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对"计然是范蠡所著书名"的观点进行了驳议,肯定了计然其人的存在。计然是范蠡之师,姓辛、名研、字文,他就是《汉书·艺文志》班固自注中提到的老子之弟子文子。计然是早期道家发展史上的重要人物,他师承老子之学,在通商聚财、强越灭吴的实践中运用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他提出的阴阳刑德吉凶时变的思想,为道家思想开拓了新领域,经范蠡的丰富和发展,成为后来战国时期稷下黄老道家的重要理论。  相似文献   

2.
道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家的创始人老子与孔子差不多生活在同一时代,但面对同样的“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老子却提出了不同于孔子的解决方案。如果说,孔子提出了仁和礼为核心的价值体系,倾向于用礼乐教化的方法来重建伦理道德和社会秩序,那么,老子则提出了一个以“道”为核心的思想体系,通过对社会文明异化的批判,来解构仁和礼对中国社会生活的约束而导致的人的异化,以实现对个体生命的关怀。老子以后,道家思想经历了战国中期的庄子、秦汉之时的黄老、魏晋时期的玄学等不同的阶段。魏晋玄学以后,从道家学派史的角度看,道家学派似乎已经不复存在,但其思想理论在与儒家和佛家的相互借鉴、融合与渗透中,主要通过道教学者对道家著作的注疏和对道教思想的发挥,而继续不断地得到新的发展,并始终在中国思想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发生着持久而深远的影响。而儒、佛两家对道家思想的借鉴、吸收和发挥(例如宋明理学和禅宗),是否可以在一定意义上看作是道家思想在中国文化中的延续和发展,也值得做进一步的深入探讨。本文主要探讨道家思想在历史上的曲折发展,特别是从道与儒、佛的关系中来揭示其曲折发展的特点、独特的社会作用,并探讨其在现代社会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3.
《黄帝四经》虽然保留着原始道家的若干思想传统与风格,但它作为从老子道家分化出来的黄老著作,与老子道家的不同之处在于适应封建化进程的需要,对老子的一些原有概念、思想进行了重新诠释和拓展,从而在道体之规定、天人关系、无为而治、道与法、德治与法治,以及“民本”思想等六个方面,克服了它的不足。《黄帝四经》对老子道家之不足的克服,表明黄老学在对待世俗社会与文明的态度上,已由冷漠、轻视转向热心、关注,因而把老子的价值取向从玄虚拉向了现实,充满着一种执着现实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先秦道家黄老著作——《管子》中黄老学篇章(《心术》上、下和《白心》、《内业》四篇)和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乙本卷前古佚书(暂称《黄帝四经》)中的思想为主要材料,来分析道家黄老学的哲学体系的一般理论特点和思想实质,以及它对老子“道”的哲学体系的改造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正王卡先生在道教文献学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向来为学界推重,但他同时重视道家思想、道教义理的研究,所著《道教经史论丛》(巴蜀书社,2007年)可见他深厚的学术功力和敏锐的学术思想,而他的遗著《道家与道教思想简史》(中州古籍出版社,2019年)亦是一部侧重思想义理的著作。该著从老子创立道家开篇,由此论及杨朱、庄子、黄老等道家学派的分化,出土文献所见道家思想,道家与道教的关系,道教哲学的发展,道教流派的传衍及其思想特征,现代新道家的代表人物,  相似文献   

6.
道家一般说产生于战国前期,老子是历史上最有争论的人物,黄帝之说更晚,老子与黄帝的学说不全同,但他们都共同主张“无为而无不为”,主张“清静”,主张“柔弱”,因此在秦汉之际大家叫他们“黄老”,在东汉又称为“黄老道”。  相似文献   

7.
四、黄老道家的思维方式及其易学的时代精神春秋末的老学,经关尹、杨朱、列子的继承,到战国中期,道家内部的发展臻于高峰,崛起了两大派别,其一为楚文化孕育而成的庄学;另一为齐文化孕育而成的黄老。黄老之学,除了在政治哲学方面(即外王之道)有着与老学密不可分的关系之外,另有几方面值得我们注意:首先是,黄老道家《易》学与老子道家《易》学是前后相承、相同系脉的关系,而同时又为《易》学注入了更多的崭新的时代精神,这在以道家思想为主体的《易传》中有充分的体现。其次,战国阴阳家是道家的一个支系,其“阴阳说”与“终始…  相似文献   

8.
关于老子学说中的美学思想,是一个有争论的问题,有的文章甚至认为老子无关学,反对“美”,从不讲审美的问题。笔者以为老子、庄子等道家书中有其独特的审美观,这种道家的美学思想是道教艺术发展的主要理论依据,对于中国的美学思想也有重大影响。一、老子的审美思想老子《道德经》不是专论美学的著作,但其中也提出了道家对审美的思想。老子的审美思想不是从美与艺术同社会伦理道德的关系来观察美,而是从“道”的自然无为的观点,从个体生命如何求得自由发展的观点出发观察美的。这一点是与儒家美学思想很不同的,也正由于此,使得一部分人认为也  相似文献   

9.
关于《黄老帛书》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稷下黄老道家的思想,到了战国后期,有了进一步发展,它的代表作就是一九七三年长沙马王堆第三号汉墓出土的《老子》乙本卷前四种古佚书,即:《经法》、《十六经》(注)、《称》、《道原》等,统称之为《黄老帛书》。《黄老帛书》是我们当今研究道家思想发展环节和探索汉初“黄老之治”的内容及其理论来源的极为珍贵的历史文献,出土后受到学术界的普遍重视。但限于史料不足,人们的研究多带推测性,因而见仁见智,看法各异。这里仅就它的书名、成书年代、作者及其学术思  相似文献   

10.
《黄帝四经》在肯定人性"自为"的基础上创建了"以情释性"的人性理论,将趋利避害的好恶之情作为人之本性,对内"宁心安性",对外"因性制法",将"心术"和"王术"相结合,实现了内在心性与外在法治的有机统一,初步建构了黄老道家人性论体系。《黄帝四经》不仅为黄老道家人性论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最初的理论基础,同时丰富了先秦道家人性学说的理论形态,也对儒家和法家的人性学说产生深远影响,具有重要的思想史意义。  相似文献   

11.
郑博思 《现代哲学》2020,(2):137-141
传统观点认为历史上的道家可以分为“黄老”与“老庄”两个主要派别,“黄老”道家注重倡导君道无为的政治哲学,“老庄”道家主张修身养性的人生哲学。本文认为《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所载以《渔父》《胠箧》《盗跖》《庚桑楚》为代表的《庄子》诸篇带有鲜明的黄老学理论立场和思想特征,这些篇章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或者应该被纳入先秦黄老学的研究范围内,而对于《史记》所言“道德家”之理解也不应局限为狭义的黄老学,而是既包含“黄老”亦包含《庄子》在内的广义道家。  相似文献   

12.
正北京大学哲学系王中江教授的新书《根源、制度和秩序:从老子到黄老》于2018年1月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主要围绕老子思想和黄老学展开,旨在探讨老子世界观与黄老学的内在结构和系统,准确认识它们的义理构造和精义,追寻从老子思想到黄老学的演变,扩展和深化对早期道家的研究。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老子用非常有限的文本建立了一个非常高明的世界观,这一世界观既有探寻世  相似文献   

13.
陶君 《中国道教》2004,(1):18-21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云:庄子之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最早指明了庄子学派的思想渊源在于老子。可以说,庄学对于老子思想的继承表现为体系上的继承。庄子学派思想学说体系的核心,即自然无为的理论,便是从老子那里传下来的,即与老子天道自然无为的学说有着直接的渊源传承关系。但庄子之学又是独立的,这是因为庄子学派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了很大的加工和发展,从而建立起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而与老子思想学说有着某些明显的不同。一老子的哲学是自然哲学,老子是自然学说的创始人。他通过对于天地万物的发展变化等自然规律以及…  相似文献   

14.
道家名实论在先秦"名实之辩"的思潮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先秦名实思想的第三种来源。道家的老子、庄子开创了先秦名实思想的另一理路,而黄老道家既吸收了法家政治之"刑名",又受到老庄开创的名实论的影响。道家既创立了作为根本之实的道作为政治与形名理论的形而上依据,弥补了儒家名实论的理论缺陷,影响了名家与法家,又站在道的高度反思、批判了"名"的作用,对名家的名实论进行驳难,从而在先秦名实思潮中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5.
论老子与传统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老子是我国春秋时代末期出现的具有世界意义的文化巨人。他是古代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与同时代另一位文化巨人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在如何看待和评价我国古代建立在农业文明基础上的传统伦理文化这个重大问题上,存在着原则性的分歧。司马迁为老子立传时曾感慨地说:“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史记·老子韩非列传》)那么,儒道这两大学派的分歧自何而来?这种分歧的文化背景是什么?这种分歧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怎样深远的影响等一系列重要问题,都需要我们在研究中国文化之始就首先应予解答。  相似文献   

16.
老子《道德经》既是道家学说的开山奠基之作,也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哲学著作,即使在2500年后的今天,《道德经》所提出的道的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思想认识价值和生活指导价值。笔者认为《道德经》中最具有现实价值的思想主要有三个,即道法自  相似文献   

17.
黄老学说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文化成分。近年来,对这种学说的研究取得了若干成绩,但还有许多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特别是黄老学说与齐国政治的关系问题更未曾涉及。我认为,不弄清这个问题,就难以说明黄老学说在战国时期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光辉灿烂。我国的传统思想文化始终贯穿着两条主线 :以孔孟思想为核心的儒家学说和以老庄思想为代表的道家学说。前者为中国文化的正统 ,后者以及在其基础上产生的道教则是中华文化的另一主干。当佛教传入我国之后 ,儒、道、佛便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中三教鼎立的局面。道家思想和道教 ,对我国古代的社会政治、文化、学术、宗教、医学、文艺、科技等方面产生过重要的影响。它是中华民族固有的传统宗教。鲁迅先生曾给予恰切的评价 :“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道教在初创时 ,奉老子为教祖 ,以道家思想为重要的思想渊源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中国道家、道教,之所以成为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支柱之一,有一个长期孕育发展的过程。春秋《老子》、战国《庄子》的出现,标志着道家思想体系的建立和完成;西汉初期的黄老道家走上政治舞台,成为治国的统治思想,表明道家思想的发展已经达到了顶点;东汉张道陵创立道教,说明道教的宗教性质及组织形式已经完备。凡此种种,都很自然地涉及到一个最基本的问题,道家和道教从产生、发展到日臻成熟,必然有一批早期代表人物,彭祖则是其中的一员。彭祖其人尽管彭祖其人颇为迷离,但是对其世系,史籍记载则十分清楚。《史记·楚世家》、《五帝…  相似文献   

20.
《淮南子》作为秦汉时期新道家的集大成者,其思想笼络万有,博采百家,对后世学术多有影响。以《淮南子》为主要思想体系所形成的黄老道家,在汉中期以后,逐渐成为了早期道教思想的主要来源之一,黄老道成为了早期道教的前身。因此,《淮南子》所具有的思想理论,在一定程度上也被早期道教所吸收。特别是《淮南子》在宇宙论、天人同构论、形神论、重人贵生论等思想方面对早期道经如《太平经》《老子想尔注》等有着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