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明末清初一代奇才金圣叹,是著名的文学批评家,江苏吴县人.他本姓张名采号若采,少时即倜傥不群,出言无忌,为文怪诞,由此于岁试时被黜.次年,他灵机一动顶上“金人瑞”的名字再去应考童子试,居然得了头名.仍复儒冠.滑稽的社会可笑的事情不禁让人喟然长叹,于是他毅然改名换姓金圣叹.金圣叹工诗善文,尤喜欢批书.他曾对《离骚)、《庄子》、《史记》、《杜甫诗》、《西厢记》、《水浒传》等历史名著一一作评,并将其合称为世间“六才子书”,而对“四书”、“五经”漠然置之.这在当时轰动一时.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金圣叹参与了名震全国的苏州文庙抗粮哭庙案,以反对吴县知县任维初贪贿浮征、滥用非刑,为民请愿.结果他被捕遭杀,时年仅53岁.  相似文献   

2.
孙少飞 《法音》2021,(10):47-53
元代著名禅师中峰明本,时人称其为"江南古佛",是江南丛林"庵居知识"的重要代表.明本以践履头陀苦行为初心,不住持名山巨刹,深自韬晦.在其游方江南各地时,明本与苏州佛教结下了深厚的法缘.在隐遁苏州之际,明本吸引了不少参学随侍的禅僧弟子,以及由此形成的修行道场,成为中峰法系在苏州弘传的基础.在明本弟子中,虽有广交文士官宦的天如惟则,但更多的是普通的僧徒.中峰法系的寺庵,皆尊明本禅师为开山祖师.其崇高的志趣与僧格,成为该系信众的精神导师和典范.而甲乙之制(寺庙师徒相承的住持制度)的传承方式则保证了此系法脉及寺庵在苏州地方的长期存在.元明时期,作为精英僧人的惟则的师子林禅庵很快废毁,而作为普通僧众的苏籍弟子的寺庵由其稳固的传承制度及祖师信仰内核却得以长久存留,为中峰法系融入地方社会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黄宏武 《美与时代》2007,(3):102-103
设计艺术的实践表明,点、线、面的组合是创造性设计活动用之不尽的元素.庙底沟彩陶中的"点"是关键,是要害,是灵魂.人们常说"万绿丛中一点红",庙底沟彩陶中的"点"便是那"一点红",有了它,彩陶的纹饰才有精神,才有灵气.点,几乎要成为能赋万物以生命的出神入化的精灵了.  相似文献   

4.
正真武庙位于安徽省天长市千年古镇铜城镇龙岗社区,始建于元惠宗元统二年(1334),后被毁,复建于清嘉庆十八年(1813)。清光绪三十二年(1907),龙岗五位秀才于庙内创办"崇实学堂"。1941年抗日战争期间,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以下简称"抗大")八分校在天长张公铺成立,后迁至龙岗。抗大八分校在龙岗办学期间,正是敌后战争最艰苦的阶段,缺少教室和宿舍是当时办学面临的最大难题。  相似文献   

5.
王学钧 《学海》2005,2(6):77-81
自鲁迅以来,国内学界一直以为李伯元是个普通秀才,围绕着他是否因"屡举不第"而意见分歧.本文查证李伯元的功名其实是廪贡生.他只要愿意,凭廪贡生的功名就能出仕.但他放弃了科举之途和向官场发展的机会,选择了"下海"办报,成为晚清市民报人作家的先驱.  相似文献   

6.
正吕凤子(1886—1959),名浚,字凤子,生于江苏丹阳,卒于江苏苏州。早年署名江南凤,后用凤先生,晚年则自称老凤。他出身于丹阳的一个殷富之家,幼时接受过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对儒学耳濡目染。少年时即以聪慧过人而有江南才子之称,15岁中秀才,22岁考入南京两江优级师范学堂,师事著名学者、书画家李瑞清先生。由于吕凤子在校成绩优异,悟性极高,深受李瑞清赏识,成为其得意门生。之后,凤先生投身于美术教育  相似文献   

7.
谢炳国 《天风》1994,(收录汇总):63-63
据报道:6月29日,在江苏苏州一座20多层的高楼上,一名年轻男子站在楼顶边缘欲跳楼自杀,他时而焦躁不安地抓头挥臂,时而号啕大哭.让人气愤的是,楼下经过的一名路人不但没有好心劝阻,反而朝青年喊"不跳不是人".在楼顶徘徊4小时后,年轻人在绝望之中跳楼身亡.  相似文献   

8.
乾隆十二年(1747),江南地区发生苏州教案,两名传教士被处死。乾隆十九年(1754),江南地区再次发生教案,被拿获的五名传教士先被监禁,后被驱逐至澳门。在这两次教案的打击之下,江南传教区日趋萎缩。本文利用《清中前期西洋天主教在华活动档案史料》、《苏州致命纪略》和《欧洲所藏雍正乾隆朝天主教文献汇编》中的有关资料,对长期以来为学界所忽视的江南两次教案发生的背景、经过及结果进行分析,以期探讨乾隆朝严惩传教士的原因,而对教案等相关材料的厘定,有助于考察乾隆时期的禁教政策。  相似文献   

9.
重回杭州——赵孟(頫)艺术创造的心路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孟(頫)是元代成就最高的艺术家,"荣际五朝,名满四海",他的诗词、书画、文章都达到了当时艺术的巅峰.他的功绩一是传承华夏文明,二是为江南士大夫指明了一条道路,三是为元朝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作出贡献.他一生无止境地追求的书画和文学艺术都是以杭州为圆心的.  相似文献   

10.
3月7日至14日,苏州玄妙观一行22人,在住持薄建华的率领下,赴台参访,并举行了苏州道教音乐演出。去年,台湾道教总庙为庆贺苏州玄妙观住持升  相似文献   

11.
到苏州,千万不要错过位于苏州古城北隅的报恩寺,俗称北寺。热心的苏州人,会骄傲地告诉你,那座高峻雄伟的北寺塔,与虎丘的云岩寺塔同被视为苏州古城的标志。古刹报恩寺乃苏州璀璨之明珠,是苏州最古老的一座佛寺,距今已有1700余年历史,为中国著名的江南古刹之一。据梁简文帝《吴郡浮海石象铭》称,该寺始名通玄寺,建于三国吴赤乌十年(公元247年)至十三年(公元252年)。唐代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玄宗诏命天下各大郡置寺,以年号为寺名。苏州地方官绅应诏,将通玄寺易名为“开元寺”。北宋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端阳节,报恩寺迎请佛牙舍利,徽宗赵…  相似文献   

12.
正施道渊是清代初年江南地区著名高道。他一生致力于弘道兴教,成绩显著,对于苏州道教乃至江南道教的发展都作出过十分重要的贡献。施道渊是清代初年江南地区著名高道,全真、正一兼修,各有所长,声名远播。他主持苏州穹窿山,获清廷赐额"上真观",使穹窿上真观成为"吴中道院之盛"。他创立穹窿山道派,成为正一神霄支派,"从而使神霄派的历史延续至清,并传入台湾"。1他主持编修《穹窿山志》,成为著名的道教志书,为穹窿山和江南道教历史  相似文献   

13.
先秦诸子论名,旨在匡正名实相怨的时弊,公孙龙也不例外.但是其以实正名的学说宗旨,却并不为同时代诸子赞同,以致荀况斥之为"惑于用名以乱实者也".究其原因,乃公孙龙所论之名,与此时代之一般理解旨趣殊异.概言之,公孙龙看到了"名"的两种用法,即名既可命物(个体物),是为"物名",亦可命实(个体物的性质),是为"实名".公孙龙特别强调的是为当时人所忽略的后者的意义,其价值与其说是逻辑的,还不如说是形而上学的.不管是与公孙龙的同时代诸子相比,还是从其后的中国哲学发展的思维取向来看,这一发现和阐述都是独特且别具价值的.  相似文献   

14.
道教传入苏州,已有一千七百余年历史,唐宋时,苏州道观甚多,明代又陆续兴建了府城隍庙、春申君庙、安齐王庙等一些庙宇。清乾隆曾三次到玄妙观并题匾额,至清末民初,道教的影响才有所减弱。解放以后,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进一步贯彻落实了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苏州道教恢复了正常的活动。一九五一年四月十七日,道教徒建立了“苏州市道教界抗美援朝会”。一九五四年该会改为“道教学习委员会”,负责人是玄妙观太阳宫住持许鹤梅。一九八一年九月,成立了道教协会筹备委员会,推选张筱轩为负责人。一九八六年十二月十日,正式成立苏州市道教协会,会长宋佩琴,副会长有师敏绪(兼任秘  相似文献   

15.
本刊 《中国宗教》2015,(4):80-81
苏州的春天是诗情画意的,南宋诗人范成大曾赋诗描述到:"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杨系画船。"同样,在苏州古城外的杨家桥天主堂,满园春色早已关不住,这座绿树红花、亭台水榭映衬下的中式教堂,到处透出别具一格的江南水乡韵味。一杨家桥天主堂始建于1892年,是一座中西合璧的建筑。教堂清水砖墙、小青瓦顶、亮花筒十字脊顶等设计,很有江南苏州园  相似文献   

16.
旧有"吴中第一名园"之称的苏州留园是江南古典私家园林的代表之一。其建于明嘉靖年间,迄今已有四百余年历史。留园以其精湛的建筑与空间艺术著称,布局紧凑,厅堂宏敞华丽,庭院富有变化,山石极具特色。  相似文献   

17.
沈昌判刑 "特功大师"沈昌被判刑了,2001年9月18日,对许多熟悉沈昌的人来说是一个应当记住的日子.沈昌,这个曾经在苏州和全国不少地方喧嚣一时的特功大师,因偷税漏税和非法经营罪被苏州市虎丘区人民法院一审判处有期徒刑12年,并处罚金894.6万余元.在庄严的法律面前,"通神"的沈昌不得不低下了不可一世的脑袋.  相似文献   

18.
正北宋名相富弼年轻的时候就提笔能文,才华出众,曾被范仲淹称为"王佐之才",并被他大力提拔。富弼因为才气逼人,仕途坦荡,而无意间招来了一些小人的嫉恨。一次,一个秀才把富弼挡在洛阳大街上,用充满挑衅的口吻说:"听说你博学多才,我有个问题想要请教你。"见来  相似文献   

19.
品味老家     
许多事,早已忘怀;许多事,落满尘埃。在我童年的记忆中,老家是最美的地方。长大了,走的地方多了,才发现在中国,在世界还有许多许多比老家还美还好的地方。但不知为什么,老家就像无法割舍的"多味瓶",苦也是她,甜也是她;哭也是她,乐也是她;恨也是她,爱也是她。人说江南鱼米乡,我说老家胜江南。老家是著名的中国枣乡  相似文献   

20.
哭婆     
以前有位叫"哭婆"的老婆婆,下雨也哭,天晴也哭,整日哭个不停. 寺里的和尚问她:"老婆婆,你为什么哭呢?" 哭婆回答说:"你不知道,我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嫁给了卖鞋的,小女儿嫁给了卖伞的.天气好的时候,我想到小女儿的伞一定卖不出去.天气不好的时候,我想到大女儿,卖鞋的生意一定不好.想到这些,我就担心忧愁,所以就要哭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