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官群 《心理科学》2007,30(5):1252-1256
具身认知观(Embodied Cognition)试图对心-身-世界之间的交互方式给予系统的理论说明,主张:"认知是一种高度具身的、情景化的活动"(Micheal L.Anderson,2004);认知是从身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产生的,依赖于某种类型的经验。从具身认知观来看,心理模拟是语言理解的一种手段,通过再入情景(re-situating)来实现。本文根据上述逻辑考察了词、句、语篇不同信息加工层面的实验研究进展,证实了人们在语言加工过程中感知、肌肉运动以及其他的经验印痕被激活,支持了语言理解是运动感觉以及其他相关经验的心理模拟过程。这种语言理解的心理模拟需要人们再入情景,与已有的听读说写的语言经验发生共鸣,从而为语言理解提供了新的诠释,丰富和发展了认知语言学的理论与实践。  相似文献   

2.
弱智儿童语言障碍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从学前儿童常用的词汇及句法的理解和表达两个方面对 7至8岁的轻度、中度、重度共 85名弱智儿童的语言障碍作系统的调查 ,结果显示 :各组弱智儿童在语言的理解方面普遍比表达要好 ,并且在那些与日常生活联系较密切的词汇上作业成绩相对较好 ;不同智残程度的弱智儿童在语言障碍的具体表现上有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潘开祥  张铁忠 《心理科学》1997,20(5):466-467
1引言儿童自幼便用模糊概念,模糊概念是概括地反映事物模糊性的概念。模糊语词在儿童的交往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正如理解精确概念一样,儿童对模糊概念的理解也经历从不确切到确切的发展过程。与大小有关的差别量词是典型的模糊词,没有清晰的内涵和外延,但在儿童语言中出现损率较高,所以本实验想就这类差别量词作一初步研究.2目的探讨4-10岁儿童理解大小概念(差别量词)的年龄特点,及达到成熟水平的发展过程,为幼儿园或小学儿童的概念教学提供心理学依据.3方法3.1被试把4-10岁儿童按年龄分成七个组,分别对应于小、中、大班,小…  相似文献   

4.
0引言句法习得是语言习得理论的一个核心问题。儿童是怎样获得句法的?换言之,儿童最初怎样根据句子中词汇的先后顺序判断(理解)句子的意义,又是怎样懂得把词汇按一定顺序排列起来表达自己的?不同的语言习得理论都试图对此做出回答。1不同句法习得理论一观点与分歧经验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儿童所取得的语言成就纯粹是学习的结果。在行为主义者看来,儿童掌握语言是在后天环境中习得语言行为,本质上与其它行为别无二致。句子的获得是由刺激引起的刺激反应连锁系统。[1]以乔姆斯基为代表的先天主义语言习得理论反对这种说法。首先…  相似文献   

5.
弱智儿童单句理解过程的实验研究刘晓明,张明(东北师范大学心理学系)1引言单句的理解是儿童掌握语言和各种语法关系的基础,是儿童语言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弱智儿童如何理解和处理单句,则一直是一个尚未探索的新领域,弱智儿童作为特殊的教育群体.有其自身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具身认知理论是目前认知科学领域中最新的研究范式和取向, 它认为人的认知过程依赖于感知和动作系统, 强调身体在认知中发挥重要作用。具身语言理解则认为, 身体、动作和知觉系统在语言认知中也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文章在简要回顾具身语言理解的相关理论如索引假设、浸入式经历者框架、语言神经理论的基础上, 重点从语言理解的四个层面的实证研究, 即音位、单词、句子、语篇, 证实具身语言理解的观点。未来的研究应该着眼于用具身认知观点来解释更高级的抽象语言表征, 具身单词、句子、语篇的具体表征形式, 并利用具身语言认知的观点进行认知的本土化研究。  相似文献   

7.
3~5岁儿童理解和使用空间表征的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96名3~5儿童为被试,采用自编的儿童空间表征实验任务,在语言表征、模型表征和图画表征三种空间表征形式上,考察了儿童理解和使用空间表征的发展特点。结果表明:(1)总体上,3~5岁儿童理解空间表征的发展水平均显著高于使用空间表征的发展水平。(2)3~5岁儿童理解和使用空间表征的发展表现出显著的年龄效应。(3)从不同的空间表证形式来看,3岁儿童理解语言表征的能力与理解模型表征的能力之间差异显著,4岁儿童使用语言表征的能力与使用模型表征的能力之间的差异、使用语言表征的能力与使用图画表征的能力之间的差异、以及使用模型表征的能力与使用图画表征的能力之间的差异都显著,其余形式的空间表征理解之间的差异或空间表征使用之间的差异在各年龄段中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张萌  张积家 《心理学报》2006,38(2):197-206
以态度、话语含义和语言现象探测为测量指标,探讨语调对6~10岁儿童不同类型反语认知的影响。结果表明:(1)6~10岁是儿童反语认知能力迅速提高的时期,这不仅表现在儿童对说话人态度和话语含义的理解上,还表现在儿童对反语现象的解释上。但是儿童在反语认知的不同方面表现出发展的不平衡性,6岁儿童已能初步理解反语中说话人的态度和话语的含义,但还不能正确解释反语现象;直至10岁,儿童解释反语现象的能力仍在发展之中。(2)语调(中性语调和强调语调)影响儿童对他人态度和话语含义的理解,在强调语调下,儿童能更好地理解说话人的态度和话语的含义;但语调不影响儿童对语言现象的解释。(3)儿童对不同类型反语(反语批评和反语恭维)认知水平不同,6岁儿童对两类反语的态度判断、话语含义判断和语言现象解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8岁和10岁儿童对两类反语的态度判断和话语含义判断也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在语言现象解释上存在显著差异。与反语恭维相比,8岁和10岁儿童能更好地解释反语批评  相似文献   

9.
学龄前儿童手脑的配合处于适应与发展时期,绘画的内容从成人的角度来看更像是涂鸦,但其内容反映了儿童所处的状态和对自我与外界的认识。绘画是儿童表达对外界和自我认知的方式,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的发展对绘画内容产生直接的影响,呈现出由线条到图案、由单一圆形到几何组合的趋势。家长或教师应选择适合儿童绘画的环境和材料,细心观察儿童的绘画过程,仔细领会他们表达的内容。在理解学龄前儿童不同阶段的绘画艺术特点后,才能更深入地理解儿童的绘画内容,了解儿童对外界的所看所想,为发现儿童目前的不足和未来的培养方向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史冰  苏彦捷 《心理科学》2005,28(4):816-819
采用竞争游戏的方式研究3~6岁儿童在外显和隐蔽情境里的欺骗。结果表明4、5岁儿童行为上的隐蔽欺骗和错误信念理解显著相关;3岁儿童语言上的外显欺骗(说谎)和错误信念理解显著相关;各年龄段儿童行为上的外显欺骗和错误信念理解没有显著相关。和Cartson(1998)的研究结果不一致的是,本研究中4、5、6岁儿童的隐蔽欺骗人数显著超过外显欺骗人数。结果提示,语言上的外显欺骗(说谎)不仅和儿童的执行功能有关,还可能和欺骗时的情境压力有关。  相似文献   

11.
学龄弱智儿童语言发展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研究运用三项测试,考查了学龄弱智儿童语言发展状况。结果表明,弱智儿童语言发展过程和规律与正常儿童相似,并没有脱离正常儿童语言发展的一般模式,但他们语言发展速度极其缓慢,即使匹配了智龄,也远不如正常儿童,而且弱智儿童在语言运用上有其特点,与正常儿童有“质”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儿童理解句子的策略是指儿童在理解某些尚未真正掌握的新句法结构时经常使用的一些“规则”。近年来国外的研究者发现了许多儿童使用的理解策略,并对之提出了各种解释。如D.I.Slobin 把儿童的理解策略看成是先天的普遍的能力,这种普遍能力即是儿童先天的分析加工机制,他认为儿童获得语言的过程是主动从周围环境中不断归纳提炼语言的规律性的过程。H.H.Clark 和E.V.Clark(1977)认为儿童语言获得过程是一个主动提出假设、  相似文献   

13.
早期阅读是婴幼儿凭借色彩、图像、成人的语言以及文字来理解以图画为主的婴幼儿读物的所有活动。美国在50年代就开始了早期阅读的研究,一些发达国家在80年代就把儿童智能教育的重点放在了提高阅读能力方面。因此,早期阅读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幼教界的广泛重视。  相似文献   

14.
汉语儿童阅读障碍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阅读障碍分为获得性阅读障碍与发展性阅读障碍。前者是指后天脑损伤造成的阅读困难,后者是指在发展过程中没有明显的神经或器质性损伤、智力正常儿童的阅读水平显著落后于相应的智力水平或年龄。在英语国家,这两个课题是心理语言学界异常活跃的研究领域。因为对它的研究不但有助于人们了解语言加工的机制,而且有利于加深对语言加工过程中大脑功能的理解。  相似文献   

15.
研究婴幼儿对特殊事件记忆的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心理学家鲍尔等人使用了一种称为“系列动作诱发模仿技术”对1至2岁婴幼儿的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进行了研究.这种技术就是用道具演示某一事件,然后让儿童去模仿,即让儿童用非语言的形式再现那一事件.研究结果表明,11个月的幼儿能准确地即时回忆特定的事件,而13个月的儿童则可以在长时延迟后准确地回忆特定事件。影响婴幼儿回忆的因素主要有记忆事件的性质,经历该事件的次数和事件提示线索的有无。  相似文献   

16.
口头言语整饰的信息加工假说刘霞,潘晓良(湖北大学行政管理系)1引言1.1口头言语整饰的概念在口头言语交往过程中,有意识地、精心地选择自己认为对当时当地特定受话者而言是最适当的语言,以迎合、感化、说服、暗示受话者,有意识地控制受话者并引导其做出符合说话...  相似文献   

17.
为考察教师的不同语言形式对儿童语言理解的影响,采用独白、半对话和全对话三种语言形式材料,要求不同年级儿童在不同的语言形式条件下完成七巧板图形的识别任务。结果显示,一年级儿童在全对话和半对话语言条件下的正确识别率均显著高于独白语言条件;三年级儿童在全对话语言条件下的正确识别率显著高于独白语言条件;五年级儿童在全对话语言条件下的正确识别率显著高于独白和半对话语言条件。结果说明,在不同年级儿童中,教师的对话语言以不同的内在过程影响儿童的语言理解,这为了解“对话语言易于理解”的发展性机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
以多模态理论为基础,从语言、非语言及其跨通道性等方面比较正常男童和两个自闭症男童叙事语言。叙事中,他们讲述一个无字书《青蛙,你在哪里?》的故事并录像。分析多模态语料发现,高功能自闭症儿童和正常儿童的叙事字数、句数,代词、语气词、心理词汇的数量和概念错误数没有显著差别,中度自闭症患儿在这些方面显著不及高功能自闭症儿童。非语言及跨通道方面,高功能自闭症儿童比中等程度患儿表现要好,中等自闭症儿童无法集中注意力,无法独自完成述说故事。针对他们的多模态特征,提出了康复建议。  相似文献   

19.
廖渝  吴睿明  李红  张婷  张莉  高山  李小晶 《心理学报》2006,38(2):207-215
旨在讨论意外地点任务中“知否问题”与“预测问题”可能存在的差异及两者与执行功能任务的关系,并初步探讨意图理解与执行功能间的关系。用意外地点任务、膝跳反射任务和两个执行功能的任务(DCCS和手部游戏)对59名3~5岁的儿童施测。结果显示:(1)儿童在意外地点任务的“知否问题”上的表现显著好于“预测问题”,儿童对“知否问题”和“预测问题”的回答可能反映了心理理论发展的不同阶段。(2)膝跳反射任务,DCCS任务与“知否问题”三者间有显著的相关,且其高相关在排除年龄及语言能力的影响后仍保持显著。“双表征区分结构”可能是三者间具有共同的成分。  相似文献   

20.
儿童对情绪表达规则的理解与策略的使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一所普通小学一三五年级学生中选取90名被试,结构访谈法考察儿童对情绪表达规则的理解与表达策略的使用。结果表明,儿童对情绪表达规则的理解在一到三年级阶段获得快速发展,三到五年级变化很小,而且在积极和消极情境下发展趋势比较一致,但性别和情境交互作用显著。不同年级儿童对策略的使用表现出类似对情绪表达规则理解的变化趋势,全部被试中,平静化策略使用最多,掩饰策略次之,在掩饰策略的使用上,性别和情境交互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