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冯夏婷 《心理科学》1999,22(1):88-89
笔者认为,可以从两条线索来认识情绪的发生发展:一是从人类进化、发展的历史考察作为全人类共同的人类情绪是如何产生并发展的;二是从个体成长的线索来考察,从胎儿、婴儿到儿童、成年,情绪的发生发展经历了怎样的历程,有哪些共同的规律。下面,我们就从这两条线索人手,概括前人已有的研究,探索人类情绪产生发展的机制。1人类情绪的发生和发展1.1研究人类情绪发生发展机制的方法人类情绪发生和发展的研究,不仅是心理学家极感兴趣的问题,同时也是人类学家、神经生理学家等共同感兴趣的问题。他们在这方面所作的研究,从方法上看…  相似文献   

2.
情绪与工作记忆的关系问题是情绪和认知研究领域中的子课题。根据加工效能理论, 负性情绪, 特别是焦虑对认知的影响通常被看作是通过影响工作记忆来完成的。因此, 探讨负性情绪是如何作用于工作记忆, 将有助于完善和发展情绪与认知的理论, 为心境障碍疾病的诊断、治疗及干预提供依据, 既具有学术价值又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本论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采用事件相关电位(ERP)和功能磁共振技术(fMRI), 系统地考察了情绪和工作记忆三个子成分(语音环路、视空间模板及中央执行器)间的关系。本论文抓住了当前的热点问题, 从情绪和认知的关系入手, 将脑成像、电生理和行为方面的研究有机结合, 将时间动态研究与空间定位研究相结合, 为情绪和工作记忆相互作用的神经机制提供独到的证据, 验证且发展了情绪和认知关系的奠基理论—— 加工效能理论。  相似文献   

3.
丁如一  周晖  林玛 《心理学报》2014,46(10):1463-1475
本文从情绪认知理论的角度出发, 通过3个研究探究与感激情绪有关的认知评价维度, 进而建立感激情绪的认知评价体系。研究1使用回忆不同类型的情绪性事件法初步探究了感激情绪的认知评估体系; 研究2使用操作认知评估维度法探究了认知评价的变化对感激体验的影响; 研究3使用故事情境法分别从个体特质和情境因素的角度, 探究个体特质与感激情绪之间的关系如何受到个体认知评价的影响, 进而为感激情绪的评价体系提供更多的证据支持。研究1发现感激情绪体验与受关怀感、符合道德规范和他人负责性3个维度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研究2发现3个认知评估维度体验的有无均会导致个体在感激情绪体验上出现显著差异。研究3表明感激特质可以预测个体的认知评价和感激情绪体验; 同时, 受关怀感、道德规范、他人负责3个认知评价维度在感激特质与感激情绪关系间起到中介作用。结论:3个研究结果表明, 受关怀感、道德规范、他人负责性3个认知评价维度与感激密切相关, 并在区分开感激与自豪、亏欠感等情绪中起重要作用。因此, 这3个认识评估维度共同组成了感激情绪认知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4.
陈满琪  方平  姜媛 《心理科学》2007,30(2):508-511,503
情绪启动是探讨无意识情绪和态度自动激活的有效方法,其研究对于推动情绪和社会认知领域态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文章指明了近期研究不仅关注情绪启动的产生条件,而且逐步深化了自身研究并发展了新的范式,同时在研究较为成熟的基础上,运用该范式探讨情绪与认知及社会认知领域的一系列问题。此外,文章简评了厂近期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未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道德直觉背景下的道德决策:影响因素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鹏  方平  姜媛 《心理科学进展》2011,19(4):573-579
以往对道德直觉的研究表明了情绪因素在道德决策中的重要作用, 研究者提出道德决策中存在有意识认知和无意识情绪两种加工过程, 二者之间不能够完全分离与孤立。针对这种认知—情绪过程解释、经典电车和人行桥困境中的道德判断差异等问题, 近年来大量研究通过对道德行为者和道德判断者自身原因、道德情境等主客观因素的深入考察, 试图从不同角度来揭示认知—情绪过程解释的合理性及道德决策差异背后的其他原因, 形成了道德直觉背景下相关领域诸多新的关注点。未来研究有必要针对道德决策研究的方法学、情境的扩展及认知—情感系统内部交互等问题作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情绪易感性辨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蒋重清  杨丽珠 《心理科学》2006,29(3):668-670
从个性视角看情绪-认知关系从而提出情绪易感性概念,专指人们在执行认知活动时受其情绪影响的程度特征,而区分于情绪敏感性、情绪性、情绪风格、情绪调节等概念。对涉及情绪易感性的情绪启动研究、情绪STROOP研究和神经心理学研究等进行了简要回顾。指出需要整合行为和生理水平,研究情绪易感性的发生发展机制及与其他心理现象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情绪表达规则认知能力是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发展任务,直接影响儿童社会交往能力和情绪情感的健康发展.研究首先对情绪表达规则的概念进行了界定,然后从研究内容和影响因素两个方面分析了该领域的研究现状.最后,从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三个维度探讨了情绪表达规则研究本土化问题.  相似文献   

8.
成人期社会情绪问题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成人期个体而言, 社会情绪问题是其日常问题中最为经常、最为重要的形式。解决此类结构不良问题, 需要个体对问题情境产生他们自己的解释, 而不依赖他人强加的结构, 反映了成人期认知发展中出现了有别于儿童、青少年时期形式运算的新质思维。对其解决能力的高低是衡量成人期个体认知适应性发展的良好指标。该文从成人期社会情绪问题研究的缘起、理论观点及其表征水平的发展图景等方面回顾了此领域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孙岩  吕娇娇  兰帆  张丽娜 《心理学报》2020,52(12):1393-1406
认知重评作为高度适应性的情绪调节策略, 是否消耗随后任务所需的认知资源仍存在争议。以往研究把重评作为单一策略研究, 并未区分重评亚型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索。本研究采用情绪调节与认知控制结合的任务, 考察自我关注和情境关注两种重评亚型调节情绪的效果, 以及对随后认知控制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结果发现两种重评策略都能有效调节情绪, 但调节效果存在差异。从行为角度看, 与中性刺激相比, 负性刺激会引发更高的负性情绪水平, 对随后冲突任务的认知控制能力更差。进一步从神经机制水平来看, 增加负性情绪可能会进一步消耗随后任务可用的认知资源, 与自我关注重评相比, 采用情境关注重评降低负性情绪后, 对随后冲突任务的认知控制能力更强。说明两种重评亚型并不同质, 不仅在调节情绪的效果上存在差异, 而且会引发不同的认知控制后果; 同时, 负性情绪水平越高, 认知控制能力可能会越差。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 许多心理学家从“厄运与苦难”视角研究人晚年遭遇的身体、认知和情绪衰老, 但是近年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从“老化悖论”——老年人情绪加工的积极效应——视角挑战这一“定论”。积极效应指老年人认知加工过程中比年轻人更偏好正性而非负性材料的现象。第二代社会情绪选择理论包括积极效应理论、认知控制假说和强弱整合模型3个关于认知和情绪功能年龄差异的理论模型, 特别强调了认知控制在老年人积极情绪加工中的潜在作用, 而自动化加工与控制性加工的区分则取决于注意资源配置。因此, 认知控制在老年人对积极情绪的注意加工中起重要作用。此外, 注意偏向的时间进程也是影响老年人情绪注意中积极效应的关键因素。最后, 综合以往研究构建出认知控制对老年人积极效应发生作用的注意阶段模型。未来研究可从中国老年人情绪注意加工模式、不同认知控制子成分的作用机制、提高研究生态学效度和注意的治疗品质几个方面继续探索。  相似文献   

11.
情绪是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心理活动,也是心理学家研究地较多的心理领域。情绪的生理取向探讨了个体生理机制与情绪活动变化的关系;认知取向强调了认知在情绪活动中的重要作用;行为取向通过研究情绪的外显行为反应以确定情绪。本文从情绪的这三个取向来介绍了其相关的理论和研究。  相似文献   

12.
小学儿童情绪认知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琳  桑标  王振 《心理科学》2007,30(3):758-762
本研究采用故事情境法探究小学儿童情绪认知的发展。随机抽取60名小学儿童(2、4、6年级各20名),研究他们对五种不同的情绪状态识别、情绪原因认知、情绪外在行为表现认知以及对情绪后继调节方式的认知发展特点。结果发现:总体而言,情绪认知在小学不同年级有明显发展;基本情绪认知最好,其次是积极自我意识情绪认知和冲突情绪认知,对消极自我意识情绪的认知最差;情绪识别和情绪原因认知明显好于情绪行为认知和情绪调节认知;对情绪表现者的情绪认知明显好于对情绪接受者的情绪认知。  相似文献   

13.
身体锻炼对情绪调节的影响机制述评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陈作松  季浏 《心理科学》2003,26(4):740-740,737
自20世纪60~70年代以来,身体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问题,引起了西方心理学界的极大关注,身体锻炼与情绪变化的实证研究越来越多,许多国内、外的研究支持了身体锻炼对调节消极的情绪(如抑郁、焦虑等),改善心境状态有着明显的效果。美国学者Cox(1994)等人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归纳总结,提出了身体锻炼对情绪调节的基本假说,即认知行为假说、社会交互作用假说、注意力转移假说、心血管功能假说、内啡肽假说、胺假说。试图从理论上解释身体锻炼对情绪调节的机制。从情绪心理学的角度看,这些假说大抵存在生物观、认知观和社会文化观等三种理论倾向。  相似文献   

14.
知情交互作用的实证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情交互作用(the interaction of cognition-emotion)是指认知与情绪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二者密不可分.当前,知情交互作用的研究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认知对情绪的影响,即认知对情绪的产生和情绪调节的影响;二是情绪对认知的影响,即情绪对感知觉、记忆和思维的影响.本文从实证角度,综合相关文献选取各自领域具有代表性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了概要述评,并进一步指出未来的研究应该在无意识情绪的脑机制、情绪-想象的交互作用、情绪-语言的交互作用,以及知-情-行的整合等方面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张钦  王岩  罗峥  陈静 《心理科学进展》2011,19(9):1259-1266
情绪对记忆的促进作用, 已得到了大量研究的证实。但是, 情绪对记忆的损害作用还没有得到一致的研究结果。情绪诱导的记忆损害的条件和机制还没有得到很好的确认和解释。并且, 在证实了情绪对记忆的影响之后, 一个更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是, 人类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调控情绪对记忆的影响呢?虽然已有的情绪调节研究对一些重要的情绪调节策略如认知重评和抑制进行了较多的探讨, 考察了情绪调节对情绪事件记忆的影响。但是, 关于情绪调节是否可以有效地调整情绪唤醒对中性项目记忆的影响, 目前只有少量的研究。对情绪调节影响记忆的认知神经机制还所知甚少。因此, 本项目拟综合使用行为测量和认知神经科学技术, 在考察情绪唤醒对记忆的损害效应的条件和机制的基础上, 进一步探讨认知重评、抑制和忽视等情绪调节策略调控记忆中的情绪效应的有效性和认知神经机制。研究结果将会有助于对情绪、情绪调节和记忆的关系的理解, 并对促进学生的学习记忆活动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西方儿童绘画与认知发展关系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贞琳  李文馥 《心理科学》1998,21(5):449-451,459
0引言儿童绘画有着独特的特点,是儿童表达情绪、情感和对事物的理解的一种方式,它反映着儿童对周围世界的认识程度,是研究儿童认知发展的一个很好的工具。儿童在画画时,采用与成人绘画不同的表征策略。绘画表征策略的发展反映出认知发展的过程。西方发展心理学家在儿童绘画与认知发展的关系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发表了大量的研究报告。但是在国内这方面的探讨还比较少。本文介绍的是国外这一领域的一些研究结果和研究动态与趋势。1儿童画所表现的是什么?儿童画画的是什么,这是儿童绘画认知发展研究的一个中心问题。Piaget[1]…  相似文献   

17.
建议采纳过程中的情绪研究主要以向决策者提供与其情绪特征相适应的建议为思路,从情绪效价发展到对具体情绪的探索,从情绪影响认知加工策略拓展到对情绪认知评估特征的分析。文章结合对过往实证研究的分析,以情绪渗透理论、情绪社会信息理论、评估倾向框架为依据,对建议采纳中决策者的情绪来源、情绪影响建议采纳的过程机制进行分析与阐述,构建建议采纳的情绪机制模型,并以近年来的研究热点--愤怒情绪做示例分析。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讨情绪对建议采纳的直接作用、先前情绪与整合情绪的关系与作用,以及结合新兴情绪理论丰富建议采纳领域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情绪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各种认知活动都或多或少的受其影响。有关情绪与工作记忆相互作用的研究中,很多的证据表明,情绪对认知表现的影响可能是通过工作记忆完成的。本文对情绪分类,情绪影响工作记忆的相关理论及以往的相关研究进行了介绍,同时提出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9.
抑郁症情绪加工与认知控制的脑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抑郁症患者负性认知加工偏向是导致抑郁的一个主要认知因素, 是抑郁症的一个稳定特质。这种偏向与对负性情绪刺激自下而上的情绪加工增强有关, 表现为杏仁核和梭状回等脑区过度激活; 也与自上而下的认知控制功能不足有关, 表现为背外侧前额皮质、前扣带回等脑区活性不足。文章在前人研究基础上, 提出了关于抑郁症情绪加工与认知控制脑机制的一个理论假说, 即抑郁症的产生是由于抑郁症患者情绪加工脑区过度激活与认知控制脑区功能降低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恶性循环所介导。目前证明此理论假说在研究内容、研究材料、研究技术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这些可能是未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20.
情绪调节策略研究已经成为近年来心理学研究的热点课题。回顾近十年来关于焦虑的情绪调节策略研究,重点介绍了其中有着新理念、新视角的情绪调节策略——接受策略,并将其与表达抑制和认知重评两种情绪调节策略进行对比,发现接受策略对于焦虑而言是一种有效的调节策略,而且初步得出其作用效果优于表达抑制策略,但可能不及认知重评策略。最后从情绪调节策略的研究趋势、情绪调节策略对心理治疗和心理健康教育等的潜在价值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