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感官兴趣(sensational interests)是指个体对极端话题和材料的偏爱,例如对暴力、变态、残杀、极端犯罪、超自然现象等话题的兴趣。这种兴趣广泛存在于暴力罪犯的心理和行为之中。感官兴趣测量结果表明其包含两个主要维度,军事(militarism)和暴力神秘(violent-occult-ism)。研究表明感官兴趣可能存在特定的神经生理基础并且和人格特质、求偶努力以及幻想风格等变量相关,这种相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和预测暴力犯罪行为。今后的研究应当采用更加系统的研究方法,在更为深入的社会背景中对这种关联的内部机制进行解释。  相似文献   

2.
采用视觉搜索范式,探讨了暴力犯罪者对情绪刺激(愤怒面孔与高兴面孔)的注意偏向特点。行为数据显示,相比非暴力组,暴力组对愤怒面孔的反应要显著快于高兴面孔,初步验证了暴力犯罪者对负性情绪信息存在注意偏向。ERP数据进一步表明,当目标刺激为愤怒面孔时,暴力组N2pc的潜伏期要显著小于非暴力组,说明暴力犯罪者对愤怒面孔的觉察早于高兴面孔,对负性情绪刺激更为敏感。由于N2pc的波幅不存在显著差异,差异主要表现在反应时和潜伏期,说明暴力犯能够更快的觉察到负性情绪面孔,但并没有对其投入更多的注意资源,出现回避模式,表明暴力犯对负性情绪信息的加工是一种警觉—回避模式。  相似文献   

3.
激情犯和累惯犯暴力态度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验采用《FMMU变态人格危险性评估问卷》和内隐联想测验分别测量激情犯和累惯犯的外显和内隐暴力态度, 探讨激情犯和累惯犯外显和内隐暴力态度特点及预测特征。研究发现, 激情犯和累惯犯的外显态度有显著差异, 但是内隐态度未见显著差异。由于部分罪犯在内隐态度中出现反转效应, 将激情犯和累惯犯分为激情犯未反转组和反转组, 累惯犯未反转组和反转组, 这四个组都产生了显著的IAT效应, 并且每个组的外显态度和内隐态度都发生了分离。从结果可见即使是同一犯罪类型, 犯罪时都实施了暴力行为, 但暴力态度却有差异。在测量外显暴力态度的基础上, 结合内隐暴力态度的测量, 将细化犯罪人分类, 为不同特点的犯罪人实施不同的改造和处遇方案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青年罪犯的人格特征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蒋俊梅 《心理科学》2005,28(1):217-219
采用“卡特尔十六种人格因素测验”问卷,分析比较了青年罪犯与青年学生的人格特质、次元人格因素、应用人格因素。结果表明:青年罪犯与青年学生在8种人格特质(C、F、G、H、L、Q1、Q2、q)、1种次元人格因素(X2)、1种应用人格因素(Y4)上存在显著差异,提示青年罪犯确有异于同龄人的人格特征,这对青年犯罪的预防与矫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服刑人员,因新的减刑、假释政策的实施,使其减刑不如所愿,导致心情烦闷,情绪反复无常,睡眠不好,焦虑不安。并把不能减刑的原因归结为民警故意刁难。属不合理信念产生的严重心理问题。通过对其进行心理咨询,使其不良心理症状得以消除,心理恢复了正常。  相似文献   

6.
浅谈减刑与假释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目前的法律导致了监狱中押犯获得减刑要比假释容易得多,现实中,未达到原判刑期而提前释放的大多是减刑释放,这种现象与法理相悖,又存在着许多弊端,导致了罪犯的改造流于形式,致使近年来重新犯罪率不断攀升,而且重新犯罪是更恶性的犯罪,对于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消极影响很大,然而假释这种制度不仅对于巩固罪犯改造成效降低重新犯罪率,而且从法理上来说也是可行的。因此,本文在分析了减刑与假释的弊利之后,提出了建立假释为主减刑为辅的罪犯累进处遇模式,以求更好的提高改造质量,降低重新犯罪率,从改造罪犯的角度更好地服务于我国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7.
采用爱荷华赌博任务(Behcara等人1994年版本)测量了8类共222名在监男性罪犯以及32名普通男性的决策功能, 并运用前景效用学习模型分析了不同类型罪犯在情感决策中的心理功能缺陷。罪犯组选择牌1的比例与控制组没有显著差异, 选择牌2的比例显著高于控制组, 选择牌3和牌4的比例显著低于控制组。暴力犯和涉黑犯对收益和损失都不敏感, 对过去的预期效用折扣很快; 吸毒犯(已戒除)、涉毒犯、盗窃犯和抢劫犯对奖赏加工正常, 对惩罚不敏感; 经济犯选择一致性最低; 性罪犯选择一致性最高。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罪犯在爱荷华赌博任务中都具有决策功能缺陷, 但他们的决策功能缺陷由不同的心理功能缺陷所致。  相似文献   

8.
采用《中国罪犯心理测试个性分测验》(COPA-P)I测量罪犯的人格特征,并对初犯和重复犯罪罪犯的人格特征进行比较。结果发现,在攻击性、报复性、犯罪思维模式这三个因子上,重复犯罪的罪犯明显高于初犯。并具体分析了其人格特点,针对重复犯罪罪犯人格的特殊性,提出了在改造过程中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一个刑期十年的罪犯,已服刑六年余,一向表现良好,因一次减刑不如所愿,自觉近期心情特别烦闷,经常情绪反复无常,睡眠不好,胡思乱想,焦虑不安,因此提出申请咨询。本人通过查阅该犯的档案,了解其心理档案、成长史、犯罪生涯、警察的情况反映和在后来与当事人建立了较好咨询关系基础上其个人的陈诉、以及其心理测验的结果等资料,对该犯的心理状况进行了分析和诊断,认为该犯为严重心理问题。并以此制定了咨询的目标和方案,通过倾听、尊重、合理情绪疗法等技术有效地实施了该方案,改变求助者的绝对化要求和过分概括化的非理性的观念,取得了较好的咨询效果。  相似文献   

10.
本文运用全国未成年犯抽样调查资料,对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犯罪的主要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城市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未成年犯在犯罪时的年龄、刑期、重新犯罪比例、犯罪类型的多数方面、犯罪目的、犯罪时的心理状态等方面均不存在显著差异.独生子女的文化程度高于非独生子女,犯强奸罪的比例是独生子女高于非独生子女,犯盗窃罪的是非独生子女高于独生子女.笔者认为,从整体上看,将独生子女作为特殊的未成年人犯罪群体的论点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1.
吸毒者:病人还是罪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认定吸毒者的社会身份是禁毒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概述常见的毒品和吸毒的流行趋势。通过分析吸毒与医学和犯罪的关系,了解吸毒是病态还是犯罪。提出如何正确对待吸毒与戒毒,社会有关人员有责任关怀吸毒品走私案者,消除偏见,给予他们应有的帮助和治疗。  相似文献   

12.
7月5日晚,乌鲁木齐市发生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造成150多名无辜群众死亡,1000多人受伤,财产损失巨大.对此,我们感到非常震惊和痛心.我们道教界强烈谴责这起残害生命、危害社会、践踏国法的暴力行径,坚决拥护党和政府对暴力犯罪予以严厉打击,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13.
《中国道教》2009,(4):4-4
7月5日晚,乌鲁木齐市发生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造成150多名无辜群众死亡,1000多人受伤,财产损失巨大。对此,我们感到非常震惊和痛心。我们道教界强烈谴责这起残害生命、危害社会、践踏国法的暴力行径,坚决拥护党和政府对暴力犯罪予以严厉打击,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14.
在押毒品犯人格的基本特征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以 3 78名在押毒品犯为被试 ,以CPI为测量工具 ,探讨了在押毒品犯的基本特征和类型特征 ,并采用方差分析技术研究了影响毒品犯人格的若干因素。结果发现 ,与对照组相比 ,在押毒品犯除了在“自我控制”分量表上未发现显著差异外 ,其余的 1 9个分量表上均有显著差异 ;在押毒品犯在四种人格类型上的分布不平衡 ,主要集中在Delta类型 ;年龄、关押时间对毒品犯的人格特征的变异有一定影响 ,而减刑次数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疼痛共情是共情最典型的表现形式,是指个体对他人疼痛的感知、判断和情绪反应。共情能力的缺失可能导致个体产生退缩、冷漠及攻击行为。本研究采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ERP),以疼痛和非疼痛图片为实验材料,对暴力犯的疼痛共情水平进行了考察,结果发现:暴力犯和普通群体在观看疼痛和非疼痛图片时ERP波形差异显著,暴力犯观看疼痛图片时,N110、P2的潜伏期更长,P2的波幅更高、P300的波幅更低,说明与普通群体相比,暴力犯的疼痛共情水平较低。  相似文献   

16.
暴力犯内隐攻击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研究采用IAT测验对暴力犯的内隐攻击性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1)暴力犯内隐攻击性信念和内隐攻击性评价的IAT效应显著高于一般群体;2)暴力犯内隐攻击性与外显攻击性相关不显著;回归分析表明内隐攻击性信念与刑期相关显著。  相似文献   

17.
在寻常人看来,女性往往是暴力犯罪的受害者,遭遇暴力危害也已成为全球妇女共同关注的一个问题。然而,对于女性自身实施的暴力性行为,以及由此给社会造成的危害,并未引起社会的关注。某市中级人民法院近年来审结的刑事案件材料表明,女性  相似文献   

18.
犯罪心理学是以犯罪心理为研究对象。狭义的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犯罪人即犯罪主体的心理和行为,就是说犯罪心理和犯罪是其研究对象。简单地说,他是研究犯罪人的个性缺陷及有关的心理学问题。广义的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除包括狭义的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之外,还包括犯罪对策中的心理学问题,如侦查心理、审讯心理、预防犯罪、惩治犯罪以及教育改造罪犯中的心理学问题。简单地说,广义的犯罪心理学既研究犯罪人的心理和行为,又研究与犯罪作斗争的对策心理部分。在这里,仅对广义的犯罪心理学中的临界犯罪心理进行阐述和论证。  相似文献   

19.
当今社会,随着经济和文化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物质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与此同时,人们的思想意识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西方的物质享乐主义和社会主义同中国的传统思想之间的战争愈演愈烈,暴力犯罪事件屡屡发生。在一系列的犯罪案件之中,未成年人犯罪的比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爆炸、杀人、强奸、抢劫和伤害五类暴力型犯罪案件中,未成年人占了绝大多数。许多震惊社会的重案、要案都是未成年人所为,危害十分严重。未成年人处于认知结构完善不全面和认知水平较低的时期,其心理容易受外界的影响,时社会道德和是非做出错误的评价,在这种错误认识的指导下,易触犯法律和法规,容易导致犯罪。  相似文献   

20.
采风     
美国价值观的危机美国的多项全国政治调查的结果表明,越来越多的美国人认为,美国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社会问题”而不是“经济问题”。犯罪是美国各种社会问题首屈一指的问题。灾难性的高犯罪率对美国和美国民主构成极大的威胁。暴力犯罪率从1970年到1980年增长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