BBS的自我效能感有极其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对使用BBS的态度无显著影响.5.使用BBS的自我效能感和控制感对使用行为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6.
This study analyzed family influences on treatment refusal in school-linked mental health services (SLMHS). Specifically, it assessed whether levels of family cohesion, conflict, and organization were related to whether a family refused to initiate recommended treatment. Children (N = 133) referred for 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problems and their families participated. Results indicated that (1) family environment factors explained a significant amount of variance in treatment refusal after controlling for demographic factors, (2) families of children with predominantly internalizing symptoms were at greater risk for refusing treatment than families of children with predominantly externalizing symptoms, and (3) lower level of family cohesion was an individual risk factor for refusing treatment. Incorporating an evaluation of family environment within SLMHS assessments may aid in the identification of areas wherein intervention may be beneficial in preventing treatment refusal.  相似文献   

17.
赖小林  祝森志  陈艳雅 《心理科学》2006,29(3):708-709,728
目的研究汕头大学高年级大学生心理压力特点及心理压力的调适。方法对128名毕业班的高年级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不同专业、性别与各压力的相关性,并了解其压力调适特点。结果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比其它压力重,不同专业大学生之间压力程度无显著差异。结论大学毕业生压力总体上仍属于轻度压力,在压力源中就业压力占主要地位,大学校园不应忽视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及心理辅导。  相似文献   

18.
家庭环境与大学生抑郁和疏离感的关系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了解大学生的抑郁和疏离感状况及其影响因素,随机整群抽取了江苏省19所高校1900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CES D量表、Alienation量表得分和心理健康的可能家庭影响因素进行了单因素方差分析。分析结果显示,14.7%的大学生CES-D量表得分≥20,3.3%的大学生Alienation量表得分≤30;是否独生子女、家庭所在地、家庭月收入、家庭凝聚力、家庭沟通、家庭冲突、父母受教育程度、职业、情感表达等,对大学生的抑郁和疏离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由此可见,家庭因素仍然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